登錄???|???注冊
收入分配問題是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日益凸顯的問題和矛盾,這一問題正從負面減緩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只有先解釋勞動收入占比變化的原因,才能夠更好地研究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本書運用支出倒推法對實際勞動收入占比進行測算,運用合約治理對勞動收入占比變化進行解釋并提出相應的創新合約治理模式。研究視角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創新性,從合約治理角度提出的相應解決對策對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韓雷 ·中國經濟 ·13.5萬字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中國發展報告2017》繼續以客觀科學的態度,對中國的發展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與評價,從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健康、教育、經濟、社會環境四個維度,以翔實的數據定量地勾畫中國發展的特征與趨勢。本報告在客觀分析中國發展指數和中國發展信心調查的最新結果的基礎上,聚焦發展的內在質量、社會結構變化、人口結構變化、民居民生狀況、創新創業發展和青少年成長等集中反映我國在特定歷史時期、經濟與社會轉型的關鍵節點經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問題,重點討論了我國城市外貿競爭力發展變化,新社會階層的治理與挑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與生育水平變動的內在關系,我國大城市居民租房體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的中國創業者研究,以及青少年文化資本積累過程中文化資本的區隔效應與階層分化分析等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熱點問題研究,揭示我國在發展轉型期所面對的社會經濟問題、根源、挑戰和應對策略,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彭非 袁衛主編 ·中國經濟 ·13.5萬字
中國式分權實踐中形成的“增長型激勵”和“政府主導”的經濟特征導致地方政府把經濟增長作為首要施政目標,不僅可以直接參與經濟活動,而且可以制定各種經濟發展政策來引導私人經濟活動,更為重要的是政府推動的制度創新構成經濟增長的根源。本書基于中國經濟的“政府主導”這一特征事實研究城鄉收入差距問題。首先對政府主導經濟的理論基礎、地方政府的經濟活動以及城鄉收入差距的經典文獻進行梳理,明晰中國經濟“政府主導”的理論邏輯和城鄉收入差距的研究脈絡。其次對中國分權化治理實踐、“政府主導”的經濟特征、城鄉收入差距變遷的事實及其區域異質性進行分析,進一步審視了政府主導型經濟中城鄉收入差距變遷的原因和作用機制。再次基于政府主導的特征事實,選取市場化進程、地方政府對外商直接投資的競爭、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口流動、產業結構變遷四個視角系統考察了政府主導型經濟中城鄉收入差距變遷的理論機制和經驗證據,并對制度質量、分權激勵影響城鄉收入差距的理論機制和經驗證據進行考量。最后,梳理本書的主要研究結論,提出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實現城鄉共享發展的制度變革與重構措施。
鄧金錢 ·中國經濟 ·13.5萬字
本書講述了劉一川所創辦的人造板企業豐林集團,如何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做到中國領先、全球一流。豐林的上半場,聚焦于責任。豐林如何走好下半場,以及中國制造如何走好下半場,依舊是“回歸本源,以人為本,制造責任”。本書以小見大,通過豐林集團,剖析了中國制造未來的出路,為中國目前推動的產業升級、青山綠水的環保理念等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了可落地、有借鑒意義的案例。
曹順妮 ·中國經濟 ·13.4萬字
本書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愿景,立足全球能源變革歷史節點,擘畫能源發展新藍圖。全書從介紹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變局開始,分析了全球主要能源供應國和主要能源消費國的政策走向及能源策略,總結出中國能源面臨的六大挑戰與困局。基于當前的挑戰,作者進一步提出關于中國能源獨立之路的構思,建議通過“實現一個變革、完成兩個脫鉤、打贏三個替代戰役、實現四個突破”的思路和“三步走”戰路來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本書為中國煤炭、石油、電力及新能源科技企業在能源變局下的發展提供了建議,幫助能源行業企業管理者、行業從業者、投資者以及泛財經大眾讀者了解中國未來能源結構的調整方向以及產業機遇。
肖忠湘 ·中國經濟 ·13.4萬字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對我國氫能產業政策進行前瞻性系統研究的著作。基于對美歐日韓等發達經濟體氫能產業發展戰略的分析,對我國地方和行業發展實踐的充分調查,立足全產業鏈技術經濟性分析,科學研判了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現狀和前景,認為我國氫能已經初步具備產業化條件,但面臨關鍵核心技術裝備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商業化模式尚未形成、應用場景單一等發展瓶頸。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課題組 ·中國經濟 ·13.4萬字
本書從宏觀層面對我國工資收入分配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對就業者工資的總體規模、整體水平、增長速度、相對比重、成本指數進行了全方位的估算和分析;采用新的方法,對不同行業的工資差距、不同類型企業的工資差距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分析;對政府調控企業工資分配的現有體制機制進行了綜合性的評估分析;對近期各類行業企業的人工成本進行了綜合性的評估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新思路和新建議。
狄煌 ·中國經濟 ·13.4萬字
本書在總結全球及中國軟件產業整體發展概況的基礎上,從行業發展、企業運營、重點區域、重點城市、特色園區、政策環境等多個維度對中國軟件產業發展進行剖析,并對2022年中國軟件產業發展趨勢進行展望。全書分為綜合篇、行業篇、區域篇、園區篇、企業篇、政策篇、熱點篇和展望篇共8個部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注重研究國內外軟件產業的發展動態和趨勢,持續發揮對政府機關的支撐作用,著力提升中國軟件名城、軟件園區(基地)、軟件人才、區域軟件產業發展等服務能力。希望通過不懈努力,為進一步推進軟件產業在重點領域的產業化、規模化應用,發揮好軟件產業的基礎型、戰略性、前沿性作用,為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編著 ·中國經濟 ·13.4萬字
近年來,產能過剩問題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熱點和政府工作的重點,到底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原鋁和造船等五大行業的產能過剩嚴重到什么程度?是怎么形成的?本書首先厘清了產能過剩的定義,將產能過剩分為短板過剩、局部過剩和周期性過剩三種基本類型,并分別討論了五大過剩行業的過剩原因和相應對策,并對政府在控制產能過剩的過程中應當起到的作用進行了討論,提出加大廉租房建設等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
徐滇慶 劉穎 ·中國經濟 ·13.4萬字
本書有八章內容組成:第一章介紹研究背景及相關理論;第二章介紹中國西部擴大對外開放的思想邏輯及理論闡釋;第三章介紹基于實證分析中國西部地區擴大南向開放的空間與路徑抉擇;第四章介紹中國西部擴大面向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的對外開放;第五章介紹中國西部擴大面向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對外開放;第六章介紹中國西部地區面向中緬經濟走廊擴大對外開放;第七章介紹中國西部面向中巴經濟走廊的對外開放;第八章介紹中國西部面向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的對外開放。
尹響等 ·中國經濟 ·13.4萬字
工業興則國富,工業強則國強。本書針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從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系統深入地考察分析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工業發展面臨的新環境和新要求,提出并詳細闡述了下一步我國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進一步完善我國工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方向與重點內容。
馮長輝主編 ·中國經濟 ·13.4萬字
《顛覆性技術創新:理論與中國實踐》以計量經濟學等方法對顛覆性技術的預測與產業發展機制進行了研究。本書的創新之處在于利用專利技術對顛覆性創新產業化時點進行了預測,對如何利用市場機制與政府引導促進企業創新進行了研究等。全書共12章,分為理論篇與實踐篇兩部分,理論篇主要對相關的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實踐篇主要對中國不同產業的顛覆性技術產業化中的經驗與教訓進行了案例研究。
李鋼等 ·中國經濟 ·13.4萬字
本書以改革開放為切入點,,從1978年開始,每五年作為一個跨度,從不同的視角勾勒出了一個清晰的歷史脈絡,陳列了詳盡的歷史事件和數據,對改革工作做出了詳盡的分析與客觀的評價。希望通過本書,可以進一步地展現我們中國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直觀地呈現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狀況,在總結其中的經驗和教訓的同時,更好地推進未來的改革事業。本書不僅能引起參與改革的改革工作者的回憶與共鳴,同時也見了新中國成立70年的發展與變化,可以稱得上是記載我國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歷程、經得住歷史和后人檢驗的書。
李佐軍 田惠敏編著 ·中國經濟 ·13.4萬字
本書立足于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愿景,詳細梳理了國際綠色金融的發展實踐與經驗啟示,全面闡述了我國綠色金融領域的政策體系、模式路徑與實踐策略,涵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轉型金融、碳交易、碳金融、可持續金融、ESG投資等各細分領域的綠色金融實踐路徑與發展趨勢,揭示了“雙碳”愿景下我國綠色金融應如何賦能經濟社會實現低碳轉型,指導傳統金融業應時而變、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本書適合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IT行業的科技人員及各級管理者閱讀,也適合高等院校經濟、金融、管理等相關專業師生以及對金融科技感興趣的大眾讀者閱讀。
冀志磊 劉彪 周銳 ·中國經濟 ·13.3萬字
當前,中國正逐漸告別以高增長、高投資、高出口、高污染和高能耗為特征的“舊常態”,開始步入速度換檔、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正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的體制機制、國際經濟和國內經濟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如何主動適應新常態,對癥下藥,標本兼治,逐步化解過剩產能和構建長效化治理機制,是新時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書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四次較為明顯的產能過剩現象為背景,從理論分析、歷史比較、境外比較、經濟周期、發展階段變化以及體制機制等多維視角,對中國式產能過剩的現象、成因、風險以及背后的體制機制癥結作了全景式剖析。
紀志宏 紀敏等 ·中國經濟 ·13.3萬字
本書針對我國制度轉型所形成的強制度環境,以資源理論、制度理論為主,結合動態能力理論,首先,探討了企業的政治資產是技術商業化所需要的重要互補資產的依據,擴展了“互補資產”的內涵;其次,分析了企業各項資產(政治互補資產、生產互補資產和市場互補資產)在影響技術商業化績效中的交互影響機理;最后,探索了政治合法性和社會合法性在互補資產與技術商業化關系中的中介機制。
蔡新蕾 ·中國經濟 ·13.3萬字
本期內容包括紀念文章專欄、專題論文和綜述與述評,紀念文章以紀念吳承明、汪敬虞等老一輩經濟史研究大家為主題,緬懷了老一輩經濟史研究者的高尚風貌和嚴謹的研究態度。專題論文有孟偉、魏曉凱的《從錦生潤票號看山西票號之衰敗》、謝健的《國家、社團與社會視野下的合作社與鄉村再造——以平教會為中心的考察》、趙曉峰、姚春敏的《唐代地方水利建設與利用探析——以河東地區為例》、熊昌錕的《近代中國市場上的外國姻緣研究評述》等。
魏明孔 戴建兵 隋福民 ·中國經濟 ·13.3萬字
從2002年對樓宇經濟的關注到2005年研究論文的發表,從2009年全國第一部樓宇經濟專著《樓宇經濟發展研究》的出版到2011年全國第一部《中國樓宇經濟發展研究》藍皮書的問世……在樓宇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1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樓宇經濟知名專家夏效鴻和他的團隊足跡踏遍全國所有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有特色的地級城市中的70多個城區、1000多幢樓宇,以32篇調研報告、3本專著、9部《中國樓宇經濟發展報告》為成果,對樓宇經濟進行了長達18年的持續跟蹤研究,以一個研究者、參與者、見證者的身份,從理論的高度追根溯源、從實踐的深度總結提煉,集聚發展經驗、梳理發展機理、提煉發展模式、評價發展水平、提出發展對策……《樓宇經濟十年》是作者繼《樓宇經濟發展研究》《中國樓宇經濟發展報告》藍皮書系列之后的又一部新作,也是樓宇經濟研究領域的又一顆新果。該書以樓宇經濟從1.0時代到2.0時代的10年為時空背景,呈現了作者對樓宇經濟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感,書中的90多個觀點聚焦樓宇經濟變革,對破解中國城市化難題、指點“后房地產時代”迷津,具有啟示、借鑒意義。
夏效鴻 ·中國經濟 ·13.3萬字
已有研究發現,發展民營經濟與提高勞動收入份額之間存在矛盾。因此,如何在繼續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的同時提高勞動收入份額,就成為必須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本書試圖將提高民營經濟勞動收入份額的制度因素納入勞動收入份額的分析框架,全面分析和評估勞動保護制度對民營經濟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提出化解發展民營經濟與提高勞動收入份額之間矛盾的有效路徑,為推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建設、實現共同富裕找到雙贏之道。
姜偉 ·中國經濟 ·13.3萬字
第一作者李佐軍師從國際著名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奠基人張培剛教授和中國權威經濟學家吳敬璉。多年來致力于國家改革發展歷史的研究,認真鉆研中國歷史,對新中國成立至今的政策、經濟發展等均有研究。本書是中國第一部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政策文件、歷史事件及數據進行匯總并分析的著作。
李佐軍 田惠敏編著 ·中國經濟 ·1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