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追高來村地處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屬高寒山區,受各種環境制約,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在扶貧攻堅戰的內外合力中,追高來村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易地扶貧等,借力取勢找準了適合自身發展的脫貧路徑,從而創造了“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的蓬勃發展的新農村風貌。本書探尋追高來村扶貧過程中人、物、力交互作用的機制,分析家庭再生產、公平與效率、留守現象、生計空間等現象與理論,析出因地制宜的扶貧模式。
劉小珉等 ·部門經濟 ·9.5萬字
萂村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大營鎮的一個村,2013年被列為賓川縣2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為有效破解全村貧困群眾脫貧增收難題,萂村人通過強弱結合、合作互補,實現共建共享、多方共贏的方式,建立了“黨支部+龍頭企業+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新模式。本書在對萂村概況、經濟發展情況、社會發展情況的基礎上,對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歷程進行總結回顧,并提煉出萂村基層黨建與精準扶貧雙推進模式,對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推進有借鑒意義。
陳光金 樊堅等 ·部門經濟 ·4.8萬字
被譽為“中國扶貧第一村”的赤溪村,是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磻溪鎮下轄的畬族行政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它(赤溪村)的歷程是我們全國扶貧的一個歷程,我們要很好地總結,而且要不斷地向全面建成小康繼續努力”。本書通過半結構訪談、問卷調查、參與式觀察等方法,細致描述赤溪村扶貧脫貧概況,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赤溪村在習近平同志倡導下的扶貧經驗做法,對赤溪村長效常態的扶貧體制機制進行總結。
耿羽 王紹據 黎昕 ·部門經濟 ·4.9萬字
本書主要研究俄羅斯與中東歐等轉型國家的金融發展及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首先,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邏輯聯系、金融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以及金融脆弱性等相關研究進行了文獻述評;其次,對轉型國家的金融發展進行分析和比較,并以全球金融危機為斷點考察危機前后轉型國家金融結構的演進過程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再次,對中東歐國家和俄羅斯的金融脆弱性與金融重構進行了討論;最后,探究了中國金融脆弱性的核心表現形式并提出了控制金融脆弱性的若干對策。
劉洪鐘 張振家 ·國際經濟 ·9.4萬字
桐灘村地處山西省晉中市左權縣。左權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雖然不屬于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地區縣,但它位于太行山脈中段西側,山高溝深、土地貧瘠,具備典型的太行山干石山區特征。農業資源缺乏、產業單一、勞動力技能較低是桐灘村致貧的主要原因。本書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對桐灘村的貧困表現、主要致貧原因、精準扶貧實施進展以及精準脫貧成效進行了詳細闡述和分析。
郭建宇 ·部門經濟 ·7.3萬字
本書基于我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2014—2017年的債務余額數據、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和政府性基金收支等數據等,利用多種度量債務風險的方法或模型,首次對地方債務風險進行了全景式、立體式分析,將地方債務風險研究深入到市級和縣級政府,并且系統地對一般債務風險和專項債務風險進行了細化研究,分析了其空間格局和變動趨勢等問題。同時,基于相關數據構造指標體系,計算了我國31個省份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指數,將促進地方政府提升風險管控和規范治理水平。
刁偉濤 ·財政 ·8萬字
打安村位于海南省白沙縣西北部,是較為典型的黎族貧困村。本書概述了海南省精準扶貧工作和打安鎮自海南建省以來不同階段的扶貧工作;結合問卷調查,描述分析了村莊情況和被調查戶的個體與家庭特征,闡述了貧困戶樣本的貧困特征、致貧原因、扶貧政策落實情況和扶貧效果;分析了天然橡膠支柱產業和其他特色產業扶貧,總結了發展合作社、農村電商與黨建引領的產業扶貧模式;最后提出了建議。
潘勁 張德生等 ·部門經濟 ·8.5萬字
本集刊聚焦“一帶一路”與絲路學兩大研究主題,兼顧政策研究與基礎研究,為“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提供理論支撐。本集刊致力于政策研究與基礎研究的有機結合,以重大現實問題為導向、以實地調研與多語種為優勢、重視國內外學者在絲路學研究領域的成果交流,以不斷增強“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研究水平,進而提高中國絲路學研究的話語權。
馬麗蓉主編 ·國際經濟 ·12.7萬字
《顛覆性技術創新:理論與中國實踐》以計量經濟學等方法對顛覆性技術的預測與產業發展機制進行了研究。本書的創新之處在于利用專利技術對顛覆性創新產業化時點進行了預測,對如何利用市場機制與政府引導促進企業創新進行了研究等。全書共12章,分為理論篇與實踐篇兩部分,理論篇主要對相關的理論問題進行了研究,實踐篇主要對中國不同產業的顛覆性技術產業化中的經驗與教訓進行了案例研究。
李鋼等 ·中國經濟 ·13.4萬字
河源村坐落在三江并流核心區海拔3000米的老君山上,屬于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的云南滇西邊境山區。本書通過座談會資料、問卷數據、個案深入訪談資料等第一手資料,從不同的主體視角(玉龍縣政府、九河鄉政府、駐村工作隊、河源村委會、建檔立卡戶、非建檔立卡戶)對河源村實施精準扶貧的情況進行全景式的深描和分析,力求還原河源村實施精準扶貧的全過程,并對河源村精準扶貧的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以挖掘河源村實施精準扶貧的困難和經驗。
羅靜 ·部門經濟 ·7.2萬字
寺爾溝村位于達坂山腳下、浩門河南岸,是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東川鎮腦山半腦山省定重點貧困村,致貧原因主要為疾病與缺乏勞動力。本次村莊調研詳細研究了寺爾溝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探討了村莊的脫貧扶貧實踐,分析了產業扶貧項目的運行機制、運營情況和長期可持續性,并根據寺爾溝村在脫貧扶貧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發現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政策建議。
王紅 ·部門經濟 ·7.3萬字
本書將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號營村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由生計教育、禮制教育、習俗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構成的農村社區教育體系進行整體性考察,論述了這一教育體系得以建構并延續的歷史淵源和社會基礎,提出了“文化襁褓”和“村社教育”概念,試圖發現屯堡村落社會的結構性特征和在城鄉互動中實現轉型發展與振興的內生性資源。并從橫向角度與泥河溝村的鄉村復育、田字格的鄉土人本教育、巖寨村的民族社會教育進行開放性對話,從而賦予村落研究普泛性的理論稟賦和實踐價值。
陳斌 張定貴 呂燕平等 ·部門經濟 ·27萬字
本書綜合運用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新經濟地理學、新制度經濟學和經濟統計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形成為評價核心,建立了一套科學合理、可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力求對航空經濟區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這一評價指標體系不僅在理論上豐富了有關航空經濟區評價的研究內容,而且從實際出發對我國各航空經濟區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客觀的監測和評估,揭示了我國航空經濟區在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進而尋求航空經濟區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郝愛民等 ·部門經濟 ·16萬字
甘肅省臨洮縣老莊村是國家級貧困村,本書就以老莊村作為調查對象展開研究。書中首先介紹了氣候貧困的相關情況,包括概念、機制和國內外現狀,以此總結了中國氣候貧困的特點、分布及相關機制;接著介紹了老莊村的村情、貧困現狀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通過問卷調查方法,對老莊村的相關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本書通過對老莊村的貧困情況以及應對機制和相關調研情況的分析,對中國欠發達地區應對氣候貧困的挑戰以及政策建議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鄭艷 林陳貞 ·部門經濟 ·9.3萬字
白石口村是河北省淶源縣白石山鎮的一個行政村,位于白石山腳下,地處山區。受地形、耕地及交通等因素影響,貧困人口較多,2015年前約占總人口的71.37%。本書介紹了白石口村主要貧困問題、制約脫貧的主要因素、旅游扶貧工作面臨的主要挑戰。通過問卷調查和統計分析,定量分析了該村貧困現狀、特征及主要原因,闡述了該村實施旅游產業精準扶貧的思路、做法和經驗。
王謀 ·部門經濟 ·8.4萬字
牛紅村是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垤瑪鄉所轄的一個哈尼族村落,屬于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云南滇西邊境山區。牛紅村世代耕種于哈尼梯田,人地矛盾突出,梯田里微薄的產出不能糊口。本書對牛紅村的致貧原因和扶貧方式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與分析,認為,扶貧過程中,政府的“有形之手”除了要解決基礎設施等“硬問題”,更要解決村風村俗等“軟問題”。村民在新的生活風尚的帶領下,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走出貧困。
趙旭峰 羅靜 ·部門經濟 ·8.2萬字
本書共分為三部分:總報告、技術報告與綜合分析報告和省域報告。總報告對“全面小康”進程人民生活消費進行總體評價;技術報告與綜合分析報告分別對中國民生消費需求景氣評價體系進行了闡釋對省域居民總消費合計演算指數、省域居民物質消費和非物質消費分類演算指數進行了排名;省域報告則對省域名生需求景氣進行了分別陳述。
邊明社 王亞南主編 ·中國經濟 ·20.7萬字
本書通過對珠江—西江經濟帶的調研,走訪調查了珠江—西江經濟帶沿線的廣東、廣西11個城市,旨在通過一系列理論以及調研數據成果,探究珠江—西江經濟帶驅動創新發展的現狀、問題、動力機制及實現路徑等內容,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提供豐富的理論,為東部、西部協調發展建立典型示范,為珠江—西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提供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持,為珠江—西江經濟帶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決策和咨詢服務。
蔣團標 廉超 張海豐等 ·區域 ·20.1萬字
本書以云南省域為研究范圍,多視角研究就業創業問題。書中首先分析了云南就業的總體形勢、基本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和發展趨勢;其次分析了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和人才創新創業的引領作用;再次探討了減少摩擦性失業、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方法路徑,并特別關注了去產能失業職工和邊境勞務外國人兩個特殊群體;最后提出云南促進就業創業的思路與對策,展望云南就業創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潘啟云 ·區域 ·21.4萬字
本書從投資、資本存量、進出口和就業等角度研究了廣州市改革開放40年的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本書運用經濟學分析工具將廣州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劃分為供給約束型經濟(短缺經濟)和需求約束型經濟(訂單經濟)兩個時期,在不同前提下,歸納了廣州宏觀經濟運行的不同邏輯機制。在總供給曲線的形狀和短期與長期界定問題上,提出了不同于主流經濟學的觀點,有理論創新嘗試。本書首次估算了廣州市40年的資本存量,為深入研究廣州經濟提供了時間序列數據。
劉巍 ·區域 ·9.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