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十日談:新冠時期故事集》是《紐約時報》受薄伽丘的《十日談》的啟發,邀請29位當代知名作家在新冠期間創作的故事合集。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紐約時報》雜志就以《十日談》為主題,邀請29位作家創作短篇小說,書寫這時代的疫癥。主題涉及愛情、生死、衰老、日常生活等。不僅僅聚焦于疫情本身,這本書的主旨立意也在于,在這個全球被按下暫停鍵的時刻,所有知識、觀點也許沒有那么重要,面向生活本身的體驗、感受更為重要,這些也許只有小說能觸達。
《紐約時報》雜志編 ·外國小說 ·10.6萬字
岡本加乃子說:“小說是我的初戀。”但在歐洲旅游之前,岡本加乃子從未涉足小說創作。在去世前三年,她已經是47歲,才開始以小說家的身份活躍于文壇。短短三年,她便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她去世后,焰火般的創作歷程的創作歷程引發了日本文壇的悼念熱潮,人們在悼念中重新理解這位傳奇作家。川端康成慨嘆:“岡本去世后,她作為作家的聲譽日益高漲。”《老妓抄》是岡本加乃子的小說集,包含10篇中短篇小說。岡本加乃子筆調平穩細膩,雖然現代但卻在所處時代自成一格,在平靜中講述或溫馨或幽艷的故事。
(日)岡本加乃子 ·外國小說 ·9.3萬字
《在路上》講述薩爾·帕拉戴斯、狄恩·馬瑞阿迪等人在美、墨等地大量游歷的故事,被公認為“垮掉派”的經典之作,入選《時代》周刊20世紀百大最佳英文小說、美國圖書館20世紀世界百大小說、英國BBC票選讀者最喜歡的百部小說,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堪稱經典。1962年,黃雨石、施咸榮、李文俊、劉慧琴、何如五位譯者以“石榮、文慧如”為筆名,合力翻譯出版了中國首個《在路上》節譯本,出版時貼近原文所屬時代,語感恰切。后由黃雨石之子黃宜思先生完成補譯,使該作品得以形神兼備地與讀者見面。此次收錄于“外國文學名著叢書”,是我社首次在名著套系中加入該品種。本書以故事的形式,生動而深刻地向讀者展現了迷茫生活的各種弊端,鼓勵年輕人找到生活的方向。文末,本書譯者之一黃雨石先生詳述了垮掉派的不同表征,并究其產生的社會原因,提出警醒,對讀者進行了進一步正確引導。
杰克·凱魯亞克 ·外國小說 ·24萬字
《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ACleanWell-LightedPlace)是海明威創作于1933年的短篇小說。故事以一戰后的西班牙馬德里為背景,通過一個午夜咖啡店的場景,深刻揭示戰后社會的虛無主義困境和人類對尊嚴的追求。
(美)歐內斯特·海明威 ·外國小說 ·1663字
《死者》(TheDead)是愛爾蘭知名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短篇小說代表作。知識分子加布里埃爾在圣誕宴會后,因妻子格麗塔追憶病逝的舊情人而陷入精神頓。結尾“整個愛爾蘭都在下雪”的意象,將個人情感危機升華為對生死、愛情與民族命運的沉思,雪覆蓋生者與死者的畫面成為現代主義文學經典場景。
(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 ·外國小說 ·1.6萬字
《生火》(ToBuildaFire)是美國作家杰克·倫敦190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講述一名淘金者在極寒環境中因輕視自然法則而凍死的悲劇,被視為自然主義文學經典。小說通過人與狗的對比,揭示了人類理性在自然力量面前的脆弱性,并批判了工業文明對自然的傲慢。
(美)杰克·倫敦 ·外國小說 ·7183字
《白牙》(WhiteFang)是杰克·倫敦經典動物小說,講述一只狼犬的蛻變。幼年白牙在嚴寒中求生,后被印第安部落馴化為雪橇犬,又遭人販賣,淪為斗犬。瀕死之際,它被善良的斯科特救下,因為斯科特的耐心與愛的感化,它逐漸褪去野性。當歹徒襲擊主人時,白牙以生命守護主人,完成升華。小說借動物視角揭露人性善惡,展現信任與救贖的力量。
(美)杰克·倫敦 ·外國小說 ·7.5萬字
《菊花》(TheChrysanthemums)是約翰·斯坦貝克于1938年創作的短篇小說,講述了女主人公在封閉的農場生活中對自由的渴望與幻滅。小說通過象征主義手法展現了傳統女性在父權制社會中的生存困境。
(美)約翰·斯坦貝克 ·外國小說 ·4803字
《麗茲酒店那么大的鉆石》(TheDiamondasBigastheRitz)為美國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經典中篇小說。故事講述了年輕的南方人與一位富有的大學同學一起前往蒙大拿州避暑的故事。但事實證明,這位同學的家庭遠不止富有這么簡單……
(美)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外國小說 ·1.6萬字
《抄寫員巴托比》(Bartleby,TheScrivener)是美國作家、《白鯨》作者赫爾曼·梅爾維爾中篇小說代表作。巴托比最初進入律師事務所上班時,能干、勤奮,但不久,他除了抄寫工作,什么都不愿意干。對于老板交代的所有工作,他一概回以“我寧愿不”……
(美)赫爾曼·梅爾維爾 ·外國小說 ·1.4萬字
《一塊牛排》(APieceofSteak)是杰克·倫敦1909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以現實主義筆觸描繪了拳擊手湯姆·金因饑餓和貧困被迫參加比賽的悲劇。牛排在故事中既是生存所需的食物,也隱喻主人公逐漸消逝的體力與尊嚴。
(美)杰克·倫敦 ·外國小說 ·8010字
《熊》(TheBear)是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1941年創作的中篇小說,收錄于長篇《去吧,摩西》并構成其核心章節。本書講述三次狩獵故事,以象征手法,隱喻工業文明對自然的侵蝕。
(美)威廉·福克納 ·外國小說 ·6735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