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紅利:即將到來的后工作時代
- 劉慶振
- 1728字
- 2019-01-04 16:37:59
前言 人工智能時代,媒體人何去何從?
2017年高考期間,一則報道稱名為AI-Maths的機器人分別花了22分鐘和10分鐘,答完北京文科卷和全國Ⅱ卷的數學考試,分別得了105分和100分。
2016年3月,谷歌圍棋人工智能AlphaGo以4∶1的成績戰勝李世石標志著此次人機圍棋大戰,最終以機器的完勝結束。
2015年5月,美國國家公共電臺公認的寫作好手,駐白宮記者、商業記者Scott Horsley曾與美聯社機器人記者“WordSmith”上演了一場人機報道對戰。雖然Scott Horsley的稿子因更能為讀者提供想象空間、更有溫度而贏得了9000余名讀者的認可,近乎為支持WordSmith讀者數量的10倍,但后者僅用2分鐘就完成了寫作。不僅速度上乘,而且通過不斷吸收媒體大量稿件、熟悉語言風格,機器人記者的稿件質量可謂是大有提高空間。
作為一名在傳媒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媒體人,我在研究當前加速發展的技術潮流時,經常會問自己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在行業邊界越來越模糊不清的當下,我到底還是不是一個純粹的傳媒人?當越來越多的標準化、程序化和數據化的工作都逐漸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時候,媒體人的核心價值將會體現在什么地方?當人工智能與新媒體更全面、更深入、更細微地融合之后,是不是傳統媒體將會徹底喪失它的生存空間?
這些問題經常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但正是因為這種思考使得我對當前傳媒產業變革乃至全球經濟轉型的判斷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質。
事實上,無論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還是其他新媒體類型,它們的成長、成功和成熟看起來并不存在那么復雜的道理,但卻被我們大多數人所忽略了。當然,必須承認新技術和新媒體背后有其自身的邏輯和規律,但傳統媒體的衰落在根本上并不是不是因為技術缺陷,而是它長期忽略了對媒體用戶的人文關照,長期漠視整個媒體生態中所有利益相關者的真正需求。
對于任何一家媒體而言,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受眾是它的用戶,企業同樣是它的用戶,政府也是它的用戶,還有很多NGO組織、事業單位等都是它的用戶。在過去,一家建立在傳統工業思維基礎上的媒體及其工作人員很難滿足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多元化需求。
但是今天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幫助我們在這個方向上向前邁了一大步,越來越多的媒體通過對新技術的應用已經具備了理論上的可行性。
但我認為僅有技術是不夠的,媒體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向著“硬件+軟件+服務”的模式進化,軟硬件技術是基礎,服務才是媒體的核心,做好服務才能為技術加點溫度。
這樣,我們就能夠更加從容地回答標題所提出的問題——人工智能過來搶飯碗的時候,媒體人該何去何從?我的答案是—服務。寫新聞稿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去完成,數據分析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去完成,視頻編輯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去完成,甚至內容審查也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去完成,因為這些都太標準化和程序化,而且也都太單調和枯燥了。作為有理想、有思想、有情緒、有主張的“四有青年”,媒體人應該把這些工作移交給人工智能,而去從事更具創意性、更具挑戰性、更具人情味的個性化媒體服務工作。
有意思的是,我的這些思考與這本書幾位作者的觀點存在很多不謀而合的地方。從目前來看,盡管人工智能已經在接手很多人類正在從事的工作,但唯有人才能提供創意策略和價值判斷。因此,人工智能近期很難取代人的地位。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是與人工智能不同的地方。在更久遠的未來,即使人工智能取代了很多腦力勞動,人類也總能夠為自己找到更有意思的事情來做。
這本書也恰恰就是在探討這些有意思的話題。
最后,我們要向對本書出版給予大力支持的朋友們致以誠摯的謝意!感謝丁俊杰教授、司曉院長、高征先生、郭全中教授、周光明先生、高翔先生、王釔潼女士等對本書的高度認可!感謝李挺偉先生和鐘書平博士為我們做的大量溝通工作!感謝電子工業出版社的董雪老師、劉廣欽老師、吳海燕老師和馬鑫老師為本書的出版做出的大量努力!同時,感謝QingLabs團隊的小伙伴的辛勤工作,尤其是崔悅和牛媛媛小朋友!誠然,本書仍然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希望有心的讀者能夠通過二維碼與我們聯系并指出這些問題。
輕松注冊成為博文視點社區用戶(www.broadview.com.cn),掃碼直達本書頁面。
提交勘誤:您對書中內容的修改意見可在提交勘誤處提交,若被采納,將獲贈博文視點社區積分(在您購買電子書時,積分可用來抵扣相應金額)。
交流互動:在頁面下方讀者評論處留下您的疑問或觀點,與我們和其他讀者一同學習交流。
頁面入口:http://www.broadview.com.cn/32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