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休閑消費論綱
  • 潘海穎
  • 2852字
  • 2019-01-04 17:54:29

第二節 休閑、消費與審美

于光遠先生曾經談道:“休閑既是一個社會問題、時代問題、宏觀問題,又是一個個體問題、微觀問題。無論如何,她是我們生命中的三分之一,是我們生活中的三分之一。”于光遠、馬惠娣:《于光遠馬惠娣十年對話——關于休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頁。休閑所涉學科眾多,休閑對每個人的生活都至關重要。審美得以脫離道德律令和理性認知的藩籬,其純粹的價值在于人們從中獲得的情感愉悅和精神自由。休閑的根基是文化,休閑的靈魂是審美。


休閑消費既包括物質產品、文化產品的消費,也包括對新觀念、新知識、新價值觀以及衍生物的消費。注重消費過程中的情趣、情緒、情感。它的崛起得益于人民大眾普遍有錢、有閑與社會保障體系。休閑消費其本質上是對日益興盛的“物質消費主義”思潮的一種反叛。它倡導消費的合理化和適度性,倡導休閑生活的簡單、簡樸與簡約同上書,第190頁。


休閑消費既涉及經濟問題,也涉及文化問題,還是集中體現經濟和文化之間互動的領域;休閑消費既是休閑產業需要研究的對象,也是哲學社會學需要研究的對象。休閑消費不僅關注投入—產出問題,還要關注休閑消費活動中人們的精神情趣和生命價值的問題。休閑消費的著眼點不是物的占有,而是精神的提升。休閑消費的健康發展尤其需要審美文化的引導。

2006年,杰克遜曾提出社會、經濟、文化共同目標背景下的休閑框架,他將休閑置于中央地位,與社會、文化、經濟范疇緊密相連,互相影響。社會范疇對于休閑的貢獻在于增加選擇、機會和途徑,經濟范疇對于休閑的貢獻是經濟發展帶來可持續和理想的分配增長,文化范疇對于休閑的貢獻在于文化發展能肯定和豐富文化認同[美]埃德加·杰克遜編:《休閑與生活質量》,劉慧梅、劉曉杰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頁。

現代意義上的休閑和休閑消費問題研究發端于凡勃倫出版的《有閑階級論》,該書探索了休閑與社會建制的關系。從目前涉及的文獻來看,尚鮮有從哲學、社會學角度專門論述休閑消費的專著。較為綜合性的論著有加拿大學者斯戴賓的《休閑與消費:共同基礎/分離的世界》(2009)。我國于光遠、馬惠娣、魏小安等學者率先引入西方休閑學理論并倡導中國休閑學的研究。郭魯芳于2005年出版了研究休閑消費的經濟學專著《休閑經濟學——休閑消費學的經濟分析》。

正如“‘自由社會’已經不再能夠用經濟自由、政治自由和思想自由這樣一些傳統概念來說明”[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劉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頁。一樣,時間自由也需要有新的表述方式,即用否定的方式來表達:時間自由的本質含義是擺脫時間的自由。休閑就是人們從時間中解放出來,擺脫功利物欲的,能使身心得到完善的體驗行為。“有閑”被凡勃倫定義為“非生產性地消耗時間”[美]凡勃倫:《有閑階級論》,蔡受百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37頁。。當代人被物包圍,消費行為表征著當代社會最重要的意識形態。

對社會學家來說,一種文明社會—經濟結構和它的文化之間的關系可能是所有問題中最復雜的一個。消費無疑是經濟結構中最關鍵的一環,消費與休閑文化、休閑與消費文化的關系顯得意味深長。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后記中,丹尼爾·貝爾這樣寫道:


在西方,在經濟領域和文化領域中,新教倫理(如今是個神話了)被貪欲戰勝,而現代主義在后現代主義和后現代的沼澤中終結。在全球經濟的回流中,資本主義被向東推至太平洋,在那里,貪欲(和不平等)的新潮流和新儒教(政治國家主義)的意識形態成為新時代的標記。這些亞洲國家此時自豪地站在歷史舞臺上,可能是個足夠滿意的成就。但更深層次的問題仍然存在:對這些“新”文明來說,如果失去傳統和宗教之錨,其經濟力量和文化融合留下的是什么,如果它不是資本主義更深層矛盾的話?


貝爾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面臨社會的急劇變革,傳統生活方式受到沖擊,面臨“消費主義”的擴張與侵蝕,當代中國社會,如何在追求休閑理想的征程中探尋休閑消費、休閑產業的人文基礎?如何認清當代社會日常生活的變革和沖突,如何來尋找休閑消費的精神文化根基、探索審美文化的現實出路?如果說審美通過休閑消費進入生活,那么,休閑消費則經由審美而提升為生存境界。審美是精神層面的境界,而消費則是物質世界的根本。似乎一個形而上、一個形而下。如果休閑可能成為形上形下的突破和消解,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有和持守;如果休閑本身就是面向生活的生存,審美和消費就不能也無法在日常生活中割裂開來,更不能成為割裂之后的合成,因此,其關系問題就必定需要我們去面對——這也正是本書的研究旨趣和突破口。甚至,我們可以說,在當代日常生活中,休閑消費與審美文化是彼此印證、彼此生成的。在這樣的印證和生成關系中,生命得以全面地呈現。一方面,將休閑消費引入審美文化的研究,從休閑的視角具象地考察審美文化與消費的問題,為當代中國審美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視點;另一方面,將審美文化引入休閑消費的研究,從審美的維度思辨地考察休閑的生產與消費問題,為休閑消費和體驗經濟的研究探尋理論根基;更進一層來看,消費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審美是文化問題,經濟、社會與文化在休閑這個焦點上的碰撞,迫使我們更深入地去探尋兩者的關系。

休閑消費日益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休閑消費的價值建構及其與當代生活品質的關系已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面對的現實命題。發達國家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基礎較為深厚,國內研究起步較晚,但已引起廣泛關注。目前,國內出版的休閑學譯著、專著、論叢、編著已不下幾十種,休閑消費的論文也在逐年增多。存在的問題是理論深度不夠,系統的休閑學科尚待構建,休閑消費的哲學研究則更為薄弱。休閑消費與審美文化的內在關系,其對生存境界的人本意義還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系統的梳理。

休閑的指向是為著美學的生活回歸,審美的追求是為著休閑的最高境界。在物質與精神、生產與消費、精英與大眾的矛盾和沖突之中,休閑消費的研究也許可以成為審美文化構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審美文化現實層面的挖掘也同樣可以為體驗經濟和休閑產業的發展指明路向。

就社會發展的需求而言,休閑時代已全面來臨。我國居民,尤其是都市居民具有強烈的休閑意識和旺盛的休閑消費能力,休閑產業化程度逐步提高。面臨休閑消費的增長與擴張,面臨中國消費文化主位缺失的現狀,有必要系統解決休閑消費如何來(來源與歷史),向何處去(價值取向和評價尺度)的問題;有必要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休閑消費價值觀,并為休閑產業的發展提供價值基礎。就休閑學和美學學科發展的需求而言,如果說審美通過休閑進入生活,那么,休閑則經由審美而提升為生存境界。休閑消費的本質就是文化展示,休閑消費的研究就是揭示休閑消費活動中凸顯出來的文化符號含義。以體驗作為邏輯節點,以日常生活理論為基礎,將審美文化引入休閑消費的研究,從審美的維度考察休閑消費問題。美學應更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拓展自己的研究領域,使之具有更多的現實性品格,走進大眾豐富的日常生活審美領域。本書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可簡要地歸結為揭示休閑消費的社會和文化象征意義,提升以人為本社會的生存境界。借由消費,人們不斷建構著自身。消費是當代社會中休閑文化再生產過程中的基本動力和基本條件,休閑消費的本質就在于差異文化的展示。列維-斯特勞斯說:“文化差異的啟示也就是求同存異的啟示,與其說它是在分隔人群,不如說它是在團結人群。”陸揚、王毅:《文化研究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頁。休閑消費給予多元文化表達的可能,是個體積極地與世界保持關系,并追求生存美感的一種方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基隆市| 桂东县| 什邡市| 大安市| 沂水县| 静海县| 城固县| 临桂县| 山东省| 修水县| 法库县| 文山县| 蕲春县| 湘西| 玉山县| 东城区| 仙游县| 平凉市| 绵竹市| 惠安县| 会同县| 丘北县| 华亭县| 石家庄市| 西林县| 博客| 溧水县| 东至县| 巴东县| 荆州市| 蓬安县| 锦州市| 南雄市| 新竹市| 大埔区| 天镇县| 金平| 迁西县| 哈密市| 黑龙江省| 靖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