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休閑消費論綱
  • 潘海穎
  • 4708字
  • 2019-01-04 17:54:29

第三節 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大眾維度

休閑消費研究的語境脫胎于休閑消費產生的社會基礎,也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實踐密不可分。休閑活動古已有之,但大眾休閑卻是時代的產物。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衍生的社會文化以及各種文明的價值觀一直在推動休閑馬惠娣:《21世紀與休閑經濟、休閑產業、休閑文化》,《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1期。。如果說,后現代社會的宏觀經濟基礎就是大眾文化產生的溫床,那么消費社會就是大眾休閑產生的濫觴。“正因為休閑消費在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中成為一個重要的動力源,消費則地成為‘休閑’的新的合理性因素。”許斗斗:《休閑、消費與人的價值存在——經濟的和非經濟的考察》,《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5期。

費瑟斯通將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歸納為三個層面:一是藝術的亞文化,消解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限。二是將生活轉化為藝術作品的謀劃。這種既關注審美消費的生活,又關注如何把生活融入(以及把生活塑造為)藝術與知識反文化的審美愉悅之整體中的雙重性,應該與一般意義上的大眾消費、對新品味與新感覺的追求、對標新立異的生活方式的構建(它構成了消費文化之核心)聯系起來。三是日常生活的符號化與影像化。他認為,第三個方面是消費文化發展的中心[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劉精明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7—99頁。。這三個層面既表明了縱向的歷史發展過程,也表明了日常生活審美化特征的共時性。在討論當代城市文化與后現代生活方式時,他引用波德里亞的觀點,商品消費的物質行動被文化影像所調和、沖淡,符號的消費成了滿足消費的主要源泉。他指出,閑暇消費形式的重要性在不斷增長;閑暇消費開始強調其華麗壯觀、迎合大眾、可消遣愉悅、可瞬息感受的特性。文化與閑暇消遣的可能性范圍的擴展,不僅擴大了可行的閑暇生活方式的范圍,還導致了一些性質上的轉變。藝術的生活方式和風格表現中,存在一種大眾流行特征,在日常生活的風格化與審美化中,它與分化了的、成形了的消費商品、閑暇時間的消遣及體驗,有著進一步的合流趨勢同上書,第141—142頁。

在社會無意識中,休閑消費、大眾文化、日常生活審美化、藝術表現之間,原有的藩籬被推倒,各自的領域邊界日益模糊,參與者的身份越來越多樣化。所有這些原本不相干甚至對立的場域,變成了大眾歡聚并進行展示的共同舞臺。

但是,休閑消費是否只充斥著符號和影像的世俗的物質世界呢?休閑消費既然存在于生活世界,并構成了人們非常重要的慣常的生活方式,其必然負載著日常生活的意義,有著一定的社會價值承諾并產生著某種社會凝聚力。這種凝聚力來自對審美體驗的追尋,這也就是其神圣之處。

消費是當代生活的最集中表現和最深刻之處,也是休閑落實到行為的一個重要切口。如果說現代消費心理的研究有著行為學的轉向,那么,研究休閑消費行為則是研究休閑之審美精神的重要路徑。在成中英先生與伽達默爾的重要的“世紀對話”時,成先生曾追問“一個超越的東西是什么?”伽達默爾指出:“在理解中能夠實現什么、能夠做出什么行為至關重要。超越并非脫離經驗、歷史等理解視域。”“作為超越的目標,可以看作本體論的。”成中英:《本體詮釋學》(第2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頁。海德格爾說“現象”是一種“自顯現”,是“對象—存在”的凸顯方式。“意識現象表現為體驗,而體驗的聯系表現為生命。”“世界就是所遭遇的東西。”“‘在……中’存在的如何作為來自世界即在操勞中相遇的生命顯現為操心(Sorgen)。”“這個存在,這個被操勞的世界此在的存在,是一個實際生活的此在方式。”[德]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論:實際性的解釋學》,何衛平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87頁。

休閑是否能樂觀地成為審美文化的內在聚合劑?如果說有些許的擔憂,那就是,文化是否難逃消費化的命運?審美文化是否將淪為休閑消費的一種形式而存在?

如果說,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探索前期是以批判精英藝術并試圖通過各種超越和拯救的方式重構日常生活為標志,那么,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后期則與大眾文化思潮密不可分。在現代主義的語境下,符號泛化的、神秘的符號壓得人們喘不過氣兒來;批判則如同老生常談,雖然充滿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壯,但同樣讓人看不到未來和希望。迎著精英主義對大眾文化的批判,大眾文化所體現的普適價值和民主意味得到了肯定。從某種程度上說,休閑消費亦成為大眾對消費主義掙扎和反叛的陣地。

就國外的研究來看,休閑消費的哲學、社會學研究一方面關注休閑消費與日常生活、社會建制的關系問題。學者們從消費入手,將消費作為一種社會基本的運作方式給予了充分的關注,詮釋并探索“消費”及“休閑消費”在社會中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建構意義。現代意義上的休閑消費研究發端于1899年凡勃倫出版的《有閑階級論》。西美爾、韋伯、胡塞爾、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杜威等,相繼將日常生活提至理論的層面。同時,以消費社會、消費文化為大背景來研究休閑消費的相關論述較多。當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有波德里亞、列斐伏爾、德波、鮑曼、菲斯克、舒斯特曼等。古德爾和戈比綜述了休閑思想史,闡述了消費對休閑的合理化作用。休閑消費批判的理論出發點是對大眾文化和消費主義的批判,其實質是基于對異化的日常生活的批判,包括異化的休閑、異化的消費、異化的休閑消費的批判。另一方面,本雅明試圖凸顯“主體精神”,菲斯克推崇消費過程中的“大眾創造力”,舒斯特曼建構了身心一元論的“身體美學”,并系統闡述了“日常生活美學”思想。由西方理論視域來看,日常生活的興起雖然在糾偏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獨斷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隨著社會運動的失敗與消費社會的到來,總體性革命的目標在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中逐漸隱退,隨之而起的是多元文化中的生活狂歡。

就國內的研究來看,于光遠、馬惠娣、魏小安、張廣瑞等學者率先引入西方休閑學理論并倡導中國休閑學的研究。馬惠娣對休閑研究所面臨的社會現實基礎和文化基礎做了說明,指明了休閑消費研究的意義,并描繪出休閑消費研究的價值取向。王琪延、宋瑞、王雅林、何建民、郭魯芳、樓嘉軍、王寧等較早地從經濟學、旅游學、社會學的視角研究我國居民的休閑消費現狀及問題,涉及休閑消費選擇、休閑城市建設、休閑產業發展模式等研究方向。一些學者已經開始嘗試運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對休閑消費現象進行分析。

伴隨著美學界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議題,以休閑消費為新形式、新內容的消費文化成為近年來審美文化研究的新課題。學者們研究了休閑與審美的邏輯聯系,探討了休閑(消費)出現的審美文化淵源。葉朗著眼于從“生活世界”這個具有本原意義的視野來審視和思考美學問題葉朗:《現代美學體系的建構和當代人生的提升》,《河北學刊》2010年第1期。。在消費時代,美學研究領域出現了“日常生活美學”與“超越性美學”的對立(楊春時),審美正經歷著徐岱所描述的“痛并快樂”的掙扎,王德勝則為“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而叫好。朱立元認為當代的審美文化應當以人為本,倡導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體貼和關懷朱立元:《略論當代審美文化的審美內涵》,《沈陽工程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衣俊卿指出,日常生活的批判與重建正是當代中國文化轉型的契機;回歸生活世界,凸顯的是對現實的無盡關懷衣俊卿:《中國文化的轉型與日常生活的批判重建》,《河北學刊》1993年第2期。——這也指明了我國當代休閑學、美學研究的大趨勢和大方向。周憲認為消費社會及其文化是構成日常生活審美化的重要語境,而日常生活審美化本質上是通過商品消費來產生感性體驗的愉悅周憲:《后革命時代的日常生活審美化》,《北京大學學報》2007年第7期。。王德勝認為休閑與消費現象正在悄然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主張打破審美概念的封閉性王德勝:《回歸感性意義:日常生活美學論綱之一》,《文藝爭鳴》2010年第3期。。許斗斗倡導休閑的社會責任,論述了休閑消費對于實現人性價值的重要性許斗斗:《休閑、消費與人的價值存在——經濟的和非經濟的考察》,《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年第5期。。潘立勇指出,休閑與審美是自在生命的自由體驗,個體的生活實踐和生命體驗是美學研究的對象和旨歸潘立勇:《休閑與審美:自在生命的自由體驗》,《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1期。。總體來說,作為重要的日常生活實踐,作為重要的審美體驗形式,休閑消費不僅成為大眾生活實踐的途徑,還成為美學走向生活、走向多元開放的途徑,并深刻反映了美學與現實的關聯。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產生以下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首先,人們越來越重視人性化消費和體驗性消費,這也促使我們更多地去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去思考休閑消費問題。然而,如何看待消費向審美的擴張,審美向日常生活的滲透?休閑消費的人本意義有待深入的研究和系統的梳理。

其次,當代中國的審美文化正經歷著“新與舊的交錯”和“自我與他者的滲透”。中國語境和問題的特殊性,迫使我們進行哲學和文化上的反思、批判以及重構。在休閑消費這樣的新領域,尤其需要文化—經濟—審美一體化的解決方式,需要理論和實踐的協同創新。理論批判有效距離的獲得必須通過對現實的介入來實現。

最后,休閑消費的日常化——人們偶然的旅游活動逐漸演變為慣常的休閑生活,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的審美呈現中進行倫理維度的重建。自我的審美創造如何才能走向一種共同的倫理生活,始終是困擾日常生活理論的一大難題。

發達國家在休閑領域的研究基礎較為深厚,國內研究起步較晚,但已引起廣泛關注。從休閑消費的研究趨勢來看,跨學科研究方法無疑有助于透過各學科、各種視角的交叉點,更深刻地把握休閑的內在本質及其規律,進而提供更全面系統、更有洞見的分析結論。當代中國休閑消費與審美文化協同創新研究,是休閑研究的補充和拓展。需要借鑒各學科的既有研究成果,來豐富休閑學的研究。

游走在“仿真、誘惑、真實”等,各種充滿歧義的后現代的語詞之間,休閑消費研究的思維模式又如何呢?如果說波德里亞將消費定義為一種語言,一種溝通和交換系統,那么,休閑消費的溝通和交換系統又怎樣呢?是大眾還是精英?是本真還是仿真?是區隔還是交換?具體來說,象征和符號是其關鍵詞。休閑消費處在一個關系復雜的網絡之中,既需要考察消費所固有的市場關系,更需要考察消費體驗所帶來的社會關系的變化。

由于當代社會人文的因素與整個社會結構的相互滲透,使社會結構越來越采取象征化的性質和形式。季登斯、布迪厄、埃里亞斯(Nobert Elisa,1897—1990)和波德里亞等人的當代社會理論,都不同程度地重視當代社會的象征性問題。這并不是偶然的;這是因為他們充分地考慮到人文因素滲透到社會結構的結果,就使社會結構本身的象征化和中介化的層次進一步自我分化和復雜化高宣揚:《布迪厄的社會理論》,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頁。

人的實際活動始終采取象征的結構同上書,第48頁。

布迪厄的“象征性所要表達的,是文化再生產活動的生命力及其歷史運作過程,同時也是文化再生產活動的創造者的生生不息的雙重生命歷程”同上書,第95頁。。用“象征性”的方法來建構休閑消費的研究,不僅意在研究休閑活動的生命力和歷史過程,更重要的是彰顯作為主體的休閑者的主動的、能動的生命歷程。這種雙重性的視角,對于休閑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雖然,休閑消費異常復雜,充滿著變化和不確定性,但也正體現了作為現代社會基本形態的“文化再生產活動”的重要特征——象征性。

符號化,是一種現象,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即統一的思維方式。“符號學是關于各種符號的科學。其最顯著地理論特征是拒絕將主體和客體分立,而主客體分離正是傳統西方科學的要旨。符號學將符號定義為主體和客體的最初的統一,取代了舊有的主客體分離,并將符號置于科研的中心地位。”[美]迪安·麥坎內爾:《旅游者:休閑階層新論》,張曉萍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頁。如果說符號意味著回到原初的統一,而象征性則導向整合與創造。作為符號,休閑指代某物,如同凡勃倫的“炫耀性消費”,它是不同階層和不同文化的符號;作為象征,意指某物又代替某物,休閑意指自由又代替自由,用當代社會最直接、最普遍的方式——消費,成為對抗異化、追尋自由的表現和方法。

休閑是人們逐漸內省的過程,也是對生活本真追尋的夢想,更是社會內部結構復雜化的集中體現,也將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表征。而休閑消費,則成為貫穿當代人們休閑實踐始終的重要中介。消費,不僅是休閑的中介因素,借由這一中介,人們不斷建構著自身,并且成為休閑文化再生產過程中的基本動力和基本條件。休閑消費,是一種差異文化的展示,也體現了人性化差異。波德里亞說,消費是人在物品之中并透過物品自我完成,那么,休閑消費是人在休閑之中的自我完成。

休閑,不僅僅是休閑活動,也不僅僅是一種生存狀態,更大程度上休閑超越了其狀態層面的含義,更多地體現著人對于休閑理想的取向和休閑的能力。這種動態的、整體性的休閑意向和休閑能力才是休閑的核心。休閑消費基本可以放到休閑能力的范疇中去考察。如果說休閑消費體現了當代社會中休閑的可能性,是當代休閑生活的起點和出發點(但絕不是其范圍和過程),那么休閑的取向則體現了人的精神超越性。休閑能力與休閑取向之間是共時互動、復雜交錯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禾县| 师宗县| 刚察县| 五峰| 萨迦县| 青神县| 乐清市| 江城| 武宁县| 娱乐| 长沙县| 赤壁市| 紫阳县| 田阳县| 玉树县| 鄱阳县| 资源县| 天水市| 泌阳县| 凤阳县| 临汾市| 清丰县| 内丘县| 怀安县| 科技| 鄂尔多斯市| 惠州市| 栾川县| 大悟县| 顺义区| 邯郸市| 肃宁县| 法库县| 阜平县| 韩城市| 二连浩特市| 新乐市| 广南县| 忻城县| 皋兰县| 铜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