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休閑及休閑消費理論
第一節 休閑與休閑消費的基本概念
現代意義上的休閑問題研究發端于凡勃倫出版的《有閑階級論》,該書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休閑與消費的聯系。凡勃倫在該書中提出,休閑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建制,成為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并論述了宗教、美學、學術討論與休閑的關系,分析了閑暇時間消費的各種形態和消費行為方式。他用休閑來區分社會階層的思想,直到今天來看仍然意味深長。
近代以前,中國的古文字基本是單字式的,也就是說,每一個字都表示不同的含義。受到日語翻譯西方現代文獻的影響,開始出現詞。而這些新構成的詞與古文獻中的詞的含義往往不同。
消費的詞源學解釋。
“消”字在目前為止已經考證的甲骨文、金文詞匯中未被記載。有據可查的是,該字最早出現在《詩經》當中,為春秋鄭國邑名(《漢語大詞典》卷5)。《詩·角弓》中有“見晛曰消”。指消融、融解。至元朝,“消”開始有“享受、受用”之意,如喬吉《金錢記》第一折中有“沒福消軒駟馬,大費高牙”(《漢語大詞典》卷5)。“費”字,先秦兩漢時期表意為“大量花費”、“浪費”等。如在《論語·堯曰》中有“君子惠而不費”。《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施而不費,取而不貪。”(《漢文典》,高本漢)“消費”一詞,漢朝即已出現,可解釋為“消磨、浪費”之意。如王符《潛夫論·浮移》:“此等之儔,既不助長農工業,無有益于也,而坐食嘉榖,消費白日。”(《漢語大詞典》卷5,《聯錦字典》卷3)之后在唐宋時期泛指“開銷,耗費”,如唐姚合《答竇知言》詩:“金玉日消費,好句長存存。”《宋書·恩悻傳·徐爰》:“比歲戎戍,倉庫多虛,先事聚眾,則消費糧粟”(《漢語大詞典》卷5)。在《漢語大詞典》中對消費的解釋為“為了生產和生活而消耗物質財富”,已經成為一種經濟行為的描述,而不再具有任何貶義的性質。
“消費”(consumption)在中古英語中拼作“consumpcyon”,源于拉丁語“consumption-”詞干,意思是“消費、浪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具有明顯的貶義,帶有“過度使用”和“耗費”的含義。18世紀中期以后,逐漸成為一個與“生產”(production)相對的一個概念,成為構成社會生產關系的一部分,成為一種與生產、交換、分配相聯系的經濟形式。進入現代商品社會以后,消費指的是“物品和勞務的最終耗費”。(《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卷四)消費超越了對物品和勞務的購買和占有,而成為一個過程和一種已然的狀態。
英文中動詞“消費”(consume)來自拉丁文的cnsmere,由cn+smere構成;cn后來演變成了前綴com -,意思是一種集中的或強化的程度,smere指的是一種獲取的傾向。從這一意義上,消費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對外物所具有的強烈的獲取欲望。第一,消費首先是一種欲望。作為一種主觀性的欲望,消費不可避免地帶有個體性和偶然性的特征,這就決定了其必然具有一定的意義性維度。第二,消費是對外物的欲望。作為一種欲望的消費,不是面向自身的,而是朝向外物的。消費作為一種經濟行為,必然受控于一定的物質生產條件,這就決定了它必然具有一定的物質性維度。夏瑩進一步指出,文化與消費的契合性可以歸結為以下三點:第一,它們都包含著物質性與意義性的雙重維度;第二,物質性與意義性在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都逐漸形成了一種對立;第三,這種對立又構成了一種批判力量,使二者都具有了一種內在的批判性。
休閑的詞源學解釋。
休,見于甲骨金文。《說文解字》中有“休,息止也。從人依木”。倚著樹木歇息,休的直接意思即停歇。如何停歇呢?停歇的狀態呢?形象的說法就是人靠著樹木。休,是會意的。《國語·周語下》:“為晉休戚,不背本也。”韋昭注:“休,喜也。”《詩經·周頌·載見》說:“龍俶陽陽,和鈴央央。傑革有鸧,休有烈光。”孔穎達注疏中講:“休與烈光連文,故為盛壯。”休,可以引致盛壯,也就是身體的強壯和生命的鮮活。休,主要的意思就是休息,雖然也是美事,但與今天“休閑”相關的是“閑”。在古漢語中,“閑”是一種狀態。
中國古代的“閑”是建立在文化教養基礎上的生活態度。林語堂說:“休閑生活并不是富有者和成功者的權利,而是一種寬懷心理的產物,這種心情是有一種達觀的意識產生。享受休閑生活是不需要金錢的,有錢人未必能領略休閑生活的樂趣,它必須是有豐富的心靈、愛好簡樸的生活,對生財之道不放在心上的人。”
從詞源上看。閑暇,英文Leisure,德文Musse, “在希臘文里原來叫作oxoyn,拉丁文叫作scola,在德文中我們最早叫作Suhule,其意思指的就是‘學習和教育的場所’;在古代,稱這種場所為‘閑暇’,而不是如我們今天所說的‘學校’”。艾德勒認為:“‘休閑’一詞在進入英語之前,已經在三種語言中出現了。希臘語有一個詞指這個意思,這個詞是schole,它最初的意思僅僅是‘空閑’。Schole的第一個意思我們翻譯成休閑,只是指‘空閑’;第二個意思則是指用空閑時光來學習。羅馬人把希臘著作翻譯成拉丁語時,他們用兩個詞來翻譯這兩個意思。他們用otium來譯schole中‘空閑’的意思,用schole一詞來譯schole中學習的意思。英語school一詞正是來源于拉丁語的schola。Schole的意思是指某種確切地活動,即學習。我們腦子里把休閑說成是某種活動,我們謂之休閑活動。英語leisure [休閑]一詞源自法語詞loisir,只是指‘空閑’,是指允許我們做的事情,而不是強迫我們做的事情。”
“在羅馬拉丁原文中,所謂‘休閑’(loisir),就是指關照自身的最好時間。關照自身是一種藝術享受,也是美的鑒賞過程。它是實實在在的休閑和享樂。”
現代法語詞匯中仍然有“loisir”,意指空閑和消遣。這個詞匯的解讀中,兩位學者稍有出入。但共同點是通過loisir,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值得強調的是,在韓國學者引用的日本學者松田義幸表示scole和oti-um特點的圖表中,在生產(勞動)與消費(非勞動)的二分法中,leis-ure直接意指文化性消費,趨向scole,而recreation指的則是生產性消費,趨向otium。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整個生活遂被分解為兩個部分:事功和閑暇、戰爭與和平,某種以必然和有用的東西為目的的行為與某種以‘美的’東西為目的的行為。”閑暇追求美,閑暇的有用性就在于自身,閑暇脫離了必然性,脫離了功利的束縛和要求。漫長歷史中,亞里士多德的思想與西方基督教教義交匯融合。可以感覺到,西方古典主義的休閑思想脫胎于古希臘文化,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即“休閑是冥想和生命的慶典”。正如皮珀提及的那樣,早期基督教教義中有關“默觀生活”的思想,正是從亞里士多德的閑暇觀念得到啟發而建立起來的。這同中國古代思想所追尋的境界頗為一致,休閑主要是關乎個人修養的,與文化和藝術緊密相關。
西方現代的休閑研究中關于休閑的定義非常龐雜,從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各個方面對其進行了分析和闡釋。美國當代知名的休閑學教授戈比在其著作《你生命中的休閑》中專門討論了休閑定義的不同方法和視角。比如,自由時間、心態、存在狀態以及社會活動;進而分析了休閑與娛樂、游戲和“暢”等概念的區別和聯系。英國學者布爾、胡思從四個方面:基于時間、基于活動、基于態度、基于特征方面論述了休閑現象和休閑活動。在于光遠和馬惠娣開啟的我國當代休閑學研究中,學者們也從各個視角給出了休閑的定義。概括起來看,休閑主要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基于時間角度的定義,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社會學家布萊特比爾。他在列舉了休閑定義中包括人文主義觀、反功利主義觀、治療模型、定量模型、體制論、認識論、社會學模型、整體論的方法之后,這樣評價道:“這些定義都不難理解,但很難掌握。用這些方法對休閑做的定義——尤其是整體論休閑概念關于生命的整體性的觀點——對學者們頗具吸引力,但對社會中的大多數人來說,休閑的最好定義是與時間相關的:休閑是超出謀生需要之外的時間,可以作選擇的時間,自由支配的時間,或受強制之感最弱的時間。”正像布萊特比爾所說的那樣,時間維度的定義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可度量性。馬爾庫塞則指出,在發達工業社會中,閑暇時間不等于自由時間。閑暇時間受制于商業和政治的支配,它是不自由的
。
1948年,戰后美國社會的變化促使社會學家大衛·理斯曼從消費者的視角去研究人們的社會性格,敏銳地注意到由人們社會性格的演變而導致的閑暇生活的變化,他還前瞻性地總結了工作與閑暇關系的變遷。人們生活的重心從工作轉向休閑,從生產轉向消費。他意識到:“我們對娛樂的了解實在是太少了,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文化過分看重工作的意義。過去的研究主要注重生產者的社會性格,直到近期研究的視角才開始轉向消費者。”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工作比休閑重要得多,而他提倡取消工作與閑暇之間的對立,提倡閑暇中人格自主性的確立和完善。他指出“強制性剝奪”使人們在工作領域和休閑領域同樣遭受人格化的困擾,進而限制了人們獲得正常休閑娛樂的權利和機會。
在時間的維度下,必須強調“休閑”的關鍵是自愿和選擇,否則休閑就容易同閑暇時間混同起來,從本質上說,用時間來定義休閑,忽略了其內在本質,也忽略了休閑者的主觀感受。更暗示了一種主次關系,即工作為主,休閑為次,似乎可以把休閑從生活必須之中割裂出去。其實,更全面的觀點應該是,休閑與生活是同一整體,具有同一性,且不能分離。即便以時間來定義休閑,休閑更多地應指代“私人時間”,而非公共維度的時間,是關乎人的內心的時間。
基于生命狀態的定義。葛拉齊亞指出,休閑是一種“存在狀態”,是一種雖然短暫但卻現實的個人存在狀態。德國神學家皮珀指出,“閑暇是一種靈魂的狀態”;“強調一種內在的無所憂慮,一種平靜,一種沉默,一種順其自然的無為狀態”;“閑暇因而是一種投入于真實世界中,聽聞、觀看及沉思默想等能力的表現”;“閑暇同時也是一種無法言傳的愉悅狀態”。凱利認為:從本質上講,休閑應當被理解為一種“成為狀態”,這種狀態更多的是指一種取向,所以,我們不應該簡單地以實踐、空間、形式與結果來定義它
。戈比認為:“休閑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并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
這個定義很好地詮釋了休閑的內涵。它與自由、價值、信仰相連,并且不僅是某種狀態和心態的描述,而且能夠付諸行動,更重要的是點明了:休閑就是“相對自由的生活”,休閑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生命狀態的定義,由于突出和強調休閑者的主觀意愿,而休閑的體驗和認同往往會受到休閑者個人的社會統計因素(比如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的干擾,因為缺乏客觀的標準,進而導致在社會統計中顯得模糊和不確定。
基于社會活動的定義。杜馬哲迪爾指出,休閑是人們從工作、家庭、社會的義務中擺脫出來,為了休息、轉換心情、增長知識,而自發地參與可以自由發揮創造力的任何活動的總稱。他認為人類活動有四個基本方面:補償活動、家務勞動、社會宗教活動和自我實現活動,休閑屬于自我實現活動的范疇。艾德勒的定義也影響深遠:“我愿意把休閑定義為人們可以在道德、智力和精神上獲得成長的所有那些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人們能實現人格的完善、履行其道德和政治義務。”
章海榮指出:“休閑是人們在自由時間里自由選擇的,能獲得自由和愉悅感的一切有益于身心健康和追求生活意義的活動與生活方式。”
這個定義主要明確了人們從事休閑活動的前提——自由性,以及肯定了人們從事休閑活動的積極意義。社會活動較容易分類,通常也有明確的界定。因此,這類定義便于高效地收集、分析數據。休閑領域的許多研究都采用這樣的口徑和標準。一般來說,需要事先擬定一個活動范圍,然后進行分類。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活動名單的擬定會限制人們的答案,由于調查者和被調查者對休閑活動的理解不同,也會產生對調查者的誤導,造成統計的失誤。
給休閑下定義的方式多種多樣。從不同學科研究的角度去思考休閑也許是明智的選擇,因為給出定義的出發點和目的各不相同,有的需要量化分析,有的需要哲學思辨。比較來說,客觀的定義往往漠視人們休閑的本能和直覺體驗;主觀的定義又無法加以細分和量化。休閑就是生活本身,紛繁復雜。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凱利關于休閑概念的哲學解釋。與一般社會學研究的視角不同的是,凱利試圖用當代哲學的思維方法去解剖休閑。他受到存在主義的影響,將休閑視作在一定時間內,以一定的活動為背景而產生的一種體驗:休閑是一種存在主義的自由,“休閑的存在主義模式是經驗性的,以感知世界中現實的具體的體驗為出發點”。他進一步指出:
從這個角度看,休閑是游戲的行動可能性。使用符號的行動者無意識地創造出一個世界,而休閑便是這個世界里的決定性行動和自由。休閑是創造意義的活動的實現,它不為共識或動力體系下社會力量的工具性目的所決定。這種行動的根本是肯定格式塔(gestalt)內部可能性的存在主義現象學,它認為行動既能創造意義,又對社會力量的作用做出反應。休閑不能降至任何單一層面的存在,它是情感、理智、意志、生理、價值、文化及行動感知領域內的一切。
嚴格地說,這并不是休閑的定義,而是休閑所隱含的哲學意義,或者說是休閑的哲學定位,這也將指引我們如何去全面地認識休閑,從人全面存在之意義中去詮釋它。“閑暇是由文化體驗構成的。閑暇和文化作為對工作和日常生活的一種暫時逃避而繼續存在,他們主要包括度假、娛樂、游戲、玩耍和宗教儀式。”休閑是創造意義的活動,但又遠遠超出這個范疇;它遠離工具性目的,又體現于各種實實在在的行動之中;它既是感知,又是行動,更是全面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