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jié) 休閑消費及其性質

一 消費之正當性


當消費遠遠超出經濟范圍而成為社會和文化問題的時候,消費這種行為就涵蓋了越來越多的社會和文化的性質。因此,后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消費不只是經濟行為,而且也是社會行為和文化行為。新的消費行為改變了原有的消費概念,使社會中出現了一系列由消費活動所開創(chuàng)的新領域,這些新領域幾乎橫跨了社會的各個部門,例如觀光、旅游和休閑問題,除了經濟以外,還包括文化的各種復雜因素,成為經濟、政治和文化相交叉的問題,也成為當代社會的一種重要問題。高宣揚:《后現代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頁。


消費滿足著消費者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需要,同時,消費反映消費者的內心世界,是消費者自我的展示,是消費者生活態(tài)度的展示。這種展示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人們通過消費活動表達個性,表達對外部世界的見解。消費行為承載著多種多樣的文化功能,消費是綜合的文化活動。

消費改變了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改變了人與人、人與物的關系;休閑表征著嶄新的生活方式;休閑消費預示著社會形式的改變,預示著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改變,也預示著思維方式、文化方式的全面轉變。

曾經受到新教倫理深刻影響的西方人,不僅僅對休閑所帶來的享樂主義心存疑惑,休閑消費的刺激意味著對原有生活方式的改變,甚至是顛覆。因為,在資本主義得以發(fā)展的歲月中,固有的觀念是“先勞動后享受”。對消費的約束導致資本得以積累,也產生一種生活方式,就像韋伯指出的,即“賺錢本身成為一種目的”[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嚴蓓雯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1頁。。但最終,社會由生產型轉向了消費型。我們不得不承認,當代社會是由消費引導的。戈比認為:“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在休閑時所從事的活動總是要與花錢聯系在一起,或者花錢成為休閑的必要條件。或者花錢本身就是休閑的表達方式。”[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閑》,康箏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頁。當代社會,消費無處不在,休閑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消費為休閑提供合理性——作為一種新的消費形式的休閑消費應運而生。

“休閑”、“消費”這兩個詞語在漢語中可以直接并列,一層意思是“作為休閑的消費”;另一層意思是“為了休閑的消費”。作為休閑的消費,意味著消費本身就是休閑,從消費本身獲得休閑的快感大多并不為人所認同,被認為是炫耀式消費。因此,多數意義上的消費應該指后者。如果用英語表述,則暗含著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consumptive leisure,直接地說,就是需要花錢的休閑;二是consumption in the name of leisure or consumptive behavior that related to leisure interests,即出于休閑目的的消費行為或者說是與休閑興趣相關聯的消費行為;三是leisure & consumption,休閑與消費,即兩者之間的關系。

從“需要花錢的休閑”的角度來分析,人們花錢的動機是什么?花錢購買什么休閑產品?首先,為什么而消費的答案是明顯的,即休閑消費的目的和意義在于休閑,以獲得休閑的生存狀態(tài)而產生的消費行為,消費的直接收獲也是休閑的生存方式。“傳統(tǒng)經濟學意義上的消費主要在生活與生產用品上,以維持人的生存與發(fā)展。而休閑消費,試圖達到的是對文化精神產品的擁有,不是對外在東西的滿足,而是內在的心理滿足、欣賞、愉悅,由我對‘物’的消費,到‘物’對我的完善。”于光遠、馬惠娣:《于光遠馬惠娣十年對話——關于休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頁。其次,消費的休閑產品,當今時代可謂五花八門,品目繁多。這個層面的問題,主要是經濟學和消費者行為學研究的對象。而休閑消費行為產生的社會根源、人性根源,則是社會學和哲學更為關注的話題。從“出于休閑目的的消費”來看,研究多關注過度消費的問題,即對消費主義傾向的批判。雖然休閑可能產生某種消費主義的傾向,但需要澄清的是休閑消費不是休閑消費主義。最后,如果從語詞并列的角度來看,就是指兩者的關系,以及由休閑、消費引起的關系的總和。

根據巴塔耶的觀點,經濟生產不應該與短缺而應該與過剩相連。過剩產品的消耗直接導致了炫耀型消費,比如禮物、狂歡、游戲等。這樣推導的邏輯錯誤是顯而易見的:這些所謂的炫耀型消費遠在產品過剩之前就早已存在。消費主義的確會導致產品過剩,而不是產品過剩產生了消費主義。

從“休閑與消費的關系”來分析,我們不禁要問:休閑何以與消費相關聯?如果說“消費者市場是一個既提供又獲得自由和確信的地方”[英]齊格蒙特·鮑曼:《自由》,楊光、蔣煥新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頁。,我們就不難理解,通過消費,休閑者獲得了自由和確信,這種自由和確信,比起其他休閑活動來,具有更大的誘惑,甚至成為當今社會中最為顯著的休閑活動方式。借由消費活動,休閑者在消費關系中獲得了自身身份的確認和滿足,雖然這些滿足往往是象征性的。但同時,將兩者放在一起論述的另一個深層原因來自一種擔憂。休閑是美好、幸福的代言,是所有人積極的向往;但不能忘記的是休閑并不總是能給社會和個人帶來積極的結果,這樣消極結果很大程度上就與消費相關。實際上,這樣的隱憂在于“休閑異化”的警醒。勞動已經被異化,休閑不能被異化。“異化休閑似乎比異化勞動更公平也更嚴酷,它是工人和資本家共同遭遇的社會問題,都成為它的受害者。”劉晨曄:《休閑:解讀馬克思思想的一項嘗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40頁。

休閑是人必需的,而休閑消費卻不屬于必需的消費。用經濟學的語言精確地描述,用“需求—價格彈性”概念來分析:在資本主義發(fā)展早期,休閑消費價格富有彈性。富有彈性的商品是非必需品,價格上漲,人們就放棄休閑的花費。也就是說休閑所花費的金錢并不屬于必要開支。按照桑巴特的說法,“奢侈是任何超出必要開支的花費”。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界定。“必要開支”是一個非常主觀化的范疇。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一個人的基本生存(比如穿衣、吃飯)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是絕不會花錢去“消費”休閑的。休閑消費似乎被排除在“必要開支”之外,那么休閑消費是否就奢侈呢?在資本主義早期,奢侈只是屬于少數人,王公貴族、城市紳士等;發(fā)展到大眾消費階段,休閑消費對大多數人來說并不是奢侈,而是生活的一個部分,這時休閑消費又是缺乏彈性的。桑巴特有很著名的觀點(與韋伯的新教倫理截然相反),“奢侈促進了當時將要形成的經濟形勢,即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正因為如此,所有經濟‘進步’的支持者,同時也是奢侈的大力倡導者”。“奢侈最令人稱道之處是其創(chuàng)造新市場的功能。”[德]維爾納·桑巴特:《奢侈與資本主義》,王燕平、侯小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161頁。最后,他得出結論說:“奢侈,它本身是非法情愛的一個嫡出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資本主義。”同上書,第233頁。當然,我們可以盡情地批判他倒置了資本主義與奢侈的因果關系,但百年前的洞見還是給我們打開了思考的一扇窗:研究的目的不在于解釋過去,更多的是如何面對未來。

2006年,郭魯芳用經濟學方法驗證了無論時間還是金錢,都不是休閑的充分條件。休閑既取決于金錢,又取決于時間,它是物品和時間的復合體。她構建了雙約束的休閑消費模型,并把休閑品分為時間密集型休閑品與物品密集型休閑品。數據分析顯示,在一定的充分預算約束條件下,消費者均衡的條件是兩種休閑品的邊際替代率等于兩種休閑品的“充分價格”之比,而工資率的上升則會使消費者產生節(jié)約休閑時間的激勵。由于雙約束模型把休閑者在消費過程中花費的時間看作如物品同等重要的因素并將其納入效用函數,因而這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休閑消費模型,對休閑消費行為具有更強的解釋能力郭魯芳:《時間約束與休閑消費》,《數量經濟技術研究》2006年第2期。

毋庸置疑的是:消費對于休閑具有約束力。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對休閑消費不以為然,甚至暗含批判。這里批判的邏輯前提是消費的不平等,就直接帶來了休閑的不平等;而“休閑”是如此的與自由、個性相關的一個詞語。如同自由是一種社會關系,其本質是一種比較利益一樣,哲學意義上絕對的自由在社會學中是不存在的。既沒有絕對的自由,也沒有絕對的休閑。各種休閑活動都有各種各樣的限制條件。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約束條件的休閑活動是不存在的。如果說,休閑也有缺憾的話,消費約束就是休閑的缺憾,這一缺憾源于對消費不平等的容忍。“對當代社會大多數成員來說個人自由(如果可以獲得的話)是以消費自由的形式出現的。”[英]齊格蒙特·鮑曼:《自由》,楊光、蔣煥新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頁。休閑消費所暗含的“具有消費能力限制的休閑”也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休閑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約束條件,消費能力即購買能力的限制只是其中之一。相反,消費甚至為休閑活動提供了一定的確定性,這種確定性為休閑活動提供了可能。當然,消費的確定性并不是休閑活動得以進行的唯一確定性。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消費的機制,通過市場細分,使休閑的個性得以彰顯和滿足。

“資本主義,除了那些結構的、功能的、經濟的、政治的東西之外,文化和承載文化的符號、意義和對意義的消費(在這個意義上,吃、喝、玩、樂都絕不只是物質或經濟的消耗或消費),都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陳昕:《救贖與消費——當代中國日常生活中的消費主義》,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頁。

消費已然成為社會運作的動力和中心,消費關系已然是社會關系的集中體現。因此,將休閑放到消費關系中去分析,抑或說,研究以休閑為目的的消費活動,并探尋休閑消費之哲學依據和本體依據,在我們所處的以消費為中心的社會,其意義是不言自明的。

二 休閑之正當性

休閑何以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追求休閑的普通訴求就在于休閑意味著的輕松和自在。休閑是無目的的游戲。如果借用消費者行為理論的推拉模型,其內心驅動的推力源于職業(yè)生活的壓抑和日常生活的重復無趣,而外在的拉力則源于消費生活提升所提供的可能性。

“休閑本質上是一種自生的指號過程的時間:一種生產關于自我的意義的時間;一種為了被工作領域所拒絕的自我生產意義的時間。”[美]約翰·菲斯克:《解讀大眾文化》,楊全強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頁。正如社會學家鮑曼所提出的,非政治化就是將“生活”越來越遠離“政治”,大多數人的選擇是把精力和志向放到同群體社會活動不相干的個體化的閑暇娛樂活動中去[英]弗蘭克·莫特:《消費文化——20世紀后期英國男性氣質和社會空間》,余寧平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6頁。。基于消費在社會生活的主導地位,由休閑消費而引領的休閑觀念逐步深入人心,進而使得休閑逐步成為人們價值觀的基礎。從“我思故我在”到“我買故我在”,未來則是“我休閑故我在”。

休閑消費的核心在于休閑,而非消費。休閑消費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消費,涵括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滿足途徑不一,具有特殊性。郭魯芳在研究休閑消費的經濟學專著中曾經這樣概括:休閑消費的特殊性表現在以下五方面:(1)休閑消費是以精神消費為核心內容的消費;(2)休閑消費是一種知識限定性消費;(3)休閑消費是一種體驗消費;(4)休閑消費是一種個性化消費;(5)休閑消費是時間約束硬化消費郭魯芳:《休閑經濟學——休閑消費的經濟分析》,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頁。。章海榮認為休閑消費具有自目的性、游戲與娛樂性、并非不可缺少、可替代性、時效性、社會性。從社會價值論角度看,休閑消費表達個性、反映品味的消費,休閑消費通過符號確立差異章海榮、方起東:《休閑學概論》,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28—235頁。


從希臘哲人的時代起直到今天,那些思想豐富的人一直認為要享受有價值的、優(yōu)美的或者甚至是可以過得去的人類生活,首先必須享有相當的余閑,避免跟那些為直接供應人類生活日常生活需要而進行的生產工作相接觸。在一切有教養(yǎng)的人們看來,有閑生活,究其本身來說,就其所產生的后果來說,都是美妙的、高超的。[美]凡勃倫:《有閑階級論》,蔡受百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32頁。


閑,是一種美妙的生活,而且對閑的向往深深地植根于人們的觀念之中。“在人們的觀念和習俗中,擴散著一種寬容觀念,表達了官方對尋求快樂的認可,但這是一種有收益的快樂,承擔著某種交換價值,是從生者不作付出的前提下獲取的,以便為新的商品秩序服務。”[法]魯爾·瓦納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張新木、戴秋霞、王也頻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頁。加爾布雷斯曾經引用美國經濟學家杜森伯里的觀點:“在我們的社會中,一個重要的社會目標是更高的生活水平……(這)對于消費理論有重大意義……得到更好商品的期望是自己產生的。它推動了更大的消費,這甚至比那種所謂的被消費滿足的需求所產生的推動力更強大。”[美]約翰·肯尼斯·加爾布雷斯:《富裕社會》,趙勇、周定瑛、舒小昀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頁。杜森伯里曾經在1950年代在哈佛大學開設“經濟行為的社會學分析”課程,也因此成為早期促進經濟學和社會學交流的學者之一。快樂的正當性與尋求快樂的正當性,不僅僅是倫理問題,也不僅僅是分析視角的問題。換句話說,僅僅以大眾主義的姿態(tài)來支持消費快感和樂趣,或者以精英主義的立場來批判消費所導致的文化失序,都會使研究陷于模式化、概念化的囹圄。因此,需要某種更為超脫的視域。快樂是人的基本追求,尋求快樂有利于人自身的發(fā)展;而在消費社會中,要割裂快樂與消費的關系,已變得何其艱難!或者說要擺脫消費帶給人們的操縱和虛偽的同時,保持快樂是多么的艱難。不是兩極主義,也許就只能是折衷主義。因此,休閑消費是社會轉型期的重要問題,也是關乎現代人之生存價值的重大問題。


休閑消費,當屬人類消費行為的一種形態(tài),是人的消費生活的高級形態(tài)。休閑消費包括對物質產品、文化產品的消費,也包括對新觀念、新價值觀、新知識的消費。休閑消費,當屬人類消費行為的一種形態(tài),它的出現正是建筑在普遍地大眾消費文化興起的基礎上。休閑消費脫胎于有閑階級的消費行為,具有改變工業(yè)社會“消費范式”的傾向,努力使“消費”回到本來意義上去,隱去或淡化符號化的現象,實現自我完善、自我回歸的目的馬惠娣:《休閑: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頁。


馬惠娣界定了休閑消費概念及其分類,并對這項研究所面臨的社會現實基礎和文化基礎作了說明,深刻地指明了休閑消費研究的意義所在,也前瞻性地描繪出休閑消費研究的價值取向。“關注和研究休閑消費的本質關乎認識和揭示‘發(fā)展的本質問題’,‘消費的本質問題’以及‘人的存在的本質’問題。”馬惠娣:《休閑: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頁。這也將成為本書的立論指導。正如馬惠娣指出的那樣,休閑消費不僅意味著消費對象的改變和消費形態(tài)的發(fā)展,“休閑消費的提出,其本質上是對日益興盛的‘消費主義’思潮的一種反叛。它倡導消費的合理化和適度性,并在其中尋找意義的命題”同上書,第130頁。

長久以來,休閑意味著閑暇時間,是個人的私事。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自然不可能與消費聯系起來,休閑也僅僅被當作空閑時間的消遣。個人,不具備休閑消費的能力;社會,亦無法提供休閑消費的功能。從經濟學角度考察,“休閑消費是指人們利用閑暇時間,從事個人享受和自身發(fā)展的一種消費活動”郭魯芳:《休閑經濟學——休閑消費的經濟分析》,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頁。。休閑消費的出現,以及休閑消費的趨勢化、規(guī)模化,意味著休閑已經成為消費的主要內容。王寧概括了休閑消費的特征,即自目的性、并非必不可少、游戲和娛樂、可替代性、時效性和社會性同上書,第231—237頁。。王寧認為,休閑是消費的條件,閑暇時間是個人或家庭得以進行購物、消費和生活的條件。就商業(yè)企業(yè)來說,它們的經營銷售直接受到顧客的作息時間規(guī)律的影響。休閑時間還是人們進行交流溝通的時間。休閑與消費的聯系,使“生產系統(tǒng)”同“生活世界”(哈貝馬斯)之間有了溝通的媒介。這個媒介就是商品的消費。消費充當了生產系統(tǒng)(工作)和生活世界(休閑)之間功能聯系的橋梁。不僅如此,休閑還是消費的誘導,即消費欲望的誘導、消費情趣的誘導和消費時尚的誘導,正因為這樣,消費購物逐漸呈現出休閑化的趨勢王寧:《消費社會學——一個分析的視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220—225頁。

休閑消費是現代生活中基于休閑選擇、審美體驗的日常生活實踐方式,它是一種文化展示活動,是消費者個人經濟和文化定位差異的集中表現。從消費主體來看,休閑消費主要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從消費客體來看,休閑消費主要是提供享受、愉悅和個體發(fā)展的資料。休閑消費所涉及的旅游、外出就餐、運動健身等,遠遠超越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和滿足,在消費的過程中,人們在需求表現和需求獲得滿足的過程中,與人交往(即便是非常自由的徒步旅行,也有大量的人際交往的因素),展示的是個人的審美品位和對生活價值的理解,獲得的滿足也主要是文化展示和文化認同的滿足。休閑消費所具有的這種文化性質,將休閑消費與其他對任何產品和服務的消費區(qū)別開來。可以說,休閑消費的本質就是差異文化的展示。一般的休閑活動,與體現在消費中的休閑活動的最大區(qū)別可能也在于其“展示性”。除去消費的一般休閑活動,也是差異文化的體現,但不一定是展示。消費的過程就是展示的過程。

三 休閑消費的性質

第一,游戲性。“正是游戲,賦予了傳統(tǒng)形式以新的活力和永恒的生命,使形式產生了克服其自身所固有的惰性的無窮力量,也使形式獲得了不斷更新的動力。”高宣揚:《后現代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10頁。游戲的無目的而合目的性正是人們向往休閑的無意識表現。

第二,文化性。休閑消費主要是一種文化消費,是一定時期人們文化價值觀的體現,是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消費。文化性是休閑消費與普通物質產品消費的本質區(qū)別。盡管休閑消費包括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但獲得非實物產品是人們的主要消費訴求。休閑消費要的并不是物質化的生活,相反,要倡導“非物質”的生活,倡導審美的、藝術的、簡約的生活。人們外出就餐,除了美食的享用之外,越來越注重餐飲環(huán)境,由此可見,人們通過就餐活動是去體驗不同的餐飲文化,最終目的是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人們泡溫泉、做SPA、人們卡拉OK、溜冰、跳舞,都是為了獲得身體的放松和精神的享受。于光遠先生曾經指出:“旅游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yè),又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yè)。”于光遠、馬惠娣:《于光遠馬惠娣十年對話——關于休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頁。用馬斯洛的需求分析理論來看,休閑消費主要是滿足人們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休閑消費的文化性促進了消費者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時,消費者審美品格的提升與文明程度的提高又給休閑消費文化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休閑消費的自身發(fā)展將不斷推動人類文化向高層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休閑商品能夠體現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豐富的文化功能,就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休閑需求。也只有在堅持休閑消費的文化性的基礎上,才能引領休閑經濟走向人文關懷,引導休閑產業(yè)健康發(fā)展。

第三,生成性。休閑消費是一個開放的、發(fā)展中的體系。其生成性一方面表現在消費者及其消費對象上,它們是互動開放的;另一方面表現在意義上,即休閑消費的意義還在不斷的建構之中。休閑消費的目的和動機非常豐富,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變化。人們享受美食、觀賞美景、娛樂身心的同時,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休閑消費的形式多種多樣,因而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收益和產業(yè)帶動效益。囊括在休閑相關產業(yè)中的門類非常多,比如旅游業(yè)、體育運動產業(yè)、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等。休閑消費的生成性還表現在對人自身發(fā)展的作用方面。休閑消費活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特有的文化活動和精神活動,也是人類獲得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健康的休閑消費不僅是社會文明程度的表征,還是個體自身審美修養(yǎng)和道德水準的彰顯。

第四,體驗性。休閑消費與一般的物質性消費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消費者交換所得的是體驗,而不是實物。我們來分析兩種非常重要的休閑消費形式:一是電視消費;二是旅游消費。承繼了伯明翰學派傳統(tǒng)的大眾文化和電視文化的研究者,諸如霍爾和菲斯克,揭示了在電視這樣一種主導的休閑消費行為中,觀眾身兼二職,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并不是說觀眾就是演員,而是觀眾在消費行為中獲得的快感和意義,只有他自己能創(chuàng)造。這時,突破了工作和休閑的界限。看電視這樣一種休閑方式,也是在“工作”,是在創(chuàng)造象征意義。從旅游消費來看,學者們早已關注的旅游產品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征,即生產與消費的同一性。這主要針對旅游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在時間上的同一性。比如,旅游過程中交通工具的使用、餐飲消費、導游的解說等,旅游服務人員生產旅游產品的同時也是旅游者消費的過程。旅游消費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對于同樣的旅游產品,不同旅游者的消費感知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同質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可能產生不同質的旅游。從旅游者真正獲得感受來說,其自身的體驗至關重要。電視也好,旅游也好,其共同的特征在于體驗消費。是體驗決定了消費者的權利與主動性。從霍爾到菲斯克,都一再證明了觀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休閑消費是消費者體現其在場、凸顯其主動性的絕佳場所。

第五,叛逆性。休閑消費在當代的興盛,雖然可能與消費主義同流合污,也可能為消費主義推波助瀾,但休閑消費仍然預示著一種力量、叛逆的力量——隱喻著對“消費主義”思潮的反叛。休閑是消費的訴求,因此通過可能的方式,在消費中倡導經濟上的合理與可能,倡導文化的多元和包容,倡導審美的品格與簡約,倡導生命的自由和從容,倡導體驗的真切與快樂。

第六,生產與消費的同一性。這個特征是由休閑消費的體驗性所衍生出來的。休閑消費體現了生產與消費過程的同一,更重要的是要去理解休閑消費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同一性。從過程的角度看,比如演唱會時,歌手在表演,觀眾在觀看,生產和消費是共時的,具有時間上的同一性。從獲得休閑體驗的角度看,觀眾表面上是消費者,同時他也是生產者,體驗只能是他個人的,每個人的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表演本身不是體驗,表演只有內化為觀眾的內心感受,并經由觀眾的參與才能成為“體驗”。觀眾調動他的所有感官,獲得享受和快樂,才能真正獲得他所消費的東西,因此觀眾的體驗是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是生產的過程。這樣的生產是為了他自己的,這樣的生產和消費都指向休閑。聽一首歌的方式有很多,但到達演唱會的現場所得到的體驗是獨一無二的。這時,生產者和消費者具有主體的一致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达县| 永年县| 瓦房店市| 灵山县| 曲松县| 凤山市| 靖远县| 广灵县| 无棣县| 波密县| 宁远县| 嘉荫县| 博湖县| 新丰县| 舞阳县| 承德市| 于田县| 远安县| 巴塘县| 察哈| 余干县| 措美县| 泽普县| 上犹县| 北流市| 工布江达县| 桂林市| 花莲市| 阿合奇县| 杨浦区| 潼南县| 措勤县| 达尔| 湘潭县| 洛宁县| 江安县| 疏附县| 平安县| 化德县| 土默特右旗| 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