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制度分析的科學方法與當代價值

一 馬克思主義制度方法論

(一)制度分析的整體觀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制度分析是一種整體觀。馬克思認為,制度本身具有一種天然的整體性,各種社會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物質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原生層次的生產關系和基本制度,在具體的生產關系中,不同集團、階級的權力分配和利益矛盾的不同,又會派生出包括政治、法律、意識形態在內的上層建筑制度群。馬克思對完整制度體系的分析是由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個層次構成的,二者之間具有決定與反作用關系。在經濟基礎的生產關系領域包含了許多相互聯系的生產、消費、分配、交換(流通)等子系統,同樣上層建筑內部又存在國家政權、法律、意識形態等獨立系統。對人類社會制度的研究既要分析和把握整個社會經濟基礎生產力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也要研究聳立其上的政治、道德和法律等上層建筑制度規則,這種全面的把握才能對社會制度的生成發展做出合理的說明。馬克思主義制度分析首先通過確立制度的歷史前提和起點,在人類系統與自然系統的關系中,認識經濟社會的整體性質。社會個體的行為和動機歸根到底是受這種整體性影響和制約的。這種整體性的認識邏輯更有利于我們深入認識和分析制度問題的全部。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范式是建立在新古典經濟學的個人主義方法論基礎上的,其制度分析實質是人的行為分析、利益矛盾分析,因為缺失了整體性的制度范式往往很難深入地認識制度的性質和起源等問題。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的制度范式是優于新制度主義的制度分析的。

馬克思主義的制度整體主義方法一般可以概括為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物主義辯證法。這種方法將制度本身看作一種整體性存在,一種有機聯系的整體系統。馬克思主義制度分析的整體主義方法,并沒有陷入以往制度整體主義的桎梏之中,即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簡單地歸結為純粹的個體與整體誰決定誰的問題,忽視個體在歷史活動中的主動性作用。相反,馬克思制度分析的整體主義從根本上克服了這種社會整體分析法的機械論傾向,完成了在哲學方法論上的超越。一些西方學者批評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只強調階級、國家等集體概念,而忽視了人的價值、人的主動性,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一種極大誤解。馬克思主義的制度分析是一種社會實踐基礎上的整體主義方法。首先,人是制度創新的主體,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本質不是“經濟人”,其本質表現為“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主觀能動性和客觀社會性的統一。其次,人的需要和發展貫穿于制度變遷中的紅線。社會制度的發展階段與人自身的發展階段不是對立的,而是對應的。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形態”理論就集中體現了這一思想。最后,與西方制度主義簡單將經濟績效作為評判制度的標準不同,馬克思主義對制度優劣的評判,是以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標準的。馬克思主義制度分析的這種能動實踐基礎上的整體主義方法論是科學而有效的,是制度研究的基本方法支撐。

(二)制度分析的本質觀

馬克思主義制度分析是一種深入制度系統內核的本質性研究,是從實踐社會性的社會關系來把握制度的,這種對制度本質層面的把握有多層次的體現:

首先,注重分析制度發生發展的深層根源。如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研究,馬克思不著重研究資本主義如何配置資源能產生效益最大化問題,也不重點研究這一制度如何能鞏固地發展,而是試圖通過揭示這一制度內在的經濟生產關系與社會生產力的矛盾關系來把握其發展趨勢。其次,分析制度演化的階級因素。對社會具體制度本質的分析關鍵在于把握其階級屬性,因為在馬克思看來,個體的人的行為歸根到底是受其生產資料的占有情況而決定的。使用階級分析法是馬克思制度分析框架進行本質分析的基本方式,也是其制度分析的顯著特色。馬克思主義認為,制度體系尤其是派生層次的上層建筑是占據統治地位的階級實踐的產物,體現統治階級的意愿,最終目的是為實現統治階級的利益,是統治階級的集體行為取向的固定化和系統化。因而,也有學者將馬克思的本質分析法直接歸結為階級分析法。最后,從利益的角度把握制度。唯物史觀認為,制度是表征社會關系的存在方式,而利益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因而制度的核心是利益,“各種社會制度的實質是利益制度,是為了一定人和一定群體的利益而建立起來的,或者說制度是以利益為基礎的權利確認”崔希福:《唯物史觀的制度理論的當代價值》,《學術交流》2011年第1期。

(三)制度分析的歷史觀

社會制度的變遷是歷史長期積累發生發展的過程。唯物主義作為一種全新的歷史觀,確立了從歷史的、動態的、發展的視角看制度的科學框架。馬克思提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頁。的觀點,集中體現了他的這種看法。這種歷史主義的制度分析理論,立足于社會實踐的動態發展來考察制度的生成與變遷,更擅長于分析宏觀的制度演化,弄清楚其變遷動力與趨勢。對人類家庭制度、經濟所有制、國家制度、法律制度等的研究都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這種歷史觀。這種歷史分析法體現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許多經典著作中,如《資本論》中對商品、貨幣的分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對家庭制度、氏族制度、國家制度的分析,都是典型的歷史分析方法。對此,諾思給予了高度評價,諾思的制度理論吸收了大量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將西方制度分析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馬克思主義制度分析的出發點是從人類社會實踐的高度來把握社會制度的演變,在歷史唯物主義根本方法論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構建了自己完整的制度理論。同時,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法,是以宏觀的長期的社會形態更替為背景的,側重的是對社會基本制度的動態分析,屬于大的制度變革。

(四)制度分析的倫理觀

馬克思主義制度理論具有濃厚的倫理本位取向。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中處處閃現著制度倫理的光輝。正是基于對制度的倫理性價值的訴求,馬克思、恩格斯對于傳統的專制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客觀地指出,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它第一個證明了,人的活動能夠取得什么樣的成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3頁。,它“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同上書,第404頁。。但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看到,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在本質上仍然是一種非道德的制度。在他們看來,能為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支撐的制度安排才是道德的、合理的、有生命力的制度。馬克思、恩格斯以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形態”理論為基礎,展開詮釋了自己的制度倫理思想。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兩個必然”的論斷是在歷史進步的客觀規律和人類自我解放的價值規律二位一體的基礎上做出的事實判斷。唯物史觀的制度觀是將促進社會發展與全體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做判斷的。新制度主義對制度的分析所堅持的生產力效率標準與馬克思主義制度分析相似,但是新制度主義忽視了對制度正義性及公平性問題的研究。

二 馬克思主義制度理論的當代價值

(一)對制度變遷客觀動因的科學揭示

“制度分析實質上是人的行為分析、利益矛盾分析、人與人關系分析的總稱。”盧現祥:《尋找一種好制度——盧現祥制度分析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頁。制度生成和變遷的深層動因在于三點:一是制度根本上反映的是不同時期人的社會實踐行為,人們行為的規則化、穩態化形成制度。馬克思主義理論對社會的研究也是首先從對人的行為,特別是改造自然界的生產實踐行為開始的,在這一點上,唯物主義是一種實踐主義。二是社會實踐的實質是人與人的關系,所以制度的實質是人與人的關系。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水平決定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實質。三是社會人群關系的核心是利益關系,因而制度的核心也是利益。由對社會生產實踐行為的研究,上升到對社會人群關系的研究,始終將經濟利益關系作為分析主軸,這恰恰正是馬克思主義研究人類社會制度的理論指向。因此我們有理由說,相對于其他制度理論,唯物史觀的制度理論更為深刻。

(二)當代中國改革實踐的理論基礎

中國改革開放很大程度上是制度的變遷與創新的過程,其實踐進程,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都是唯物史觀制度理論對制度變遷的有效解釋力的印證。

首先,馬克思關于制度變遷的思想,揭示了制度構成性質和水平要與生產力諸要素的性質與水平相適應的原理。這一原理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進行制度創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根本指導原則。新時期中國對具體制度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變革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來實現的,鄧小平將其概括為“解放生產力”。一個制度系統始終要保持與生產力發展相一致的標準是最基本的原則。其次,唯物史觀立足于利益的制度分析方法為中國創新社會主義框架中的有效利益激勵制度提供了指導。作為一個后發現代化國家,近現代中國的社會制度變遷需要兩個因素支撐:一是有序性;二是良好的利益激勵性。社會主義制度在長期實踐中運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沒能構建起更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利益激勵機制,實踐證明市場經濟是集秩序性與活力性于一體較好的經濟規范形式。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日趨結合進行了全新的經濟體制格局創新,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外部制度環境和內在運行機制。初步形成了一個有效的社會激勵制度結構,較好地解決了后發國家社會發展的秩序和動力銜接互動問題。最后,唯物史觀的制度倫理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提供了價值維度和方向指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中,應堅持生產力標準和倫理標準相統一的基本尺度,應該體現社會主義的固有內涵、秉承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價值。社會主義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的人道訴求上,也不能僅僅具有發展生產力的優勢,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應該體現社會經濟發展、道德要求與歷史發展的統一。在當前,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應處理好制度架構適應生產力要求與促進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之間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等諸多關系。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范式

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相關理論問題的研究,需要找準理論研究的方法論視角與范式。在關于中國社會主義框架中的制度問題的各種研究中,存在著一種將西方新制度主義作為主導的傾向,這是值得我們注意并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們認為,應該將中國社會主義框架中的制度化建設問題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范式之中來深入研究。作為制度研究范式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或簡稱為“馬克思主義的制度化”,一方面指馬克思主義制度理論和制度方法的中國化,科學社會主義現代性制度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另一方面指的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中國在社會主義制度形態方向中國家新型制度體系的建設成果的理論化。不可否認,西方制度主義對制度問題的研究大大拓寬了我們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問題的研究思路和框架視野,某些理論觀點對于我們解讀許多中國制度問題具有重要參考作用,但中國社會主義框架中的制度化建設問題有許多是靠西方思維解決不了的。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屬性問題(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中國制度特色框架中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結合問題,中國民主政治道路問題以及中國特色與普世價值問題等。對于這幾個問題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是深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制度建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核心性理論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义市| 石泉县| 莎车县| 西吉县| 搜索| 尉犁县| 云浮市| 宣汉县| 津市市| 武胜县| 湖口县| 杭锦旗| 堆龙德庆县| 元朗区| 河池市| 兴城市| 扎囊县| 绥化市| 视频| 汕头市| 时尚| 岢岚县| 蕲春县| 平昌县| 北川| 光泽县| 韶关市| 竹山县| 博乐市| 英超| 连云港市| 金沙县| 比如县| 沽源县| 招远市| 海伦市| 吕梁市| 包头市| 辽中县| 海安县| 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