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緒論
在近現代中國,現代化的追求與民族復興的夢想一直相伴而行。因此,二者時常被當成同一概念而聯結在一起使用。不過,如果將其置于近現代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仔細考察,則不難發現二者之間的顯著差異:中華民族復興的夢想,代代相傳,一直未變;而中國對現代化的追求,在模式與道路上則經歷了多次轉換,在內涵上也不斷豐富和發展。這種“不變”與“變”的差異,表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矢志不渝追尋的目標,而現代化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與手段。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之所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是因為它是一代代志士仁人經歷了種種嘗試與努力之后,由歷史和人民所選擇的結果,反映著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們今后必須堅持和發展的正確方向。
一、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現代化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作為世界歷史上唯一從未中斷的文明形態,曾經為人類的發展做出過卓越的貢獻。馬克思就此談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1]而中國的科舉制度、文官制度、儒家思想不僅對周邊國家產生了直接影響,也直接催生了工業文明興起以后的英國的文官制度,并對歐洲文藝復興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而,近代以來,中國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從1840年開始,長期居于世界前列的古老中華文明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強有力挑戰。隨著國門被英國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不斷遭受西方列強的武力打擊、經濟掠奪、政治干預、領土瓜分,中華民族面臨著存亡絕續的生死考驗。
在嚴峻的生存危機面前,中華民族開始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蘇醒,現代化意識在中國逐步產生和增強。近代以來中國對現代化的追求,經歷了由思想到實踐,由改良到革命,由星散個體發端到社會大眾廣泛參與的發展過程。最早的覺醒者是林則徐、魏源等少數有識之士,他們在與西方接觸中開始睜眼看世界,在慘痛的失敗中發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吶喊,成為向西方學習進而超越西方的思想先驅;最初的實踐者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少數清朝官員,他們本著“中體西用”的原則發起洋務運動,力圖通過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社會力量開始走上現代化追求的歷史舞臺,甲午戰爭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知識分子發起維新變法運動,力求以學習西方的政治體制救亡圖存;與此同時,孫中山等新興的資產階級革命者發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力求通過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實現“振興中華”的宏偉目標;五四運動以后,伴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農民成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以浩浩蕩蕩之勢匯入追求現代化的洪流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當前的中國,正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展現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正如習近平所說:“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2]
如上歷史發展進程表明,現代化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眾所周知,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主要矛盾是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這就決定了近代中國必須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其中,“前一任務是為后一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3]顯然,以救亡圖存為前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主題。其中,“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為實現現代化掃清障礙。毛澤東在總結歷史時深刻指出:“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里,要想發展工業,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4]而現代化的追求,歸根結底服務于“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毛澤東就此曾明確指出:“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的。”[5]
二、百年追夢的道路選擇
從現代化的視角審視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可以看到,其目標雖然從未改變,但實現其目標的現代化道路卻經歷了“效法歐美”、“以俄為師”與“中國特色”的多次轉換。
“效法歐美”是中國被動進行早期現代化追求時的自然反應。以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為開端,經器物層面的洋務運動,制度層面的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到文化層面的新文化運動,中國向西方的學習不斷深入,態度逐漸堅決,行動日趨徹底。作為向西方學習的最早實踐者,洋務派的態度是“虛心忍辱,學得西人一二秘法”,力求“國恥足興”。[6]維新派更進一步,不但要求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要求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嚴復認為,中國目前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學習西方,進行全面變革,否則中國將自絕于世界民族之林。[7]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則力主徹底蕩滌中國傳統文化,全面向西方學習。李大釗認為:“中國文明之疾病,已達炎熱最高之度,中國民族之運命,已臻奄奄垂死之期”,必須“以徹底之覺悟”,將其“根本掃蕩”。[8]
然而,“歐風美雨”的沖刷,并沒有改變中國的面貌,中國學習西方之路在不斷碰壁之后走入了死胡同。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精辟地總結道:“自從一八四〇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求真理的一派人物。……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然而,“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多次奮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9]
正當中國先進分子在黑暗中苦苦尋覓之際,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使陷于苦悶彷徨的中國先進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十月革命對中國思想界的最大影響在于:它提供了一個將社會主義由理想轉化為實踐、由理想轉化為現實的可操作的“范式”,即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就是階級斗爭與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就是列寧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一國革命首先勝利”的理論。正如毛澤東所說:“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10]于是,在中國就出現了一批真誠贊成俄國十月革命和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通過對各種學說、各種救國方案的反復比較和思考,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就是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由“效法歐美”階段進入“以俄為師”階段的標志。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起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但是,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對任何國家的革命,尤其是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東方大國的革命提供現成的公式。中國共產黨在幼年時期,曾經一再犯過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把蘇聯經驗神圣化的幼稚病,使中國革命在黑暗中摸索,甚至陷于絕境。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同這種錯誤傾向作斗爭的過程中,在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中,逐步認識到: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實踐的指導,同時,馬克思主義不能脫離具體的實踐,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符合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和時代特點的理論和路線,這樣,它才能在中國土地上生根,變成改造中國的物質力量。因此,毛澤東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并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新民主主義理論。在科學理論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新道路,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斗,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功實現了近代以來中國所面臨的“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初,因為沒有經驗,中國在國家建設方面學習甚至照搬了許多蘇聯的做法。1956年,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的歷史時期。鑒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出現的種種弊端,毛澤東明確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決心走自己的路,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國走過了許多國家需要上百年時間走完的路程,建設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全面推進,邁開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第一步。
雖然這次探索出現了失誤,遇到了挫折,但歸根結底是在現代化追求中的一次嘗試。正是在總結這次嘗試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開辟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建立和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新格局,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從溫飽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如上歷程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為改變屈辱命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而不斷求索的歷史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歷經“效法歐美”“以俄為師”“中國特色”三個不斷超越的遞進階段,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蘊含著中西文明的碰撞與交融,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和人民在不斷推陳比較中借鑒、汲取、繼承、發展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產物。
三、站在面向未來的新起點
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11]當前的中國,已經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展現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以歷史為鏡鑒,展望未來,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奮勇前進,是“中國夢”夢想成真的關鍵所在。
首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確立的目標,是中國共產黨自始至終的一貫追求,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目標。基于對近代以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失敗的歷史考察,毛澤東明確指出,走資本主義道路“這種幼稚的夢的幻滅,正是中國富強的起點”。[12]鄧小平也強調:“中國搞資本主義不行,必須搞社會主義。如果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的混亂狀態就不能結束,貧困落后的狀態就不能改變。所以,我們多次重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13]因此,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現代化,但在四個現代化前面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叫‘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14]
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社會主義方向,經過近百年的不斷探索與實踐,拓展出一條“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15]的“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1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強調: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7]
其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必須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近代以來中國百年追夢的歷史進程深刻揭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用不斷豐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指導新的偉大實踐,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不可逆轉地結束了近代以后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悲慘命運,不可逆轉地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軍,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8]
歷史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就是依據中國的國情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每一次發展,都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依據中國底子薄、人口多、工業化基礎薄弱的國情,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現代化發展戰略目標。在工業化目標基本完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明確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的社會發展。經過20余年的艱苦奮斗,我國完成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物質和技術基礎,也培養了現代化建設的骨干力量,積累了現代化建設的經驗。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19]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引導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發展,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最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必須面向世界,在與其他國家和民族攜手發展、和諧發展、共同發展、共享繁榮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它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并因中國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的大國自身的滄桑巨變而間接影響全球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不僅如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以及與世界各國愈發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聯系,也在實際上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產生著直接的影響。面向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肩負著展示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揭示中華文明復興與共建和諧世界的內在聯系,為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做出更大貢獻的重要使命。
在歷史上,中華民族一直抱持著與其他民族和諧共生、相互包容、互為一體的整體性思維和世界觀而不斷發展壯大,這是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從未中斷的文明的一個重要原因。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認為,中國是一個“因自豪而不屑去戰爭”的國家。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進而指出:“對文明道德和理想的關注一直是這個國家歷史的主要動力。”[20]近代以來,作為曾經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文明的進步做出過重大歷史貢獻的中華民族,遭受到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發出“振興中華”的怒吼,民族獨立成為近代中國志士仁人為之奮斗的主要目標。即便如此,中華民族也沒有忘卻自身對于世界的責任,正如毛澤東所說:“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而這種貢獻,在過去一個長時期內,則是太少了。這使我們感到慚愧。”[21]可以說,對人類做出貢獻的思想意識,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不懈奮斗,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前,伴隨著中華民族的迅速崛起,“中國威脅論”、唱衰中國等各種論調甚囂塵上,對“中國夢”的誤解與誤讀也不絕于耳。針對這種簡單地將中國與亞洲、世界割裂開來的舉動與聲音,習近平明確指出,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再次向世界傳遞了實現文明復興、建設和諧世界的中國理念。他說:“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共同發展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符合各國人民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應該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正確方向,堅持同舟共濟,推動亞洲和世界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22]
顯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照搬西方列強靠殖民擴張與掠奪實現大國崛起的道路,而是以傳承中華文明、貢獻人類社會為己任,在和平發展、和諧共生中開拓未來的和平發展道路。這一道路基于對文明內涵和外延的深刻理解,體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度的文化自覺、自強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