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財稅史綱
- 劉德成
- 1624字
- 2019-01-04 13:41:29
第一節 我國財稅的起源
財政與稅收既是經濟范疇,也是歷史范疇。作為經濟范疇,財政與稅收都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屬于財政學研究內容;作為歷史范疇,財政與稅收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并且有著各自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這屬于財稅史研究的內容。
一 關于我國財政起源的不同界說
我國學術界對中國財政起源問題的探討,主要集中于20世紀80年代。關于我國財政起源,主要有兩種觀點:
(一)我國財政起源于公元前22世紀
這段歷史時期大約處于階級產生之后、國家產生之前。這種觀點認為,剩余產品的產生是財政產生的物質基礎,階級的產生是財政產生的社會條件。因此,階級產生之前,沒有也不可能有財政,財政只能起源于階級產生之后。財政雖然產生于階級產生之后,但都產生于國家產生之前,因為國家的產生離不開財政支持,統治階級掌握國家機器也是為了維護已取得的支配財政的權益,并使它固定化、合法化。統治階級是財政分配的主體,支配財富的貪欲是財政產生的動因,剩余產品(部分)是財政分配的對象,所謂公共權力的需要,只是剝削階級的借口。
(二)我國財政是起源于公元前21世紀
這種觀點認為,我國財政是伴隨著夏朝建立而產生的。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建立以后,原始社會后期的具有自愿、有償性質的“貢”制發生了變化,演變成了財政范疇。一是夏王朝帝位世襲,“貢”的收入都歸帝室所有;二是“貢”已從大禹時期的自愿捐獻變成依靠國家權力的強制征收;三是貢物的支出運用,也從大禹時期的滿足公共需要,變成了維護奴隸主帝王統治的一種物質基礎,變成了奴隸社會國家機器運行的物質保障。
二 關于我國稅收起源的不同界說
(一)我國稅收起源于夏代
這種觀點認為,稅收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并且作為國家的經濟基礎而存在。夏王朝的建立標志著國家的產生,隨之稅收也就產生了。夏代實行的“貢法”即“夏后氏五十而貢”已經具備了稅收的特征,是我國最早的稅收,只不過它還是雛形而已。
(二)我國稅收起源于春秋時期
這種觀點認為,稅收的存在以土地私有制為前提。春秋以前,中國實行的是土地國家所有制,沒有產生稅收的基礎。夏、商和西周時代的貢、助、徹都不同時具備稅收的三個特性——無償性、強制性和固定性,都不屬于稅收。春秋時期,鐵制農具的使用,使荒地得到了大量開墾,出現了私有土地。經濟上的變化引起了財政管理上的變革。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標志著我國稅收的產生。
筆者認為,我國財政與稅收起源問題的探討,既涉及財政本質、財政與經濟的關系、財政與國家的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等基本理論問題,也涉及歷史材料的支撐力問題。從學者們對財政與稅收起源問題的研究情況看,產生觀點分歧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學者們對相關基本理論問題的認識還不一致。例如,在財政與國家的關系問題上,有學者把國家的產生作為財政產生的必要條件,認為“如果不存在國家,也就根本不存在歸國家消費的物質產品,財政分配也就不會獨立出來”, “國家一經產生,財政的產生就既具備了必要性,也有了可能性。”既然沒有國家就沒有財政,那么,我國財政就是伴隨夏王朝的建立而產生的。也有學者認為,“不是國家創立財政關系,而是財政關系為國家的產生和發展創立了經濟條件”
,因此,財政產生的時間要比國家出現早得多,早在人類社會出現了剩余產品,發生了社會共同需要時就產生了。
二是歷史材料的有限性。歷史研究屬于實證研究,需要充分、翔實的歷史材料作為支撐。查閱相關研究成果,不難發現,在研究中國財政、稅收起源過程中,學者們所用的歷史材料大致相同,例如“自虞夏時,貢賦備矣”、“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等,幾乎為所有探討我國財政稅收起源問題的學者所引用。學者們所引用歷史材料的相同性,恰恰反映了目前歷史材料的有限性。因此,關于我國財政稅收起源問題的突破,還有賴于理論探討的深入和新史料的發掘。筆者認為,作為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財政與稅收應該是在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隨著國家出現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