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我國早期的財政收支制度

一 我國早期的政治經濟概況

(一)政治概況

1.王位世襲制

傳說禹死后,啟憑借實力奪取了部落聯盟首領位置,從而結束了原始社會軍事民主制的歷史,王位世襲制正式確立。夏、商、西周三代,始終保持著“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制度,使王位在家族內部繼承和延續,“家天下”的局面也從此確立。

2.分封制

分封制是我國奴隸制王朝實行的地方政治制度。史載,夏王朝作為當時各部落盟主,是以“封諸侯、建藩衛”方式對地方進行統治的。西周時,分封制發展為層層分封,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奴隸主貴族組成的金字塔式統治架構。

(二)經濟情況

1.以農業為主體的經濟結構

從史料記載看,在夏、商、西周三代,農業一直是最主要的經濟部門,因此也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例如,夏禹劃九州,疏河流,除水患,并在此基礎上,平整土地,開挖溝渠灌溉系統等。除農業之外,三代的經濟部門還有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考古人員在夏代遺址中發現有大量的豬、狗、牛、馬等骨骼,說明當時的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已占有一定的地位。西周時畜牧業已發展到較高的階段,傳到后世的家畜,在當時就已經全有了。手工業逐漸發達,大批的奴隸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門別類,進行手工生產,當時比較重要的是青銅業制作。那時的商業也開始興起,東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當作貴重物品販賣。

2.低級的農業生產力水平

夏、商、西周時期,我國農業勞動力水平還很低,農業勞動工具主要有木器、石器或蚌。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王宮附近,曾經發現3000多件石鐮,一部分有清晰的使用痕跡,這說明那時的勞動工具還是十分簡陋的。盡管商代青銅制造業已經有相當的發展,考古也發現一些斧、鏟等青銅農具,但數量極少,說明當時青銅作為貴重合金,并未大量用于鑄造農具而普遍用于農業生產。

二 我國早期的賦役制度

(一)田賦制度

1.夏代的貢法

夏代的貢法是建立在土地國有制基礎上的田賦制度。據《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記載,“夏后氏五十而貢”,即國家分配給每個農戶土地50畝,耕作者根據土地所產向國家繳納一定的收獲物,這種課稅制度就是貢法。據史書記載,“貢者,校數歲之中以為常。”即綜合考慮數年收成情況,以數年收成平均常量的1/10為定額,以后不分豐歉年,均要按這個定額征收。可見,夏代貢法是一種定額稅制。

作為我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最初形式,貢法起源于原始社會氏族公社成員向氏族首領的獻納制度。《說文解字》: “貢,獻功也。”《國語·魯語》記載:“社而賦事,蒸而獻功,男女效績,想則有辟,古之制也。”韋昭注:“社,春分祭社也,事農桑之屬也。冬祭日蒸,蒸而獻五谷、布帛之屬也。”多少反映了原始社會貢納的事實。夏朝建立后,貢由氏族公社成員向氏族首領的獻禮,轉化為由國家強制征收的賦稅。

2.商代的助法

商代的助法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上的田賦制度,即將一井土地中的周圍八塊分給八個農戶,收入歸各戶;中間一塊為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種,公田收入作為賦稅全部上繳國家。

關于“助”的含義,孟子說:“助者,藉也。”趙岐《孟子注》:“藉,借也。借民力而耕公田之謂也。”又據《禮記·王制》: “古者,公田藉而不稅。”鄭玄注:“藉之言借也。借民力以治公田。美惡取子,不稅民之所自治也。”可見,助法是一種勞役稅。

3.西周的徹法

西周的徹法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上的田賦制度,即將一井九塊土地全部分給農戶,農戶每年繳納收獲物的1/10給國家。在授田方式上,徹法不再保留公田,更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生產積極性,有利于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這是稅制的一種進步。

關于“徹”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五種:(1)徹為“征收”之意。東漢趙歧《孟子》注:“耕百畝者,徹取十畝以為賦。徹,猶人徹取物也”。(2)徹為“什一之稅,天下通法”之意。東漢鄭玄《論語·顏淵》注:“周法,什一而稅,謂之徹。徹,通也,為天下通法。”(3)徹為“通力合作,計畝而分”之意。明代朱熹《孟子集注》曰:“周時,一夫授田百畝,鄉遂用貢法,十夫有溝;都鄙用助法,八家共井。耕則通力合作,收則計畝而分,故謂之徹。……徹,通也,均也。”(4)徹為“貢、助并用”之意。清初經學家毛奇齡《四書賸言》曰:“周法但通貢助,大抵鄉遂用貢法,都鄙用助法,總是什一。”(5)以徹為同耕共分。清代學者崔述《三代經界通考》: “徹者,民共耕此溝間之田,待粟既熟,而后以一奉君,而分其九者也。通其田而耕之,通其粟而析之,是故無公田,無私田。”筆者贊同朱熹之說,即所謂“徹”,打破公田與私田的界限,將一井土地全部分給農戶,由農戶集體耕作,收獲物均分,各納其稅。

(二)徭役制度

徭役,指古代國家強制百姓從事各項勞役活動的總稱,包括狩獵、采礦、緝盜、建城池、造舟車,等等。徭役實質上是國家征收的活勞動,因此,徭役屬于稅收范疇。

夏、商兩代的徭役制度無可考,但西周徭役制度史書有記載。據《周禮》記載,西周的徭役,一般是每戶出一人,即“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服役的年齡為:城廓之民自20—60歲,郊野地區自15—65歲。服役時間則是按照年景的好壞確定。豐收年景,每人服役三日;普通年景,每人服力役二日;歉收年景,每人服役一日;災荒或瘟疫年,免除徭役。與后世王朝相比,西周時期的百姓徭役負擔較輕,制度安排也較合理。

(三)軍賦制度

夏、商和西周三代的軍賦,指的是兵役及相應的軍需品。商代實行兵農合一,兵役非常沉重。史載,商在定天下過程中,每次用兵都有數千人,多者過萬人。西周時實行“因井田而立軍賦”,即軍賦的征調以井田制作為基礎。征收辦法是:“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一丘之地(16井),出戎馬1匹、牛3頭;一甸之地,出戰馬4匹、兵車1乘、牛12頭、甲士3人、卒72人,以及相應的甲盾兵器、糧草等。服兵役的人為成年男子(城廓地區20—60歲,郊野地區自15—65歲),賢者、貴者、能者、服公事者、有主疾者,免役。

三 我國早期的財政支出

(一)祭祀支出

在我國早期,人們對自然界認識水平低下,以為世間萬物皆由神靈主宰。為了獲得神靈的保佑,人們便運用莊嚴的儀式,向神靈獻禮,從而產生了祭祀。夏、商和西周三代,凡戰爭前后、外出打獵、春種之前、秋收之后等諸多重大活動,都要耗費財力舉行祭祀活動。那些用于祭祀的肉食叫“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豕等牲畜,后世稱“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和豕三牲。魚兔野味也用于祭祀,但不屬“犧牲”之列。商周時代,每逢重大祭祀,大量殺牲,常常多至數百頭。祭祀時,有時也以人來作為祭品。在殷墟王陵東區多個祭祀坑中,考古工作者就發現埋有1000多個奴隸。

(二)軍費支出

夏、商和西周三代,軍事行動頻繁,但國家財政支出中并沒有軍費支出項目。軍費支出是通過“井田制賦”的方式讓出征者直接負擔的,即國王至卿大夫將土地層級分封,諸侯、卿、大夫等奴隸主貴族獲得了土地,就必須承擔相應軍事義務,并攜帶所需的武器、糧食等作戰物資。

(三)俸祿支出

夏、商和西周三代的官吏制度已具雛形。史料記載,西周時,官員已達63675人。與軍費支出一樣,那時的俸祿并不直接體現在國家財政支出項目中,而是通過國王給各級官員分配祿田方式來體現,即所謂的“分田制祿”。祿田上的經濟收入,就是各級官員的俸祿。祿田的大小就是各級官吏的俸祿標準。據史料記載,西周各級官員的祿田標準是:王朝三公32000畝、卿24000畝、大夫16000畝。列國侯君32000畝、卿3200畝、大夫800畝、士100—400畝。傅光明等:《中國財政法制史》,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7頁。

(四)王室支出

王室支出既包括國王及其親屬的膳食、衣服、居住、婚嫁、喪葬,也包括以國王名義招待賓客、舉行宴會、對群臣的賞賜等支出。總的看來,王室支出與國家支出是混在一起的。由于國王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同時又是國家象征,因此,王室支出又屬國家支出范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溪市| 海盐县| 宝坻区| 开江县| 浦县| 芜湖县| 敦煌市| 财经| 晋中市| 东光县| 青川县| 茂名市| 萝北县| 清远市| 临江市| 开阳县| 娄底市| 习水县| 分宜县| 孟州市| 宝丰县| 招远市| 沂南县| 嵩明县| 加查县| 南开区| 安仁县| 神池县| 修武县| 台中县| 宝丰县| 祁连县| 库伦旗| 永城市| 巨鹿县| 深圳市| 濮阳县| 赣州市| 吴忠市| 修水县| 永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