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財稅史綱
  • 劉德成
  • 1050字
  • 2019-01-04 13:41:29

第三節 我國早期的財稅制度特征

一 分權財稅體制

夏、商和西周三代實行君主專制下“封諸侯,建藩衛”的政治制度。與此相適應,財稅體制也是分權的。國王把自己直接管理的區域“王畿”之外土地分給諸侯,國王與諸侯各制其地,各役其民,形成國王財政、諸侯財政,二者各自獨立,互不隸屬。國王財政收入來源,一是王畿內的稅收及專項收入;二是諸侯的貢賦。諸侯財政收入來源,一是封地內的稅收和專營收入;二是國王補助封君的收入。這種與封疆土相聯系的分權財稅體制,穩定了奴隸主政權,但也包含割據和分裂的因素。傅光明等:《中國財政法制史》,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頁。

二 實物收支形式

由于夏、商和西周三代商品貨幣經濟不發達,財稅收支主要是以實物形式進行的。例如,三代的主要稅收——田賦,都是以實物形式征收的。正如《國語·魯語》所言:“其歲收,田一井,出稷禾、秉當、缶米,不過是也”。又如,《周禮·天官·大宰》所記載的諸侯定期向國王的貢納也都屬于實物:“以九貢致邦國之用:一曰祀貢(犧牲、包茅之屬);二曰殯貢(殯亦作賓,皮帛之屬);三曰器貢(宗廟之器);四曰幣貢(繡帛);五曰材貢(木材);六曰貨貢(珠貝自然之物);七曰服貢(祭服);八曰脖貢(羽毛);九曰物貢(九州之外,各以其所費為贄)。”

三 量入為出的財稅原則

夏、商和西周時,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國家財稅回旋余地狹小,因此,在財稅收支安排上,統治者秉承了“量入為出”原則。據《禮記·王制》記載:“冢宰制國用,必于歲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國用。用地大小,視年之豐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量入以為出。”也就是說,冢宰(輔佐國王以治理國家的大臣)在編制預算時采取“量入為出”的財稅原則:一是綜合考慮歲入與歲出,以四分為率,用三存一,做到三年的收入必留一年的結余。如此,國家便有財力儲備以應對意外之需。二是實施“九式”理財,以“九賦”之所入,供“九式”之所出。九賦,即九種不同來源的財稅收入——邦中之賦、四郊之賦、邦甸之賦、家削之賦、邦縣之賦、邦都之賦、關市之賦、山澤之賦和幣余之賦;九式,即九種不同的財政支出項目即祭祀之式、喪荒之式、饈服之式、賓客之式、工事之式、芻秣之式、幣帛之式、匪頒之式和好用之式。九式與九賦是一一對應關系:關市之賦,以待王之膳服;邦中之賦,以待賓客;四郊之賦,以待芻秣(牛馬飼料);家削之賦,以待匪頒(賞賜);邦甸之賦,以待工事(工程支出);邦縣之賦,以待幣帛(聘問時用的幣帛);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山澤之賦,以待喪紀(喪事);幣余之賦,以待賜予(特殊的賞賜)。“九式”理財的實質是專款專用,目的是確保量入為出財稅原則的貫徹落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寿县| 凤凰县| 界首市| 武平县| 烟台市| 余干县| 云安县| 丹巴县| 昌乐县| 齐齐哈尔市| 平远县| 化州市| 启东市| 宿州市| 和静县| 遵义县| 灌云县| 林周县| 恩施市| 闽侯县| 饶阳县| 和政县| 文登市| 乡宁县| 乌拉特后旗| 江油市| 武汉市| 阿尔山市| 黎平县| 富裕县| 鹰潭市| 长白| 确山县| 沧州市| 虹口区| 深圳市| 陆丰市| 喜德县| 泽普县| 平谷区| 和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