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春秋戰國時期財稅制度變革的內容

一 齊國的財稅制度變革

(一)“相地而衰征”

公元前667年,齊相管仲推行田賦制度改革,即“相地而衰征”?!跋嗟囟フ鳌背鲎浴秶Z·齊語》: “相地而衰征,則民不移”。韋昭注:“相,視也。衰,差也。視土地之美惡及所生出,以差征賦之輕重也?!币簿褪钦f,根據其土質優劣和產量的不同,分等征賦。

“相地而衰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均地分力”,即按勞動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包括公田);二是“與之分貨”,即在“均地分力”基礎上,實行按產量分成的實物稅制。總之,每畝土地的稅額,按土地的好壞和產量的高低,而有輕重的差別,就是“相地而衰征”的含義。與不論土地質量好壞,一律按同一稅率計征田賦的徹法相比,“相地而衰征”使得田賦負擔更為公平。因此,“相地而衰征”是我國歷史上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

(二)“官山海”政策

“官山?!笔枪苤賱撔械氖雏}和鐵器的國家專賣政策,包括“官山”和“官?!薄!肮偕健?,即冶鐵業的國家壟斷性經營和鐵器專賣。具體做法是,由私人開礦冶煉進行生產,所產之鐵,政府以賦稅方式征收三成;所產之器,政府全部收購。鐵器全由官府通過所屬官賈銷售,按戶籍編制,供應給農家。售鐵器時,銷價適當增加,以代征稅?!肮俸!保粗汽}業的國家壟斷性經營和食鹽專賣。具體做法是,一是鹽的生產由私人經營,也就是準許平民采伐枯柴,煮海水生產食鹽。所產食鹽,政府以征稅和統購方式積存起來。二是鹽的販運與銷售由政府掌握和控制,也就是由政府組織食鹽的運輸和銷售。當時齊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嚴密的戶籍制度,食鹽銷售實行“計口售鹽”的辦法。

“官山?!钡恼邔嶋H上通過鹽鐵業的政府壟斷控制和運營,隱蔽巧妙地獲取巨額財政收入的一種方式?!肮偕胶!闭叩耐菩?,鹽鐵壟斷利潤的獲得,迅速增加了齊國國家財政收入,為齊桓公的霸業奠定了堅實的財政基礎?!肮偕胶!闭?,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國家壟斷鹽鐵業運營,其運作理論和具體實踐為后世王朝國家經營管理壟斷行業提供了初步成熟的理論指導和模式借鑒,產生了重要歷史影響,成為多數王朝解決國家財政危機的一項法寶。

(三)輕稅政策

在田賦負擔上,實行有彈性的輕稅。據《管子·大匡》記載,齊國實行“二歲而稅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歲饑不稅。”即根據土地收成不同而差別征收農業稅,在豐年多征,荒年、災年少征或不征,既在豐年保證了財政收入,又在荒年、災年保護百姓的生產能力,具有很強的人性化,深受農民擁戴,保護了稅源,為將來更好地征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關市稅負擔上,實行“五十而取一”。《管子·大匡》載:“桓公踐位十九年,馳關市之征,五十而取一?!薄拔迨∫弧?,就是按貨值的2%征稅。這對吸引其他諸侯國的客商來齊,促進齊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據《管子·輕重乙》記載,由于減輕關市稅而形成了“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的局面。

二 魯國的財稅制度變革

(一)田賦制度的變革——“初稅畝”

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初”,就是“開始”的意思;“稅畝”,就是按土地畝數征稅。晉代杜預《春秋左傳正義》云:“公田之法,十取其一,今又履其余畝,復十收其一?!笨梢?,初稅畝就是不論公田或私田,一律按畝征稅,稅率1/10。初稅畝的實施,不僅擴大了田賦的征稅范圍,增加了魯國的財政收入,而且從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的私有制,使我國歷史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發展邁出了關鍵一步。

(二)軍賦制度的變革——從“作丘甲”到“用田賦”

1. “作丘甲”

公元前590年,魯國實行“作丘甲”,即以丘為單位,繳納一定數量軍賦,丘中之人各按所耕田數分攤。西周時,“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甸為軍賦征收單位,一甸576戶,出車1乘、馬4匹、牛12頭、甲士3人、徒兵72人。魯國“作丘田”,改以丘為征收單位,一丘交原一甸應出之賦,賦量增加近3倍。

2. “用田賦”

公元前483年,魯國實行“用田賦”,進一步改革軍賦制度。關于“用田賦”,史載極為簡略,后世眾說紛紜。《左傳》哀公十一年杜注:“丘賦之法,因其田財,通出馬一匹、牛三頭,今欲別其田及家財各為一賦,故言田賦?!睗h代何休《公羊傳注》曰:“田,謂一井之田;賦者,斂取其財物也。言用田賦者,若今漢家斂民錢以田為率矣。”另據《左傳》記載,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執魯國之政的季康子“欲以田賦”,便派家臣冉有詢問孔子。孔子認為,季康子若這樣做便是貪冒無厭,謂:“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而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茍而行,又何妨焉?”綜上資料所載,“用田賦”指以田畝數量為依據加重軍賦。

三 秦國的財稅制度變革

戰國初期,秦國在西部邊陲,發展滯后,遭東方諸侯歧視。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痛感于“諸侯卑秦,丑莫大焉”,決心變法圖強。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進行變法,史稱“商鞅變法”,其中的財稅改革主要包括:

(一)廢井田,制阡陌

由國家掌控土地資源,實行國家授田制,按一夫百畝標準授予民眾土地。授田之后,設立阡陌封疆,不許私自更動,每個農戶所授土地相同,負擔同等的國家賦稅,即所謂“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通過授予民眾土地并設立阡陌封疆,承認和保護民眾權益來發展農業生產。

為了有效實現這一目標,秦國還頒布了戶籍法和連坐法。戶籍法規定“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 “舉民眾口數,生者著,死者削”。什伍連坐法規定“令民為什伍,而相收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馬端臨:《文獻通考》卷149,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136頁。,同時規定百姓不得擅自遷徙,對民眾進行強制性的人身編制、組織管理和地域控制。授田制、戶籍法、什伍連坐法相互配套,協同推行,實現了國家對土地資源和廣大民眾的直接控制管理,實現了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直接接合,勢必會促進農業發展。

(二)改革稅制,調動百姓務農積極性

一是對努力耕作者予以賦稅優惠,“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司馬遷:《史記》卷68,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812頁。僇力,意即努力;本業,即農業;復其身,就是免除本身徭役(包括勞役和兵役)。即凡勤懇務農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免除其本身徭役。這是一種很有力的鼓勵措施,因為按照當時秦國的制度,爵位在五大夫以上的人才有資格免除徭役。二是改革軍賦征收辦法,實行“舍地而稅人”,即把根據田畝數征收軍賦改為根據人口數征收軍賦。戰國時各國征收軍賦,均依據田畝數為計算單位,即“因地而稅”,根據需要不定期征收,田畝多者要多交,這實際上不利于墾荒生產。商鞅將秦國軍賦改為按人口征收,開始實行定額、定期、按人征收軍賦的辦法。軍賦實行“因人而稅”,解除了人們對于軍賦因墾田增加而加重的顧慮,有利于促進人們擴大耕地面積,對發展生產有積極作用。三是加重私營工商業稅,“重關市之賦”, “不農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則農惡商,商有疑惰之心。農惡商,商疑惰,則草必墾矣”,使商人棄商從農,增加務農人口。

(三)入粟拜爵,軍功拜爵,激勵農戰

商鞅廢除爵位世襲制,使秦人晉升爵位非農即戰,別無他途?!渡叹龝まr戰》載:“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善為國者,其教民也,皆從一空(孔)而得官爵。是故不以農戰,則無官爵。”即要想獲得官爵,只有依靠務農和作戰。依靠務農而獲得官爵,稱為“入粟拜爵”,具體方法是:民眾有余糧,可以向政府捐獻,政府根據捐糧多少授予不同級別的官爵。依靠軍功而獲得官爵,稱為“軍功入爵”。據《左傳·成公十三年》正義引《漢書》: “商君為法于秦,戰斬首一者,賜爵一級。”又據《韓非子·定法篇》載:“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首二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币陨腺Y料都說明,商鞅所建立的秦國軍功爵制度,其爵位的賞賜與晉升,都是根據在戰爭中斬獲敵人首級來確定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缙云县| 徐汇区| 阿尔山市| 同仁县| 杭州市| 周宁县| 龙南县| 商丘市| 全南县| 当涂县| 盖州市| 丁青县| 于田县| 确山县| 高邮市| 汽车| 洛浦县| 衡水市| 永德县| 冕宁县| 庐江县| 呼图壁县| 佛冈县| 大安市| 吴旗县| 禹州市| 秦安县| 滨海县| 宜州市| 扎兰屯市| 秭归县| 綦江县| 莲花县| 邛崃市| 城步| 陵水| 江都市| 厦门市| 平江县| 沧源| 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