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期文學中的生態倫理精神
- 李玫
- 1439字
- 2019-01-04 13:36:57
總序
東南大學自1978年始恢復文科,1996年由中國文化系分化出中國語言文學系和旅游學系。由此,在東南大學濃厚的理工科背景下誕生出中文學科。一路走來,已經經歷近20個年頭。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在強勢的工科背景下,有一批執著于中國文學的研究者在辛勤耕耘,在播灑著東大中文的希望。中文系肇始之初,為生存計,全系教師多承擔東南大學人文素質教育選修課,接著招收漢語言文學專科學生并接受韓國留學生,2000年始招收第一屆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2004年招收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生,2008招收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生,2010年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獲批,2014年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點成功申請……一步一個腳印,東大中文在緩慢卻又堅實有力地向前邁進。
東大中文的團隊銳意進取,精益求精。無論教學還是科研,東大的中文團隊走的都是高精尖的發展道路。在教學研究上,中文團隊著意打造“大學語文”,帶動人文素質課程群建設。2004年大學語文獲得國家精品課程立項,2005年獲得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他們能與時俱進,瞄準教學最新發展趨勢,2014年又集中打造大規模的網絡開放課程(MOOC)的工程……;在學科建設上,東大的中文團隊數量上無法與傳統綜合性大學師資力量相抗衡,但追求個體的學術能力開發。無論哪一位教師,在特定的學術領域都可以與全國同行對話。2005年以來,東大中文團隊承擔國家以及省部級項目20余項,僅2014年度,獲國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立項者即有5項。
東大中文學科的發展不求全面,但以高精尖為旨向,重視教師個體素質,尋求特定學科領域的優先發展。東大中文是在濃厚工科背景下誕生的,他們不滿足于承擔全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而追求學科自立、特立兼行。那就是在保持傳統中文特色的同時,堅持走學科交叉、集成創新的科研道路。與中文相關的東南大學藝術學科在全國排名第一,人文學院也擁有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中國語言文學等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4個專業學位授權點。因此,東大中文具有交叉研究的平臺優勢。近年來,中文學科團隊在文學與藝術、文學與倫理、文學與社會、文學與醫學的交叉研究上逐漸顯示出自己的特色,如關于文學的生態倫理、文學與圖像、文學的市民意識、文藝治療等學術成果將逐漸問世。
東南大學國學研究的歷史源遠流長。東南大學中文系1924屆畢業生王煥鑣,考證出明初的南雍太學生人數達九千余人:“較之意大利之普羅納大學,雖在十三世紀時,已號稱有學生萬人,然實數不過五千,其余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學生最多時也不過六七千人,然則有明之國子監,當時四五世紀時,即以學生人數一端而論,已可成為世界第一大學校矣!”(《首都志》卷八)即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東南大學中文學科也一度大師云集,陳中凡、王伯沆、吳梅、盧冀野、胡小石等先后在中文學科任教。其間,東南大學的國學研究以吳宓創辦《學衡》“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而知名于海內外。
面對歷史,我們要走的道路極為漫長,也許,我們無法超越甚至恢復前輩的盛世經典,但我們一直在努力,“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這是東大中文團隊精神的寫照。今人文學院從國家“985”三期工程中撥出特定經費,用于中文學科特色著作的出版資助,實即恢復東大中文傳統的具體措施。中文學科團隊將逐漸推出一批有分量的學術成果,他們或許還很稚嫩,但滲透著作者的心血,在研究方法、研究視野等諸多方面,足以給后來者提供某些啟示,也許,由此可以打開一個新的學術領域……
201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