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南梁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聯分析

趙遠興

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是20世紀30年代初土地革命后期,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西北特殊的社會條件下創造性地開展革命實踐活動的產物;陜甘邊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存留的唯一的革命根據地;南梁根據地的革命實踐為陜甘寧根據地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在艱難困苦的戰爭歲月和革故鼎新的革命實踐中鑄就的“面向群眾、堅守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為主要內容的南梁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發展和區域化的體現與升華,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一起,共同構筑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魂,是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激勵我們奮發進取的強大精神動力。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發掘南梁精神的內涵,弘揚南梁精神的本質特征,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聚正能量。

一 南梁精神的內涵及本質

南梁精神是在土地革命的崢嶸歲月中,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帶領廣大軍民克服重重困難,在陜甘邊區篳路藍縷開展革命實踐,創建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發展成熟的革命精神,是陜甘邊的革命者生命和智慧的結晶。

(一)面向群眾、服務群眾的為民宗旨

堅持面向群眾、密切聯系群眾,是南梁精神的根基,是革命先輩凝聚人心的動力源泉。毛澤東在開辟和發展中央蘇區時提出,每個共產黨員要像和尚叨念“阿彌陀佛”一樣時刻叨念爭取群眾,“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習近平:《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2011年11月5日。在陜甘邊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過程中,劉志丹、習仲勛等領導人帶頭深入群眾,堅持和群眾打成一片,和群眾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聯系,贏得了群眾最廣泛的擁護和支持,形成了深入宣傳群眾、廣泛發動群眾,團結帶領群眾、始終依靠群眾的優良作風,為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和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經常和群眾打成一片、融為一體,與人民群眾建立了血肉聯系,鄉親們都親切地以“咱們的老劉”稱呼劉志丹。毛澤東譽其為“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周恩來贊其為“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朱德稱其為“紅軍模范”。南梁政府制定的土地革命、發展生產、設立集市、發行邊幣、保護小商販等一系列政策、法令和措施,都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關心群眾,選舉群眾代表擔任政府職務,參與政權建設和社會管理,獲得了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贏得了邊區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為根據地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創建和發展的歷史充分表明,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革命事業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只有心系群眾、服務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使革命事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二)矢志不渝地堅守信念

矢志不渝地堅守信念是南梁精神的核心。陜甘邊根據地之所以成為土地革命后期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及其根據地廣大軍民始終堅持了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堅定信念和奮斗精神。在創建紅色政權的偉大實踐中,以劉志丹為代表的西北地區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信革命必將取得勝利,共產主義偉大理想終將實現。在組建革命武裝和開展武裝斗爭過程中,劉志丹先后經歷了渭華起義的失敗、三道川事件、張皮塬遇挫、彬縣身陷囹圄、早勝遭暗算、合水遇險等挫折,但是他面對這些挫折和失敗,從不喪失信心,還不斷鼓勵革命同志堅定信念,克服悲觀情緒。兩次兵變失敗后,習仲勛的心情很沉重,劉志丹鼓勵他說:“干革命還能怕失敗!失敗了再干嘛。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失敗的次數要比你多得多……”劉志丹又說:“幾年來,陜甘地區先后舉行過大大小小70多次兵變,都失敗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軍事運動沒有同農民運動結合起來,沒有建立起革命根據地。如果我們像毛澤東那樣,以井岡山為依托,搞武裝割據,建立根據地,逐步發展擴大游擊區,即使嚴重局面到來,我們也有站腳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現在最根本的一條,是要有根據地。”習仲勛:《紀念劉志丹同志九十誕辰》,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延安市委黨史研究室《劉志丹》,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8頁。在紅26軍南下失敗的日日夜夜,劉志丹對戰士們耐心地進行革命思想和信念教育,組織戰士突圍,并鼓勵大家:“月亮都有時圓有時缺呀!革命在一時一地的失敗,算得了什么?失敗了再來呀!咱們的道理正,窮人都站在咱們這邊。”還用他常說的一句口頭禪安慰大家:“天不能老是陰雨,總有個放晴的時候。”張振民、張守憲:《劉志丹傳略》,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3期。在艱苦的革命歲月里,面對一些同志遇到挫折和失敗時的消沉情緒,謝子長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一次不成再來一次,最后勝利總是我們的”。他還幽默地說:“老子不行交給兒子,兒子不行交給孫子,有志者事竟成嘛。”李振民、張守憲、梁星亮等:《謝子長傳略》,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4期。陜甘邊地區的共產黨人面對革命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更加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堅信革命必將勝利,共產主義奮斗目標終將實現。

(三)顧全大局的包容胸懷

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的包容胸懷是南梁精神的特質。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黨和紅軍領導人堅持以黨的利益為重,無論是面對“左”傾錯誤領導者的無端指責和降職,還是內部的意見分歧和爭論,甚至被錯誤“肅反”、身陷囹圄,他們都能以革命大局為重,顧全大局,忍辱負重,最大限度地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1932年12月,杜衡宣布將陜甘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第2團,指責劉志丹、謝子長等犯了“右傾機會主義” “游擊主義” “梢山主義”“逃跑主義”等錯誤,并撤銷了他們的領導職務,強令其遠到上海“受訓”。杜衡宣布自任軍政委和團政委,紅軍班長王世泰任團長。劉志丹、謝子長以高度的黨性原則,堅決服從省委的決定。在王世泰堅持不當團長的情況下,劉志丹從部隊建設的大局出發,鼓勵王世泰說:“邊干邊學嘛!你打了幾年仗,總算是個老兵吧,我要不離開,會幫你的。”王世泰:《劉志丹和陜甘邊根據地》, 《劉志丹紀念文集》編委會《劉志丹紀念文集》,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10頁。他積極協助王世泰做好工作,幫助起草了《政治工作訓令》和紀律條例,盡一切可能維護部隊的團結。劉志丹的行為得到了部隊指戰員的一致稱贊,雖然他沒有正式職務,但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我們的參謀長”。習仲勛:《群眾領袖,民族英雄》, 《人民日報》1979年10月16日。1935年九十月份開始的錯誤“肅反”波及劉志丹、習仲勛等同志。為了避免紅軍內部的分裂,當劉志丹從通信員那里看到抓捕自己的密令后,不顧個人安危,毅然前往瓦窯堡說明情況,結果被“左”傾錯誤的執行者關押。面對被槍斃、活埋的危險,他坦然告誡獄中的同志說:“我們死也不能說假話,黑云總遮不住太陽。”習仲勛:《群眾領袖,民族英雄》, 《人民日報》1979年10月16日。在錯誤“肅反”中,習仲勛罹禍其中。本來,他有機會躲過此難,但習仲勛拒絕了。他說:“不能走,我落一個法西斯分子,把我殺了,我也不能走,這些同志都是以我的名義叫回來的,我怎么能走呢?”《習仲勛傳》編委會:《習仲勛傳》(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頁。周恩來贊揚劉志丹說:“劉志丹同志對黨忠貞不二,很謙虛,最守紀律,他是一個真正具有共產黨品質的黨員。”也正是因為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為代表的陜甘邊區黨和紅軍領導人具有堅強的黨性,顧全大局,忍辱負重,才為根據地得以“碩果僅存”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組織基礎。

(四)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求實開拓作風

聯系實際、求實開拓是南梁精神的精髓。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為代表的陜甘邊黨和紅軍,善于把黨的正確路線方針同陜甘邊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按照客觀情況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初創時期,“左”傾錯誤的執行者只知道南下到平原地區去建立根據地,而不考慮根據地在這樣的地方是否能夠生存,結果導致紅26軍的南下失敗和寺村塬、照金兩塊革命根據地先后丟失。在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受挫的嚴重時刻,也出現過“紅旗能打多久”的悲觀情緒,有些人主張部隊分散游擊。面對這些來自“左”的或“右”的負面干擾,劉志丹、習仲勛等人注重從陜甘實際出發,認真總結寺村塬根據地和照金根據地失敗的經驗教訓,自覺抵制和克服各種錯誤思想,從而堅持了陜甘邊區的游擊戰爭,保證了黨對陜甘邊區革命事業的正確領導,使陜甘邊區革命形勢轉危為安,為以后把中國革命大本營落腳西北奠定了基礎。習仲勛在《陜甘高原,革命征程》一文中總結道:“尤其是在與中央中斷聯系的情況下,不盲目依靠上級指示和抽象教條,善于把黨的正確路線方針同陜甘的實際相結合,正確地估量敵情我情,按照客觀情況去決定自己的政策,獨立地處理重大問題,表現出政治上的成熟和獨創,為探索中國革命正確道路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陜甘邊革命根據地》,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頁。這種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革命斗爭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開展革命斗爭的做法,既是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得以創建和發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南梁精神的精髓所在。

二 南梁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理論源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南梁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理論源頭,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范例和歷史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與時俱進的產物,是對革命精神的重大發展與升華。我們應當在探討南梁精神中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涵。

(一)南梁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靈魂是相通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鄭重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立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寫進黨章,之后又把它作為自己立國的指導思想,寫進憲法。因此,“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靈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沒有這個靈魂,就模糊了核心價值體系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

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首先得益于黨確立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陜甘邊這樣一個極為偏僻落后的地區,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創建一塊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占有獨特重要位置的革命根據地,并將其發展壯大,正是因為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才不斷取得勝利。作為西北紅軍和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的劉志丹,生長在貧瘠落后的陜北,目睹了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的凄慘景象,立志救國救民。1922年,他考入榆林中學,在共產黨員魏野疇、李子洲等老師的教育指導下,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1924年冬,他毅然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決心“為自己的信仰奮斗到底”。1926年年初,劉志丹投筆從戎,考入廣州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后來,來到陜甘邊地區,開展兵運工作和武裝斗爭,開辟革命根據地。雖然遠離黨中央,曾一度與中央失去聯系,但是,劉志丹等人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與創建陜甘邊紅色根據地的革命實踐相結合,克服各種錯誤思想干擾,使西北革命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土地革命戰爭后期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

(二)南梁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主題是統一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理想是人們的社會政治立場和世界觀在奮斗目標上的集中體現,它標示著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人在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奮斗之時,即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目標,作為一種共同理想,激勵著人們為此而不懈奮斗。

陜甘邊區位于西北黃土高原腹地,自然環境惡劣,經濟文化落后。從土地革命開始,這里逐漸成為國共兩黨爭奪的地區,同時也處在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政治、經濟包圍封鎖之中。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軍民沒有倒下,自力更生,不斷奮斗,矢志不移地堅信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必將實現。在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的領導下,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軍民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有理、有據、有節”的斗爭。嚴酷的環境和敵人的包圍封鎖反而成為南梁精神在短時間和更大范圍內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外部背景和條件。

從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那一天起,我們黨一直保持著強大的戰斗力和生命力,正是因為有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作支撐。20世紀30年代初,陜甘邊區人民跟隨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為建立紅色政權而斗爭,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又奮起斗爭,終于于1933年冬創建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蘇區,并于次年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在建立和保衛新生革命政權斗爭中,僅南梁荔園堡、金岔溝幾個村莊就有4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慘遭敵人殺害,他們表現出了堅定的階級立場和對革命的赤膽忠心。優秀的陜甘邊區軍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始終堅信前景是光明的、困難是短暫的,以高昂的斗志、飽滿的熱情,頑強拼搏,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因此,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就沒有了目標和方向,也就沒有陜甘邊區光輝的歷史。也正是因為陜甘邊區人民真誠信仰共產主義,并結合實際積極加以實踐,做到了知、信、行的高度統一,才使得南梁精神至今仍具有強大生命力。

(三)南梁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精髓是融合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有沒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問題,一個民族沒有愛國精神,這個民族就會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于劣勢,難以崛起和發展。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只有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激勵全體人民奮發向上,艱苦奮斗;才能不斷保持中華民族旺盛的生命力。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進取精神、頑強的意志力、英勇無畏的斗爭精神,這須歸功于一種強烈的情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每當面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甚至在統治者已屈膝投降的嚴重時刻,人民總是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并以大無畏的精神同侵略者浴血奮戰,捍衛祖國的獨立和尊嚴。在80多年前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里,陜甘邊紅軍官兵始終把鐵心跟黨走、鐵血獻身革命事業作為最高理想信念來追求,百折不撓,矢志不渝。這種用鮮血和生命維系的、從骨子里滲透出來的理想信念,具有穿越時空的巨大道德魅力,是激勵和促進個人、民族和國家團結進步的愛國主義精神力量。

開拓創新的變革意識是南梁精神的重要特征。南梁蘇維埃政府成立后,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沒有現成經驗和模式,劉志丹、習仲勛等人創造性地制定了“十大政策”,即土地、財政糧食、軍事、統一戰線、民政勞資、文化教育、知識分子、肅反、優待俘虜和各種社會政策。邊區的文化教育事業,也是從無到有。1934年,中國共產黨在南梁根據地創建了列寧小學和軍政干部學校,并創辦了《紅色西北》《布爾什維克的生活》等報刊。政權建設的新模式“三三制”(即根據地政權共產黨員占1/3,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1/3,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1/3)在這里最早實驗,它是在政權建設上對腐朽專制制度的徹底變革與創新。正是由于大力發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改變了生活極度貧困、文化教育落后、經濟基礎薄弱等艱難困苦的局面,促進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使陜甘邊區成為當時最文明、最進步的地方之一。

(四)南梁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基礎是一致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是“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只有深入人們的榮辱觀中,成為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尺度和行為評價的榮辱體驗,才能保證其實踐特性,使其成為堅實而鮮活的價值事實。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才能打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堅實基礎,進而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個人正確的價值判斷,最終形成全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

南梁精神既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與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價值訴求與體現上是一致的。其包含的艱苦奮斗的創業作風和面向群眾的優良傳統是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生動體現。陜甘邊根據地的黨組織和領導人在物資匱乏、敵強我弱的惡劣條件下,能夠以少勝多戰勝敵人,靠的就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吃苦精神和優良黨風。邊區政府成立初期,軍隊和政府機關的經費相當困難,黨政軍的各項開支主要靠打土豪、分浮財解決,不足部分通過市場向農民購買。工作人員一律實行供給制,干部戰士一律平等,從吃飯、穿衣到公文草擬所需筆墨紙張等用品,均由財經委員會按每人的最低需要發給,干部沒有特權思想和特殊化表現。由此我們說,南梁精神中蘊含的艱苦奮斗作風和面向群眾的傳統,不僅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法寶,也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理論和思想源泉,任何時候都不能夠丟掉。

三 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挖掘南梁精神的時代價值

南梁精神既蘊含了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顯示了陜甘邊根據地時期的特色和個性,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來源。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社會成員的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日益多元,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弘揚南梁精神,應當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樹立新的視角,確立新的思路,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深入挖掘南梁精神的時代價值。

(一)堅持群眾路線,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陜甘邊根據地領導人始終把建立人民政權、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作為革命的根本目的,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和群眾打成一片、融為一體,形成了“只見公仆不見官”的生動局面。正因為陜甘邊區黨和蘇維埃政府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才得以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碩果僅存”。弘揚南梁精神,就要繼承真心實意為人民謀利益的優良傳統,和群眾命運相連、共同奮斗。歷史經驗表明,中國共產黨不害怕任何艱難險阻,最害怕的就是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如果脫離實際特別是脫離時代實際,就會犯歷史性的錯誤;如果整體上脫離群眾,就會被群眾所拋棄,就會失去根基、血脈乃至生命。從現實情況來看,當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情況是好的,黨群干群關系也是好的,廣大人民群眾對黨是擁護的,這是歷史的主流。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還大量存在,黨群干群關系面臨新的嚴峻考驗。因此,在當前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中,要加強黨的領導,克服群眾工作的片面性和形式主義,系統地、辯證地理解和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既要為了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又要教育群眾、組織群眾、引導群眾、團結群眾。

(二)堅定理想信念,滿懷信心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廣大軍民能夠在極其復雜險惡的環境中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源于他們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歷史實踐表明,由堅定的政治信仰產生的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是中國共產黨人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力量源泉。我們要進一步弘揚南梁精神,堅持并大力加強對共產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真正保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對黨中央的堅定信賴,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定信心。

(三)堅持大局觀念,自覺維護黨的集中統一

忍辱負重、團結協作的大局觀念,是南梁精神的集中體現。正是依靠這種大局觀念,陜甘邊根據地才得以在各種分歧、爭論甚至“左”傾錯誤中生存發展。弘揚南梁精神,就要牢固樹立大局觀念和全局意識,自覺維護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權威。這么大一個中國,這么艱巨的事業,這么復雜的實踐,沒有一個堅強的黨中央,是無法想象的。我們必須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證中央政令軍令的暢通,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中央的決策部署。

(四)堅持實事求是,開拓創新,不斷開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新局面

陜甘邊根據地是貫徹黨的求真務實思想路線最堅決、最徹底的根據地之一。歷史實踐表明,陜甘邊之所以成為土地革命后期“碩果僅存”的根據地,就在于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特別堅持實事求是,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順應中國革命規律、符合陜甘邊實際的革命道路。在未來的征途上,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和風險,我們都要按照南梁精神的指引,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和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開拓精神,不畏艱難、銳意進取,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歷史的硝煙已經散去,將南梁精神升華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部分,成為我們永遠繼承和發揚的寶貴財富,必將成為實現中國夢的生動教材和強大動力,光耀千秋,永勵后人。


(作者簡介:中共慶陽市委黨校副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金霍洛旗| 宜章县| 井陉县| 萝北县| 云南省| 潜江市| 乌拉特中旗| 樟树市| 银川市| 定陶县| 囊谦县| 西城区| 随州市| 长宁县| 隆化县| 卢龙县| 呼玛县| 枞阳县| 遂平县| 从化市| 水城县| 阳泉市| 南涧| 和硕县| 微博| 周宁县| 梁平县| 饶平县| 黄石市| 台州市| 蒲城县| 广宁县| 郧西县| 周宁县| 格尔木市| 泽库县| 咸宁市| 方山县| 澄城县| 南开区| 九龙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