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哲學視野下的核心價值觀研究作者名: 甘肅省哲學學會本章字數: 5181字更新時間: 2019-01-04 13:33:16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當代大學生自覺認同問題研究
任何社會都要有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以此來引領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形成強有力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一個科學的社會命題,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時代命題,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進行了系統闡述。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黨的十八大報告從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層面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了“三個倡導”。這既是時代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時期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共同思想基礎。在價值取向多元化、信息傳播多途徑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能否正確把握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覺認同,已成為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大學生自覺認同勢在必行
“當代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是指當代大學生在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實質的基礎上,能夠躬行踐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中西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蕩,這種現狀一方面空前活躍了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也給人們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因此,很多大學生在價值信仰方面出現迷茫和困惑。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導地位,才能幫助大學生規避錯誤思想觀念及腐朽文化的沖擊。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大學生的內在價值尺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是一種思想,又是一種制度,也是一種行為規范,它使當代大學生明確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覺認同,有利于全社會思想達成共識,增強社會凝聚力,提高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理想。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理應自覺將其融入自己的價值觀念中,轉化為習慣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并用以規范自己的行為。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大學生的精神支柱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助于促進大學生樹立民族團結意識,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沒有精神動力的人,其成長與發展必定后勁不足。對于正在學習、成長中的大學生而言,更需要一種正確的精神導向引導他們前進,為他們健康成長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持。”當今社會國外侵略勢力和民族分裂行徑日益猖獗,時刻威脅著我國的國家安全,同時,極大影響著我國的民族團結。在精神層面上,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覺認同,能夠增強他們的民族意識、民族品格和民族情結,增進各民族學生之間溝通和了解,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大學生的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一種價值認同系統,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方針。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的出現,我國思想道德建設的經濟基礎、體制特征和社會氛圍都產生了重大變化。多種社會思潮涌動,多元價值取向迭出,多種信仰選擇并存,原有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受到了嚴峻挑戰和沖擊。這些問題的出現和蔓延,使大學生的精神信仰迷失了方向,使他們判斷是非善惡的基本意識受到不良影響。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助于規范大學生的行為,抵制腐朽思想和不良社會風氣,促進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對核心價值體系的自覺認同,從而保證社會穩定、健康、有序地發展。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覺認同是大學生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大學生正處于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時期,面對復雜的社會現象、紛繁的文化思潮,只有自覺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獲得比較穩定的精神支撐,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武裝頭腦,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大勢,準確把握意識形態中的主流與非主流,可以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認清本質、明確自身價值取向,最終可以把自己塑造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入學習者、堅定信仰者以及模范實踐者。
二 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大學生自覺認同的主要因素
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及核心價值觀能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得到大學生的自覺認同和踐行,既是大學生自身的因素,同時也會受社會外部環境的影響。具體來看,道德情感的養成、價值信仰的確立、學校教育的實施及社會輿論導向等都會影響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其一是道德情感的養成。道德情感作為大學生心理因素的主要表現形式,它是大學生形成主流價值觀的本質動因。“道德情感是人們基于一定的道德認識而對現實的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產生的一種愛憎好惡的情緒體驗和態度傾向。表現為個體品德構成中的一種穩定而持久的情感定勢。”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是“90后”,他們的情緒情感豐富多樣、復雜多變,不愿遵守傳統的道德價值觀。他們興趣較為廣泛,對突發事件和新生事物較為敏感,其情緒情感易被激發。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覺認同離不開個人情感,沒有這種情感認同的激勵,外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很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也就不易以一種“內驅力”時刻影響大學生的言行舉止。讓大學生在價值情感體驗中表達自我情感,探索自己所愛的事物,并做出選擇,使其主動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堅定信念,并外化為自己的行為規范。
其二是價值信仰的確立。價值信仰是人類獨有的精神活動,是理想與現實張力的結果,是人類賴以生存、自立、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人們形成的深層、穩定的行為導向體系。核心價值信仰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深度理解、認可和完全內化,是把理論由外部感化到內部認同的必經之路。價值信仰一旦形成就會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力。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和踐行離開了價值信仰的引導和支撐,就容易陷入“功利主義”的困境,難以形成真正的道德理念。現實社會中許多人們的價值信仰問題,已開始在大學校園中得到折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腐蝕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信仰危機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趨于務實,暴露出一些與社會主義榮辱觀相悖的觀念和行為,這些都對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形成了強烈的沖擊。
其三是學校教育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起著理性教化與知識認同作用。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以影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大學時代正是學生價值觀確立和形成的最關鍵時期,學校教育對他們的人生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學校教育不但應該成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自覺認同的主要陣地,而且應該成為主要方式和手段。“學校教育具有較強的權威性,能夠直接影響大學生的主觀判斷,容易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產生認同與心理期待,從而在接受活動中遵循權威意識,對原有價值觀念進行重新整合,讓大學生自主、自愿地接受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統的教育理念影響教育的實效性,使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中的作用遭到弱化。強化學校教育過程中,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鮮明的實踐特色,引導大學生追求更高的目標,才能幫助他們端正對主流意識形態認知的態度,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全面展開。
其四是社會輿論的導向。社會輿論作為一種影響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外在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會輿論是一定范圍內的“多數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過言語、非言語方式公開表達的意見、要求、情緒,通過一定的傳播途徑,進行交流、碰撞、感染、整合而成的,是“多數人”整體知覺和共同意志的外化。社會輿論往往以大眾傳媒載體,包括新聞媒體、網絡資訊、文化沙龍等,通過多種方式影響調節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成為一定的社會風尚。一般而言,大學生群體會隨之形成相應的價值觀并影響其行為選擇。校園文化建設以權威輿論的建構為前提,形成全覆蓋的正面效應。也就是說,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校園生活的各個領域,滲透到每個大學生行為的各方面,才能為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大學生自覺認同的路徑選擇
青年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自覺認同的程度將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因此,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大學生自覺認同的路徑選擇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優化社會環境、網絡環境,強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覺認同。堅持權威輿論導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大學生,使他們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隨著網絡的影響力日益凸顯,應該構建良好的校園網絡平臺,弘揚主旋律,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努力克服不良社會風氣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沖擊、腐蝕和解構,特別是在大學生就業日趨嚴峻的情況下,創造公平的競爭機會,使大學生切身感受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緊密聯系,從而激發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覺認同。
(二)建立健全獎懲機制
建立健全有效的獎懲機制,增強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覺性。思想觀念要轉變為大學生的心理認同和行為方式,需要借助于制度化的形式加以推動。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大學生要從精神和物質上給予獎勵,對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行為要給予批評教育并對行為主體進行相應的懲罰,激發大學生在理性自覺的基礎上發揮其價值選擇和評價的意識能動性,形成對于核心價值體系的敬畏之心和自律心理,真正從心理上認同主流的意識形態,并轉化為自覺追求。
(三)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增強教育實效性
大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課程改革,從而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理性認同方面的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在學科建設方面,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提供有力的學科支撐;在課程改革方面,加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課程中的覆蓋面,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專業知識的傳授中,指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發揚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創設一個研究多維度、理論創新型的學習環境,并從“三貼近”的原則出發,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寓于高校教育的全過程。教學過程“就形式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不同主體之間思想政治觀念的傳遞、引導、外化與內化的過程”。
有效利用學科教材,全面系統講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理論,聯系大學生思想實際、遵循教育教學的一般規律,使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四)提升國家意識形態戰略,永葆高校思想高地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切實提升國家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宣傳工作,牢固把握高校這一思想陣地。只有提升國家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才能確保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高校的主導地位。胡錦濤曾經指出:“意識形態領域歷來是敵對勢力同我們激烈爭奪的重要陣地,如果這個陣地出了問題,就可能導致社會動亂甚至喪失政權。敵對勢力要搞亂一個社會、顛覆一個政權,往往總是先從意識形態領域打開突破口,先從搞亂人們的思想下手。”因此,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成為國家進行各項工作的前提。對于高校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否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認同是意識形態工作好壞的重要表現。當前,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受到挑戰,除了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的影響外,也與其自身未能達到應有的時效性有密切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研究總體上取得了很大進步,形成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但在某些領域的研究仍然膚淺,導致理論滯后于現實,從而嚴重削弱了馬克思主義自身的抵制力和影響力。加快提升意識形態的工作水平已是當務之急,尤其是高校要及時對大學生進行宣傳教育,進一步推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覺認同。
(作者簡介:蘭州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