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農業生態治理模式

一 生態脆弱性概念

關于生態脆弱性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紀初,美國生態學家Clements提出了生態過渡帶 (Ecotone) (Clements,1905)。20世紀60年代,脆弱生態環境成為生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論題,許多學者對脆弱生態環境的概念、制圖、研究的理論基礎進行了深入的、多方面的探討,比較重視全球變化對脆弱生態環境的影響。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中國地學、環境等領域的學者將過渡地帶思想引入各自研究領域中,形成了生態環境脆弱帶等相關概念,但在生態脆弱性或者生態環境脆弱性等概念的定義方面,不同學科的學者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 (魏琦,2010)。

Kochunov (1993) 認為,脆弱性是系統質量重建的情況,包括結構變化、行為變化以及自身發展的變化,并指出通過脆弱性概念可以區別出以下幾種脆弱轉變類型:突變型、漸變型、可逆型、加強型和自然型。Timmwerman (1981) 認為,脆弱性是一種度,即系統在災害事件發生時產生不利響應的程度;Kates (1984) 認為,脆弱性是度量系統遭受損害和產生不同程度的危險;Bogard (1988) 把脆弱性定義為人們無法采取有效措施減輕不利損失的一種軟弱無能的狀態;Smith (1997) 認為,脆弱環境是來自具體災害事件的風險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Mitchell (1989)則認為脆弱性是一種遭受損失的潛勢;Blaikeetal (1994) 指出,脆弱性即個體和群體所具有的預測、處理、防御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并恢復自我的一種能力;Dow (1992) 認為,脆弱性是易脆弱化的環境所具有的敏感性。

國內學者也對生態脆弱性進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定義與見解。劉燕華 (2001) 認為,脆弱的生態環境是一種對外部環境因素的改變反應敏感、自身穩定較差、可塑性較小的生態系統。牛文元 (1989)認為,生態脆弱性主要表現為生態環境改變的速率、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和生態系統的敏感性與穩定性。趙桂久等 (1995) 指出,生態脆弱性是生態系統在特定時空尺度上相對于外部干擾而表現出的敏感性反應及其可恢復性程度。王讓會等 (2001) 認為,生態脆弱性是生態系統在特定時空尺度,對于外界干擾的敏感反應和自我恢復能力,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王介勇等 (2004) 認為,生態脆弱性是由于各生態環境因子類型、數量和質量在時空上的不均衡性,生態環境系統在人類活動和外界環境作用下表現出來的易變性以及可能性響應。王小丹等 (2003) 認為,生態脆弱性是一個涉及生態學、地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災害學、氣象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性概念,是指生態受到超出自身調節范圍的外界干擾作用,而表現出對干擾的敏感程度。趙珂等 (2004)認為,嚴格的生態脆弱性概念側重于突出生態系統偏離原生態環境的程度,即生態環境受到外界干擾后所表現出來的不穩定性特征。喬青等(2008) 認為,生態環境抵抗外界干擾能力弱、恢復能力低,容易由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而且一經改變很難恢復到初始狀態的性質為生態環境脆弱性。而從自然和社會層面而言,生態脆弱性是自然因素和人類短期經濟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是特定生態系統在一定時空尺度上相對于外界干擾的響應而存在的。影響生態脆弱性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全球或區域性自然過程引起的氣候、水文、地貌、地質、植被、土壤等變化,其背景是在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人類短期經濟行為包括因工業、農業、牧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發展產生的毀林、耕墾、過牧、過量灌溉等行為。上述關于生態脆弱性定義的表述盡管不同,但都表明了以下含義:一是系統群體或個體存在的不穩定性;二是對外界干擾或環境變化較敏感;三是受到外界干擾時,該系統易受到損壞,并且難以恢復。具體可理解為,受生態環境因子類型、數量和質量在時空上配置的不均性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差,敏感度強,在遭受人為干擾或環境脅迫時,易受到破壞,難以恢復到初始狀態,并對人類生存和農業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 生態脆弱區域治理

生態脆弱區也稱生態交錯區 (Ecotone),是指兩種不同類型生態系統交界過渡區域。這些交界過渡區域生態環境條件與兩個不同生態系統核心區域有明顯的區別,是生態環境變化明顯的區域,已成為生態保護的重要領域。

(一) 生態脆弱區基本特征

1.系統抗干擾能力弱

生態脆弱區生態系統結構穩定性較差,對環境變化反映相對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發生退化演替,而且系統自我修復能力較弱、自然恢復時間較長。

2.對全球氣候變化敏感

生態脆弱區生態系統中,環境與生物因子均處于相變的臨界狀態,對全球氣候變化反應靈敏。具體表現為氣候持續干旱、植被旱生化現象明顯、生物生產力下降、自然災害頻發等。

3.時空波動性強

波動性是生態系統的自身不穩定性在時空尺度上的位移。在時間上表現為氣候要素、生產力等在季節和年際間的變化;在空間上表現為系統生態界面的擺動或狀態類型的變化。

4.邊緣效應顯著

生態脆弱區具有生態交錯帶的基本特征,因處于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交接帶或重合區,是物種相互滲透的群落過渡區和環境梯度變化明顯區,具有顯著的邊緣效應。

5.環境異質性高

生態脆弱區的邊緣效應使區內氣候、植被、景觀等相互滲透,并發生梯度突變,導致環境異質性增大。具體表現為植被景觀破碎化、群落結構復雜化、生態系統退化明顯、水土流失加重等。

(二) 生態脆弱區技術治理

由于人為濫耕是許多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直接誘因,因此,退耕還林還草已經被認為是治理生態脆弱性的重要技術途徑。就世界范圍來看,國外退耕的規模一般較小,退耕的目的有時有政治和經濟原因,不一定直接針對水土流失或荒漠化問題 (郝海廣,2008)。美國、法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都曾開展過退耕還林還草。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就實施了一系列縮減耕地面積的計劃,包括“休伊特”法案、“有償轉耕”計劃、“自愿退耕”計劃、“保護計劃”、“植樹”計劃等,把數百萬公頃農田改造成了森林和牧場 (孫金鑄,2003)。退耕種草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接受,被認為是提高土壤肥力和恢復草地生態系統功能的有效手段。歐洲退耕還林基本上是以自發方式進行。2000年歐盟國家已有1200萬—1600萬公頃的農地轉化為林地,其中法國200萬—300萬公頃。英國早期的退耕還林主要是為了發展用材林,后來逐步發展成為是針對防風保土和拓展森林游憩區域的行動 (馬慶祥,2001)。英國的退耕退牧還林是以較高的補貼政策為保障 (郝海廣,2008)。德國政府通過適度的經濟補償措施鼓勵農民自主在耕地上造林,以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用材林 (杜梅,2007)。美國從1986年開始實施的土地休耕計劃 (Conservation Reserveprogram) 是國家層面的重要生態修復計劃,到2005年已累計投入304億美元,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每年減少土壤侵蝕4.5億噸;建成了80萬公頃以上濕地保護區,恢復了68萬公頃的草地與林地,有效改善了野生動物棲息地質量,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增加。

三 生態治理機制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在充分考慮環境承載能力與資源可持續性的基礎上,構建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機制。因此生態治理機制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生態治理技術措施,二是生態治理制度性建設。我國目前關于生態環境治理的研究往往側重于某一種生態問題的分析及治理措施的研究,如荒漠化治理、水資源合理利用等,缺乏對一些生態環境極度惡劣地區進行綜合治理,同時實現經濟和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的制度創新研究。生態治理成為20世紀以來引人注目的技術、經濟活動,研究人員從技術、經濟甚至社會角度不斷探討改進生態環境治理績效的途徑和手段。其實,人類活動才是造成生態惡化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在不同的制度規定下,治理主體的經濟行為是不同的,制度績效也可能大相徑庭。因此,通過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創新,尤其是要頂層設計,設計出有利于生態恢復和重建的制度安排,對于提高生態建設資金的使用效率,激發人們投資于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現有的生態資源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楊曼利,2004)。在生態治理機制建設中,重點加強治理技術創新、完善獎罰問責機制、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重點還要加強風險防控機制。目前,國內外學者關于生態環境治理制度的研究成果頗多,但國外學者側重于環境保護,國內學者則側重于宏觀政策、治理制度的微觀機理的研究和局部問題的分析。一般來說生態環境治理活動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自然資源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治理活動;另一類是環境保護和污染控制活動。前者與第一產業相關,后者則是第二產業發展的結果。第二類活動也被稱為環境保護,它早已是20世紀的一大熱點問題。

受氣候變遷因素和人文社會因素的影響,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生態脆弱區域不斷擴大,盡管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也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局面。持續惡化的生態環境不僅阻礙西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嚴重影響了農業的持續發展。遏制生態惡化趨勢,重建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因此,探討生態治理模式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美县| 磴口县| 榆中县| 淳化县| 永福县| 滕州市| 临猗县| 内丘县| 纳雍县| 神农架林区| 沙坪坝区| 新乡县| 大名县| 嘉定区| 筠连县| 昌黎县| 阳信县| 布尔津县| 淮滨县| 两当县| 青冈县| 彭山县| 安康市| 临西县| 太仆寺旗| 六枝特区| 英山县| 色达县| 迁西县| 甘南县| 乌拉特前旗| 霍山县| 长汀县| 三明市| 昌平区| 河西区| 扎鲁特旗| 清水县| 昂仁县| 来宾市| 龙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