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本書探討的是從1920年至1937年間中學國文教育中新文學法定知識身份的形成及知識生產等問題。

對于新文學而言,民初的中學國文教育在國家教育制度的規約下是一種具備法律效應的學科知識教育,在制度保障、人員支持以及意義闡釋、傳播空間等方面促進了新文學的知識生產以及傳播。因此,對國文科中新文學的考察就不僅僅要通過分析選目以及講授情況來觀照其蘊含的語文知識以及技能訓練,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不同階段文章選目的增刪、講授要點的變化、訓練重點設定的分析,探查這些變化背后的復雜社會動因,借此發現這些變化對新文學知識生產形成的影響。

學者李陀指出,“當‘五四’以后,開始有新式教育的時候,有相當一個階段,我們的小學中學里所教的課是叫‘國文課’。‘國文課’變成‘語文課’,這里面有一個歷史發展,當然,還有一些別的概念摻雜其中。國文課的稱呼,與民族國家建立的過程是有關系的。為了建立民族國家,這一課程才被叫作‘國文’,但是,它并沒有排除德育、美育在文學和國文中的內容,當然,德育、美育的教育亦是服從建立民族國家這樣一個歷史任務的”南帆、王曉明、韓少功、葛兆光、黃子平、李陀:《尋求為生活的文學》,《讀書》2003年第10期。。阿普爾認為,“進入學校課堂的知識是對較大課程范圍內的社會知識和原理進行選擇的結果。它是一種來自某個方面的文化資本形式”[美] 邁克爾·W.阿普爾:《意識形態與課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頁。。上述二者指出了課程的一種共性,那就是課程本質上是一種源自制定者某種需要的文化資本,其背后隱藏著的往往是某種政治文化的價值需求,進入民初中學國文教育的新文學也不例外。因此,對上述階段中學國文教育中新文學的研究應將研究視野擴展到其蘊含的德育、美育的分析,看到其背后建立“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訴求對新文學發展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在本書的研究視野中,1920—1937年間的中學國文教育還是一種思想范式,一套意義完備的文本系統,與中國的現代化歷程緊密關聯,以“立人”為價值訴求,深刻影響了民初中學生群體的文學觀念和審美趣味,并參與到了社會變革的大系統中來,推動了社會的現代化變革。因此,本書在研究過程中還應時時關聯這一大的話語系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汉寿县| 海城市| 漯河市| 奉贤区| 靖西县| 渝北区| 扎囊县| 宾川县| 新竹县| 九龙坡区| 长汀县| 任丘市| 长白| 宾阳县| 江西省| 油尖旺区| 靖安县| 宝鸡市| 柳河县| 陇南市| 房山区| 邓州市| 宾阳县| 合作市| 涟源市| 海晏县| 汽车| 老河口市| 嘉兴市| 石首市| 阜康市| 杭锦旗| 洪泽县| 明光市| 汶上县| 泌阳县| 宁远县| 巴中市| 姚安县| 柯坪县| 桃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