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1937:中學國文教育中的新文學
- 劉緒才
- 568字
- 2019-01-04 12:29:32
第一章 國文教育轉型與新文學法定知識身份的預設
考察新文學的發(fā)生,學界傳統(tǒng)的做法是按照進化論的科學主義范式進行推演。需要注意的是,這種以進化論為核心的科學主義范式本身存在視野短板,它并不是解釋世界的唯一法則。事實上,社會科學知識本身并不能為進化論提供足夠的例證,例如:流行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各種教材的編寫邏輯,其源頭性迷失就在于編者潛意識中尊奉著一種“優(yōu)勝劣汰”進化論的知識觀。下面的研究,將拋棄“生成”這種生物學的術語,以“建構”這一及物性動詞為核心,跨界考察中國現(xiàn)代文學是如何在清末民初的教育制度轉型中,于歷史的“夾縫”蹣跚而出,成為一種法定的知識,承擔起“育人”“濟世”之功能,并在此過程中完成自身“建構”的。所謂“建構”是借用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概念,在皮亞杰看來,認識的建構要通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主體所完成的一切建構都以先前已有的內部條件為前提,這包括主體運用其內部結構對客體進行建構和對其自身內部結構進行建構兩種方式。在現(xiàn)代文學建構的過程中,需要考察主體完成建構的外部因素,也要充分注意主體自身在內部結構變動中的能動作用。本書中,現(xiàn)代文學建構的外部因素主要考察其在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嬗變中是如何實現(xiàn)自身知識身份的轉換的。需說明的是,本書提及的術語“新文學”“現(xiàn)代文學”是指同一種概念,為敘述的方便本書用“新文學”作為統(tǒng)一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