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法

本書選取研究相對薄弱的民初中學國文教育作為考察對象,分析教育制度的沿革、教材選文的更迭以及國文教育實踐,目的就是在“多重對話”之中,通過描繪新文學在民初中學國文教育中的遭際,來探討新文學是如何在中學國文教育中完成自身的部分建構的。這“部分建構”中的“部分”包括新文學法定知識身份形成的制度保障、國文教材中新文學選目的變化、新文學在國文教育中知識更迭與經(jīng)典形成以及其中新文化、新教育、新文學的互動等問題。因此,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大量教育史、文學史材料的爬梳,重建當時的歷史現(xiàn)場,把教育制度嬗變、新文學教材身份的建構、新文學創(chuàng)建和接受的群體、校園課堂國文教育和校外的新文學知識補給結合起來進行分析,描繪新文學得以建構的教育學細節(jié)。

本書的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將研究視野上溯到晚清的教育改革,將晚清至1937年的教育制度變革作為觀照的重點,通過對教育制度的考察,發(fā)掘新文學成為“國文”這一法定知識的制度性因素。在此研究中,需要細致分析晚清民國的教育史資料,重點關注清末民初教育制度中蘊含的救亡與啟蒙的價值訴求,這是新文學進入中學國文教育實現(xiàn)知識身份轉變的核心因素,也是本課題展開的先決條件。

其次,以1920—1937年間中學國文課本為分析對象,重點關注不同階段教材中新文學作品的選文情況,展示新文學是如何進入中學國文教材的,尤其是經(jīng)典作家、經(jīng)典作品的身份轉換。文章以經(jīng)典作家周作人與魯迅的新文學作品為例,討論新文學與中學國文教育在結合中的互動關系。同時,通過對不同階段教材選文的縱向比較與同階段選文的橫向比較,總結新文學選文在量與質方面的變化,揭示促使選文在量與質方面出現(xiàn)變化的原因以及對新文學作品經(jīng)典化的影響。在這種身份轉變的過程中,經(jīng)典作家的經(jīng)典作品是歷經(jīng)了教材選編者根據(jù)不同階段的課程標準篩選后進入中學國文教育領域的,其間還存在著自我經(jīng)典化的現(xiàn)象。

再次,以上述的分析為基礎,重點關注新文學作家作品在中學國文教育中的教授情況,這是新文學知識生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重點關注新文學作品的課堂講授與課外閱讀。在課堂講授中主要通過新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以及作文教學來論述教材文本生成過程中新文學作品生產、流通、消費、再生產的環(huán)節(jié),重點關注知識的遮蔽和知識的改寫等打磨環(huán)節(jié)。而課外閱讀作為知識的社會補給亦構成了新文學知識生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上述因素構成了新文學知識生產的教育學體系。

最后,筆者認為,中學國文教育具備了成為文學公共領域的條件,這個文學公共領域構成了新文學身份轉換與知識生產的媒介環(huán)境。在這個文學公共領域內,新文化、新教育、新文學三者間的互動形成了新文學知識產生的內在理路。

基于上述思路,本書擬采用歷史的、社會的、文化的研究方法,對本課題展開綜合性的研究。同時,還要尊重原始材料,還原歷史現(xiàn)場。筆者通過檢索對《教育雜志》《中華教育界》《新教育》《新青年》《國語月刊》《學生雜志》《北京師大周刊》《一般》《中學生》《中國新文學大系》中關于國文以及國文教學的文章以及不同階段的代表性教材、教學參考書和學生作業(yè)進行文本細讀,還原當時的國文教育生態(tài),發(fā)掘國文教育中的新文學話語,展示上述二者對新文化傳播所起的作用,探討三者之間的互動關聯(liá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度市| 康定县| 吉林市| 乐业县| 宜州市| 南江县| 平舆县| 天津市| 元氏县| 吉水县| 庆云县| 云霄县| 常宁市| 鄂伦春自治旗| 辽宁省| 嘉义市| 蒙自县| 洪雅县| 修水县| 花垣县| 新蔡县| 新营市| 云浮市| 新源县| 新化县| 梓潼县| 苏尼特右旗| 灌阳县| 新营市| 灵川县| 盐城市| 朝阳县| 屏东县| 都兰县| 正蓝旗| 遂川县| 海安县| 盘山县| 莆田市| 辽中县|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