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生存探尋與存在主義的關系

毋庸諱言,對于中國現代詩歌中生存探尋這一創作現象的認識,受到了存在主義的啟示,這也是將其命名為生存探尋的原因。但是,以往關于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存在主義”的研究存在著一些問題。它受制于一種西方理論的束縛,不能從文學史事實出發,導致將一個完整的、豐富多彩的創作現象變得殘缺、蒼白。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存在主義思潮”“存在主義文學”“存在主題”“存在主義創作傾向”等與存在主義相關的研究始終綿延不斷,綜觀這類研究,其中存在兩種思路。

首先是嚴格地從西方存在主義理論出發,梳理它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流傳、影響過程,并力求按照西方存在主義原旨對相關作家、作品做出闡釋,這方面的代表是解志熙、楊經建等。在這類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從具體作品中揀出與西方存在主義類似的思想因素,但是除去馮至等個別作家之外,一般難以找到令人信服的接受西方存在主義影響的證據,相似的思想之間未必存在影響關系。

其次是從具體的文學史史實出發,不拘于西方存在主義理論的具體觀點,將其視為方法與工具,對其進行大膽的轉化與改造,這類研究以汪暉、張清華為代表。汪暉雖然在具體研究中使用了很多存在主義理論觀點,但是在使用存在主義這個特定概念的時候,表現出謹慎和猶疑。張清華則對其進行了大膽改造,一方面使用存在主義一詞,一方面又說這個存在主義與西方的存在主義不同。但是對于二者之間的聯系與差異,他并沒有做出嚴格的界定,只是在面對具體研究對象的時候,臨時做一些簡短的闡述。

今天看來,這兩種研究思路都存在問題。如果嚴格從西方理論出發,能夠納入研究視野的對象很有限,形不成規模。事實上,這是用中國的材料論證一個西方理論,是用一個外國的框子來套中國的對象,把原本完整的對象切碎了。如果從史實出發,就必須對這種來自西方的理論方法進行改造,重新界定概念,以準確把握這種創作現象。但是就目前狀況來看,這種轉化并不成功,容易造成概念混亂。

本書不關注這種來自西方的理論是什么,而關注在這類研究中,在“存在主義”這個能指之下的所指是什么。由于上述研究的對象范圍不同,有的是作家研究,有的是現代文學研究,有的是“文化大革命”后詩歌研究,有的是20世紀文學研究,所以這個“存在主義”的外延是無法歸納的。而且這項研究從80年代一直延續到現在,隨著研究的深入,不斷有新的對象被納入視野。為此,要讓這種創作現象浮出海面,就必須對這些“存在主義”的內涵予以歸納。

解志熙、楊經建雖然力圖從嚴格的西方存在主義原旨出發,但這個來自西方的復雜理論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在面對具體文學史對象的時候是如何使用這個理論的,也就是這個理論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具有有效性的那部分內容是什么。

解志熙在評價《野草》時說:《野草》“是對整個實在世界的形而上思考”“對人的存在問題有著超越性的理解”解志熙:《彷徨中的人生探尋——論〈野草〉的哲學意蘊》(上),《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9期。,是“對孤獨個體在世的荒誕性的揭露”解志熙:《現代作家的存在探詢——存在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上),《文學評論》1990年第5期。“揭示了人的本源性虛無與被拋擲在世的荒誕性以及由此而來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絕望感”解志熙:《現代作家的存在探詢——存在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下),《文學評論》1990年第6期。。“真正的自我還是一種未來的可能性,尚待他去創造和實現”解志熙:《彷徨中的人生探尋——論〈野草〉的哲學意蘊》(下),《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10期。。在評價《圍城》時,他說:“錢鐘書則在《圍城》中著力揭示人的存在的荒誕性以及人在失去信仰和意義之源后的畏怯與迷惘”“是對人的存在困境的經典性闡釋”解志熙:《現代作家的存在探詢——存在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下),《文學評論》1990年第6期。。此外,他還強調非理性與體驗性:“由于上述作家受存在主義哲學和文學的影響,注重從非理性的主觀情緒體驗的角度來理解人的存在,遂在傳統的心理領域之外開辟了一塊存在體驗的領地。”同上。至此可以對解志熙所使用的“存在主義”的內涵做出如下歸納:“形而上思考”,個體本位,虛無與荒誕的生存境遇,人的本質的生成性,體驗與非理性。解志熙的相關著作及文章參見《生的執著——存在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現代作家的存在探詢——存在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文學評論》1990年第5、6期),《彷徨中的人生探尋——論〈野草〉的哲學意蘊》(《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9、10期),《生命的沉思與存在的決斷——論馮至的創作與存在主義的關系》(《外國文學研究》1990年第3、4期),《詩與思——馮至三首十四行詩解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2年第3期)等。

楊經建所使用的“存在主義”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條:第一,荒誕與虛無。從楊經建的文章來看,所謂荒誕就是喪失了意義的生存,就是對于此在虛無境遇的認識,荒誕與虛無是相通的。第二,孤獨。孤獨的個體才是唯一的真實存在,同時也只有在孤獨中才能通往那個不可言說的存在與大全,在此進程中,此在不斷綻開。孤獨既是此在的真實存在狀態,也是通向超越之途,在此意義上,孤獨就是本體層面上的個人本位。第三,“終極追問”。所謂“終極追問”是指“對存在的目的予以終極追問”,它“指向超越現存荒誕的存在”“代表了人類的超越意向”楊經建:《中國文學中“孤獨”與“荒誕”問題》,《文藝爭鳴》2008年第4期。。可見“終極追問”就是對人的終極意義的追問,同時也是自我超越、自我生成的過程。楊經建的相關文章參見《存在的“危機”與“邊緣”的存在——再論20世紀中國存在主義文學“邊緣性”》(《人文雜志》2009年第2期),《中國文學中“孤獨”與“荒誕”問題》(《文藝爭鳴》2008年第4期),《啟蒙主義語境中的存在主義選擇——論20世紀中國存在主義文學的歷史文化語境》(《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從存在的焦慮到生存的憂患——20世紀中國存在主義文學“本土化”論之二》(《浙江學刊》2009年第5期),《五四文學與存在主義》〔《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身體敘事”:一種存在主義的文學創作癥候》(《文學評論》)2009年第2期),《現象學式書寫:20世紀晚期小說的一種存在主義創作傾向》(《小說評論》2008年第4期),《尋找與皈依:論20世紀中國文學的追尋母題》(《文藝評論》2007年第5期)等。

汪暉、張清華的研究思路雖然與前者不同,但是他們使用的“存在主義”的內涵基本相似。

汪暉將西方存在主義概括為兩個根本特征:“把個人及其情感體驗上升到本體論的高度”“孤獨個體是世界的唯一實在”汪暉:《論〈野草〉的人生哲學》,《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關于《野草》,他認為:“《野草》誕生了一種類似于‘被拋入世界’的感覺(海德格爾)、被投入毫無意義或荒誕的存在之中的感覺(基爾凱郭爾、卡夫卡、薩特、加繆)的東西。”汪暉:《論〈野草〉的人生哲學》,《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關于魯迅,他抓住了“絕望”與“反抗絕望”,這正是使用存在主義理論方法在研究對象中得出的發現。所謂“絕望”就是此在認識到自身虛無處境之后的情緒,是虛無在主體情緒上的表現。“反抗絕望”其實就是反抗虛無,因為絕望的原因是虛無。反抗虛無就是尋求意義,尋求價值關懷,但是當意義不可確定之時,就只剩下不斷反抗的行為,也就是追尋意義的過程。意義雖然不可確定,但是意義的牽引力始終存在,引領生命不斷前行,生命的本質也在此進程中不斷生成,這種意義的牽引就是“過客”耳中的聲音。至此,可以歸納出汪暉在研究魯迅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存在主義”(雖然他本人并沒有使用存在主義概括自己的研究)的幾個基本內涵:體驗(以體驗反對理性);個體(以個人本位反對集體本位); “本體論的高度”;虛無感(此在對自身生存境遇的體驗和認識)(絕望);自我的不斷創生(此在的不斷綻開)(反抗絕望)。汪暉的相關著作與文章參見《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論〈野草〉的人生哲學》〔《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等。

張清華在談到他所使用的“存在主義”的含義時說:它是“以個人精神為核心的價值取向,它是個體的自覺”“它更多的是強調關注個人內心、個體生命體驗、個體生存狀況”張清華:《從啟蒙主義到存在主義——當代中國先鋒文學思潮論》,《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它是“對‘終極存在’的哲學命題的探尋與追問”,是“關于人的本質與價值的追問,它表現為哲學、宗教和神話的合一,是對普遍而具體的存在著的世界(存在者)和人的本質及生命意義的假定、尋找和描述”張清華:《存在的巔峰或深淵:當代詩歌的精神躍升與再度困境》,《詩探索》1997年第2期。。張清華文章中的“存在主義”可以概括為以下內容:個體生命;體驗;“人的本質與價值的追問”即對所謂“終極存在”的探尋。張清華的相關著作與文章參見《內心的迷津:當代詩歌與詩學求問錄》(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存在的巔峰或深淵:當代詩歌的精神躍升與再度困境》(《詩探索》1997年第2期),《從啟蒙主義到存在主義——當代中國先鋒文學思潮論》(《中國社會科學》1997年第6期)等。

至此可以明白,不論他們是探討西方存在主義思想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流傳與重構,還是探討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一種類似于西方存在主義的創作現象,其實,他們所使用的這個存在主義概念的內涵是基本一致的。同時,如果將這個概念的內涵貫徹到中國現代詩歌中所列出的外延,正是本書研究的對象。或者說,這個在前人研究中被冠以“存在主義”的創作現象,在中國現代詩歌中的具體表現就是本書的研究對象。

文學史研究的對象是文學史上的具體問題與現象,而不是把這些現象用作驗證某種既定理論的材料,各種理論方法只是研究者手中的武器和工具,而不是目的。汪暉注意到了這一點,但是汪暉研究的僅僅是一位作家。張清華是從對象出發的,但是仍然使用了存在主義這個既定概念,勢必無法擺脫先入為主的理論牽制。楊經建注意到這種西方理論在中國語境中的轉化與重構,但是轉化與重構畢竟是建立在影響的基礎上的,其實這種影響是否存在,在多大程度上存在,都是需要質疑的。

上述研究共同昭示了一個事實: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確實存在著一種類似于存在主義的創作現象,但是它與嚴格意義上的西方存在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出入。因其相像,所以使得研究者紛紛使用存在主義理論來予以研究;因其不同,所以使用嚴格的西方存在主義理論研究這種現象是蹩腳的。為此,要準確而全面地把握這種現象,就必須沖破西方存在主義理論的束縛,回到具體的文學史中,從現象本身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生存探尋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仲巴县| 建水县| 东乌| 江口县| 义乌市| 定日县| 盘锦市| 临朐县| 威远县| 安西县| 府谷县| 长治县| 公主岭市| 星子县| 邵阳县| 遂溪县| 南丰县| 江都市| 穆棱市| 海城市| 焉耆| 宁津县| 黄梅县| 福州市| 阳城县| 多伦县| 马边| 马尔康县| 瓦房店市| 罗甸县| 潜江市| 札达县| 建平县| 鹤山市| 浦江县| 谢通门县| 浮梁县| 志丹县| 虎林市| 恩平市| 崇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