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老西安的歷史與城門樓

西安是中國四大文明古都之一,這里可以說是帝王之家,從西周到唐朝,中國古代歷史長河中最為輝煌的一段都跟西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說起西安就不得不說一說它的歷史,歷史上的老西安是什么樣子的?老西安城里真的有傳說中的龍脈嗎?它的十八座城門都曾經上演了哪些波瀾壯闊的歷史掌故?了解了它的歷史不僅會給你的旅游帶來更深層的放松,還能讓你了解它的古往今來。

西安的歷史

歷史上的老西安都有哪些稱謂

西安,現今陜西省省會,位于中國版塊的內腹之地。它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它不僅孕育著歷史文化的結晶,還傳承了中華文明,并且還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對于這么一個充滿著歷史氣息的大都市,人們對它在各朝代的稱謂都感到非常好奇。然而在歷史長河中這里都有些什么名稱呢?

明代長安壓印

順著歷史的發展,西安的稱謂也隨之發生了改變。豐京(周)—鎬京(周)—咸陽(秦)—長安(漢)—常安(新莽)—常安(南北朝)—大興(隋)—長安(唐)—長安(后梁)—長安(后唐)—長安(宋:注“永興”)—長安(元)—長安(明)—長安(清)—長安(中華民國)—西京(中華民國)—西安市(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西周時期,西安當時被稱為“豐鎬”,它是根據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從而將它們融合在一起的統一稱呼。在當時的“豐鎬”所在地區稱為“宗周”。秦時,秦始皇把它稱之為“內史”,也就是說相當于內務府一樣。至西漢初年,項羽戰敗,劉邦定都關中為王,并且建筑新的宮殿,取名為“長安”,意思就是表達漢朝統治能夠“長治久安”,隨后改長安城所在地區為“京兆”,意為“京畿之地”。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長安”漸漸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便出現了“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這一說法。到了隋朝的時候,隋文帝把它改名為“大興城”。到了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為匡扶大唐江山,又恢復“長安”之名,希望沿襲長治久安繁榮昌盛。至元代,忽必烈擁兵入關,當時在忽必烈統治下的“長安”喪失首都地位,并把“長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改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在周以前,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并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都屬于郡、府級建制。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西安被國家正式改為陜西省的省會,從此停用“長安”這一命名,為它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西安究竟是幾朝古都

西安是我國著名古都之一,這已獲得廣泛認同并且是不可置疑的事實。但到底有多少朝代在西安定都呢?這個問題近年來在學術上頗有爭議,眾說紛紜。有的說十朝、十二朝,還有的說十三朝,甚至更有人考據說有二十一朝,這些林林總總加起來最起碼有12種說法,但是常見的并且較為典型的有以下四種。

其一,十朝說。這一學說是最初的倡導者兼歷史學家武伯綸先生的觀點,他于1979年和1984年在自己編寫的《西安歷史述略》一書中,清晰明確地列舉了在西安定都的十個朝代,并注釋了各朝代定都的時間。這十個朝代分別是西周時期(公元前1146年—公元前771年)、秦始皇時期(公元前221年—前207年)、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4年)、前趙統治時期(公元304年—公元329年)、前秦時期(公元350年—公元394年)、后秦時期(公元384年—公元417年)、西魏時期(公元535年—公元556年)、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前后累加計算各朝代在西安定都時間共1062年。

其二,十七朝說。是由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教授提出來的。在1990年,他在《中國古都概說》一文中提出,將西安市定為我國唯一的一座歷史上建都歷時千年以上的古都。并將他認定的在西安建都的17個朝代清楚地列舉出來,其分別是:鎬,西周都,268年;咸陽,秦都,145年;長安,西漢都,208年;長安:新莽都,15年;長安:漢(劉玄)更始都,3年;長安:赤眉都,2年;長安:東漢獻帝都,6年;長安:晉惠帝愍帝都,7年;長安:前趙都,10年;長安:前秦都,35年;常安:后秦都,32年;長安:西魏都,23年;長安:北周都,25年;長安:隋都,26年;長安:唐都,266年;長安:齊(黃巢)都,4年;長安:大順(李自成)都,2年。十七朝建都時間共1077年。

古代長安圖

其三,十四朝說。這一觀點由統計學家王書勛在1992年出版的《對西安歷史上建都朝代和時間的統計研究》一文中提出。他是在武伯綸“十朝說”里面列舉朝代的基礎上,增加了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周(武周)4個朝代。在文中列有《西安建都朝代統計表》,對所確定的十四個朝代在西安建都的起止年代一一列明,并計算得出在西安建都的時間是1158年。

其四,十三朝說。由歷史學家牛致功教授于1993年著文論定。他在《關于西安建都的朝代問題》一文中,清楚地列舉了十三個朝代在西安建都的時間,其分別是西周、秦、西漢、王莽建立的新朝、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朝,先后建都時間約為1140年。并且在這一文中,牛教授肯定了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十個朝代在西安建都“是沒有爭議的”之后,論定王莽建立的新朝與東漢獻帝被脅迫到長安,以及西晉愍帝在長安稱帝均應視為在長安建都,同時還闡述了北魏孝武帝西奔長安與武則天所建周不應視作在長安建都的理由。

“十三朝”學說因所論歷史依據充分,所以是目前得到眾學者、官方和史學界公認的建朝數。

歷史上的咸陽和長安是什么關系

西安古稱長安,根據歷史記載,現今的西安市和咸陽市隸屬于同一座城市。查閱我國古代歷史可知,咸陽與長安的關系很是微妙,展開中國地圖,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西安和咸陽在地理上是非常接近的兩個城市,它們相距不到20公里。2014年由兩市相鄰7縣(區)組成設立了西咸新區,而且西安市的桃園機場遷到了咸陽境內,更奇怪的是兩座城市居然使用同一個區號。這些形式的發展是不是跟歷史有關呢?在歷史上咸陽與長安到底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呢?

縱觀歷史,秦朝定都在咸陽的原因是咸陽地跨渭河南北,地理位置優越,自此,秦始皇下令在咸陽內建筑窮極奢華的阿房宮,第八奇跡的兵馬俑,還有秦陵,這些建筑都在現今的西安市內。秦始皇的宗廟位于渭河的南岸,著名的荊軻刺秦就發生在章臺宮大殿內(后來的漢未央宮前殿);還有“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臺”的名句。那時的秦朝,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宮殿布局。

到了漢代的時候,漢王把都城定在長安,當然,長安是漢高祖劉邦新建的宮殿,是在咸陽遺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在《史記》以及張衡的《西京賦》還有《舊唐書地理志》上面都有明確的記載。在秦朝的惠文王后,咸陽的南面得到了不斷的擴展,并在渭河以南的方向大肆修建了章臺,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以及七廟等一些建筑。自從劉邦得天下之后,就想定都在咸陽,經過身邊婁敬、張良等一些謀士的勸說之后才重新建造并以此為都城,把秦朝的興樂宮改名為長樂宮,并在秦時期的章臺上建立了未央宮,說明在都城的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現今漢朝的宮闕在西安漢城保護區內,位于西安的北二環以北,而漢武帝和漢文帝還有漢景帝的陵墓均在現今的咸陽境內。

唐朝也把都城定在長安,宮城和現在的西安市完全重合,并且皇宮和西安明城墻也相重合。唐代的帝王陵墓則大部分在現在的咸陽市。但是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就變成了京兆府奉天縣。新中國成立后,西安和咸陽被作為同一座城市來管理,直到1950年才被劃分為兩市,西安為副省級,咸陽為地級。

不管西安和咸陽的命運如何,它們都會呈現給我們歷史上曾經繁華和悲愴的畫面,那一座座凝固的藝術佇立在風中。也許我們換一個角度觀賞,它們也是一種美妙的視覺享受。

西安最早的原始居民是誰

在報紙上曾登出這樣一則新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浐河東岸挖掘出一批文物,其中房屋46座、窖穴200多個、陶窯遺址6座、墓葬250座,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高達一萬件,并且還有粟、菜籽的遺存。為此我們心里不禁產生疑惑,這些東西離現在到底有多少年了?在這里曾經住的是什么人?

根據考證,在西安發現的文物是距今6000多年的半坡聚落,也就是半坡人所居住的地方。那么何謂半坡居民?半坡聚落是新石器時代一種典型的聚落遺址,是黃河流域原始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而半坡居民則是屬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居住人群。那么半坡聚落遺址為何會在西安市內出現?他們又是怎么生存下來的?

半坡居民雕塑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關中盆地,境內河網密集。西安南臨巍峨峻峭、群峰競秀的秦嶺山脈,北臨坦蕩舒展、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和遼闊壯觀、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這些有利的條件為在西安居住的半坡居民提供了肥沃的土地資源和豐富的水資源,因此半坡聚落就在此繁衍生息,安營扎寨。根據在半坡遺址中出土的文物我們可以知道,那時的人們已經學會了喂養家畜和種植莊稼。并且他們用紡輪制作麻衣,還會用魚叉或魚鉤捕魚,更驚奇的是他們居然在那個時候就會制作尖銳的石鏟、石斧,還用弓箭飛索在廣袤無垠的山林中打獵。

綜觀半坡聚落遺址,在遺址北部是公共墓地,南部是居住區,東部是燒制陶器的窯廠。居住區內有一座很大的長方形房屋,為氏族成員共同活動的娛樂場所。其四面還建造了許多圓形或方形小屋,這些小巧簡陋的房屋是半坡居民的住處。在居住區周圍設有壕塹圍護,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大部分是半地穴式的,他們先找好有利位置,并從地表向下挖出一個方形或圓形的穴坑,在穴坑四角埋設立柱,然后沿著穴坑的墻壁,用較為粗壯的木棍捆綁結實并制成圍墻,內外抹上一層厚厚的草泥,其壁沿光滑敦實,然后用一些稻草干枝架設屋頂。屋內,地面修整平整,中間挖筑一個灶坑,用來燒煮食物、取暖和照明,睡覺的地方偏側比地面高出許多,屋內設有一些簡單的陶器器皿。在當時來說陶器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從半坡出土的大量陶器可以看出,它們的形狀各異,表面用赭色、黑色等顏料繪有動植物、人或幾何形的圖案花紋。有的陶器上還刻有一些符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早期的文字雛形,這些具有考古價值的陶器被稱之為彩陶,是我國彩陶文化較早、特點突出、影響較大的一個品類。

半坡聚落文明遺址生動具體地向世人展示了6000多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生活狀況,對研究我國原始社會歷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于1958年在遺址上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半坡遺址博物館,吸引著各界人士前來觀摩。

唐朝以后為何都城都不選在西安

西安又名長安,是唐朝的都城,也是我國古代建都最長的城市,但是自唐朝以后歷朝為什么都不選擇西安作為都城呢?據一些歷史學者分析,原因可歸結為三種:經濟因素、政治因素、軍事因素。

第一個是經濟因素。形成一個都城,經濟是基礎也是必要的條件,它可以直接影響到上層建筑的統治。在初期的關中地區,它的農業經濟是很發達的,其有利條件也就因此吸引著西周到唐代的王朝在此建都。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戰亂不斷涌現,使得關中遭受幾次慘重破壞,特別是經過了東晉十六國時期和隋末戰亂的破壞以后,西安境內大量的水土流失,黃土的沙化和荒漠化不斷加劇,導致農作物的灌溉水源日益不足。再加上從各地來的人口不斷增加,人口的密集使有限的可耕地超出了它原本承受的范圍,從而導致了糧食補給日趨困難。自唐中葉以后,由于北方長期因政治發動的戰亂,經濟日益蕭條冷淡。此后隨著南方經濟的不斷發展,政治中心已不再是西安了,而且還呈現出逐漸東移的趨勢。

唐長安城地圖

第二個是政治因素。都城的選擇不僅要求其位于經濟發達地區和交通便利地區,還要結合自身勢力與地方勢力強弱的社會因素而定。西安作為歷經十幾個王朝或政權的都城,其中一些王朝和政權在建國之初就已經顯示出了和當地地方勢力的特殊關系,尤為顯著的要數西魏和唐朝。西魏建立之初,企圖憑借地方勢力鞏固政權,支持殘局,不料后來反受到地方勢力的挾制,從而形成兩大勢力對峙的局面。唐代的開創者本來就是當地地方勢力扶持起來的,所以兩者并未發生明顯的沖突。但是追溯歷史根源,自西魏至唐初,能夠在長安起一定作用的地方勢力只有一個,那就是關隴集團。從西魏和唐初的例子可以看出,長安長期作為都城是因為有關隴集團的存在,但是隋、唐為加強中央集權,都曾極力打擊門閥氏族。特別是武周時期,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是依靠庶族官僚的力量登上皇帝寶座的。武周代唐后,武則天怕當地關隴集團的勢力不斷壯大,間接影響她的統治,因此在政治權力、社會地位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對其大加打壓。從此關隴集團漸漸衰落,而另一股新生勢力——關東勢力卻不斷地壯大并嶄露頭角。安祿山戍守范陽,兵強馬壯所向披靡,無人可以與之抗衡。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為了暫時得到安定,唐代宗竟“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使其成了由中央任命的地方節度使,不僅讓關東勢力保存了相當大的離心勢力,還造成了藩鎮割據的不幸局面,其中以河北藩鎮最為囂張。唐中后期中央集權衰落,朝廷不得已重用藩將,導致這些藩將手中掌握了雄厚的兵力,驕悍難制。唐宣宗以后,唐中央已無力與藩鎮抗衡,從此割據局勢愈演愈烈。由于河北一帶國防壓力不斷增大,唐朝的軍事重心不得不東移。經濟和軍事重心都已東移,政治中心卻仍集于關東,自然就生出問題來,故西安就隨著關隴集團的衰落而衰落了。

第三個是軍事因素。隨著歷史的發展,長安作為唐及前代的都城所在地,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西周后動蕩不安的春秋戰國,繼秦朝后驕雄相奪的楚漢爭霸,漢朝后叱咤風云的三國鼎立等,這些戰爭嚴重破壞了長安城及周邊的土地。到了唐后期摧殘程度更甚以往。因為戰亂,長安曾兩度被大火焚燒,燒毀后的長安城殘破不堪,面目全非,到處都是斷壁余灰,瓦礫成堆,曾經繁華的長安城變成了一片廢墟。

總而言之,西安之所以不再是唐以后歷朝的都城,原因之一便是其基礎設施遭到了無數戰亂的嚴重破壞。雖然在以后的歷史發展中,西安的經濟得到改善,但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如滔滔洪流勢不可擋。古城長安從此失去了獨領風騷的以往,只能是以區域中心的身份存在于更為廣闊的中華版圖內。

西安與辛亥革命有著怎樣的淵源

辛亥革命是發生于1911年,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一場民主革命運動,不僅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還開啟了民主共和的新紀元,為新中國成立奠定了基礎。然而這場偉大的變革運動和“老實本分”的西安有什么關系呢?

近代史研究表明,西安是率先響應武昌起義的城市之一,表現積極踴躍。武昌起義爆發后,同盟會、新軍、哥老會在新軍營長張鳳翙的帶領下,于1911年10月22日清晨發動西安起義。當時先是由新軍領導人張鈁、朱敘五以去灞橋洗馬為名混入軍裝局繳獲軍械,因為軍裝局看守很嚴,張鈁怕因此打亂計劃,于是召開會議,下令攻入軍裝局搶槍,搶槍成功后便立即攻占了軍裝局,放出收監的犯人,并四處高呼:“舉義排滿,與漢人商民無關!”部分犯人聞訊追隨起義,隊伍隨即壯大。

當時,駐扎在不遠處的張鳳翙聽到槍聲,迅速率領軍隊趕到軍裝局,一面組織兵力,設崗布防,防備清軍來攻,一面通知起義新軍,設臨時指揮部于軍裝局,以便聯絡。城外其他各路起義軍一同按計劃迅速占領各個據點。清軍未到軍裝局的時候,張鳳翙就與各路起義軍商議,決定先攻占滿城外圍,待攻占成功后再占領滿城。在攻占外圍的時候,城市內的居民聞訊也紛紛加入起義隊伍,并且回民中的哥老會首領金啟恒、白玉麟接到張云山、馬玉貴的通知后也立即加入了戰斗。起義軍迅速壯大,僅僅用了半天的時間,就控制了城內滿城以外的大部分地區。隨后立即合攻滿城。當時的滿城是西安八旗軍及其眷屬集中駐扎居住的地區,四周修有敦厚結實的城墻,這對于起義軍來說著實難攻,但是各路義軍的領導人經過周全的商議后,制定了一個高明的作戰策略:把軍隊集合到一起,并分為兩支隊伍,一支隊伍以鐘樓為分界點,沿北大街由西面進攻;另一支隊伍在鐘樓以東沿東大街從南面進攻。計劃實施后,起義軍大獲全勝,迅速占領了滿城。

西安起義的勝利緩解了武昌革命軍的壓力,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肯定并極大地支持了南方剛剛建立的民主政權,在辛亥革命中留下了一段光輝的歷史。

您了解歷史上著名的西安事變嗎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發生在1936年,它是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的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西北軍領袖的楊虎城領導發起的一場舉世矚目的正義之變。

在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張學良和楊虎城是蔣介石手下的兩員猛將,為國民政府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并深受蔣介石的賞識和重用,因此張學良和楊虎城都甘愿為他效犬馬之勞。既然如此,他們為什么還要扣押蔣介石呢?這不是自毀前程嗎?

西安事變紀念館內景

在當時,日本侵略者不斷進犯我國,是我國的一個嚴重外患。同時國內亦有兩大政治勢力,一個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進步力量。另一個則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代表著大地主和封建買辦的反動勢力。這兩大勢力在不斷的斗爭中,蔣介石野心勃勃地想要一統中國,看到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勢力不斷壯大,認為這是對他一統江山的一種威脅,于是就把紅軍當作眼中釘肉中刺,先后發動了五次對紅軍的圍剿。那時張學良看到國家內憂外患的現狀,很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多次勸蔣介石停止內戰,跟共產黨合作共同抗日,但是都遭到否決,而且蔣介石還準備發動對紅軍的第六次圍剿。張學良看到勸說行不通,于是就和楊虎城秘密籌劃在西安華清池發動兵變。張學良以商討國共合作為名請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介石來西安,待蔣到達西安,便將他成功地扣留,時稱“西安兵諫”。行動成功后,張學良聯合趕赴西安的中共代表周恩來逼迫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并簽訂了有效合約,使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建立,從而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

老西安的鐘樓為何要遷移

在西安明城墻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有一座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眾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且聞名遐邇的鐘樓,它就是西安的鐘樓。西安鐘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建造初期位于西安市廣濟街口,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遷移到了現在的地方。那么,它為什么要遷址呢?

相傳,在明萬歷年間,關中發生了大地震,百姓傷亡不計其數。當時的人們缺少對地震發生機理的知識,以為是妖怪作怪,紛紛奏告地方官,要求降魔伏妖,以平地動。知府聽后也很著急,情急之中便想到了迎祥觀內久負盛名的道士高承之,馬上差人將其請來,共同商議此事。

西安鐘樓

高承之來到官府后,對知府說:“鐘樓向東遷移半里,地動自然消除。上古時期,關中地區是一片海,后因‘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海水向東奔流,這才形成了關中平原。然而一條大鰲魚不肯東去,就鑿了一條大川居住在里面。后來發生地裂,大川變成了地下河。每到三月十五日,鰲魚就游到大川口,呼吸空氣,噴沙擊浪,震動山河。這便有了地震。”

知府聞之,立刻召集全城鐵匠,趕制了一條百丈長的鐵鏈,準降鰲建樓。士兵用撅頭刨開地面,露出四塊大石,大石之下,果有一口深井,流水嘩嘩作響。不一會兒,水柱奪井而出,噴向天空,隨即見一鰲魚頭伸出井外。高承之隨即用寶劍鎮住鰲魚,并命士兵用鐵鏈將其鎖住,那魚便沉入了川底。知府又令人鑄起大鐵圈,緊緊將川口箍住,并將鐵鏈的另一端壓在了下面。同時征用工匠,在鐘樓原址以東重新趕修了鐘樓。鐘樓建好后,鰲魚被鎮壓在了川底,再也不能為害一方了。

當然,傳說歸傳說,而根據歷史記載,遷移的原因是當時的政治中心逐漸東移,并且在明代時改建城門,從而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而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也就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當朝皇帝頒發詔令,命陜西巡撫龔俄賢主持鐘樓的整體拆遷至今址。

西安真的有龍脈嗎

何謂龍脈?風水學把綿延的山脈稱為龍脈。認為龍就是山的脈絡,因為山勢就像龍一樣變化多端,蜿蜒綿長,據說探尋到了龍脈的人能擁有神奇的力量。那么,西安真的有龍脈嗎?

在民間有個頗富傳奇色彩的說法,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時,關中一帶連連發生地震,民間盛傳是城下暗河里的蛟龍在作怪,蛟龍翻身,長安震動。朱元璋心里甚是不安,就請道人術士們幫他出謀劃策,最后決定在西安城中心修一座鐘樓,因為據說鐘音能鎮住蛟龍。計劃順利實施,鐘樓建好后,成為了全國最大的鐘樓。朱元璋把“天下第一名鐘”景云鐘懸掛在了樓上,并派他的長子秦王鎮守西安。有人說這一傳聞表明長安曾是臥龍之地,并且說現在有一實例證明,就是在今天的西安北郊,有個叫龍首村的地方,相傳就是龍頭之地。西安是否有龍脈這一問題,眾說紛紜,有的人說在西安的大明宮萬達廣場就有龍脈;也有的人說在漢長安城內的龍首處有龍脈,有的人說在原國民政府及五院規劃地有龍脈,但這些只是來自民間的傳聞,并非科學考證。

唐朝的長安城是現在西安城面積的幾倍

唐朝的長安就是現在的西安,但西安和長安的面積一樣大嗎?如果不一樣,那又是哪一個面積大,大多少呢?

據史料記載,長安興建于隋朝,當時叫作大興城,到了唐朝,改名為長安城。作為大唐王朝的首都,它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偉壯觀的都城,反映出大一統王朝的宏偉氣魄,當時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在唐長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仆雜役、佛道僧尼、少數民族外,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已不下3萬人。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據統計,當時的長安周長達35.56公里,面積廣達84平方公里,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王國都城大7倍,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是當時的世界名城之一。

西安市的面積為1010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1066平方公里。2014年全市常住人口達862萬。西安市下轄10個區3個縣,分別是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灞橋區、未央區、雁塔區、閻良區、臨潼區、長安區和高陵區,藍田縣、周至縣和戶縣。其中,新城區的由來十分復雜。其最早為明皇族秦王朱樉的王府,該府為內、外兩重,俗稱皇城;清時,易名為“滿城”。1927年,國民政府仿效前蘇聯莫斯科紅場之名,改其內城為“紅城”,1931年,楊虎城將軍將其更名為“新城”,并沿用至今。西安市管轄的縣有3個,分別是藍田縣、周至縣、戶縣。其中,藍田之名得于該縣之美玉。古人云:玉之美者曰珠,其次曰藍,故名藍田。藍田玉是中國四大美玉之一。

綜上所述,西安的面積比長安至少大十倍。

唐朝時西安最高的地方是哪里

唐朝時期,大明宮就是長安城最高最具有氣勢的地方,它靠近龍首山,地勢極高。站在大明宮的宮殿上可以俯瞰全城,大片的繁華盛景盡收眼底,著實遼闊壯觀。大明宮始建于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規模相當宏大,占地面積達350公頃,是法國盧浮宮的13倍,英國白金漢宮的15倍。然而一代明君唐太宗為何要花費那么多的人力財力物力,去建造一個如此龐大的政府辦公機構呢?并且為什么要取名為大明宮呢?

大明宮遺址公園

據說唐高祖李淵打下江山后,發現偌大的長安城里只有太極宮這一座皇宮,并且還是舊隋遺留下來的,他想著自己身為一朝天子竟落得如此境地,心里愈發感到憋屈,不久便在早朝時向文武百官們表達了想要重新修建一座宮殿的想法,但遭到了李世民和群臣的極力反對。他們羅列出各種建造新城的弊處。一番權衡之后,唐高祖為了顧全大局,只得將這個想法暫時埋在了心里。后來,李世民稱帝,李淵成為了太上皇。不久,李淵人到中年便患上了麻風痹病,害怕潮濕,而當時他居住的太極宮正位于潮濕低地。因此惡疾頻發,久治不愈。一日見李世民前來探望,便再次向兒子說了心里的想法,李世民看到病榻上的父親,惻隱之心遂起,便決定重修一座宮殿。當時取名為永安宮,意在希望李淵住進去后,能夠永享快樂。但是永安宮還沒建好,李淵便與世長辭了。那么永安宮后來又為何改名為大明宮呢?據民間傳聞,在修建宮殿時,工匠們挖出了一面高約五尺九寸,寬約四尺的大銅鏡,銅鏡的背面還刻有日月的圖案。李世民認為,這是天賜圣物,是個好兆頭,便將此宮更名為大明宮。唐高宗繼位后,于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對大明宮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又將名字改為蓬萊宮,并入住其中將其作為政治中心。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宮殿又更名為含元宮,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復名大明宮。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歷史建筑和文物進行了有效保護。1961年,將西安的大明宮遺址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10年,建立了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八水繞長安”指的是哪八水

八水分別指的是渭、涇、灃、澇、潏、滈、浐、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穿流,均屬黃河水系。先有其他七水匯入渭河,然后再由渭河匯入黃河。這八條河流又以涇、渭兩大河流為主導,其余六條河流的流域面積較少,起輔助作用。

八水繞西安圖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全長818公里,流域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02億立方米,發源于甘肅省渭源縣,于陜西潼關注入黃河。渭河繞西安之北。渭河流域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的起源地。姬水為黃帝,姜水為炎帝,他們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而姬水和姜水都位于渭河流域一帶,姜水位于寶雞,姬水則是關中中部武功縣一帶的漆水河,兩河均是渭河的支流。涇河以駐地命名,是周王朝發跡的地方。秦國在涇陽縣興建的鄭國渠,也是渭河的最大支流,全長455公里,流域總面積45421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1.4億立方米。干流發源于六盤山東麓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于高陵縣蔣王村匯入渭河左岸。涇河繞西安之北。

灃河發源于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長安區灃峪,流至咸陽市匯入渭河,據載,大禹曾經治理過灃河,西周的豐、鎬二京就建在灃河東、西兩岸。灃河繞西安之西。澇河古稱潦水,源頭有兩個,東澇河發源于秦嶺北麓的于靜峪垴,西澇河發源于秦嶺梁,兩河交匯后北流,最后北經咸陽流入渭河。澇河繞西安之西。潏河古稱泬水,發源于西安市長安區秦嶺北坡的大峪,是西安地區最負盛名的河流。潏河在牛頭寺附近分為兩支,向北為皂河,向西則與滈河合流匯入灃河。河道兩岸盛產水稻、玉米、小麥等,地勢資源亦相當豐富。潏河繞西安之南。滈河發源于西安市長安區石砭峪,全長46公里,流域面積292平方公里,與潏河在香積寺匯合后向西,在戶縣秦渡鎮附近注入灃河。滈河繞西安之南。灞河發源于藍田縣灞源鎮,據史載,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為了炫耀其霸業,改名為灞河。灞河繞西安之東。浐河發源于藍田縣湯峪,是灞浐水系的最大支流,流經西安灞橋區廣太廟附近注入灞河。浐河繞西安之東。“八水繞長安”,造就了盛世大唐。

“唐人”這一名稱與長安城有何關系

“唐人”這一稱謂在世界上專指我們中國人。如今,世界各地都有唐人街存在,主要是當地華僑聚居地。每逢春節,這里耍龍燈、舞獅子,爆竹聲中除舊歲,沿襲著中國傳統風俗。為此我們不禁疑惑,為什么世人把“唐人”當作中國人的代名詞,這是不是跟唐代的長安城有關呢?

史料記載,唐朝出現過兩大盛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這兩個時期的唐朝都城長安城特別繁華,社會安定和諧,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貞觀之治”時期,也即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唐太宗頒布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打開國門,對外開放,不但允許外國商人在長安等城市進行商業活動。還招納來自外國的有賢德之人入朝為官,不僅接收了來自國外的移民,還接收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官派的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當時很注重商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陸上著名的“絲綢之路”,還開發了海上“絲綢之路”,并設立眾多貿易港口,以方便貿易往來。長安城內往來人群絡繹不絕,甚是繁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的“開元盛世”,唐朝的國勢達到了頂峰,國際影響力更為巨大。鑒于唐朝的輝煌成就,至今國外的人們都將中國人稱為“唐人”。

唐人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河县| 新安县| 新建县| 宜章县| 香港 | 堆龙德庆县| 清水河县| 鄂温| 鹤峰县| 子洲县| 奈曼旗| 汤阴县| 天全县| 彭山县| 正定县| 梨树县| 化德县| 响水县| 泰来县| 枣阳市| 贺州市| 湘阴县| 金湖县| 临泉县| 保德县| 丰台区| 大姚县| 凤凰县| 文成县| 辉县市| 洪洞县| 芷江| 项城市| 洞头县| 凌源市| 普宁市| 安平县| 安乡县| 新闻| 济源市| 台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