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新版序
帝國的悲劇,正是埋伏在它的自信里,埋伏在它的自我標榜與自我迷戀里,埋伏在它萬世不朽的期許與謊言里。
一
今夜,翻讀這部書稿,我仍被自己多年前的文字帶入到一種無限蒼茫的歷史情境中。好似一些故人,在某一次回憶中如約而返。照片和文字里的他們,一如我們身邊的人一樣真實和生動。說他們栩栩如生,那是因為他們生過,所以他們仍然可與我們說話、交流,在照片或者文字里,跨越了百年光陰。但我知道,在照片之外,我們分別屬于不同的時間,有著全然不同的際遇與命途。
然而,我要說的卻是,生于同一時代的他們,際遇與命途竟也全然不同,甚至于為了各自的抱負而拼殺個你死我活。時代讓他們離得無限近,政治卻把他們推得無限遠。之前的歷史中,似乎還沒有一個時代,像那個時代的人一樣咫尺天涯,讓我恍然:這到底是戲,還是歷史?
最典型的例子,當屬良弼與吳祿貞,兩位留學日本的同窗,那個年代里的青年精英,一個試圖挽大廈之將傾,一個卻要為皇朝釜底抽薪,結局是后者(身為革命黨的帝國新軍第六鎮統制吳祿貞)被刺身死,而前者(身為?;庶h的良弼)同樣沒有逃出被暗殺的宿命(詳見第五章《車站》),只不過這暗殺的意義與影響,截然不同——良弼是為將死的帝國殉葬,吳祿貞則為新生民國而犧牲。假若吳祿貞沒有在軍隊政變的前夜意外死亡,他率領的北方新軍(革命軍)就可能直搗紫禁城,南北戰爭和南北和談或許就不會發生,后來的歷史,或許就輪不到袁世凱發言。
我不想談歷史中的必然與偶然,我只想說,在那個時代,每個人都在試圖創造歷史,也都在被歷史裹挾著前行。因此,在每個人的小命運之上,都有著無法擺脫的大命運。一如我在本書初版序言里所說的,本書意在剖析中華四千年帝制(自夏朝以來)何以在辛亥年猝死,同時也有興趣解剖在這宏大的歷史敘事下一些鮮活的小麻雀,這些小麻雀的名字是:載灃、載濤、端方、楊度、梁啟超、汪精衛……
二
本書原名《辛亥年》,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出版六年來,我對原稿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補充修改,雖寫作的立意與方法未改,然而此番改名《最后的皇朝》,交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側重點還是有所調整。
當年取名《辛亥年》,選取年代剖面式的寫作,自然有黃仁宇先生《萬歷十五年》的影子。而此次改名《最后的皇朝》,則把焦點轉移到人的身上——帝國大船傾覆的時刻,船上乘客的反應與抉擇,借此凸顯我觀察那場革命的不同視角,那就是把被革命者——帝國皇親國戚、朝廷百官,當作觀察與書寫的對象,從他們的命運里,解讀歷史的大命運。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許多次改朝換代,出現過無數位的末代皇帝,但皇權未死,下了臺的皇帝,換了一個姓氏又會卷土重來。唯有清朝不同,因為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的皇朝,清朝的末代皇帝,不只代表著清朝的終結,也代表著中國四千年帝制的終結。中國人從此與皇帝永別,再也沒有回頭。其堅決,也超乎想象,當然也超出了企圖復辟帝制的袁世凱的想象(詳見拙著《民國的憂傷》),也證明了我們民族是一個能夠自我調適、再造文明的開放性民族。站在這一視角上解讀歷史,其價值自然不言而喻。此書或許未能達到所期,那是我的視野與能力所限,而非所選視角之誤。
三
2011年,當我的《辛亥年》一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我任總撰稿的十集紀錄片《辛亥》在北京電視臺播出的時候,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在成立一周年之際,舉辦了“辛亥革命與故宮博物院建院學術研討會”,以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故宮博物院建院八十六周年,說明了清宮與辛亥革命的獨特關系,而故宮博物院之建立(由帝王的皇宮轉型為公眾的博物院),也最典型地體現了辛亥革命之成果。
有意思的是,此書出版后不久,也是“辛亥革命與故宮博物院建院學術研討會”之后不久,我就收到了故宮博物院的一紙調令,正式調入故宮學研究所。而在我寫作此書的時候,還斷無此念。我與故宮博物院的緣分,固非一本書所成就,而是早有淵源,但對革命中的“最后的皇朝”的研究與書寫,卻為我與這座舊日皇宮的聯系加入了某種戲劇性的元素。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的歷史,改變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命運,甚至在一百年后,仍然能夠改變我這樣一個普通人的道路。
四
宇文所安先生在談到自己著作時說:“如果能夠重寫,它們一定會不一樣。無論是我個人,還是我所利用和借鑒的學術研究,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1]我想,每一個著作者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因此,在初版之后,我一直沒有放棄對本書的修訂,以補入最新資料。經過幾年的蛻變,終成為今天的《最后的皇朝》。它脫胎于《辛亥年》,但不只是《辛亥年》的再版。
感謝故宮博物院領導、同事對我的大力支持,感謝老朋友臧永清、應紅為此書乃至我的整個作品系列出版而做的努力,感謝趙萍、薛子俊所做的大量具體工作,感謝劉靜、崔欣曄老師為此書所做的設計,沒有他們,此書不可能以今天的面貌呈現給讀者。
注釋:
[1] [美]宇文所安:《盛唐詩》,第1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