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順治 為情皈依 英年早逝(2)

  • 正說大清十二帝
  • 劉亞玲編著
  • 5042字
  • 2018-05-25 16:06:16

【3.重用漢官,鞏固大清江山】

作為騎在馬背上的民族,滿族及其統治者愛新覺羅家族囿于自身的局限,想要管理好這個國家,還需更多的智慧。這就要求愛新覺羅家族去吸收那些原來統治階級中的一些杰出人士,將更多的高門大族拉進自己的陣營,依靠他們的力量來維護自己的統治,使皇權更穩固。

順治很明白,要想加速統一中國的進程,鞏固大清江山,必須強化對漢族官員的依靠。在他親政以后,清廷中漢官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原來清廷有一條舊規,漢官在各衙門中不能掌印,即不能當家做主。順治親政不久就規定,誰的官銜在前,誰就掌印。順治十二年(1655年)八月,都察院署承政事固山額真卓羅奉命出征,順治即命漢官承政龔鼎孳掌管部院印信。龔鼎孳聞命后,誠惶誠恐,戰戰兢兢,以一向以滿臣掌印上疏推辭,但順治仍堅持讓他掌印。從此以后,漢官掌印才正式作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內閣大學士起初滿人是一品,漢人只是二品,順治十五年(1658年)改為全是一品。六部尚書起初滿人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1659年)也全部改為了二品。

漢族大學士洪承疇、范文程、金之俊等,既熟悉典章制度,又老謀深算,富有政治斗爭經驗。順治對他們都很信任和重用。他親政不久,就任命范文程為原先全由滿人出任的議政大臣,使之得到了漢人從未得到的寵遇。順治與范文程常在一起探討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范文程建議他統治者所實行的政策,要順乎民心、合乎潮流,并提出興屯田,招撫流民,舉人才。范文程的不論滿漢親舊、不拘資格大小、不避親疏恩怨等重要建議,大多被順治采納。順治與范文程過從甚密,常在其陪同下“頻臨三院”“出入無常”,宮廷內院幾乎成了范的“起居之所”,連朝中一些漢官也為之不滿,順治卻毫不在意。范文程在他手下屢屢加官晉爵,當范文程年老體衰、上疏乞休時,順治仍然戀戀不舍,命他養好病后再加召用。

順治重用和寵遇漢官,就是要“圖賢求治”,使清王朝長治久安。但是,在他內心深處,仍存在著滿洲貴族對漢人本能的一種猜忌心理。他最擔心漢官結黨,因此時時加以防范。順治十年(1653年)四月,大學士陳名夏、戶部尚書陳之遴、左都御史金之俊等27名漢官聯名上疏,要求重治殺害妻妾的總兵任珍。順治立即警覺起來,認為陳名夏等人是黨同伐異,便令各部七品以上官員云集在午門外,對陳名夏等人議罪。結果,陳名夏等人分別受到降級、罰俸的處分。后來,大學士寧完我又以痛恨剃發、鄙視滿族衣冠、結黨營私、包藏禍心的罪名彈劾陳名夏,使他終被處決。類似這樣的猜忌、防范乃至加害漢官的事時有發生,但總體來看,順治對漢官還是信任和重用的,也正是由于這些人在他統治期間助了他一臂之力,才使這位年輕的皇帝尚能有所作為。

順治八年(1651年),由大學士范文程引見,福臨與湯若望相識了,這位年已59歲、學識高深的外國傳教士很快就博得了年輕皇帝的好感和敬仰。這一年,湯若望被誥封為通議大夫,他的父親、祖父被封為通奉大夫,母親和祖母被封為二品夫人,并將誥命絹軸寄往德國。不久湯若望又被加封為太仆寺卿,接著又改為太常寺卿。

順治十年(1653年)三月,又賜名湯若望為“通玄教師”。順治皇帝不僅使他生前尊貴榮耀,連他的身后之事也考慮到了。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就將阜成門外利瑪竇墓地旁的土地賜給湯若望,作為他百年后的墓穴之所。后來,順治親筆書寫“通微佳境”的堂額賜給他懸掛在宣武門內的教堂內,還撰寫碑文一篇,刻于教堂門前,贊揚他“事神盡虔,事君盡職”。在順治的恩寵下,湯若望真可謂是爵位連進,尊榮有加。因順治的母親孝莊皇太后認湯若望為義父,他便按滿族習慣尊稱湯若望為瑪法,意即“爺爺”。

順治對湯若望這種不同尋常的恩寵,原因究竟何在?他曾經對左右大臣這樣說過:“汝曹月語我大志虛榮,若望則不然,其奏疏語皆慈祥,讀之不覺淚下。”又說:“瑪法為人無比,他人愛我,惟因利祿而仕,時常求恩;朕常命瑪法乞恩,彼僅以寵眷自足,此所謂不愛利祿而愛君親者矣!”

對皇帝的知遇之恩,湯若望感激涕零。因而,他常常直言以諫,為順治帝執政出謀劃策,充當著心腹顧問的角色。順治皇帝臨終時議立皇嗣,還專門征求湯若望的意見。

順治帝年幼時,由于多爾袞的漠不關心和有意放任,始終沒有受到應有的教育。至他親政時,對漢文依然十分陌生,甚至在閱讀漢大臣的奏章時,往往茫然不解其意。為此,順治帝在親政以后曾以極大的毅力苦讀漢文書籍。他把乾清宮當作書房,擺放了數十個書架,經史子集、稗官小說、傳奇時藝等無不有之。殿中還擺列長幾,放置商彝周鼎、印章畫冊等文物。他每天除了處理軍國大事外,都讀書至深夜。有時五更起床讀書至黎明拂曉,直到能夠流利地背誦,方始罷休。為了保證有充足的讀書時間,他還規定每月中逢五為視朝之期。短短的幾年,福臨對先秦、兩漢和唐宋八大家的著作,明朝各個皇帝的實錄,以及元明戲曲、話本等,無不涉獵,學識不斷長進。他對當時著名小說評論家金圣嘆評點的《西廂記》曾寫下評語:“議論頗有遐思、未免太生穿鑿,想是才高而見僻。”足以顯示福臨對漢族文化的理解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平日,他也能夠熟練地運用漢語批閱奏章,評定考卷了。

幾年的讀書生活,不僅大大提高了福臨的漢文化造詣,而且使他體會到歷代皇帝的豐富統治經驗,十分推崇并決心效法歷史上的賢主明君。順治十年正月,16歲的順治帝到皇宮內院閱讀《資治通鑒》,問身旁的大學士范文程、陳名夏等人:“自古帝王圣如堯舜。固難與比倫,其自漢高以下、明代以前,何帝為優?”諸臣回答說:“漢高、文帝、光武、唐太宗、宋太祖、明洪武俱屬賢君。”他又問:“此數君者又孰優?”陳名夏回答說:“唐太宗似過之。”福臨并不完全贊同,隨即指出:“豈獨唐太宗,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例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這充分表明,他要以明太祖制定的典章制度等作為自己的典范,以鞏固清朝的統治。福臨親政后,正是在漢族的歷史文化熏陶下銳意圖治,才使多爾袞攝政時的草創局面更加鞏固,這也深刻影響到他的后代子孫。

順治帝十分懂得儒家“文教治天下”的道理,竭力以尊孔和提倡封建禮教來完善和鞏固清朝的統治,使自己在人民心目中樹立起傳統道德捍衛者的形象。順治八年四月,年僅14歲的順治帝遣官赴山東曲阜祭孔。次年九月,他又親自到太學“釋奠先師孔子”。以后幾年,他還大修孔廟,更定孔子的謚號為“至圣先師”。他命內院諸臣翻譯“五經”,并親自主持編纂《順治大訓》《資政要覽》《勸善要言》《通鑒全書》,提倡封建的綱常名教。同時,特命大學士馮銓等主編《孝經衍義》頒行天下,大肆旌表忠孝節烈。他還多次親祭明陵,為崇禎立碑,贊揚崇禎“勵精圖治”,追謚為莊烈愍皇帝,并給為崇禎帝殉難的太監王承恩建墓立碑,贊揚王承恩“赴義捐軀”,“無愧臣節”,謚號為“忠”。又為明末“殉難諸臣”范景文、倪元璐等人“給謚賜祭”。這對于緩和漢族地主階級與滿族貴族的民族矛盾,起了顯著作用,為大清江山的穩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傳子不傳賢,染“天花”獲皇位】

繼承人的選擇對一個家族、一個國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它關乎社稷的穩定,家族的興衰。而在封建統治者看來,家族的利益更高于國家的利益。為了保證權力的一脈傳承,他們的選擇范圍是狹小的,能力是次要的,血緣才是首要決定因素。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凌晨,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一位皇帝、年僅二十四歲的順治帝福臨因患天花逝世于養心殿。遺詔指定八歲的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為皇太子。

據史書記載,順治帝思考后事的安排可能是從正月初二日開始的。因為那一天早晨,當學士王熙到養心殿問安時,順治帝把他留在身邊,直到晚上才出宮。他們具體談了些什么內容,已不得而知。然而,第二天,他又主動召見王熙,并讓他靠近自己的床邊說話。王熙在日記中寫道:“是日,奉天詔面諭者關系重大,并前此屢有面奏,及奉諭詢問密封奏折,俱不敢載。”王熙在自己的日記中都不敢把這些“關系重大”的內容記下來,可見君臣之間所談論的內容除了繼承人和其他重大的人事安排之外,就是對自己政務得失的反思和對后事的擔憂等。

病榻上的幾天,也許是順治帝一生考慮問題最多的幾天。盡管他已厭棄無聊的后宮以及繁雜的政務,但他可不敢拿祖宗浴血奮斗打下的江山來開玩笑。執政17年來,無論是叔王多爾袞攝政,還是自己親政,凡有閑暇,他便讀書寫字,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他在史書中得知,在綿延幾千年的各代王朝史上,為爭奪皇位的慘殺和流血,既不講什么君臣大義,也不顧什么骨肉親情,宮廷和皇位的上上下下早已浸透了斑斑血跡。從自己的父親皇太極即位和自己被推上寶座也都莫不如此。現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慎重地、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權力做最后一次妥善的安排。至于自己死后如何,他當然不愿往壞處想。

初六的半夜,順治帝感到自己不行了,急忙將學士麻勒吉、王熙召至養心殿,對他們說:“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即就榻前書寫。”王熙淚如雨下,話都說不成句。順治帝又說:“朕平日待爾如何優渥,訓爾如何詳切,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數。群臣遇合,緣盡則離,爾不必如此悲痛。此何時,尚可遷延從事,致誤大事?”王熙垂淚從命,在床前匆匆寫下遺詔的第一段。此時順治帝已疲憊不堪,由于于心不忍,王熙便請求順治帝照以前所談,等把詔書全部擬就再行進呈。順治帝只得點頭同意。麻勒吉、王熙二人趕緊到乾清門西朝房內起草了皇帝的遺詔。隨后三次進呈,三次改動,直到第二天紅日西墜才算最后定稿。幾個小時后,順治帝就去世了。

正是在這個長達千余字的遺詔中,皇三子第一次有了一個漢文名字:玄燁,并被指定為皇位繼承人,然而這并不是順治帝的本意。清朝初年,還沒有像以前的中原王朝那樣建立起一種穩定的立儲制度——嫡長子繼承制度。因此,順治帝最初考慮的人選并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自己的弟弟。

在順治看來,只有立一位年長的繼承人才可能避免幼主臨朝所產生的種種危機,而當時他的兒子最大的也只有八九歲,所以他排除了傳子而決定傳賢。但他的兄弟中也沒有一個可以委之重任的人,因此便想到一個能干的堂兄弟——安親王岳樂。

順治的安排,遭到孝莊皇太后的斷然否決。在孝莊看來,帝系的轉移所引發的問題比幼主臨朝還要錯綜復雜。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母子之間依舊不能溝通。已經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爭論了,孝莊皇太后立即派人把傳教士湯若望請進紫禁城進行磋商。

順治帝當時已有8個兒子,長子和四子已夭折。剩下的6個兒子是:9歲的二兒子福全,8歲的三兒子玄燁、5歲的五兒子常寧、3歲的六兒子奇授、兩歲的七兒子隆禧和八兒子永干。有人說皇太后原本指望繼承人能仍出于自己的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因此不僅連續給順治帝冊封了兩位這個家庭的皇后,另外還把四個姓博爾濟吉特氏的女子冊封為妃子。不過,值得深思的是,不僅兩個皇后不為順治帝所喜愛,連遭挫折,且六位女子都沒有為順治帝生下一男半女。那么,皇太后如果確實有這種打算的話,現在也是全部落空了。皇帝既然沒有嫡子(皇后所生之子),就只能在庶出諸子中選擇。常寧以下不是咿呀學語,便還在襁褓之中,只有福全和玄燁兩個尚堪擇取。玄燁聰明好學,早為皇太后所垂愛,福全雖年長一歲,但卻有一只眼睛失明。因此,皇太后最終選擇了玄燁。

湯若望建議冊立已經生過天花的皇三子為繼承人。當時為促成這樣一個決斷所提出的理由,是因為這位年齡較幼的皇子,在髫齡時已出過天花,不會再受到這種病癥的傷害,而那位年齡較長的皇子,卻尚未出過天花,時時都得小心著這種可怕的病癥。

清代皇帝朝服“瑪法”的意見值得重視,“瑪法”的理由更使順治帝折服。自己即將被天花奪去生命,還有什么能比這個理由更能打動他呢?就這樣,清朝入關后最高權力的第一次移交,竟是因一位皇帝死于天花,一個不會再得天花的、本不受父皇關注的皇子立即身價百倍,小玄燁臉上的麻點頃刻間竟成了他成為帝王的資本。

在有生之年,順治所做的最后一件事也是違心的,他的傳賢不傳子的主張不僅遭到皇太后的反對,也遭到兩黃旗大臣以及漢族官員的反對,就連他一向尊重、信賴的“瑪法”湯若望也站在了太后的一邊。

已經沒有體力爭辯的順治,頒布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冊立八歲的皇三子為皇太子,賜名玄燁,同時挑選最為忠誠的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作為輔政四大臣,以明年(1662年)為康熙元年。

于是,那位三歲時因患天花而不死的皇子——玄燁,在繼位后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勘與唐宗宋祖比肩而立的皇帝。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用在他身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垦利县| 宣恩县| 南雄市| 喀喇沁旗| 上思县| 江川县| 军事| 台中县| 商都县| 无为县| 蒙山县| 申扎县| 吉木萨尔县| 高阳县| 五原县| 东源县| 镇平县| 青铜峡市| 康平县| 衡水市| 宁明县| 全南县| 潞城市| 兴宁市| 通榆县| 西宁市| 麻栗坡县| 资兴市| 安新县| 进贤县| 平凉市| 蛟河市| 调兵山市| 西乡县| 永春县| 布拖县| 女性| 松原市| 肥东县| 湖北省| 柯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