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歷史的溫度1-5(套裝共5冊)
張瑋 著
更新時間:2020-12-18 10:19:54
開會員,本書免費讀 >
最新章節:
附錄 讀者評論
徐霞客、麥哲倫、容閎、張伯苓、劉長春、馬拉、陳公博、伊藤博文……不管是這些在史書上留下了名字的人,還是那些沒有留下名字的普通人,其實都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夢想。只是,如果把時間軸拉到足夠長,大多數人的信念和夢想都隨時間而湮滅了。留在史書上的那些人,有的是因為歷盡艱辛,堅持的信念最終成真,而有些人所謂的“信念”本身就是個妄念,最終不光是撞了南墻,甚至還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翻看歷史的長卷,回顧這一個個故事,以及故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你會發現,人生的轉折,有時真的只在一念之間,不管這些“念”,是信念還是妄念,是文念還是情念。每個歷史人物或者事件,背后都曾有不為人熟知的故事,這套書的目的,就是把這些故事告訴你。在張瑋抽絲剝繭般的描述中,歷史被還原成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這之中,有熱血,有殘酷,有真實,當然,也有溫度。而我們作為看客,會發現,歷史或許從未遠去。
- 附錄 讀者評論 更新時間:2020-12-18 10:19:54
- 他不是藥神,但他的發現改變了世界
- 天花的滅絕之路
- 死神狂歡:1918年大流感
- 1910年,那場在東北暴發的鼠疫
- 自然的抗爭
- 奧黛麗·赫本:天使的側面
- 奧本海默:“原子彈之父”的成功與悲劇
- 貝當:62歲的“民族英雄”,84歲的“賣國賊”
- 拉瓦錫之死
- 那個叫余純順的上海人
- “國士”鄧稼先
- 山高水長,勿忘陳嘉庚
- “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 朝鮮最后一個國王
- 中國最后一個狀元
- 縣令之死
- 個人的抉擇
- 科威特戰爭:“敝國雖小,硬骨頭還是有兩根的”
- 1949年,炮轟“紫石英”
- 決戰料羅灣:中西文明的海上大搏殺
- 1598年,中朝日決戰露梁海
- 爭霸亞洲:400多年前那場中日之戰
- 帝國斜陽:一場跨越半個地球的戰爭
- 弩炮悲歌:昔日盟友之間的殘忍對殺
- 美墨戰爭:一場“老大”對“老二”發動的掠食戰
- 日俄戰爭:一場中國土地上的權力游戲
- 帝國的覆滅:600萬人為何會被168個侵略者摧垮?
- 炮火的怒吼
- 那一年,中國在聯合國連投16輪反對票
- 1971年,“乒乓外交”背后的六個人
- 麥卡錫主義:一個從未遠去的幽靈
- 《排華法案》:一部應讓美國人至今羞愧的法案
- 長崎事件:大清對日外交的最后榮光
- 三個東亞國家,三天,一場政變
- 1973年,人類世界重新認識石油
-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背后的四個人
- 再聚德黑蘭:“三巨頭”的臺前與幕后
- 開羅會議:“四大強國”的幕后博弈
- 1930年,美國發動的那場貿易戰
- 籌碼的較量
- 自序
- 歷史的溫度5:那些博弈、較量與人性
- 附錄 讀者評論
- 他左手江山,右手美人,最后喜提“公爵”……
- 這世間,哪有那么多“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
- 這位日本歷史上最美的“平民皇后”,到底幸福嗎?
- 日本“戰國第一美人”,到底有沒有得到愛情?
- 1931年,皇帝陛下離婚了
- 情念
- 大慶油田:日本人的“野望”與“殘念”
- 一場血腥又荒誕的兵變
- 日本政壇最年輕的自殺首相,到底做過些什么?
- 從憤青到首相,這個日本人為何能改變整個東亞格局?
- 一個“慷慨就義”的漢奸
- 一個自認“戴罪立功”的漢奸
- 陳公博: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 妄念
- 人生終會謝幕,俠客永不獨行
- 一幅名畫背后的謀殺案
- “文膽”之死
- 這些著名的日本作家,為何最終都選擇自殺?
- 一個因寫關于中國的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人
- 殺妻自盡的天才詩人:黑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但是……
- 蒲松齡:貧窮從來不會限制你的想象
- 聊聊顏真卿,以及他的《祭侄文稿》
- 文念
- 人類能不能扮演“上帝”?
- 18年前的今天,人類超聲速旅行的夢想破碎……
- “挑戰者號”悲歌
- 那些從月球回來的宇航員
- 加加林之死
- “請問,你為什么要去攀登珠穆朗瑪峰……”
- 海底兩萬里:不管你是否凝視,深淵總是在那里
- 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一周,究竟是什么在支撐著他們?
- 徐霞客:一個富二代的理想與實踐
- 執念
- 殘酷太空路:中國“長征三號乙”首次發射失敗幕后
- 1991年,那場震動全國的“改革開放”大辯論
- 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幕后較量
- 郭永懷:一位不應被歷史遺忘的科學家
- 一個人的奧運會
- 日籍八路軍:抗戰期間的特殊群體
- 棉湖戰役:決定黃埔軍校存亡的生死一戰
- 悲壯黃花崗
- 一次“簡陋”的起義
- 清末日本留學潮: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 中國海歸第一人:見證近代史的“活化石”
- 信念
- 自序
- 歷史的溫度4:那些執念和信念、理想與夢想
- 附錄 讀者評論
- 逃離德黑蘭
- 巨輪沉沒的那一刻……
- 人類悲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背后的陰影
- 哈得孫河上的奇跡
- 老祖宗考試作弊的那點兒事
- 你知道當年在報紙上登廣告有多難嗎?
- 到底是誰發明了電話?
- 俄羅斯方塊:一款小游戲背后的隱秘故事
- 戴安娜之死
- 中國人最熟悉的那個歐洲公主,真的幸福嗎?
- 一位女明星的神秘死亡
- 能稱“時尚女王”的人不多,她算一個
- 梵高之死
- 人神之間吳清源
- 切·格瓦拉:一個符號化偶像背后的真實故事
- 達·芬奇真的是從現代穿越回去的嗎?
- 下篇 人性的抉擇
- 川島芳子:從格格到間諜
- 一個傳奇女間諜的“七重面紗”
- 料得年年斷腸處,不敢憶,長津湖
- 刺殺汪精衛
- 日本為什么會挨第二顆原子彈?
- 納粹德國其實“投降了兩次”,你知道嗎?
- 1944,刺殺希特勒
- “偷襲珍珠港”之后……
- 丘吉爾的另一面
- 獵殺山本五十六
- 1937,南京城里的納粹旗
- 上海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 中篇 以國家之名
- 曾擁有諸多“第一”,但她未必被人記得
- “名士”于右任
- 嚴復的人生,為何最終會拐個彎?
- 他當過兩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你卻未必了解他
- 雙面張作霖
- 一個皇帝的“過山車之旅”
- 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
- 提督的抉擇:是死,是死,還是死?
- 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后榮光
- 是非成敗丁汝昌
- 他堅守氣節客死他鄉,卻為何還是背了“千古罵名”?
- 上篇 大變局時代
- 自序
- 歷史的溫度3:時代撲面而來,轉瞬即成歷史
- 24年前的那個“北京一夜”
- 沒錯!就是他“承包”了一屆奧運會!
- 這屆奧運會,全世界近一半國家不愿參加……
- 世界冠軍之死
- 一個34歲就做到正部級官員的運動員
- 拳王阿里:體育是否能超越政治?
- 五環 體育能否超越政治
- 直到坐上電椅,這對夫婦依舊表示自己清白……
- 一個公務員給全人類留下的數學難題
- 敦刻爾克撤退之后,英國人干什么去了?
- 有一種撤退,叫敦刻爾克
- 1942年,15架美國轟炸機在中國迫降……
- 只剩兩架轟炸機了,但還是要轟炸日本……
- 信念 道阻且長,而終點可期
- 一場神秘的超級大爆炸
- 55年前,人類差點滅絕
- 24年前的今天,人類文明留下了黑暗的一頁
- 當年,到底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 一九四九,百萬黃金大挪移
- 明明是刻骨銘心的仇恨,但日本戰后為什么會感激美國人?
- 一場轟動中外的大劫案
- 中國人接受“裸體藝術”,到底有多難?
- 他以500公里時速撞向地球,最后時刻說了什么?
- 《最后一課》到底有沒有騙人?
- 逸聞 歷史是漫長的征途
- 他是個醫生,卻奪走了40萬人的生命
- 魯迅背后的兩位女性
- 或許我們長大后,才能讀懂他的童話
- 張勛這個人
- 一位孤懸東北的土匪將軍
- 張靈甫之死
- 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神還是人?
-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究竟過時了嗎?
- 一張照片引發的自殺
- 孫殿英的“盜墓筆記”
- 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潛伏”
- 東條英機之死
- “土肥圓”和“土肥原”
- 聶耳之死
- 人物 不應讓歷史睡去
- 自序
- 歷史的溫度2:細節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 附錄 讀者評論
- 后記
- 日本投降前后的四個片段
- 血戰臺兒莊
- 1937,這座城沒有不戰而降
- 一座被死守的倉庫
- 抗日戰爭,我們到底有沒有空軍
- 這群四川人,不該被遺忘
-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背后
- “九一八事變”前后的四張面孔
- 一場“恥辱海戰”的背后
- 戰爭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
- 一段匪夷所思的“美國往事”
- “二戰”期間,居然還有這樣的一批日本人
- “一戰”,被遺忘的14萬中國人
- 兩個大總統,你選哪個?
- 一根香煙點燃的革命
- “讓球”陰影下的“小山智麗事件”
- 孫楊為什么會被別人質疑“服藥”?
- 史上最黑暗的一屆奧運會
- “世紀之騙”背后的興奮劑黑歷史
- 張衡的地動儀,到底是否存在?
- 需要經歷時間考驗的,除了愛情,可能還有建筑
- 45年過去了,我們為什么沒有再回月球?
- 逸聞篇 往事并不如煙
- 靠畫漫畫,28歲就繳4000萬元的個人所得稅是怎樣一種體驗?
- 珍妃為什么必須死
- 一個63歲的老頭,是怎么收復166萬平方公里國土的?
- 一個被低估的“大V”的成長之路
- “上?;实邸钡恼媾c反面
- “暗殺大王”的最終宿命
- “戴老板”之死
- “漢奸將軍”的自我救贖之路
- 為什么他沒打過一場仗,卻是陸軍上將?
- 他沒有軍銜,但人人稱他“將軍”
- 民國第一個享受國葬的人
- 我認識一個男人,叫劉翔
- 做一個“新時代女性”,真的要拿生命來換?
- 讓“二戰”美軍癡迷的“東京玫瑰”
- 女生的美貌與智慧,真的能夠并存嗎
- 愛迪生的側面
- 愛因斯坦的三個側面
- 大家都稱她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
- 人物篇 是非留待后人說
- 自序
- 推薦序
- 歷史的溫度:尋找歷史背面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歷史的溫度:尋找歷史背面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
- 推薦序
- 自序
- 人物篇 是非留待后人說
- 大家都稱她為“夫人”,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她?
- 愛因斯坦的三個側面
- 愛迪生的側面
- 女生的美貌與智慧,真的能夠并存嗎
- 讓“二戰”美軍癡迷的“東京玫瑰”
- 做一個“新時代女性”,真的要拿生命來換?
- 我認識一個男人,叫劉翔
- 民國第一個享受國葬的人
- 他沒有軍銜,但人人稱他“將軍”
- 為什么他沒打過一場仗,卻是陸軍上將?
- “漢奸將軍”的自我救贖之路
- “戴老板”之死
- “暗殺大王”的最終宿命
- “上?;实邸钡恼媾c反面
- 一個被低估的“大V”的成長之路
- 一個63歲的老頭,是怎么收復166萬平方公里國土的?
- 珍妃為什么必須死
- 靠畫漫畫,28歲就繳4000萬元的個人所得稅是怎樣一種體驗?
- 逸聞篇 往事并不如煙
- 45年過去了,我們為什么沒有再回月球?
- 需要經歷時間考驗的,除了愛情,可能還有建筑
- 張衡的地動儀,到底是否存在?
- “世紀之騙”背后的興奮劑黑歷史
- 史上最黑暗的一屆奧運會
- 孫楊為什么會被別人質疑“服藥”?
- “讓球”陰影下的“小山智麗事件”
- 一根香煙點燃的革命
- 兩個大總統,你選哪個?
- “一戰”,被遺忘的14萬中國人
- “二戰”期間,居然還有這樣的一批日本人
- 一段匪夷所思的“美國往事”
- 戰爭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
- 一場“恥辱海戰”的背后
- “九一八事變”前后的四張面孔
-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的背后
- 這群四川人,不該被遺忘
- 抗日戰爭,我們到底有沒有空軍
- 一座被死守的倉庫
- 1937,這座城沒有不戰而降
- 血戰臺兒莊
- 日本投降前后的四個片段
- 后記
- 附錄 讀者評論
- 歷史的溫度2:細節里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 自序
- 人物 不應讓歷史睡去
- 聶耳之死
- “土肥圓”和“土肥原”
- 東條英機之死
- 他們每天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潛伏”
- 孫殿英的“盜墓筆記”
- 一張照片引發的自殺
-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究竟過時了嗎?
- 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神還是人?
- 張靈甫之死
- 一位孤懸東北的土匪將軍
- 張勛這個人
- 或許我們長大后,才能讀懂他的童話
- 魯迅背后的兩位女性
- 他是個醫生,卻奪走了40萬人的生命
- 逸聞 歷史是漫長的征途
- 《最后一課》到底有沒有騙人?
- 他以500公里時速撞向地球,最后時刻說了什么?
- 中國人接受“裸體藝術”,到底有多難?
- 一場轟動中外的大劫案
- 明明是刻骨銘心的仇恨,但日本戰后為什么會感激美國人?
- 一九四九,百萬黃金大挪移
- 當年,到底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 24年前的今天,人類文明留下了黑暗的一頁
- 55年前,人類差點滅絕
- 一場神秘的超級大爆炸
- 信念 道阻且長,而終點可期
- 只剩兩架轟炸機了,但還是要轟炸日本……
- 1942年,15架美國轟炸機在中國迫降……
- 有一種撤退,叫敦刻爾克
- 敦刻爾克撤退之后,英國人干什么去了?
- 一個公務員給全人類留下的數學難題
- 直到坐上電椅,這對夫婦依舊表示自己清白……
- 五環 體育能否超越政治
- 拳王阿里:體育是否能超越政治?
- 一個34歲就做到正部級官員的運動員
- 世界冠軍之死
- 這屆奧運會,全世界近一半國家不愿參加……
- 沒錯!就是他“承包”了一屆奧運會!
- 24年前的那個“北京一夜”
- 歷史的溫度3:時代撲面而來,轉瞬即成歷史
- 自序
- 上篇 大變局時代
- 他堅守氣節客死他鄉,卻為何還是背了“千古罵名”?
- 是非成敗丁汝昌
- 末日孤艦“海圻”號:大清帝國的最后榮光
- 提督的抉擇:是死,是死,還是死?
- 中國第一個蒙難的新聞記者
- 一個皇帝的“過山車之旅”
- 雙面張作霖
- 他當過兩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你卻未必了解他
- 嚴復的人生,為何最終會拐個彎?
- “名士”于右任
- 曾擁有諸多“第一”,但她未必被人記得
- 中篇 以國家之名
- 上海1937:一寸山河一寸血
- 1937,南京城里的納粹旗
- 獵殺山本五十六
- 丘吉爾的另一面
- “偷襲珍珠港”之后……
- 1944,刺殺希特勒
- 納粹德國其實“投降了兩次”,你知道嗎?
- 日本為什么會挨第二顆原子彈?
- 刺殺汪精衛
- 料得年年斷腸處,不敢憶,長津湖
- 一個傳奇女間諜的“七重面紗”
- 川島芳子:從格格到間諜
- 下篇 人性的抉擇
- 達·芬奇真的是從現代穿越回去的嗎?
- 切·格瓦拉:一個符號化偶像背后的真實故事
- 人神之間吳清源
- 梵高之死
- 能稱“時尚女王”的人不多,她算一個
- 一位女明星的神秘死亡
- 中國人最熟悉的那個歐洲公主,真的幸福嗎?
- 戴安娜之死
- 俄羅斯方塊:一款小游戲背后的隱秘故事
- 到底是誰發明了電話?
- 你知道當年在報紙上登廣告有多難嗎?
- 老祖宗考試作弊的那點兒事
- 哈得孫河上的奇跡
- 人類悲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背后的陰影
- 巨輪沉沒的那一刻……
- 逃離德黑蘭
- 附錄 讀者評論
- 歷史的溫度4:那些執念和信念、理想與夢想
- 自序
- 信念
- 中國海歸第一人:見證近代史的“活化石”
-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 清末日本留學潮: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 一次“簡陋”的起義
- 悲壯黃花崗
- 棉湖戰役:決定黃埔軍校存亡的生死一戰
- 日籍八路軍:抗戰期間的特殊群體
- 一個人的奧運會
- 郭永懷:一位不應被歷史遺忘的科學家
- 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幕后較量
- 1991年,那場震動全國的“改革開放”大辯論
- 殘酷太空路:中國“長征三號乙”首次發射失敗幕后
- 執念
- 徐霞客:一個富二代的理想與實踐
- 人類歷史上首次環球航行一周,究竟是什么在支撐著他們?
- 海底兩萬里:不管你是否凝視,深淵總是在那里
- “請問,你為什么要去攀登珠穆朗瑪峰……”
- 加加林之死
- 那些從月球回來的宇航員
- “挑戰者號”悲歌
- 18年前的今天,人類超聲速旅行的夢想破碎……
- 人類能不能扮演“上帝”?
- 文念
- 聊聊顏真卿,以及他的《祭侄文稿》
- 蒲松齡:貧窮從來不會限制你的想象
- 殺妻自盡的天才詩人:黑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但是……
- 一個因寫關于中國的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人
- 這些著名的日本作家,為何最終都選擇自殺?
- “文膽”之死
- 一幅名畫背后的謀殺案
- 人生終會謝幕,俠客永不獨行
- 妄念
- 陳公博: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 一個自認“戴罪立功”的漢奸
- 一個“慷慨就義”的漢奸
- 從憤青到首相,這個日本人為何能改變整個東亞格局?
- 日本政壇最年輕的自殺首相,到底做過些什么?
- 一場血腥又荒誕的兵變
- 大慶油田:日本人的“野望”與“殘念”
- 情念
- 1931年,皇帝陛下離婚了
- 日本“戰國第一美人”,到底有沒有得到愛情?
- 這位日本歷史上最美的“平民皇后”,到底幸福嗎?
- 這世間,哪有那么多“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
- 他左手江山,右手美人,最后喜提“公爵”……
- 附錄 讀者評論
- 歷史的溫度5:那些博弈、較量與人性
- 自序
- 籌碼的較量
- 1930年,美國發動的那場貿易戰
- 開羅會議:“四大強國”的幕后博弈
- 再聚德黑蘭:“三巨頭”的臺前與幕后
-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背后的四個人
- 1973年,人類世界重新認識石油
- 三個東亞國家,三天,一場政變
- 長崎事件:大清對日外交的最后榮光
- 《排華法案》:一部應讓美國人至今羞愧的法案
- 麥卡錫主義:一個從未遠去的幽靈
- 1971年,“乒乓外交”背后的六個人
- 那一年,中國在聯合國連投16輪反對票
- 炮火的怒吼
- 帝國的覆滅:600萬人為何會被168個侵略者摧垮?
- 日俄戰爭:一場中國土地上的權力游戲
- 美墨戰爭:一場“老大”對“老二”發動的掠食戰
- 弩炮悲歌:昔日盟友之間的殘忍對殺
- 帝國斜陽:一場跨越半個地球的戰爭
- 爭霸亞洲:400多年前那場中日之戰
- 1598年,中朝日決戰露梁海
- 決戰料羅灣:中西文明的海上大搏殺
- 1949年,炮轟“紫石英”
- 科威特戰爭:“敝國雖小,硬骨頭還是有兩根的”
- 個人的抉擇
- 縣令之死
- 中國最后一個狀元
- 朝鮮最后一個國王
- “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 山高水長,勿忘陳嘉庚
- “國士”鄧稼先
- 那個叫余純順的上海人
- 拉瓦錫之死
- 貝當:62歲的“民族英雄”,84歲的“賣國賊”
- 奧本海默:“原子彈之父”的成功與悲劇
- 奧黛麗·赫本:天使的側面
- 自然的抗爭
- 1910年,那場在東北暴發的鼠疫
- 死神狂歡:1918年大流感
- 天花的滅絕之路
- 他不是藥神,但他的發現改變了世界
- 附錄 讀者評論 更新時間:2020-12-18 10: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