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朱家王朝的締造者 太祖朱元璋(8)
- 正說大明十六帝
- 劉亞玲編著
- 3656字
- 2018-05-25 16:09:36
12.防后宮亂政,嬪妃殉葬
朱元璋為防止后宮出現(xiàn)像武則天那樣的人物奪取自己子孫的皇位,因此死后實行嬪妃殉葬。這確實從根本上鏟除了后宮亂政之禍,有利于朱氏家族的皇位世襲。但是,這也是朱元璋統(tǒng)治能力有限的另一個證明。同時,還說明朱元璋殘忍至極。
中國的殉葬制度大約是從原始氏族制度形成的時候開始的,延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漸漸地就不盛行了。到了秦始皇時期,又一度“人殉”。漢以后,就基本取消了。
不料,過了千數(shù)百年之后,朱元璋又沉滓泛起,玩起“人殉”的把戲來?!睹魇贰ず箦鷤鳌份d:“初,太祖崩,宮人都從死者……”殉葬的嬪妃,被指定站到一個小木床上,上面早懸有一個結(jié)好的繩套,套上頸項,抽去立足的小木床,殉葬的嬪妃就被凌空吊起。等不及死透了,就忙著卸下來,依次埋入孝陵中指定的位置。不等人死透,是因恐吊久了,舌頭吐出口外,怕“皇帝”不高興,會“看”得膩味兒。半死不活就入土埋掉,可保存各自的玉貌朱顏,去陰間陪“皇帝”取樂。這是何等的殘酷!
殉葬的妃嬪,皆被賜封一個統(tǒng)一的稱號為“朝天女”。這些可憐的“朝天女”,生前、死后均須獻身于朱皇帝。也許是為沖淡點悲傷,朝廷會撥些錢去安撫一下她們的親屬,以示恩寵。史稱這樣的人家為:“太祖朝天女戶”。朱元璋死后殉葬了多少嬪妃、宮人,史書上語焉不詳,只是籠統(tǒng)一筆帶過。
然而在明孝陵的享殿中,除了供奉朱皇帝和馬皇后的神位靈牌之外,殿之兩廡中,旁列有四十六個“妃嬪龕”,這是給那些殉葬的妃嬪們供奉的香案,從而間接地透露了殉葬的人數(shù)。光嬪妃就四十六個!那些夠不上級別的宮女又有多少呢?
朱元璋為何要嬪妃陪葬?其一個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子孫后代的皇帝之位,怕后宮出現(xiàn)像武則天那樣的人物奪取自己子孫的皇位,所以他要嬪妃陪葬,以絕后宮之患,讓他的子孫們太太平平。為了家族的利益,他人的性命自然算不上什么,自朱元璋開始,其后的幾代皇帝也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實行殉葬制度,使無數(shù)無辜的生命走向了死亡。
13.言傳身教,培養(yǎng)家族接班人
即便皇帝有許多子女,但如果教育不好,也很難守住江山,家族的統(tǒng)治就不會長久。因此,許多皇帝都特別注重對子女的教育。例如,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等。朱元璋為了朱氏家族的統(tǒng)治能夠長久,也特別注重對子女的教育。
中國人素來是重視子女教育的。《三字經(jīng)》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養(yǎng)不教,父之過”“茍不教,性乃遷”的話。這些是說,對于子女若不進行適時教育,他們就會偏離正常的人生軌道。所以,要經(jīng)常教育子女,要適時地對其指導,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走正道,少走彎路。
朱元璋妃嬪眾多,她們共生育了26個兒子、16個女兒,其中兩子兩女早殤,共有38個孩子長大成人。朱元璋認為他的兒子們“將有天下國家之責”,從小就非常重視對他們的培養(yǎng)教育,而且對子女的教育非常嚴格。他既重視教育孩子求知,更重視幫助他們“正心”,即品德教育。為此,他采取了重言傳、聘嚴師、親力行的辦法。
他曾經(jīng)嚴肅地訓誡太子和其他兒子,說:“你們知道‘進德修業(yè)’的道理嗎?‘進德’,即進益道德;‘修業(yè)’,即修營功業(yè)。古代的君子,德充于內(nèi),又見于外,故器識高明,善道日多,惡行邪僻皆避之。己修道已成,必能服人,賢者集攏于你的周圍,不肖者遠避。能進德修業(yè),則天下必治;否則必敗。”
朱元璋經(jīng)常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誡兒子們要艱苦創(chuàng)業(yè)。內(nèi)宮建成以后,朱元璋令人將古人行孝和他自己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經(jīng)歷畫在殿壁上。他對兒子們說:“我本是農(nóng)民出身,祖父輩積德行善,以致蔭及于我?,F(xiàn)在繪成這個畫面,就是要使你們知道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多多磨礪自己?!彼⑾聝蓷l規(guī)矩:一是子孫除辦公外,一律穿麻鞋,坐竹椅,睡藤床;二是出城遠游,不光騎馬,還要步行。他還要求子孫后代“戒驕侈”“恤民情”“用仁義”“安百姓”,以此來守業(yè)。他對太子說:“你了解農(nóng)家的辛勞嗎?農(nóng)家勤四體,種五谷,一年到頭辛辛苦苦,不得休息,而國家經(jīng)費都來自百姓。所以,你要常想到農(nóng)家的不易,取之有制,用之有節(jié),使之不至于饑荒,才算盡到了為君之道?!?
朱元璋在很多活動中都會對子女進行教育。吳元年(1367年)八月,朱元璋出城祭祀山川畢,即將回宮,對隨行諸子說:“人處富貴,則必驕奢;身處安逸,則忘辛勞?,F(xiàn)在國家剛剛安定,百姓稍得喘息,你們知道他們的勞苦嗎?能夠熟悉世事人情,就不易流于驕奢怠惰。今天士兵們半夜即起,扈從至此,還未吃飯。你們都要步行回去,親身體會勞苦,將來不至于驕奢怠惰。”
不久,他又派13歲的長子朱標和12歲的次子朱棱前往臨濠謁祭陵墓,訓諭說:“人們都說商高宗、周成王是賢明的君主,你們知道是為什么嗎?商高宗曾親身參加勞作,了解民間疾苦;周成王在周公的教導下,也深知稼穡之艱難,所以他們在位時勤勞節(jié)儉,不敢懈怠,成為商、周的好君主。你們生于富貴,不曾涉歷艱難,習于安逸,必生驕惰。現(xiàn)在讓你們?nèi)ヅ越たh,游覽山川,經(jīng)歷田野,觀小民之生業(yè),以知衣食之艱難,察民情之好惡,以知風俗之美惡。到了祖宗陵墓所在,你們要訪求父老,詢問我起兵渡江時的事情,牢記于心,以知我創(chuàng)業(yè)之不易?!?
朱元璋珍愛他的帝業(yè),也更愛他的子女們。在眾多的子女中,朱元璋最愛的還是他的長子朱標,因此尤其重視對他的教育。朱標未滿6歲就開始讀書,他的老師是著名學者宋濂。宋濂素以道德文章為人稱道,又富有教學經(jīng)驗,對朱標要求很嚴格,一言一行皆以禮法規(guī)勸,朱標對他很是敬重。明朝建立后,朱標即被立為皇太子,輔佐教育制度更加系統(tǒng)完善。中國歷代相傳,太子所居之處稱為東宮,設置專門官署。朱元璋經(jīng)過仔細考慮,決定不為東宮設置專官,而以朝廷大臣兼任。兼任東宮官職的,既有李善長、徐達這樣的功臣勛舊,也有劉基、章溢這樣的飽學儒士。朱元璋曾向李善長等人解釋他這樣做的用意:“朕于東宮不設專職,而以卿等兼領(lǐng),是考慮到戰(zhàn)事未息,朕若出征巡狩,必以太子監(jiān)國。如果設立東宮專官,卿等在內(nèi)有事啟聞,太子倘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會說是東宮官教的,難免生出嫌隙?!彼€以周公教成王、召公教康王為例,叮囑他們要用心輔導太子。朱元璋深知,光靠書本知識是不夠的,必須讓太子在實踐中磨煉成長。
洪武六年(1373年),朱標剛滿20歲,朱元璋便下令:“今后日常事務啟奏皇太子,重大事情才許直接奏報。”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又下令:“自今大小政事都先啟奏皇太子處分,然后奏聞?!彼€面諭太子:“自古以來,創(chuàng)業(yè)之君歷經(jīng)勤勞,通達人情物理,所以處理事情,少有不當。守成之君,生長于富貴,若平日不先練習,處理事情很少有不出差錯的。所以我特意讓你日臨群臣,聽斷事務,以熟悉國政。我自獲得天下以來,未曾享受閑暇生活,對于各種事情,總怕處理稍有不當,辜負了上天的付托。每天戴月上朝,半夜方睡,白天有什么事情未處理妥當,還睡不安穩(wěn),這些都是你親眼見到的,你能體會我的心意,認真做事,是天下之福,如果你們都能認真做事,我也不用擔憂了?!?
總結(jié)朱元璋的教子之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講究學問。朱元璋在宮中特建“大本堂”,貯藏大量古今書籍,征召四方名儒教育太子諸王,并挑選才俊青年伴讀。師傅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大學士宋濂,前后十幾年專負教育皇太子的責任。學習內(nèi)容包括禮法、政史、經(jīng)書等。
培養(yǎng)德性。朱元璋認識到學問要緊、德性尤其要緊的道理,除了請儒生經(jīng)師外,他又選了一批有封建德行的端正人士,為皇子們諭德,將“帝王之道,禮樂之教,古往成敗之跡,以及民意稼穡之事”,朝夕講說。
實習政事。朱元璋知道:從古以來開基創(chuàng)業(yè)的君主,經(jīng)歷艱難,通達人情,明白事故,辦事自然妥當。而守成的君主,生長于富貴,錦衣玉食,如非平時學習練達,辦事怎能不出毛???因此,他令皇子們經(jīng)常與群臣見面,經(jīng)常聽斷和批閱各種衙門報告,學習辦事。
嚴加管教。朱元璋對諸子期望很大,管教甚嚴,從不姑息。二子秦王多過失,屢遭訓責,幸虧皇太子多方解救才免遭廢黜。秦王死后,朱元璋全然不惜父子之情,斥責“不良于德,竟殞厥身”,并親自為其定謚為“愍”(可悲之意);十子魯王,服金石藥以求長生,毒發(fā)傷目,朱元璋很不喜歡。魯王死后被追謚為“荒”(意即浮夸不實,行為放蕩,廢物也)。
朱元璋的良苦用心卻沒有起到大的作用,以致后來的權(quán)力爭斗引起了兄弟之間、父子之間的深刻矛盾和殘酷斗爭。但史實表明,朱元璋諸子中還是出了不少“干才”的。如在軍事上,二子秦王、三子晉王、四子燕王以及其他隨兄戍邊的諸小王,都頗具軍事指揮才能;在文學方面,五子周王好學且善詞賦,著《元宮詞》百章,又研究草類,選其可以救饑的四百多種,畫為圖譜,細加疏解,著成《救荒本草》一書,對植物學有所貢獻;十七子寧王撰《通鑒博論》《漢唐秘史》《史斷》《文譜》《詩譜》等著作數(shù)十種,對音樂戲曲也很愛好;另外,八子潭王、十子魯王、十一子蜀王、十六子慶王等都好學禮士,對文學也有興趣。
與他的子孫們比起來,朱元璋在這一點上做得還是比較好的,不論是朱允炆,還是朱棣都是很好的皇帝,不像后世那樣,出現(xiàn)了文盲皇帝。不論對一個家族還是對一個國家來說,接班人的培養(yǎng)都是一件大事,家族統(tǒng)治要想長久,這是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