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威尼斯
- 地圖冊
- (阿根廷)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 907字
- 2018-05-24 14:49:20
峻峭的巖石,源起山巔的河流,河水和亞得里亞海水的匯合,歷史和地理的偶然和必然,挾帶下來的泥沙,島嶼的逐漸形成,近在咫尺的希臘,魚群,人們的遷移,阿摩里卡[1]和波羅的海的戰爭,草泥糊墻的茅屋,縱橫交錯的運河網,遠古的狼,達爾馬提亞[2]海盜的騷擾,精致的紅陶器皿,平頂房屋,大理石,阿提拉[3]的騎兵和長矛,身無長物的漁民,倫巴第人,東西方交匯點之一,如今已被遺忘的幾代人的日日夜夜,這一切都有一段故事傳說。我們還記得威尼斯共和國最高行政長官每年在牛身人面獸木雕船頭扔下的金指環,在昏暗或黢黑的水里形成時間長鏈的不明確的環節。不應忘記孜孜不倦地尋找阿斯彭遺稿[4]的人、不應忘記丹多洛[5]、卡爾帕喬[6]、彼特拉克、夏洛克[7]、拜倫、貝波[8]、羅斯金[9]、馬塞爾·普魯斯特。記憶里還有聳立在廣袤平原兩端的船長青銅像,幾百年來他們遙遙相對,望而不見。
吉本指出,古老的威尼斯共和國的獨立歸功于劍,但靠筆證明。帕斯卡說,河流是行走的道路;威尼斯的運河則是憂郁的平底船行走的道路,平底船和憂郁的提琴相似,它們柔和的線條讓人聯想到音樂。
我曾寫過一篇《威尼斯的玻璃和黃昏》。在我看來,黃昏和威尼斯幾乎是同義詞,但我們的黃昏失去了光線,害怕黑暗,而威尼斯的黃昏卻是美妙永恒的,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
注釋:
[1]古代高盧地區,相當于現在法國的布列塔尼。
[2]瀕亞得里亞海的克羅地亞地區。
[3]Attila(432—453),匈奴國王,曾率軍橫掃歐亞兩洲,戰敗后死于多瑙河畔。
[4]美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1888年出版的中篇小說《阿斯彭文稿》中的情節。
[5]Enrico Dandolo(約1108—1205),威尼斯共和國執政官。
[6]Vittore Carpaccio(約1455—約1525),威尼斯畫家。
[7]莎士比亞喜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
[8]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1818年發表的長詩《貝波》的主人公,貝波是威尼斯貴婦勞拉的丈夫,被俘淪為海盜,后回國與勞拉團聚。
[9]John Ruskin(1819—1900),英國作家,1840年因病在意大利休養時,搜集資料從事著述,著有《威尼斯之石》等有關藝術問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