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 諸葛玉堂
- 2564字
- 2019-01-04 02:22:20
2.讓孩子走出“復制”的人生,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有一年,我在某市舉辦“生命覺醒”課程時,父母們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諸葛老師,怎么才能讓孩子像他們班上成績好的同學那樣,變得學習啊?”
“諸葛老師,您是怎么教育您的孩子的,我聽說您的兩個孩子,不但學習好,平時也特別懂事。”
“諸葛老師,我怎樣才能把孩子教育成像別人家的孩子那樣,不讓我操心啊。”……
我問他們:“你們?yōu)槭裁匆押⒆咏坛蓜e人家的孩子呢?”
“別人家的孩子聽話,不讓大人操心呀。”他們異口同聲地說。
我耐心地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就像世界上兩片不一樣的樹葉一樣,我覺得,讓他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比讓他當復制的‘好孩子’更好。”
聽了我的話,他們都愣住了。
從事家庭教育這么多年來,我不但研究國學中的文化精髓,也對國外家庭教育的理論和案例進行過研究。我在平時舉辦“生命覺醒”課程時,也接觸過許多這方面的真實案例,這讓我得出一個結論: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最成功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是讓孩子變得多么優(yōu)秀,而是讓孩子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十幾年前,有一對夫妻帶著他們進入青春期的兒子,專程從千里之外的城市趕來向我求助。
當時,他們的兒子十三歲,剛上初中,個頭很高,耷拉著腦袋跟在父母身后,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
“這是諸葛老師,快向諸葛老師問好。”母親厲聲命令孩子。
孩子的頭垂得更低了。
“這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母親抱怨道,“我弟弟家的孩子,比他還小,卻比他懂禮貌,一見到大人就親熱地問好,你再看他,我讓他喊都不喊——”
“他跟我小時候一樣,不愛說話。”我說著向這位母親使了一個眼色,不讓她當眾訓孩子,然后我把頭轉向男孩,微笑著問道:“你平時喜歡什么運動?”
聽了我的話,孩子抬起頭看我,眼睛里充滿了喜悅:“踢球。”
“光知道玩,不知道好好學習——”父親插嘴。
我一直認為,當眾批評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大忌。所以,我趁機對孩子的父母說:“您們在外面等我,我先跟孩子談談。”
那天,我跟孩子談得非常愉快,孩子告訴我,他喜歡運動,將來想當記者。說到這里,他有點不好意思:“老師,我語文不好,特別是作文,您說我這樣子能當記者嗎?”
我鼓勵他:“只要你想當記者,以后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不管將來考上什么大學,你都要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一定要相信自己能行。”
孩子聽后信心大增,向我表示,一定要盡最大能力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
后來,我再跟孩子的父母談話時,這位母親繼續(xù)抱怨:“我表姐的兒子,跟他同歲,畫畫得好,在區(qū)里得過獎;我們鄰居家的孩子,作文寫得好,在校刊上發(fā)表文章;他小學同學跟他都是在小學學奧數(shù)的,他同學在全國比賽中拿過好幾次獎,他一次都沒有。”她長嘆一口氣,“我家孩子,真的是沒一點優(yōu)點……”
我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有屬于自己的特性,這需要父母去發(fā)現(xiàn)并為他指出方向,讓他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不要老是指責孩子,多給他希望。”
“諸葛老師,您說我家孩子這個樣子——”他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他將來能像別人那樣過得好嗎?”
我問道:“你們覺得什么生活才算好的呢?”
“這個——”他們一時回答不上來。
我語重心長地說:“孩子的人生,需要孩子來完成,他將來過得如何,我們都無法左右。所以,身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希望,多聽聽孩子的心里話。”
后來,他們又聽過我的幾次課后,漸漸地有了變化,跟孩子關系也好了起來。
2015年的暑假,我接到男孩的電話,他在電話里高興地對我說,他考入了某大學的中文系。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有屬于自己的人生舞臺,父母要想讓孩子在這個舞臺上做主角,就不要按成人的標準要求他們,這樣只會壓抑孩子的需求和情緒,慢慢的會讓他們脫離真實的自我,壓制自己的潛力,成為許多“優(yōu)秀”孩子的“復制品”。
有人說,教育是根雕藝術,不是泥塑藝術。根雕是按照樹根本來的樣子,經(jīng)過藝術家的精雕細刻,使其成為獨一無二的精美藝術品。教育孩子亦如此,要根據(jù)孩子的特質,對他進行耐心地引導,去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而不是像“泥塑”那樣,按照預先設定好的模式,塑造出一批和原型一模一樣的藝術形象。
伊倫娜和艾芙是居里夫人的兩個女兒。對于女兒的教育,居里夫人采取的就是“根雕”教育。
在教育過程中,居里夫人像做科學研究一樣,對兩個女兒進行細心的觀察和比較。漸漸地,她發(fā)現(xiàn)兩個女兒的天賦是不一樣的,大女兒伊倫娜喜歡數(shù)學,對數(shù)字非常敏感;小女兒艾芙則喜歡音樂,一聽到音樂,她會隨著旋律搖動身體,嘴里哼出的調子也很合拍。
在了解了兩個孩子的興趣、特長后,居里夫人在平時教育中,會特意鼓勵她們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一段時間后,居里夫人又發(fā)現(xiàn)伊倫娜喜歡科學,并且有較強的推理能力,智力和反應像父親,于是就為她創(chuàng)造機會,讓她接觸實驗操作。
在居里夫人的精心教育下,1935年,她的大女兒伊倫娜及其丈夫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而她的小女兒艾芙,通過努力,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鋼琴家和記者。
每個孩子就像兩片不一樣的樹葉,都有專屬自己的獨特個性和稟賦、優(yōu)點和潛質。作為父母,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生導師,你要懂得尊重、保護并且順勢引導孩子的天性,這樣才能讓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
父母的正確教育和愛一樣,是孩子茁壯成長的陽光和雨露!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發(fā)現(xiàn)者、探索者和偵察者,而不應該是孩子的評判者、塑造者、改造者。要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力求做到如下幾點,見圖1-4:

圖1-4
為什么孩子在父母眼里,總會有各種“不好”?其實,孩子的這些“不好”,都是父母造成的。有時候,父母要求孩子不能做這不能做哪兒,是怕他做得不好,給大人找麻煩,而不去覺察孩子做這些事對孩子有無好處。
父母讓孩子變得“優(yōu)秀”沒有錯,但如果把孩子培養(yǎng)成別人家孩子一樣的“好”,一樣的“優(yōu)秀”,就有東施效顰之嫌了。
若孩子是一棵參天大樹,你非要按一朵花那樣培養(yǎng)他,自然會出問題的。花有花的嬌艷和芬芳,樹也有樹的茂盛和偉岸,是不能攪合在一起培養(yǎng)的。與其不停地羨慕別家“優(yōu)秀”的孩子,不如多觀察、多欣賞自家孩子,這樣能讓你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天賦潛能,讓孩子成長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對待孩子的教育,父母要像居里夫人一樣,用一雙“根雕”藝術家的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與眾不同之處,然后在生活中對他耐心地指導、精心雕琢、用心培養(yǎng)。讓讓孩子長成他自己的樣子,而不是別人家孩子“優(yōu)秀”的復制品。這才是父母的修為和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