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 諸葛玉堂
- 2321字
- 2019-01-04 02:22:24
5.讓孩子獨立,父母既要言傳更要身教
有一次,在我主講的“生命覺醒”的課堂上,有位母親帶著她的兒子來見我。
在此之前她曾經對我說過,她兒子上小學五年級,成績屬于中等,她說:“兒子的老師對我說,他不笨,只要學習專注一些,成績就能進入前十名。可他就是改不了這個壞習慣,不但寫作業時不專心,上課時也老走神。讓我奇怪的是,他在看電視、玩游戲、看漫畫書時非常專心。”
當時我讓她抽空帶孩子來見我。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別看父母經常跟孩子呆在一起,自以為很了解孩子,對孩子身上的問題看得很透。其實,恰恰相反,孩子身上的問題,正是由于父母在生活中不經意的行為才造成的。
這個男孩有點拘謹地站在我面前,我每問他一句話,他都會在認真想過后再回答。
“你快把你的問題講給諸葛老師聽。”這位母親催促他,“諸葛老師是教育專家,見他一次不容易啊。”
男孩沖我笑笑,張張嘴,卻沒有說出話來。
“你快說吧,說你為什么老在課堂上想別的事情?”母親又說。
“讓孩子來說吧。”我暗示她不要打斷孩子的思路。
“好,好。”母親點頭答應。
“諸葛老師,其實我上課時,前十五分鐘,是好好聽課的——”男孩低聲說。
“你大聲點,老師能聽清嗎?”母親又打斷他,“天呀,一堂課四十五分鐘,你只有十五分鐘認真聽課,這怎么行。”
“我……”男孩欲言又止。
“你很快就面臨中考了,再這樣下去,是考不上重點高中的。”母親的話題扯得越來越遠,她說話速度又快,我想阻止都來不及。
“這可怎么辦啊?你這個壞毛病能改得了嗎?快給老師講吧。”
“嗯。”男孩臉色通紅,“老師接下來講的,我覺得,覺得,是重復的,就——”
“那你也得好好聽課啊。”母親又插嘴了,“老師多重復幾次,是為了讓你記得牢固一些,都這么大了,連這些都不明白?”
男孩一時有點窘,不敢再說話了。
我知道,如果母親老這樣插話、打斷男孩,我們的談話是很難進行下去的。于是,我就轉過頭問她:“孩子平時,或是小時候,他在家做事情或玩耍時,你是不是老是這樣跟他說話。隔一會兒去給孩子送一些點心,去翻一翻孩子的作業,給孩子收拾房間……”
“對呀,不是說孩子需要陪伴嗎?”母親說,“我們孩子從小身體不好,他上小學后,我就辭職當起了全職媽媽,照顧著他的飲食起居。我在他面前出現,也是關心他啊。”她說到這里嘆一口氣,“可孩子卻不理解我這個媽媽,還經常嫌我煩。”
“我知道怎么解決了。我跟孩子單獨談一談,然后再跟你談談。”我支走母親后,男孩健談起來。
男孩說:“我上課不專心聽講,是因為老師總愛講一些與課文內容無關的事情,這些事情會打亂我的思緒,就像媽媽老是在我做事情時,在旁邊朝我指指點點,說三道四一樣。時間長了,我在做事情時,即使媽媽不在身邊,也總忍不住東張西望,沒有辦法安心做事情。”
事后,我在向這位母親講起孩子說的話時,她非常吃驚,說道:“我還以為這樣是為他好呢,沒想到是我的問題。”
我對她說:“注意力分為被動注意力和“主動注意力,被動注意是指由于客觀事物吸引了觀察者的注意力,導致隨意地、無需毅力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事物上。對于孩子來說,漫畫書、電視機之所以能夠牢牢地吸引著孩子,是因為他在整個過程中,是被動接受的。而主動注意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意志,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上課聽講、家庭作業,都是需要孩子實施主動注意的過程。所以,很多孩子的問題其實是由于‘主動注意力’不足引起的。”
聽了我的分析,她恍然大悟,說:“我知道了,我應該在孩子做事情時,不要老去打擾他,而是給他留出做事的空間。”
我點點頭,說:“在孩子學習早期,學習的堅持性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是有限的,這時父母可以在一旁陪伴,這對孩子是一種支持。不過,父母不要在旁邊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或者對他的學習評頭論足。最好在旁邊專心做自己的事情,給孩子樹立一個專心做事的榜樣,不要總對孩子說話,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
她聽后連連點頭。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教育首先要引導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美國教育家羅伯特博士也曾經提出,現代孩子教育有十大目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獨立性。
一個孩子要想在長大后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具備獨立性。一般來說,獨立的基礎包括如下,見圖2-5:

圖2-5
不過,父母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時,不能操之過急。而是學會放手,讓他慢慢來。對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給他獨立嘗試的機會,無論孩子做的結果如何,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父母就得給予及時的認可和贊許,讓孩子的獨立性得到肯定和加強。
除此以外,父母要想讓孩子養成專心做事的習慣,必須先管住自己,以身作則,先從自己做起,比如,你在做一件事時,要從頭到尾好地完成一件事,而不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當孩子專心做事時,你要耐心地陪伴,這樣才有助于他養成專心做事的好習慣。
我想起我小時候,無論我做什么事情,父親總會給我商定時間。并且在我做事的這段時間里,他是絕不會打擾我的。
有一次,我跟著父親去縣城,他要去辦事。辦完事情后,他看天色還早,就答應我,送我去書店看書。把我送到書店后,他就對我說:“我不打擾你看書了,十五分鐘后來接你。”然后就到書店附近去逛了。
于是,這十五分鐘就是我獨立支配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我會專注地看書。
我前面一再強調,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我們成年人一樣,也需要有機會來自己作決定,這樣能鍛煉自己的決策能力,體會自主選擇的快樂。所以,無論父母對他多么不放心,也不能干涉他。只有當父母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時,才能培養好孩子的決斷能力。
優秀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會給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間,讓他鍛煉自己的獨立能力和應對生活變化的能力。而當一個孩子得到充分鍛煉后,獨立性得到提高,他就會有信心去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坦然面對生活中的風雨和挑戰,從而更好地立足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