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 諸葛玉堂
- 2735字
- 2019-01-04 02:22:24
4.誠實守信,父母的說比做更重要
在十八世紀,英國有一位有錢的紳士,一天深夜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小男孩攔住了。小男孩請求他買一包火柴。因為紳士沒有零錢,就沒有同意。男孩就央求道:“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么東西也沒有吃呢”
紳士只好說:“我沒有零錢買。”
“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給你換零錢。”男孩說完,拿著紳士給的一個英鎊快步離開,但紳士等了很久,男孩也沒有回來,紳士覺得被騙了,就回家了。
第二天,紳士正在自己的辦公室工作,仆人說來一個男孩要求面見紳士。男孩進來后,自我介紹:“先生,對不起,我哥哥讓我給您把零錢送來了。”
“你的哥哥呢?”紳士問。“我的哥哥在換完零錢回來找你的路上被馬車撞成重傷了,在家躺著呢。”小男孩回答。
紳士被小男孩的誠信所感動。就讓小男孩帶著去看他哥哥。一見紳士,男孩連忙說:“對不起,我沒有給您按時把零錢送回去,失信了!”
紳士被男孩的誠信深深打動了。當他了解到兩個男孩的父母都雙亡時,便決定把他們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擔起來。
誠實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培根也說過:“沒有一個罪惡比虛偽和背義更可恥了!”列寧也曾說過,閃光的東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在生活中,正是因為有“誠信”的存在,才使我們更愿意相信別人。
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離不開誠信的父母,父母誠實,孩子就不會撒謊,身教勝過言教。比如:抽煙好賭的父母教育孩子不抽煙、不賭博,對孩子來說自然沒有說服力;自己經常沉迷于網絡的父母,是不能說服孩子不上網的。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誠信本身就是道德本源,失去誠信,道德就無法立足,誠信是道德的立腳點。因此要重建良好道德,就要從誠信入手。而從成功生養教的角度來看,誠信是個人品牌樹立的基礎,是一個人最基礎的道德規范,也是在社會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把誠信教育作為人格教育的一部分,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將會是孩子一生受用的品質和財富,對孩子來說的確非常重要。
幾年前,我去拜訪一位教育界的名人——相交多年的老朋友時,一起陪他到舞蹈班接他八歲的女兒。
他跟女兒約好的時間是下午三點半,正好那天是他女兒八歲的生日。他要帶女兒去國家大劇院觀看一位有名的鋼琴王子的音樂會,算是送給女兒的生日禮物。
這個鋼琴王子是他女兒的仰幕者,女兒一年前就盼著這場音樂會。
三點半,我們準時來到舞蹈班的學校門口。十分鐘過去了,他女兒仍然沒有出現。我擔心會出什么事,讓他打電話給學校。他鎮靜地說,不會有事的。
果然,五分鐘后,他女兒出現在校門口,看到我們,她像一只快樂的小鳥飛過來,非常歉意地說:“爸,叔叔,我失約是因為我的表慢了十五分鐘。”說完就把表拿給我們看。
他平靜地對女兒說:“今天不去看音樂會了。”
女兒要哭出來的樣子:“爸,這次是意外,你就原諒我這一次吧。。”
“你要為你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沒有任何借口。”朋友說著,掉轉車頭,往家的方向開去。
我看了看時間,離音樂會開演還有半小時,如果現在過去,完全能趕得上。
在車內,我看著那個眼淚汪汪的可憐女孩,有點心疼,正想勸勸朋友時,他向我們講起他小時候的故事來。
他是家族里唯一的男孩,從小受到父母及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的寵愛,平時他無論犯什么錯誤,大人們都會想方設法為他找借口遮掩。他很享受這樣的愛,漸漸地,他就養成了做任何事情,都沒有責任意識的習慣。
他十歲時,他的一個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得了重病。臨轉院的前一天,朋友托人告訴他,讓他明天下午兩點去醫院探望自己。
那時,他隱隱地感覺到,好朋友的病很嚴重,說不定這是最后一次見面了。于是,他決定不管發生什么事情,都要去醫院探望朋友。那天午睡時,他一再叮囑父母及家人,下午一點鐘準時叫醒他。
等他醒來時,已經兩點多了。原來,家里人看他睡得香,就不忍心叫他。等他心急火燎地趕到醫院,好朋友剛被車接走。他聽醫院的人說,好朋友為了等待他,不顧別人勸說,冒著生命危險多等了他十分鐘,一直對別人說:“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一定會來看我的。”
可他卻辜負了好朋友對他的信任。
站在醫院里,他哭了,深深的內疚和自責,像刀子一樣剌穿他的心。讓小小年紀的他痛苦不已。幾天后,他聽到了令他遺憾一生的消息:好朋友因病去世了。
那一刻,他整個人都麻木、虛脫了。他說,當時都不知道如何用文字來形容恨自己的心情。
這件事對他打擊實在太大了。在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沒有辦法走出自責的泥沼。雖然家里人又想了很多借口替他解圍,但只有他自己明白,這種借口是多么蒼白無力,而且是需要用終生的遺憾為代價的。
他講完故事后,總結道:“為自己的任何行為負責,沒有任何借口。這既是一個成年人對自己的要求,更是父母從小教給孩子的成長箴言。要想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童年和燦爛的未來,父母對他最好的教育和愛,就是讓成長中的孩子,為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負起責任來。也就是說,要誠實守信。”
他的話提醒了我,在多年的教育工作或生活中,我經常會看到一些父母,不但代替孩子做種種事情,甚至當孩子犯下嚴重錯誤時,還為他們找各種借口。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何來誠信?
我這位朋友說:“父母這樣的影響,會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行為、不負責埋下苦果,導致他們受更多的罪。比如,在學業上養成不按時寫作業的壞習慣;參加工作后不認真對待工作的陋習。等等。所以,父母要想讓孩子誠實守信,就得讓他直接親身感受到自身錯誤行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他的話一語中矢,我很贊成。多年的教育工作讓我發現,孩子是否誠信源于父母。父母如果在平時生活中讓孩子為自己的食言獨自承擔后果,會促使孩子自覺改正錯誤行為的好辦法。它既能有效地讓孩子自覺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還能培養孩子誠實守信的品質。
“對不起,爸爸不能帶你去看音樂會了。”朋友轉過頭,看著女兒清澈的大眼睛,說道。
“爸,說對不起的應該是我。你放心,我下次再也不會失約了。”朋友的女兒臉上掛著燦爛的笑。
我笑著問她:“那下次萬一再有意外怎么辦?”
“我會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工作的。”這個長相乖巧可人的女孩,自信滿滿地回答。
看,她小小年紀就知道怎樣為應府“意外”想辦法了。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人的本能都是趨利避害的,孩子也是一樣,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嘗到苦頭,下次不用父母說,他自己就會想辦法規避,用正確的方式去做事。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所言,犯了錯誤的人應該承擔后果,讓他們承擔后果可以更好地讓他們不再犯錯誤。
一個人只有誠實守信,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對于孩子來說,誠實守信是重要的人格素質,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培養孩子具有誠信的品質,遠比讓孩子學習功課更重要,這對孩子今后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守信用、誠實做人的原則。那么,父母在培養孩子誠信品質時應該怎么做呢?請見表2-4:
表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