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 諸葛玉堂
- 2859字
- 2019-01-04 02:22:23
3.父母表達愛的方式要心口如一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創造一個教育人的環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家庭作為孩子日常生活和成長的主要基地,其環境對孩子會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我說的這種家庭環境,是指來自家人相處的那種溫情的氛圍,是父母用暖暖的愛來烘托出的一種祥和、良善、和諧、溫馨的氛圍,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不但更懂得愛,情商也高;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但心態健康,懂得愛自己、愛他人,而且他的人際關系也好。
有一年,我到M市講課,得知在M市工作的朋友因病住院,就抽時間去醫院看他。
我去時,朋友上中學的兒子正拿著飯盒要離開,看到我進來,禮貌地跟我打招呼:“叔叔好,路上辛苦了。”他說著,把一旁的椅子放在我面前,看到我坐下后,才離開。
朋友的兒子在我們朋友圈里是出了名的高情商。
他上初中一年級,在班里上到老師、下到學生,沒一個不喜歡他的。他的學習成績在班里屬中等,但班里選班干部時,同學們會爭著選他。同學們送他的外號是:暖男。
孩子走后,朋友對我說,這次他生病全靠兒子照顧。原來,他愛人的母親也生病了,愛人去照顧她。兒子那個心細呀,完全是他愛人的翻版,為了給他做營養餐,還專門向醫生請教過。
整整半月的時間,朋友的兒子在醫院耐心地照顧著他,用濕毛巾幫他洗臉;扶著他上廁所;看著他輸液;他晚上哪里不舒服了,兒子就去叫護士。
朋友欣慰地說:“醫生說我再有兩天就可以出院了。我的病好這么快,多虧我兒子的耐心護理啊。”
朋友所在的病房、醫院里的醫生和護士,都對他兒子贊不絕口,問他是如何教育出這么一個體貼會關心人的好孩子的。
“是呀,我也想問這個問題,你是如何把孩子教育得這么出色的?”我忍不住說道。
朋友如實說道:“說實話,我和愛人并沒有特地教育兒子怎么關心人,而且,我們平時工作都忙,感覺對他關心很少。不過,我和愛人在家里,會向對方表達愛和關心,比如,我加班回來晚了,愛人就問我累不累?并為我泡茶或是給我按摩背;我出差前,愛人為我收拾行囊,囑咐我在外要注意休息,出差回來后,愛人要做好吃的給我接風洗塵……而我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愛人,久而久之,兒子就跟我們學會了這樣的相處方式。”
家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學校,在這所學校里,父母的相愛的方式,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更是孩子學習“愛”的最好場所,父母的相親相愛,以及父母之間的相處之道,能讓孩子從細枝末節之處學到如何去愛,并且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如何愛別人和接人待物。
在家庭中,父母若是能夠經常恰到好處地向另一半表達愛,孩子也會耳濡目染,也會加以模仿,向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對于孩子來說,家庭的溫情來自于父母真愛情感的體現;孩子的幸福感,來源于父母相愛的程度。父母給孩子提供的好的家庭氛圍,足以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愛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語言,也是最為神圣的。哈佛76年研究結果顯示:只要遇到真愛,人生繁盛的幾率就會顯著提升。
1938年,時任哈佛大學衛生系主任的阿列·博克(ArlieBock)教授開始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研究計劃,他打算追蹤一批人從青少年到人生終結,關注他們的高低轉折,記錄他們的狀態境遇,點滴不漏,即時記錄,最終將他們的一生轉化為一個答案——什么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贏家。
研究對象是哈佛本科生268人,美籍白人男性,入選標準皆是家境良好、身心健康、儀表堂堂。這就是著名的“格蘭特研究(The Grant Study)”。研究名字緣于最初的贊助者,慈善家威廉·格蘭特(WilliamT.Grant)。如今,這項研究已經持續了整整76年,花費超過2000萬美元。
這批人可謂“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徹的一群小白鼠”,他們經歷了二戰、經濟蕭條、經濟復蘇、金融海嘯,他們結婚、離婚、升職、當選、失敗、東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順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毀健康早早夭亡。
最終,這268人里確實涌現了不少成功人士,迄今有4個美國參議員,1個州長,甚至1個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不過,肯尼迪的研究檔案早就被政府單獨拿走,預計到2040年才有可能解密。
其余267份人生檔案又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呢?
以下因素不太影響“人生成功”:最早猜測的“男子氣概”沒用,智商超過110后就不再影響收入水平,家庭的經濟社會地位高低也影響不大,外向內向無所謂,也不是非得有特別高超的社交能力,家族里有酗酒史和抑郁史也不是問題。
真正能影響“十項全能”,幫你邁向繁盛人生的,是如下因素:自己不酗酒不吸煙,鍛煉充足,保持健康體重,以及,童年被愛,共情能力高,青年時能建立親密關系。
如下數據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與母親關系親密者,一年平均多掙8.7萬美元。跟兄弟姐妹相親相愛者,一年平均多掙5.1萬美元。
在“親密關系”這項上得分最高的58個人,平均年薪是24.3萬美元。得分最低的31人,則平均年薪沒有超過10.2萬美元。只要能在30歲前找到“真愛”——無論是真的愛情、友情還是親情,就能大大增加你“人生繁盛”的幾率。
為此,瓦利恩特說,愛、溫暖和親密關系,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應對機制”。他認為,每個人都會不斷遇到意外和挫折,不同的是每個人采取的應對手段,“近乎瘋狂類”的猜疑恐懼是最差的;稍好一點的是“不夠成熟類”比如消極、易怒;然后是“神經質類”如壓抑、情感抽離;最后是“成熟健康類”如無私、幽默和升華。
一個活在愛里的人,在面對挫折時,他可能會選擇拿自己開個玩笑,和朋友一起運動流汗宣泄,接受家人的撫慰和鼓勵……這些“應對方式”,能幫一個人迅速進入健康振奮的良性循環。反之,一個“缺愛”的人,則遇到挫折時往往得不到援手、需要獨自療傷,而酗酒吸煙等常見的“自我療傷方式”,則是早死的主要誘因。
瓦利恩特說:“溫暖親密的關系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開場。”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幸運擁有美好童年,但好消息是,不論你今年幾歲,都有機會“在愛里獲得重生”。哈佛那批人里,一個化名卡米爾的入選者直到35歲才第一次知道被別人全心關愛是什么感受——當時他因肺結核住院14個月,而醫護人員給了他一直渴望的愛與溫暖。
此后,卡米爾從一個自殺未遂的神經癥患者,變成了一個負責的醫生、丈夫和父親,他的家人、病人、下屬和朋友都衷心愛他,最終他在82歲時攀登阿爾卑斯山的過程里因心臟病突發去世,許多人出席了他的葬禮,向他致意告別——雖然開場并非最佳,但收尾時確實是段豐盛繁茂的成功人生。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幸福人生的關鍵在于“愛”!對于孩子來說,父母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美滿,關系著孩子的成長與人格的塑造。夫妻關系不好,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歸屬感,從而導致心理失衡。
孩子的行事做風,是父母的縮影響。家庭好像一個小社會,孩子本能地效仿父母的相處方式。一個父母恩愛、相互尊重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也將是彬彬有禮、富有愛心的。而且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性格活潑開朗、樂觀自信,遇到困難不會退縮,而是采用積極的方式應對。
而生活在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中的孩子,孩子性格內向自卑,碰到事情消極對待,甚至發展出暴力傾向。比如,一些孩子早戀、上網成癮、打架斗毆等不健康的表現,就是因為在家庭里找不到愛,向外尋求慰藉的表現。
家是避風的港灣,也是充滿溫暖和愛的地方。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就得為孩子打造和諧溫馨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