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簡明世界歷史讀本
  • 武寅主編
  • 3636字
  • 2019-03-18 19:38:27

二 早期雅利安文明

雅利安人入侵及其社會變遷

哈拉巴文明滅亡之后兩個多世紀是印度史的黑暗時期,沒有城市,可能也沒有國家,一切晦暗不清。約公元前1500年始,印度次大陸的歷史開始有了文字描述,雖然這些描述的事實很難證實與證偽,但至少讓后人能夠大體勾勒出印度史的演進線索。

這時發生了一個改變印度次大陸歷史的重大事件,這就是操印歐語的雅利安人的大舉入侵,在整個次大陸確立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長期統治地位,決定了印度成文史的基本面貌。

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居住在里海和中亞草原上的印歐人游牧部落由于某種原因向其他地區遷徙。其中一部分進入伊朗高原并定居下來,另有一支處于游牧社會的雅利安人沒有停留,穿過伊朗與阿富汗,經過開伯爾山口侵入印度河流域,進而成為次大陸的主人。雅利安人入主印度的過程成為雅利安人的宗教(婆羅門教)四部經書的重要內容。在梵語中,這些經書統稱吠陀,意為知識、啟示。根據四部吠陀編成年代與所述內容的先后,史學界把雅利安人入侵至孔雀王朝建立的大段歷史分成三個階段:

1. 早期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前900年),是吠陀書中最早的一部《梨俱吠陀》所反映的年代,這是史前社會向文明社會的過渡階段;

2. 晚期吠陀時代(約公元前900—前600年),是另外三部吠陀(《婆娑吠陀》《耶柔吠陀》《阿達婆吠陀》)反映的時代,為雅利安人國家形成與早期發展階段;

3. 列國時代(約公元前600年—前4世紀末葉),雅利安國家由小國分立走向統一大國的階段。

在早期吠陀時代,雅利安人入侵遭到當地達羅毗荼人的頑強抵抗。這種抵抗反映在《梨俱吠陀》中,就成為有關雅利安人與達薩人殊死斗爭的故事。達薩人在梵語中意為“敵人”,被描繪成黑膚、扁鼻或無鼻的丑陋敵人,而雅利安人意為“高貴者”,被描寫成白膚高鼻、儀表堂堂。

侵奪戰爭總是伴隨著殺戮與豪奪。處在氏族部落制下的入侵者對付異族時毫無溫情可言,只有無情與殘忍,《梨俱吠陀》說一次戰斗就摧毀了敵人90座城鎮。達薩人或被消滅,或被征服而成為奴役對象,或被驅趕到邊遠森林地區。雅利安人攻占了印度河上游區域,繼續向中下游推進。在約公元前1000年,他們進一步東進至恒河流域,占地達到極限。在征服與接管廣大農耕地區的同時,他們被更為穩定、更有保障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所折服,于是逐漸告別了游牧社會,轉向農業社會,劇變后的次大陸社會趨于穩定,社會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

為了便于統治,保持自己與黑皮膚的原住民的差別,雅利安人實行種族隔離政策,防止不同種族之間通婚,把自己的村社與原住民的村落隔離開來。這樣一來,印度社會因征服戰爭分裂為征服者與被征服者兩大涇渭分明的社會集團,即雅利安瓦爾納和達薩瓦爾納。瓦爾納的原生義是“顏色”,源自雅利安人與印度原住民的種族對立。隨著社會分化的加深,瓦爾納衍生出“等級”的含義。在漢譯佛經中,它被譯為種姓,因此瓦爾納制亦稱作種姓制。

雅利安人自身的氏族部落社會在征服戰爭中,以及在雅利安人不同部落之間爭奪勢力范圍的內爭中《梨俱吠陀》提到恒河流域十部落聯盟與最強大的婆羅多五部落聯盟的大戰。,也在逐步解體。土地逐漸集中到有經營能力與社會權力的少數人手中。戰爭加強了部落領袖的權威與財富的集中,促進了這一分化的進程。在早期吠陀時代末葉,先富起來的大土地所有者和特權者已經構成雅利安社會的上層貴族階級,不僅擁有財產優勢,而且控制了社會與宗教的管理權,成為勞心者,這批人就是僧侶貴族婆羅門與世俗貴族羅阇尼亞。廣大雅利安小生產者,如小農、小商販與手工匠人是勞力者,構成雅利安社會的下層平民階級,被稱作吠舍。在他們之下,是眾多被征服的達薩。他們也從事小生產,被稱作首陀羅。古代世界最嚴格、最封閉也是最復雜的社會等級制度——瓦爾納制在列國時代初步成型。

為了對這種新的社會等級制加以固化,既得利益集團婆羅門編造出一個神話:雅利安人主神之一婆羅摩把他創造的第一個人普魯沙當作犧牲,按先后次序割取其部位。先后割下的嘴巴變成婆羅門,手變成剎帝利,腿變成吠舍,腳生出首陀羅。這一切為雅利安人國家的形成準備了條件。

 

晚期吠陀時代

晚期吠陀時代是印度的鐵器時代,社會生產力有新的發展。人口增加,鐵制犁鏵的應用,使耕地面積擴大。農作物引進了水稻,提高了糧食產量。農業成為次大陸的主導產業。手工業和商業也得到發展,表現為分工細化,出現專門的鐵匠、木匠、織匠、石匠等行業專業化現象。

社會剩余產品隨著農業、工商業的發展在增長,社會分化進一步加劇,主要表現為瓦爾納制的充分形成與固化,各等級的權利和義務有了明確的規定,可謂尊卑有序,并產生了維護這種社會秩序的暴力機器——國家。

按照婆羅門教的解釋,瓦爾納制是印度社會的支柱。其中,婆羅門是最高等級,負責主持婆羅門教在廟宇、其他公共場合以及信徒家內的儀式,解釋與傳授教義與經典,代神傳遞建議,完全脫離生產,免除各種賦稅與徭役,靠自身布施與社會捐贈生活,也有一定的寺廟產業。婆羅門可參與世俗政治活動,如擔任剎帝利的顧問,隨國王出征。

剎帝利是第二等級,由羅阇尼亞轉化而來,是世俗統治者。雖可以參與宗教活動,如祭神儀典,可學習與研究經書的微言大義,但沒有婆羅門的宗教特權,不得像婆羅門一樣正式傳授教義經典,主持公私宗教儀式,傳遞神的意旨。他們一般是大地產主,可依賴特權攫取財富,國王與王室貴族、行政官員與軍事首領均屬這一種姓。

吠舍是第三等級,主要從事農牧業、手工業商業。有宗教活動的參與權、受宗教教育權,無行政權,須繳納賦稅與服兵役、勞役,是具有自由身份的平民大眾。

首陀羅為第四等級,是為前三個種姓服務的小生產者與傭工。他們沒有任何政治權利,也沒有參與婆羅門教活動和受宗教教育的權利,他們哪怕聽到宗教儀式上的誦經,也要被處以耳中灌融化的蠟或錫的嚴懲。按照婆羅門教轉世輪回的說法,前三個種姓屬于“再生族”,可以死后復生,轉世成其他人。首陀羅是非雅利安人,屬于“一生族”的卑賤者,沒有轉世的特許。

在種姓制下,原雅利安人與達薩等原住民之間禁止通婚的規定此時擴及所有種姓之間,婆羅門與剎帝利種姓間同樣原則上不可聯姻,只能實行內婚制。但實際生活并不會嚴格循規蹈矩,高種姓男子若娶低種姓女子是謂順婚,盡管社會譴責這種現象,但法規可網開一面,其后代可繼承父親的種姓。低種姓男子娶高種姓女子則為逆婚,被絕對禁止,即使剎帝利男子亦不可能娶婆羅門女子。這就造成了基因的相對隔絕,不同種姓在外貌上有明顯的差異,同時造成姓氏與種姓地位的必然聯系。

種姓制形成后,各等級從事的職業不能更替改變,早期吠陀時代一家人可以從事不同職業的情況不復出現,子承父業天經地義。

不同的權利與義務伴隨不同的法律地位。如果低級種姓傷了高級種姓的肢體,必須用自己的相應肢體作為抵償。在量刑上,婆羅門受到的最重判罰不過是流放,其他等級則可判死刑。對于首陀羅,幾乎沒有什么法律保護,前三個種姓可任意驅趕、毆打他們,殺死首陀羅也只需繳納罰金。而首陀羅辱罵前三個種姓,則要割舌、用鐵釘燒熱后扎入其口中。

在種姓之外,還有數量相當多的更為低賤的社會成員,他們是賤民與奴隸。賤民又稱“不可接觸者”,最初起源不祥,后來四種姓的成員有不少觸犯種姓制度,如異性通婚等而淪為賤民。他們從事最低賤的工作,如抬死尸、清除糞便等,不能與有種姓的人住同一村鎮,不得接近水井,以免污染水源。為此他們住在村外,行路要帶標記,敲打器物,發出聲響,提醒有種姓的人及時避開,以免晦氣。他們實際上與奴隸的地位無異。

種姓制后來在歷史中不斷演變,四種姓之間和單一種姓內部按出身、職業、人種、姓氏、財產、居住區域等因素分化出難以數計的等級,互相之間存在或明顯或細微的高低貴賤之別。印度在20世紀50年代雖廢除了種姓制,并對低種姓居民給予教育、就業等優惠,但因傳統偏見根深蒂固,種姓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印度人的社會關系,農村地區尤甚。

在制度化的階級與等級社會基礎上,印度河與恒河流域形成了雅利安人的君主制國家,如犍陀羅、克迦耶、馬德拉、烏希納拉、瑪蹉、居樓、般陀羅、迦尸、居薩羅、毗提訶、跋祗等20多個小國。每個小國以城市為政治、經濟、宗教與防御中心,結合周邊村社組合而成。在這些小國中,過去的部落首領“羅阇”成為脫離社會的世系君主,建起一套政權機構。如:基層有村長,百村有百村長;中央有婆羅門顧問,行政、財政、軍事官員;王室有王后嬪妃、侍從、警衛等。有些小國似還存有氏族民主制殘余,如佛經記述跋祗國遇重大事務要召開長老會議,可能有貴族共和國的跡象。

隨著國家的形成,雅利安人原始宗教也完成了向婆羅門教的轉變,成為統治階級的思想工具。雅利安人原始宗教同其他民族一樣,也是萬物有靈,自然崇拜。他們崇拜太陽、火、風等各種自然現象。在晚期吠陀時代,國家權威及其代表出現,神靈職能發生改變,有了戰神、司法神、國王的保護神,更有了眾神之首大梵天婆羅摩,他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是婆羅門教因果報應理論的最終決定者。

按照吠陀的解釋,婆羅門教的核心內容是“業”與“輪回”論。所謂業,是指人的欲望化作人的行動,不同的行動會造成不同的業,換言之會產生不同的后果。人造業或人的實踐活動都會有所報應,報應的體現是人死后輪回。前生作惡,后世即轉入低級瓦爾納。前生修善,后世變成高級種姓。在這種解釋下,社會階級與等級差別是先天決定的,現世無法改變,只能遵守種姓規范,寄望于未來。由于婆羅門教認為一切皆虛,只有大梵天為實,所以它并不珍視現世事物,提倡殺生獻祭,甚至可以殺人獻祭,具有原始的野蠻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廊坊市| 广东省| 绥芬河市| 石家庄市| 读书| 都昌县| 乌恰县| 吉木乃县| 宜昌市| 吉林市| 德兴市| 乳源| 彩票| 禄劝| 正安县| 社会| 莆田市| 大化| 枞阳县| 丰台区| 阜阳市| 哈巴河县| 巩义市| 玛沁县| 内乡县| 淮滨县| 兖州市| 久治县| 黑河市| 杭锦后旗| 柳州市| 易门县| 武宣县| 丹阳市| 东方市| 长海县| 金堂县| 军事| 三明市| 屯门区| 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