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明世界歷史讀本
- 武寅主編
- 1956字
- 2019-03-18 19:38:27
一 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地理環境與居民的多樣性
印度次大陸位于亞洲大陸南部,是一個兩面環水、幅員遼闊的三角形巨大半島,東邊瀕臨孟加拉灣,西接阿拉伯海,背倚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脈和興都庫什山,總面積400多萬平方公里。海洋與山脈使整個次大陸長期成為相對封閉的地區,僅留西北方向幾個連接山外的通道,如開伯爾山口與勃蘭山口,歷史上有時成為其他民族南下入侵的通道。
古代印度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埃及、西亞明顯不同,地形與氣候多種多樣。大河沖積而成的平原和終年積雪的山地,坦蕩的草原和荒涼的沙漠,干旱少雨的高地和四季常綠的熱帶森林,酷熱與嚴寒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個相對隔絕的地域和風格迥異的風情。
古代印度人口眾多,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居世界人口數量的最前列。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史家希羅多德曾說印度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度。
與自然環境的多樣性一樣,印度種族與民族成分的多樣性也極為突出。舊石器時代早期這里便有人活動,盡管出土的古人類化石還遠遠不足,但人類在這塊大陸長期生息進化卻是不爭的事實。目前發現的舊石器證據,如石片、石斧、石核等,時間跨度在約50萬年前的直立人到1萬年前的智人之間,發現地漸次從個別地點擴展到次大陸各地。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更是遍及次大陸。有名稱識別的最早居民是達羅毗荼人。他們膚色較黑,在人種學上被歸入澳大利亞—尼格羅人種,語言自成一系,即達羅毗荼語系。印度次大陸地廣人稠,古代居民遠不止達羅毗荼一支,從進入成文史后的族群復雜情況看,至少有上百個民族同時生活在次大陸不同地區。公元前15世紀,屬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自西北山口進入次大陸,建立了對次大陸的統治權,成為主要民族。在其語言基礎上形成的書面語是“梵語”,文字是梵文。公元前1000年代中期以后,波斯人、希臘人、安息人等先后侵入印度,或多或少地占據部分地區,主要集中在北部富庶地區,進一步增強了族群的復雜性。
哈拉巴文明
哈拉巴是巴基斯坦東北部旁遮普省的一個村莊名。20世紀20年代,英國考古學家在該村不遠處發現一座遠古城市廢墟。隨后又在次大陸的廣大地區發現了許多同類型的古代城鎮與村落遺址。整個發掘工作斷斷續續進行了近一個世紀,已獲得的材料可以對這一早期文明的范圍、特征給予比較明確準確的重構。
這是青銅時代的文明,存在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300—前1300年,繁榮期約在公元前2600—前1900年。分布空間達126000平方公里,西部邊界在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馬可蘭沿岸,北部與東北部遠及阿富汗境內,東部則達印度北方邦,南部至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文明中心地帶是印度河流域,故學界稱之為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這一文明的基本特征與埃及、兩河流域文明相同。主要經濟部門是栽培農業與家畜飼養業。基本糧食作物是大麥和小麥,此外還種植胡麻、甜瓜、豌豆、椰棗和棉花。家畜與家禽包括大象、駱駝、水牛、黃牛、山羊、綿羊、狗、貓、雞等。象與水牛的馴化應歸于古代印度人。
哈拉巴文明的手工業處于同時代的發達水平,金屬冶煉與加工業、陶器制造業、紡織業等均有很高質量的產品,如紅底黑花與藍白色釉彩的彩陶,精美的項鏈、手鐲、耳環、戒指、腳鐲、胸飾、化妝盒、青銅鏡、象牙梳、剃刀、口紅、撲粉、眼膏等。如果再考慮當時印度人(主要是貴族)的豐富飲食品種(豬肉、牛肉、魚肉、面包、面餅、水果、牛奶、蔬菜)和生活習慣(洗澡),似可得出這樣的推論:青銅時代的印度人創造出這個歷史階段一種精致的生活方式。
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是真正的城市,人口都在3萬以上。從城市布局可以看出有事先的規劃,整個城區包括衛城和下城兩部分。衛城是宗廟與政府機關所在地,戰時是據守的要塞,有四方形的城墻圍繞。下城是居民區與商業區,有10米寬的街道,道兩旁有紅磚壘砌的二三層樓房,輔助設施包括良好的供水排水系統。除住家外,還有手工作坊、飯館、商店的用房,也有簡陋的茅舍,反映了手工業商業的繁榮與社會的分化。從出土文物看,哈拉巴文明的創造者已有廣泛的對外貿易,同阿富汗、伊朗高原、兩河流域、埃及均有貿易往來。
哈拉巴人已創造出獨特的文字符號,目前尚未破譯,看上去類似象形字,刻寫在石質、象牙質、骨質的印章上和陶片上。
哈拉巴文明具備了階級社會和國家形成的一切要素。哈拉巴城有巨大的糧倉,證明是周邊農村剩余產品的集中地;有政府設施——會議廳;有戰爭現象,因為有防御墻;有適于公務需要的文字與印章;有社會的明顯分化。但因材料的局限,特別是缺乏文字材料,無法判定其社會性質與國家類型。
公元前18世紀,哈拉巴文明的主要城市的建筑物垮塌,排水設施遭到破壞,在摩亨佐·達羅還發現了一些被殺害的男女老幼遺骨。這些城市被徹底廢棄,取而代之的是缺乏城市的小居民點。顯然這一古老文明遭到人為或者自然的浩劫,也因此給后人留下了許多難以解釋的難題:這一文明的創造者是誰?文明的毀滅是文化的斷裂還是有所傳承?文明劫難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