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簡明世界歷史讀本
  • 武寅主編
  • 2923字
  • 2019-03-18 19:38:28

三 列國時代與百家爭鳴

摩羯陀的興起

公元前6—前4世紀的列國時代,次大陸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集中在恒河流域。一系列小國互相爭霸,據(jù)說有16國卷入戰(zhàn)爭。混戰(zhàn)中,位于恒河中游的摩羯陀異軍突起,在國王頻比沙羅(瓶沙王,公元前544—前493年在位)統(tǒng)治時先并吞鄰國鴦加,然后又征服相鄰小國,勢力范圍南推到孟加拉灣,成為恒河中南部一霸。他的兒子阿阇世(公元前493—前462年在位)殺父篡位后,繼續(xù)推行擴張政策,滅伽尸、跋祗國。其后任執(zhí)行同樣政策,摩羯陀勢頭不可阻擋,至公元前4世紀晚期,漸次把整個恒河流域及鄰近地區(qū)收入自己囊中,首都遷至華氏城,即今天的巴特那市。它成為印度史上第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為孔雀帝國統(tǒng)一次大陸奠定了基礎。

摩羯陀能夠在群雄競爭中脫穎而出,原因之一是經(jīng)濟繁榮、社會矛盾較少。其次是摩羯陀國王能夠因勢利導,適應婆羅門之下的各個種姓的需求,扶持已經(jīng)興起、倡導眾生平等的佛教,因而能得到百姓的擁戴支持,得人心者得天下。

 

百家爭鳴

列國時代是印度思想史上的黃金時期,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文化現(xiàn)象。這一特殊現(xiàn)象與列國時代的社會經(jīng)濟變化有關。

印度次大陸形成種姓制、國家機器及與之配套的統(tǒng)治階級的婆羅門教后,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一系列城市興起,這意味手工業(yè)商業(yè)的進步,金屬貨幣的出現(xiàn)是這方面進步的一個標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引起階級等級關系的變化。首先,吠舍中分離出一個商人高利貸集團,他們擁有巨額財產(chǎn),佛經(jīng)中提到居薩羅首都舍衛(wèi)城有個吠舍商人,有黃金8萬斤。但在種姓制下吠舍沒有特權,他們因此提出有財富才是真正的人的主張。其次,剎帝利在列國爭霸戰(zhàn)爭中日益強大與富有,君主專制開始形成。以國王為代表的剎帝利不愿屈居婆羅門之下。再次,首陀羅因苛捐雜稅繁多,戰(zhàn)爭頻仍,不滿情緒增長。也有些善于經(jīng)營的首陀羅富了起來,社會出現(xiàn)求變的思潮。列國的并立與競爭為各種思潮的提出與傳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于是各階級等級的代表人物便利用宗教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社會要求,產(chǎn)生眾多與婆羅門教矛盾的派別,佛教是其中之一。佛教之外,還有“六師”“六十二見”或九十六種外道,分別代表不同社會集團。百家新思潮的共同點是均在不同程度上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其中最突出的是順世論派、耆那教與佛教。

順世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毗珂跋提,順世意為順行世間。這是與婆羅門教等唯心主義思想截然對立的樸素唯物主義學說,有許多閃光的思想。它反對一切轉(zhuǎn)世輪回說和殺生祭祀,認為物質(zhì)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由“四大”構(gòu)成,即地、水、火、風。生命源于“四大”,因此根本沒有神靈,沒有靈魂。在順世論者看來,人的精神和肉體同時存在,靈魂與肉體可以分離的說法是一派胡言。其理論的杰出代表阿耆多·翅舍欽婆羅精辟地指出,人只要身體死亡,就氣斷命絕,不復存在。另一杰出代表巴亞希則認為,因為沒有來世,所以沒有因果報應,沒有生自父母以外的任何再生者。在這種認識基礎上,順世論派激烈抨擊婆羅門教的殺生祭祀行為,反對窮人忍氣吞聲的苦行主義和束縛人肉體與精神的種姓制,認為人的現(xiàn)實感官快樂是人生真諦所在。他們鮮明地提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反映了平民知識分子的思想主張。因此受到統(tǒng)治階級宗教的圍剿,其著作多已失傳,一些斷簡殘篇也是夾在佛教作品中作為批判對象才得以幸存。

耆那教總體上說是消極的宿命論,它的創(chuàng)始人大概是筏馱摩那。耆那教的中心思想是信命,這點與婆羅門教相似。所以它也重視業(yè)報輪回、靈魂解脫。但它反對婆羅門教經(jīng)書“吠陀”的權威性,否定殺生祭祀,提倡肉體苦行、戒殺生、滅人欲、戒性欲、不偷盜的五律,以擺脫精神痛苦。就承認現(xiàn)成秩序這一點而言,耆那教為印度統(tǒng)治者所接受,世代相傳,至今仍是印度次大陸的重要宗教之一。

 

佛教的誕生

在諸子百家當中,理論解說最莊嚴、最完整細密、博大誘人的派別是佛教。

傳說佛教創(chuàng)始人是釋迦牟尼,原名悉達多,姓喬達摩。其生卒時間存疑。一說公元前563年,一說公元前557年。他年輕時是迦毗羅衛(wèi)國的凈飯王子。該國位于今天尼泊爾和印度交界地區(qū),首都迦毗羅衛(wèi)城的位置尚無定論。釋迦牟尼是佛祖后來的名號,意即“釋迦族的圣哲”。由于缺乏實證史料,釋迦牟尼其人與身世的虛實難以證實或證偽。

相傳釋迦牟尼的母親在45歲時懷他,按當時風俗須回娘家生產(chǎn),結(jié)果在回家途中于藍比尼生下佛祖。他16歲結(jié)婚,29歲得子。生子后,感到人皆受生老病死之苦,人世無常,人性無常,遂信奉苦行主義,出家修行。在苦行林苦修多日,亦即研究學問,尋找解釋人生的思想體系。在35歲時悟道成佛。佛的意思是有覺悟的人,洞悟人世的一切。他隨后四方傳教,收納弟子,建立佛教組織。80歲時在拘尸那辭世。他的弟子將他的骨灰分作八份,藏于各地。他的教義是他的學生在其去世后整理編纂的。成為經(jīng)典則是在佛陀去世后二三百年的事。基本佛經(jīng)是三藏:《律藏》,佛教徒行為規(guī)范的匯編;《經(jīng)藏》,佛陀的言論匯編;《論藏》,對佛學哲理的解說。后來又編寫出對三藏的注釋,關于佛陀降生的故事《本生經(jīng)》。

佛教的中心思想由三部分組成:緣起論,四諦與八正道,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涅槃。緣起論具有辯證的因素。佛陀認為萬物依賴一定條件存在,條件就是緣。具備緣,事物就產(chǎn)生。沒有緣,事物則消失。世間萬物不斷變化,任何緣都不能永恒存在,因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久保留。既然不能永久保留,人間萬物就不值得留戀和追求。人應該拋棄萬物,去尋求永恒的存在涅槃。從這一認識出發(fā),佛陀總結(jié)出四諦,即四條真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四諦是一個因果關系聯(lián)結(jié)的整體,如苦諦強調(diào)人生多苦的一面,忽視人生多樂的另一面。它指出凡人皆要受苦,人有八類從肉體到心靈的苦痛: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受陰。這些苦痛都與生俱來。集諦解釋苦痛的來源。苦起于欲望,有欲望就要在身(行動)口(言語)意(思想)方面有所表現(xiàn),這就是業(yè)。造業(yè)就有報應,有報應就有輪回,有輪回即有周而復始的痛苦而不能自拔。滅諦提出解決辦法,萬念俱滅,就不再造業(yè)。不造業(yè)就不輪回,也無苦痛,達到佛教徒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道諦講修行滅欲的途徑,計八正道。包括正見、正身等道德要求。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蔑視人生與逃避現(xiàn)實,這無疑與婆羅門教的基本思想一致,也同大多數(shù)宗教的基本思想一致。因此,它是有利于社會優(yōu)勢人群,特別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這是佛教能夠得到印度統(tǒng)治者接受和長期支持的原因。

但佛教也有與婆羅門教明顯不同的地方。佛教是所有種姓的宗教,不是婆羅門等特權等級的宗教。它不贊同神創(chuàng)四性說,用職業(yè)分工解釋瓦爾納現(xiàn)象,甚至不承認種姓不變說,認為“眾生平等”,實際提出了生而平等的理念。雖然這種平等與順世論的平等觀還有很大區(qū)別,系指宗教領域的平等,但仍是人類自我認識的一個巨大進步,對低種姓民眾具有巨大的魅力與慰藉。在這一理念基礎上,任何種姓的信徒只要按照正道苦心修行,就能逐漸去惡積善,最終修成阿羅漢或成佛,得到解脫。而且這種博愛眾生的思想不僅限于人類,還擴及其他動物,佛教對教徒提出了戒殺生與食素兩個要求,這是一種普遍的慈悲與關懷。

由于佛教具有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都容易接受的特點,因而得到列國上層的慷慨贊助。如摩羯陀的國王頻比沙羅、阿阇世,居薩羅國的國王都積極支持與推廣過佛教。佛教同時也得到許多下層種姓的信任,很快成為列國時代影響最大的新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洱| 上饶县| 闻喜县| 绥德县| 搜索| 丰都县| 凤城市| 林西县| 玉树县| 曲麻莱县| 那坡县| 慈溪市| 民乐县| 司法| 依兰县| 丰台区| 遂平县| 凤城市| 即墨市| 习水县| 邢台县| 文水县| 中方县| 呈贡县| 卫辉市| 梅河口市| 上栗县| 永定县| 江油市| 台南市| 车致| 保德县| 周口市| 桐梓县| 鄄城县| 广东省| 土默特左旗| 滨州市| 桐柏县| 松桃| 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