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孔雀帝國
旃陀羅崛多與孔雀帝國
當次大陸東北部完成局部統一、建立摩羯陀王國時,西部地區還處在分裂狀態。這種狀況給波斯入侵提供了便利。公元前518年,波斯入侵印度河流域,將占領地辟為行省,每年征收巨額貢稅,并征集一定的兵員。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遠征希臘半島,入侵軍中便包括西印度士兵。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東侵攻滅波斯帝國,曾于公元前327—前325年南下印度,利用西印度四分五裂的有利形勢,一直打到印度河出海口,留下少量士卒統治占領區。
公元前324年,反抗異族占領的武裝起義在西印度各地爆發,領導人之一是旃陀羅崛多(公元前324—前300年在位)。他出身養孔雀的家族,以孔雀為姓,拉起隊伍自立為王,很快成為最具戰斗力的義軍。公元前317年,旃陀羅崛多的部隊將馬其頓人完全趕出西北印度。其后他又率軍與東部強國摩羯陀相爭,攻破難陀王朝首都華氏城,統一印度大部地區,建立孔雀帝國(公元前324—前187年)。
公元前305年,西亞塞琉古王國軍隊入侵印度,試圖恢復馬其頓人的統治,被旃陀羅崛多擊敗。塞琉古割讓阿富汗、俾路支大片土地予孔雀帝國,并把公主嫁給旃陀羅崛多。旃陀羅崛多則回贈塞琉古500頭印度象,足見孔雀帝國的富裕和強大。
旃陀羅崛多去世后,賓頭沙羅(公元前300—前273年在位)繼位,繼續擴張,但斬獲不多。把孔雀王朝版圖擴至極限的是他的兒子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阿育王當政時征服南部大國羯陵迦,殺死敵人10萬眾,俘虜15萬。至此,南亞次大陸除個別角落外,全部納入孔雀帝國版圖。
帝國的經濟、社會與政治
孔雀帝國時期是印度經濟的繁榮期。統一帶來社會穩定與交流便利,手工業商業因此非常活躍。首都華氏城的紡織業、金屬冶煉與制造業頗為發達,手工業的發展促成同業公會的出現,政府甚至設立了商業管理機構,負責仲裁商業糾紛、收稅與控制物價。印度官商與私商的對外貿易活動遠及埃及、中亞、西亞、中國、東南亞。中國的絲綢正是在這個時期輸入印度次大陸。
但農業仍然是孔雀帝國的主要經濟部門,無論生產力還是生產關系所有制都有新的發展。例如此時廣泛采用人工灌溉技術,木制水車流行,一年兩熟制得到推廣,糧食產量隨之增長。
帝國土地所有制有三種類型:王室大地產、貴族與私人的地產、村社的地產。王室與貴族的土地所有形式與其他地區相似,使用依附農民、雇工、奴隸勞動。村社是其他文明地區少見的社會現象。它們大至千家,小則幾十戶,是國家的基層行政單位和稅收單位。村社土地和其他財產分為公有和私有兩種類型,與吠陀時代相似。其中,水源、草場、森林、渠道等屬公有財產。主要財產形式耕地由個體家庭占有,占有程度在不同地區有所區別。私有制發展較弱的地區,土地公有特征明顯,各家份地會定期輪換分配,甚至采取集體耕作形式。在土地私有制發展較快的地區,田地私有已經產生,個體家庭占有的土地可以在家庭內繼承、家庭外轉讓。
孔雀帝國是印度奴隸制的鼎盛期,有關奴隸的記載量大增。文獻記載奴隸來源有近20種之多,如家生奴隸、買來的奴隸、獲贈的奴隸、繼承的奴隸、被救活的奴隸、典押的奴隸、戰俘奴隸、賭輸而來的奴隸、因愛女奴而委身的奴隸、自賣奴隸、債務奴隸,等等。來源之多,在古代世界頗為少見,折射出奴隸制的深入與廣泛。
奴隸制鼎盛的又一表現是在生產領域能夠見到許多奴隸勞動,如在王室地產上,手工作坊內。家奴不只是服務于王室貴族家庭中的仆人,還有很多從事加工勞動,如推磨奴、搗米奴、釀酒奴等。打水女奴也很普遍。她們需很早起身,扛著水罐,一次次把水送到主人家中。這種笨重的體力勞動成為奴隸地位的象征,在印度次大陸釋放奴隸的儀式就是從奴隸肩上取下水罐,然后打碎。但總體上看,孔雀時代奴隸在生產領域的作用始終不能同吠舍、首陀羅相比。
在上古印度政制史中,孔雀帝國是高度君主專制的階段。基本形式類同古埃及與兩河流域,國王高高在上,集政治、軍事、司法、財經、宗教最高權力于一身。在國王之下,有為他服務的咨詢機構——御前會議,人稱帕利沙德。有宰相負責的中央行政機構,代國王處理日常各種政務。宰相之下有負責稅務、農業、市政管理等事務的大臣。整個帝國約分成五個行省,由國王委派的總督管理。
君主專制的支柱是軍隊。帝國有龐大的常備軍共60萬人,包括步兵、騎兵、戰車兵、輜重兵等兵種。另有特務機關,既監督百姓,又監督各級官員。專制君主的另一個重要統治工具是宗教。阿育王皈依佛教,大力扶持佛家,如教主一般向四方派遣傳教團,主持佛教會議。
阿育王死后,王子們展開激烈的權力爭奪,地方勢力趁機割據。公元前187年,末代國王被殺,帝國分崩離析,出現合久必分的亂局。但直至印度上古歷史終結,次大陸始終未能分久必合,重新統一。其間多次受到外敵入侵。起初是大夏王國,之后是安息帝國。在1世紀,貴霜帝國把北印度納入自己的版圖,首都一度從中亞遷至西北印度的富樓沙城(今白沙瓦)。5世紀,白匈奴侵入印度河流域,滅貴霜帝國。次大陸在分裂中進入世界史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