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以上帝的名義
- 美國的故事(七冊套裝)
- 畢藍
- 4124字
- 2018-03-20 16:20:57
1621年,乘“五月花號”移民船來到北美的分裂派清教徒們,在今天的馬薩諸塞州普利茅斯鎮地區建立了英國在北美的第二個殖民地——普利茅斯殖民地。更重要的是,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教堂,可以不受干擾地追求自己的信仰了。清教徒們一踏上北美大陸就跪倒在地,感謝上帝引導他們穿越大洋,保佑他們平安到達。那么,上帝賜給他們的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呢?
馬薩諸塞州的緯度跟中國的遼寧省差不多,氣候寒冷,海邊風大石多,土地遠不如弗吉尼亞肥沃,只能種點玉米,不可能種煙草。但上帝并沒有虧待他們。這個地區的印第安人勢力本來就比較弱,90%的人又被天花奪去了生命。所以,清教徒們幾乎沒有受到任何來自印第安人的威脅,反而與他們建立了友好的關系,比戰火連綿的弗吉尼亞安全多了。這兒雖然不適合耕種,但森林密布,河流眾多,動物繁盛。毛皮制品,特別是河貍皮、鹿皮和黑熊皮等,深受歐洲人的喜愛,殖民地的木材和毛皮生意在一年之內就有了起色。附近的海中盛產龍蝦,還有各種魚類,海豹就在沙灘上哺乳、嬉戲,鯨魚和海豚也成群結隊地在這里捕食,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將為捕魚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再加上人們從弗吉尼亞的故事中學到了一些在新大陸的生存經驗,清教徒們又都很勤勞,樂于互相幫助,不像弗吉尼亞的紳士們那樣自私又貪婪,殖民者的死亡率從弗吉尼亞的80%降到50%。
普利茅斯殖民地得以生存,除了靠印第安人的幫助,還要歸功于總督布拉德福德強有力的領導。布拉德福德1590年生于一個比較富裕的小農家庭。他沒受過高等教育,卻在實踐中練就了很強的生存技巧和領導才能,特別擅長處理糾紛。他12歲時成為分裂派信徒,有著崇高的信仰和堅強的意志。布拉德福德30次當選殖民地總督(每年一選),任職達31年之久,他的回憶錄《普利茅斯定居地》是清教徒歷史和早期新英格蘭殖民地最重要的見證。
布拉德福德追求的是個純宗教的“天堂的國家”,人們完全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他希望殖民地的燭火之光將照亮一個嶄新的國家,孕育一個偉大的民族。但殖民地一天天繁榮,人口越來越多,漸漸地不像最初那么“純凈”了。就在布拉德福德憂心忡忡的時候,大洋彼岸的英國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使普利茅斯旁邊的馬薩諸塞灣地區忽然熱鬧起來,上帝再次讓新大陸感受到他無比的權威和榮耀。
還記得與分裂派同源同宗的清教派嗎?(參看001《清教徒》)。分裂派與清教派本是一家,但分裂派更激進,當年因堅持與英國教會分離,使得自己在歐洲沒有立足之地,才來到北美。它的親兄弟清教派主張清潔、凈化英國教會,卻不想自立門戶,所以暫時得到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容忍。但隨著詹姆士一世越來越獨斷專行,清教派對他厭惡到了極點,他們的目標也從“改革”英國教會變成“控制”英國教會,這下,他們的好日子就到頭了。詹姆士一世恨不得把清教徒一個個捏死,可惜,天不假年。1625年,這位政績與私生活備受爭議的國王一命嗚呼了。
詹姆士一世的幼子查理一世成為英王。這位從小就接受“君權神授”教育的王子比他爹更糟糕,不但不允許任何異議的存在,而且更傾向于天主教。日益加劇的迫害使清教派不得不考慮離開英國了。與分裂派不同的是,清教派的很多教徒都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大多畢業于劍橋大學或牛津大學,是杰出的學者。而且,他們的家境也比較富裕,比如,他們的領袖約翰·溫斯洛普是個律師,生于豪宅,仆從成群。后來,他因堅持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丟了工作。
清教領袖們在劍橋大學開了個會,決定移民北美。他們派人與查理一世談判,要求得到國王的允許和授權。查理一世的態度是:滾!滾得越遠越好!他大筆一揮,慷慨地把公司憲章授給了清教徒組織的“新英格蘭馬薩諸塞灣公司”,殖民者們將根據憲章組成“自治”政府。憲章不僅使他們“合法”地在北美建立殖民地,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合法地與英國進行貿易。大多數英屬北美殖民地都是根據公司憲章建立起來的,這些憲章后來演變成各州的憲法,并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美國憲法。
1630年春天,溫斯洛普率領11艘船共700名清教派教徒駛向新大陸。他乘的那艘船叫“阿貝拉號”,與他同行的有很多家財萬貫的教徒。他們為了追求宗教自由,不惜放棄在英國舒適的生活,到一個陌生的大陸去建立理想的家園。在“阿貝拉號”上,溫斯洛普向眾人宣講了他那篇著名的布道詞《山頂上的城市》。他引用耶穌的話:“你們是世界之光,是山頂上的城市,無處隱藏。”溫斯洛普告訴教徒們,他們將要建立的是“基督教的典范,全世界的楷模,所有的人都將仰視它”。
到達馬薩諸塞灣地區后,他們建立起一個新的城市,并用自己家鄉城鎮的名字,把這個城市命名為“波士頓”。波士頓三面環水,是個天然良港,它很自然地成了馬薩諸塞灣殖民地的首府和商業中心。到1630年夏天時,已有1000多名清教徒來到了波士頓。1630—1640年間,清教徒們像潮水一般涌出英國,史稱“大移民”。他們大多去了加勒比海島嶼,來到馬薩諸塞的有兩萬多人。僅從這點上就看得出來,清教是個勢力龐大、能量驚人的團體,查理一世讓他們離開英國實在是為自己多揀了幾年的命。盡管如此,在他登基二十多年后,那些留在英國的清教徒還是把他送上了斷頭臺。
清教徒們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將來要上天堂,獲得永生。為了配得上這份榮耀,就要嚴格按《圣經》,特別是《舊約》的規定生活。他們一星期工作六天,唯一的休息日是“禮拜日”,去教堂做禮拜,聽牧師講道,有時三四個小時,更多的時候是八九個小時。寒冷的冬天,人們都帶著手爐和腳爐去教堂,因為那里沒有取暖設備,一坐就是一天,若不帶這些東西手腳早就凍僵了。布道時有人在教堂里拿著鞭子巡視,看誰打瞌睡或走神兒就給他一下,絕不手軟,小孩和狗也不例外。教徒們永遠都是穿著黑色的衣服,女人從頭到腳包得嚴嚴實實的,他們認為任何一種誘惑都是魔鬼的試探,要堅決抵制。人們業余時間除了學習《圣經》,幾乎沒有任何娛樂。他們做禮拜時既沒有音樂,也沒有燭光。波士頓地區直到19世紀中期才開始慶祝圣誕節,因為任何形式的慶祝或娛樂都被認為偏離了上帝的準則,是不道德的。
與弗吉尼亞殖民者不同的是,清教徒們都是拖家帶口來到北美的,因為他們相信上帝是以家庭為基礎來組織社會的,人們在家庭中的秩序與他們在社會中的秩序完全一致。雖然人類一出生就帶著“原罪”,但女人的罪過更大,因為是夏娃先偷吃了禁果并引誘亞當犯罪的。所以,男人在家是一家之首,在外是社會公民。而女人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選舉權,做禮拜時要與男人分開,不能在公共場合或教會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她們唯一的職責就是相夫教子。
清教徒們實現了他們的理想,建立起一個“純凈的”、以上帝為中心的宗教社會。一個城鎮中最顯眼、最豪華的建筑一定是教堂,離教堂最近的房子一定屬于地位崇高的神職人員,他們不僅在教會中有巨大的影響力,也左右著政府的施政方針,所有的人都向教會繳稅。有趣的是,清教并不主張“政教合一”,他們追求的是一種政教“互不干涉”的境界。雖然談不上完全的“政教分離”,但至少表面上,神職人員是不能在政府任職的。
不要想當然地認為清教徒們在信仰中迷失了個性,變成人云亦云的《圣經》機器。事實上,清教非常鼓勵“個人”對《圣經》的深刻理解和對圣靈的真切體會,當然,這種理解和體會不能偏離“主旋律”。清教徒們雖然不可愛,但美國人還是應該為他們的這些祖先感到驕傲,因為他們的確是道德高尚的、脫離了低級趣味的、“純粹的”人。他們嚴于律人,更嚴于律己。正是他們的追求和堅持,為未來的美國打上了深深的“清教主義”烙印,也為新大陸帶來了上帝的保佑。直到今天,在道德上,美國社會比歐洲、亞洲以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更加保守。僅憑這一點,清教徒就功不可沒。有人甚至認為,沒有清教,美國就不會成為現在的美國。
為了保證所有的孩子能獨立閱讀和理解《圣經》,尤其是讀懂用希伯來語、希臘語和拉丁語寫成的《圣經》原文,清教徒把教育放在了第一位。雖然清教徒父母一般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能力教自己的孩子讀書,但他們仍然認為孩子們應該去學校。殖民地政府通過法律,規定每50戶人家必須有一個專業老師,住在同一個區域的所有的家庭都必須根據收入繳付教育經費,窮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擁有同樣的接受基礎教育的權利和機會。這是現代美國公立學校制度的起源。
清教的那些從劍橋和牛津畢業的飽學之士,不能忍受新大陸沒有高等學府的事實。1636年,在到達北美僅僅6年之后,他們創建了“新學院”,也叫“新城學院”。1639年,一個叫約翰·哈佛的劍橋畢業生,在遺囑中把自己的圖書館和一半的財產捐獻給“新學院”。從此,“新學院”改名為“哈佛學院”,后來變成了“哈佛大學”。清教徒們把哈佛學院所在的地區命名為“劍橋”,或譯為“坎布里奇”,他們要讓哈佛成為與劍橋和牛津并駕齊驅的一流學府。他們的目標實現了嗎?
懷著崇高的理想來到新大陸的清教徒們得到了他們向往的自由。然而,他們在享受自由的時候,卻忘記了別人也需要自由。他們忘記了自己在英國所受的宗教迫害,認為自己的宗教是世界上唯一正確的信仰,不允許任何人玷污它的純潔。千萬不要在清教徒面前說你不信上帝,他們會認為你與禽獸無異或被魔鬼附身,拼了老命也得把你“教化”成基督徒。
清教的一條“黃金定律”是:己所欲,施于人。它本義是想把自己感受到的上帝之愛傳播到別人身上,讓天國的光輝照耀每一個靈魂。可惜,在馬薩諸塞,這條定律變成了“己所欲,強加于人”。清教徒們從來沒有意識到,世界上還有另一條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馬薩諸塞不需要不歡迎任何其他宗教的成員,它必須是,也只能是,清教徒的天堂。這也許是歷史和上帝聯起手來開的一個玩笑。以追求自由為目的而建立的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成了所有英屬北美殖民地中最“不自由”的一個。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一百五十年后,這個最“不自由”的殖民地竟然打響了爭取自由和獨立的“美國革命”的第一槍。
然而,清教的教義并沒有讓所有的人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自由的思想,如春天的幼苗,還是在馬薩諸塞破土而出了,它的首倡人都是清教徒。它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以不可阻擋之勢改變了新英格蘭,也改變了新大陸的未來。是誰向清教發起了挑戰?他們的結局如何?自由將以怎樣的方式讓新大陸散發出無窮的魅力?請看下一個故事:《自由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