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清教徒
- 美國的故事(七冊套裝)
- 畢藍
- 3202字
- 2018-03-20 16:20:57
要說美國的起源,就繞不過“五月花號”移民船。其實“五月花號”是一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貨船。在跟北美搭上關系之前,它經常往來于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之間,運送貨物。1620年9月16日,它載著102名乘客和25~30名船員,離開英國的普利茅斯港,駛向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大陸。“五月花號”孤獨地在海上漂流了66天,終于在11月21日到達北美。船上的乘客們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建立起一個新的殖民地,把它命名為“普利茅斯”。這就是今天美國馬薩諸塞州普利茅斯鎮所在地。
“五月花號”不是第一艘來到北美的移民船,普利茅斯也不是英國人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個殖民地。那么,這艘船為何如此不同凡響呢?這就要從它的乘客說起了。
在“五月花號”的102名乘客中,大約有一半被后人稱為“清教徒”,另一半是受雇的工匠、仆人和到新大陸尋找機會的殖民者。英文單詞“Pilgrims”被簡單地翻譯成“清教徒”并不準確,約定俗成罷了。這個詞出現在威廉·布拉德福德的回憶錄《普利茅斯定居地》里。布拉德福德是“五月花號”的乘客兼清教徒領袖,后來擔任普利茅斯殖民地總督達31年之久。“Pilgrims”原意是指長途跋涉的“朝圣者”。布拉德福德用這個詞來定義自己的團體,認為他們此行是“舍棄了舒適的城市”,去“山頂上”創造“天堂的國家和精神的平安”。如今,“清教徒”已經成了這群人的特稱。但當時,這些清教徒卻有一個雖非貶義卻也不十分光彩的名字:“分裂主義者”或“分裂派”。他們的出現要追溯到1517年。
1517年10月31日,德國維滕貝格大學教授馬丁·路德,把他對天主教會表示不滿的大作《九十五條論綱》釘在萬圣教堂(也叫“城堡教堂”)的大門上。路德此舉一點兒都不驚天動地,他的原意只是提出對神學的不同見解,供大家討論——往這個教堂大門上貼“小字報”在維滕貝格大學是常見的事兒。
不常見的是,這篇用拉丁語寫成的文章一眨眼的工夫就被譯成德文,兩個星期后,傳遍德意志,兩個月后,風靡歐洲。路德做夢也沒想到會鬧出這么大動靜。他不僅低估了自己的影響,也低估了印刷術的巨大威力。轟轟烈烈的“新教改革”就這樣開始了。從字面上看,應該譯為“抗議者的改革”,因為它是由對天主教會的不滿和抗議引起的。所謂“新教”也就是今天廣義上的基督教。
路德反對得最激烈的是天主教會出售“贖罪券”的行為。當時天主教會壟斷著對《圣經》的解釋權,當時的歐洲人都是被教會嚇大的。為了避免死后下“煉獄”,人們只好花錢購買教會發行的“贖罪券”。教會告訴人們:“隨著錢幣落下的‘叮當’聲,你的靈魂就升天啦!”
路德認為上帝是寬容和仁慈的,人們只要相信耶穌基督,就可以得救,并且這種來自上帝的救贖是“免費”的。“贖罪券”的出售完全違背了《圣經》的宗旨。在路德看來,人們可以根據自己對《圣經》的理解來崇拜上帝,并不需要依賴天主教會。
“大逆不道”的路德把歐洲大陸攪了個底朝天,可“改革”之風卻遲遲吹不過英吉利海峽。雖然英國與羅馬教廷之間總是磕磕碰碰,但它基本上是個守規矩的天主教國家。直到有一天,當英王亨利八世的婚姻出了問題,他與羅馬教皇的“和諧”關系也就走到了盡頭。
亨利八世本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曾親自寫書反駁路德。大約在1525年,他想跟妻子凱瑟琳離婚,原因有二:其一,他瘋狂地愛上了凱瑟琳的侍女安妮·博林,并要與其結婚;其二,凱瑟琳只給他生了個女兒瑪麗,他擔心自己百年之后若沒有男性繼承人,天就會塌下來。于是亨利八世向羅馬教皇提出離婚請求。教皇的回答很簡單:沒門兒!
像所有有個性的國王一樣,亨利八世的反應也很簡單:爺不跟你們玩兒了!從1529年起,他敦促英國議會討論“新教改革”的問題。1533年,議會通過立法,使亨利八世成為英國教會的領袖,并于第二年脫離了羅馬教廷。亨利八世如愿以償,抱得美人歸。安妮為他生了女兒伊麗莎白。然而,這段改變英國歷史也影響了美國歷史的婚姻只維持了三年,安妮就被亨利八世送上了斷頭臺。
英國雖然表面上成了新教國家,但除了教會領袖從羅馬教皇變成英王以外,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亨利八世對改革根本不感興趣,他骨子里仍是個天主教徒。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他與第三任妻子簡·西摩的兒子繼承了王位,即愛德華六世。當時愛德華六世只有9歲,卻是一位真正的新教徒。他在新教人物的輔佐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果愛德華六世多活幾年,英國就會變成一個真正的新教國家。但他在位只有6年,不滿16歲就去世了。
1553年,亨利八世的長女瑪麗成為英王,即瑪麗一世。她在法國長大,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繼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英國是天主教國家,并開始全面顛覆愛德華六世的改革成果,把近300名新教徒燒死在火刑柱上,給自己掙了個“血腥瑪麗”的稱號。如果她多活幾年,英國就會是個徹底的天主教國家。可是,上帝只給了她5年的政治生命。1558年,瑪麗一世去世,王位傳到了亨利八世的次女伊麗莎白一世的手上。伊麗莎白一世在位45年(1558—1603),被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聰明睿智的君主。
伊麗莎白一世信奉新教,但在女王心中,國家的穩定和統一是第一位的。經過愛德華六世和瑪麗一世的一通折騰,英國已經走到了分裂的邊緣。伊麗莎白一世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協調各方利益,奉行對各種觀點的包容政策,反對走極端。她廢除了瑪麗一世的天主教立法,也沒有完全實施愛德華六世的新教主張。她把新教的基本信念融入教會的實踐中,同時盡可能地保留一些天主教的特點。英國新教在她的領導下,比歐洲大陸更溫和、更保守。正是這個走“中間路線”的新教催生了以“清潔、凈化教會”為目標的“清教派”,也就是后來人們慣稱的“清教主義者”或“清教徒”。女王的寬容使清教勢力迅速壯大起來。
清教派認為,當時的英國新教與天主教仍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沒有完全奉行《圣經》的宗旨。他們主張在教會內進行改革,使它更加“純潔、干凈”,更嚴格地按照《圣經》的教義行事,最終徹底切斷與天主教的關系,成為真正的新教。
在1570—1605年這段時間,清教漸漸分成兩支。主流的這一支還是堅持在英國教會內部進行循序漸進的改革。另一支卻認為改革必須馬上進行,不應拖延。持這一主張的人認識到,多年來在現有教會中進行的改革收效甚微,他們與英國教會之間的分歧變得越來越不可調和。于是他們提出要從英國教會中分離出去,追求自己的宗教信仰,這就是“分裂主義者”或“分裂派”。他們中的很多人后來乘坐“五月花號”來到北美,成了我們現在所知的“清教徒”。準確地說,他們應該是“分裂派清教徒”。
清教派和分裂派都屬于基督教,源出一宗,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得到上帝的保佑,也都忠于英王。清教派傾向于以理智和邏輯的方式看待宗教,他們特別強調“團體”的重要性,追求整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分裂派則不愿與現實妥協,強調“個人”的重要性,不惜以分裂為代價來追求個人的信仰。清教派是更溫和的“分裂派”,分裂派是更激進的“清教派”,兩者只是“度”的差別。但這個“度”越扯越大,到最后兩派竟然分道揚鑣。
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她終生未婚,都鐸王朝因此絕嗣。她的侄子,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特成為英格蘭國王,從此把英格蘭和蘇格蘭連在一起。他就是詹姆士一世,斯圖亞特王朝的第一位君主。
詹姆士一世沒有伊麗莎白一世的睿智,更沒女王的寬容。他禁止分裂派建立自己的教會和按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還囚禁了一些分裂派的教士與信徒。因為英王同時也是教會領袖,所以對英國教會的不忠就是對國王的不忠,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分裂派不僅受到來自國王的打擊,他們的主張也得不到比較開明的宗教領袖(包括清教領袖)的支持。
受到迫害的分裂派不得不考慮逃離英國。從1607年起,分裂派領袖約翰·史密斯、約翰·羅賓遜、威廉·布魯斯特和前文提過的威廉·布拉德福德,率領他們的教眾開始了艱苦的遷徙。
分裂派教徒們將踏上怎樣的遷徙之路?他們最終又為什么選擇了北美?請看下一個故事:《五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