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五月花

為躲避宗教迫害,分裂派不得不逃出英國。他們的首選目標是政治環境相對寬松的荷蘭。詹姆士一世最初不允許分裂派離開英國,他們就想盡辦法偷渡出境,前往阿姆斯特丹。1609年,他們終于獲得許可,正式遷往位于阿姆斯特丹南面的萊頓市。

萊頓是個美麗的大學城,也是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城市,這就為分裂派教眾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他們有的在大學教書或深造,有的在工廠做工,對那些因語言障礙而找不到工作的人,教眾會解囊相助。生活開始穩定下來。

可是,幾年之后,又有了新的問題:其一,由于懼怕天主教國家西班牙,荷蘭政府越來越傾向于跟英王詹姆士一世結成政治同盟,自然也就有點兒不待見這幫從英國來的不速之客。其二,教徒們發現自己的下一代正逐漸失去對“英國人身份”的認知。孩子們進荷蘭學校讀書,說荷蘭話,與荷蘭人交往,似乎正在變成荷蘭人。雖然分裂派堅持與英國教會分離,但他們為自己是英國人而感到驕傲并忠于英王,英國血統與文化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他們不愿讓下一代失去英國烙印。其三,隨著人口的增加和人群老化,小小的萊頓城漸漸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的教徒生活出了問題。一些生活窘迫的教徒在花光積蓄后不得不回到英國,年輕人開始離開萊頓到別的地方找工作。這個團體的生存出現了危機。

怎樣才能在保證信仰自由的同時也保住自己的文化和飯碗呢?分裂派的領袖們開始尋找新的定居地。1607年,英國在北美大陸建立起第一個殖民地弗吉尼亞。弗吉尼亞的成功使北美在分裂派心中的位置漸漸超過了萊頓,領袖們開始權衡移民北美的利與弊。

像白紙一樣的北美是教徒們心中宗教自由的天堂,而且不必擔心失去英國文化傳承。但新大陸也毫無疑問有著極大的風險。人們傳說著北美的荒蕪,食物的極度匱乏,疾病的流行,印第安人的兇悍。最后,對自由的憧憬戰勝了對未知的恐懼,教徒們開始做移民北美的努力。

分裂派雖然決定去北美,卻不想在弗吉尼亞定居。弗吉尼亞是個英國味十足的殖民地,是英國新教的天下,帶著濃郁的保守主義色彩。分裂派教徒們擔心到了那里就像回到英國,宗教自由無法得到保障。于是,他們派代表去跟英國政府談判,想在弗吉尼亞的北面獲得一塊土地。一家叫“倫敦公司”的商行也愿意資助他們的遠行,以換取將來在北美的利益。但談判不太順利,再加上倫敦公司問題重重,一直到1619年年底,分裂派才獲得在弗吉尼亞北面定居的初步許可,那個地區將被稱作“新英格蘭”,不受弗吉尼亞管轄。

你也許會問,反正北美又沒人,誰愿去誰去,為什么非要獲得英王的許可呢?這是為將來考慮。在北美定居只是開頭,更重要的是在那里發展。發展靠什么?貿易。只有獲得了國王的許可才能跟英國合法做生意,這是殖民地生存的根基,也是英王控制殖民地的手段。殖民地相當于一個公司,沒有這一紙許可,它是找不到投資人的。

拿到初步許可后,教徒們開始匆匆忙忙地準備行程了。大家變賣家產,采購糧食、工具、建筑材料等物資。因為對新大陸的情況不熟,他們決定先派年輕力壯的家庭參加第一次航行。布魯斯特、布拉德福德及他們的妻兒也在其中。而羅賓遜則留在萊頓,繼續領導那里的教徒,計劃將他們陸續移往北美。教徒們租了兩條船,一條就是“五月花號”,另一條稍小的船叫“佳速號”。他們打算到了北美后,留下“佳速號”做捕魚船,并與“佳速號”的船員們簽了一年的雇傭合同。

至于“五月花號”到底長什么樣,現在已經沒有人說得清了,因為在完成了這次著名的航行之后僅兩年,它就被拆成了碎片。后人只能猜測它是當時比較常見的商船,27.4~33.5米長,7.6米寬。

1620年7月,“佳速號”載著教徒們離開了他們居住了快12年的萊頓駛向英國的南安普敦。在那里,他們與“五月花號”和其他的殖民者會合,于8月15日揚帆出海,往北美進發。

可是,那艘“佳速號”的表現實在不佳,剛駛出沒多久就開始漏水。兩艘船??窟_特茅斯港,在檢查并修好“佳速號”后繼續航行。沒想到“佳速號”再次漏水,他們只好在普利茅斯停了下來。明擺著,“佳速號”靠不住,誰也不敢坐著它橫穿大西洋,只能讓“五月花號”單干了。當時,兩艘船共有121名乘客,最后選了102人乘“五月花號”前往北美,其中一半是從萊頓來的分裂派教徒,另一半是由倫敦公司組織的殖民者。每個家庭在船艙中分到一個僅夠容身的空間。事后才知道,大家都被忽悠了。那艘“佳速號”其實什么毛病都沒有,是某些船員故意讓它漏水的,這樣他們就可以自動解除合同,不必到北美受苦了?!凹阉偬枴睌[脫了去北美受苦的命運,也失去了青史留名的機會。

1620年9月16日,“五月花號”離開英國普利茅斯港,駛向北美。從這時起,我們可以把分裂派改稱為“清教徒”了,這是他們給自己的定義。多年來,他們堅持自己的信仰,離鄉背井,歷盡艱辛。此時,他們懷著對宗教自由的追求,再次踏上茫茫的尋夢之旅。今天,“五月花號”是人們心中奔向新生活的單程票,清教徒的故事也融入了美國的主流文化。美國人對自由的無比熱愛和對冒險的極大熱情,都可以從當年的清教徒身上找到根源。

“五月花號”的航行開始還算一帆風順,但駛出一多半時,遭遇了風暴,船上的一條橫桿被吹斷了,還有一個船員被掀入大海。他死命抓住船上的一根繩子才幸免于難。很多人提議返回英國,但后來人們還是用帶來的工具把船修好了,繼續前行。風暴使船只改變了航向。本來,按照與英國政府的約定,他們打算在哈德遜河口登岸,也就是現在紐約市的附近。但強勁的風力卻把船吹向更靠北的今馬薩諸塞州地區。在漫長的旅途中,一名乘客和一名船員死于疾病,一個嬰兒在海上誕生。

1620年11月21日,“五月花號”終于看到了陸地。乘客們知道,他們即將登岸的地區已經不是計劃中的目的地,他們與英王之間的合同不再有約束力,誰也管不了他們了。面對陌生的大陸和“絕對的”自由,有些殖民者提議完全隨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不必向任何人負責,也不必效忠英王。

清教徒領袖們卻看到了“自由”的另一面。他們認為,沒有約束的自由必然帶來不自由,最終將導致殖民地的失敗。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船上所有的41位成年男子,經過討論,簽署了一份文件,這就是《五月花號公約》。這份文件只有200個單詞左右,卻是北美第一份成文的社會契約,為新大陸未來的政治體制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五月花號公約》主要有三層意思:

●對上帝的信仰和對英王的忠誠。雖然天高皇帝遠,但他們到此建立殖民地的目的是為了上帝的榮光、基督教的信仰和英王的尊嚴。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大家達成契約,結合為一個社會團體,制定和實行有利于殖民地公眾利益的,公正與平等的法律、法規、條例、規章及管理制度。

●全體成員保證遵守和執行上述法規與制度。

《五月花號公約》是在沒人指導、沒人強制的情況下根據“多數原則”形成的社會契約,由此產生了一種叫“自治”的社會管理體制,用“自律”來保證“自由”的權利,為后來的其他英屬北美殖民地提供了榜樣。在未來的日子里,《五月花號公約》的精神被寫進美利堅合眾國憲法(以下簡稱“美國憲法”),也流進了美國人的血液里。在這種“自由”與“自治”相結合的社會實踐中,“美式”民主與法治開始悄悄地萌芽了。

“五月花號”乘客上岸后,把這個地區命名為“普利茅斯殖民地”,并組成了自治委員會。約翰·卡弗當選為第一任總督。自治委員會馬上派人查看周圍的地形,發現一個空無一人的印第安人村莊,還有些玉米、干草垛等。這幫人見什么拿什么,還扒了人家印第安人的一個墳,把里面有用的東西統統收走。

乘客們還沒來得及在岸上建好房屋,嚴酷的冬天就來臨了。隨著冬天一起來的是傳染病。12月份,大多數人都病倒了,最嚴重時只有六七個人還能勉強照顧大家的飲食。在短短3個月中,乘客中的27個男人、13個女人、10個孩子被疾病奪去了生命,25~30個船員中也有一半喪生。又一個嬰兒出生在“五月花號”上,給這個令人絕望的冬天帶來一線生機。新大陸的生活在令人難以承受的痛苦中翻開第一頁,自由再次向人們索取了高昂的代價。

整個冬天,乘客們白天蓋房子,勘察地形,晚上回“五月花號”休息。直到1621年3月,岸上的房屋才基本上建好。3月31日,53個幸存者離開了這艘一直充當他們“避難所”的貨船。1621年4月15日,“五月花號”啟程返回英國,它漸漸遠去的背影帶走了人們對舊大陸的最后一絲留戀。不久,卡弗去世,布拉德福德當選為殖民地總督。

雖然挨過了第一個冬天,清教徒們仍然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其中最致命的是饑餓的威脅。他們從歐洲帶來的給養消耗殆盡,往后怎樣在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呢?是誰在關鍵時刻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請看下一個故事:《印第安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扬中市| 东宁县| 环江| 安陆市| 大连市| 西乡县| 乌拉特前旗| 泽普县| 富裕县| 明星| 甘孜| 朝阳县| 临澧县| 宁阳县| 天峨县| 资兴市| 离岛区| 清远市| 崇仁县| 西青区| 克什克腾旗| 收藏| 留坝县| 张家界市| 贵港市| 布拖县| 白玉县| 青川县| 攀枝花市| 桂林市| 秦皇岛市| 横山县| 库尔勒市| 巴东县| 肇源县| 邹城市| 临夏市| 延庆县| 南充市| 鄱阳县| 临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