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法國與印第安人的戰爭

1754年7月,年輕的弗吉尼亞人喬治·華盛頓在俄亥俄河谷的一通亂打,讓英法撕破了臉皮,也把世界拖入了戰爭。1756年,英法正式向對方宣戰,史稱“七年戰爭”。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場真正的“世界大戰”,因為卷入戰爭的不只是英國和法國,還有它們在歐洲的盟友以及它們在全世界的殖民地。法國、奧地利、西班牙、俄國聯手對付英國和普魯士的聯盟。戰爭從歐洲擴散到北美、中美、印度、加勒比群島、菲律賓、西非。戰爭需要回答的問題是:誰是世界的老大?

這場戰爭在北美的部分被稱作“法國與印第安人的戰爭”。這個名字并不準確,聽上去好像是人家法國人在跟印第安人打仗。其實,是法國人與印第安人聯合起來打英國人。殖民地這些人就直接用敵人的名字命名了這場戰爭,也許是怕哪天早晨醒來忘了自己在跟誰打仗。看上去,哥兒幾個打架好像是為爭奪那頂“河貍皮帽子”,實際上是英法爭霸的必修課。這盤菜早晚得上。

1754年,戰爭剛剛爆發后不久,來自7個英屬北美殖民地的代表和150名易洛魁聯盟印第安人的代表在紐約的奧爾巴尼開了一個會。對一盤散沙的英屬殖民地來說,邁出這一步實屬不易。在此之前,各殖民地老死不相往來,只關心家門口的那點兒事兒。現在人家法國人和印第安人聯合起來了,咱也不能坐著等死吧。

主持這次會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本杰明·富蘭克林。富蘭克林提出兩條建議。第一,聯合印第安人。當然,北美大部分印第安人已經站到法國一邊,因為法國人一向對他們最好,很尊重他們的權利。但北美最強大的印第安人族群易洛魁聯盟卻與法國是世仇,這似乎是英國人的福音。殖民地代表都愿意與易洛魁聯盟合作。易洛魁聯盟的首領說:沒門兒!你們和平時期欺負我們,現在要打仗了,想起來跟我們合作,讓我們上去堵槍眼兒,憑什么?我們跟法國人有仇不假,但犯不著替英國人賣命。這條計落空了。

富蘭克林的第二條建議是,所有的英屬殖民地聯合起來,選出統一的議會,進行統一的管理,這叫“團結起來力量大”。他還畫了幅“聯合或死亡”的漫畫,給大家敲警鐘。這一條立刻引起軒然大波,代表們腦袋搖得像撥浪鼓一樣,不行,不行,絕對不行!這都什么餿主意啊。一百多年的“自治”哪能說改就改?俺憑什么要聽“中央”的指揮?新英格蘭人覺得自己是基督教正宗,南方的新教就是個“腐敗教”;南方人覺得自己才是真正的英國人,北方人都是大老粗、暴發戶;紐約人說吵什么吵,啥都不如錢重要;賓夕法尼亞人說哪用得著這么麻煩,大家都聽俺費城的不就得了……總之,各殖民地堅決拒絕了富蘭克林的“聯合”主張,但總算同意互相合作,協調作戰。

1755年,英國給北美派來一位60歲的老將愛德華·布萊德克。布萊德克15歲就參軍了,當了一輩子兵,打了一輩子仗。7月,他率領大約2000人的隊伍向俄亥俄河谷的杜肯堡進發。在布萊德克心中,攻取那里是小菜一碟,那里的法國守軍只有幾百人,根本不經打。

23歲的華盛頓志愿當了布萊德克的帳前助理。他興奮極了,終于有機會見識一下英國的正規軍如何作戰。富蘭克林也向布萊德克提供了重要的幫助,他組織很多殖民地人趕著馬車為布萊德克的軍隊運糧草。富蘭克林還提醒布萊德克,從弗吉尼亞去杜肯堡(賓夕法尼亞境內)的路非常險峻狹窄,應防敵人的伏擊。布萊德克壓根沒聽進去,領著人大搖大擺地上路了。

布萊德克的隊伍在密不透風的森林中前行。即使有300人在前面砍樹開路,170公里的路他們也走了整整32天。華盛頓可沒覺得長,他正陶醉在英國軍人的光榮與自豪中。他騎在馬上,看著藍藍的天空下,綠綠的叢林中,身穿紅色軍裝的英國兵和藍色軍裝的殖民地民兵交相輝映,漂亮極了。他寫道:“這是我看到的最壯觀的景色……”

這個“壯觀”景色很快就變得慘不忍睹。法國人(主要是加拿大人)在與印第安人的長期交往中,早已學會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打仗方式。當布萊德克滿腦子都是歐洲平原上那整整齊齊的兩軍對壘和步調一致的萬槍齊發時,法國人正和印第安人一起,披著獸皮,插著羽毛,藏在林中,舉槍瞄準了他們的獵物。

英軍行至蒙諾加荷拉狹谷地帶,只聽印第安人一聲哨響,躲在樹后、石后、草叢里的法國與印第安聯軍突然發動攻擊,一下子就把英國人打懵了,他們哪見過這樣的打法。英軍鮮艷的軍裝正是最好的靶子,法國人簡直彈無虛發,一會兒就撂倒一片。英軍只有挨打的份兒,根本找不到敵人在哪,他們徹底崩潰了,四散奔逃。布萊德克胸部中彈,華盛頓趕上前去,把他扶上馬背,在亂軍之中搶出一條路,帶著布萊德克逃出來。

在倉皇逃竄中,華盛頓的外套上被打了四個子彈眼兒,胯下馬被打死兩匹,他居然毫發無傷。布萊德克回去不久就傷重而亡。臨死前,他把自己的綬帶送給了華盛頓。從此,這條綬帶與華盛頓形影不離。

“蒙諾加荷拉戰役”以英軍慘敗而告終,2000人損失殆盡。但對華盛頓來說,這是他人生的寶貴一課。他從布萊德克的失誤中學到了教訓,從與英國軍官的交流中學到了大量的軍事理論。同年,弗吉尼亞總督丁威迪任命華盛頓為弗吉尼亞國民自衛軍上校團長兼總司令,指揮1000人的弗吉尼亞武裝力量。華盛頓對軍隊進行了嚴格的訓練,他領著這支隊伍在10個月之內進行了20次戰斗。殘酷的戰爭讓這支人馬損失了三分之一,華盛頓屢戰屢敗,無數次死里逃生,但他從未退縮過,越是潰敗時越從容鎮定,指揮大家有秩序地撤退。華盛頓的頑強抵抗使法印聯軍無法越雷池一步,使弗吉尼亞免受戰火吞噬。

戰爭結束時,華盛頓已不再是那個血氣方剛的愣頭青了,而是成長為一個成熟穩健的真正的軍人。他在失敗中學會了戰爭,也學會了指揮的藝術。在家鄉弗吉尼亞,他被視為戰爭英雄,而且威名遠播,其他12個殖民地也都知道弗吉尼亞有個“華盛頓先生”。華盛頓可能是天底下最大的“福將”。他1.88米的個子,還騎在馬上,本是最大的靶子。但無論形勢多么危險,子彈總是繞著他飛,從未傷過他半根毫毛。不管是英法戰爭還是獨立戰爭,這位“常敗將軍”不但自己安然無恙,還能領著手下那幫殘兵敗將走向最后的勝利。也許,唯一合理的解釋是,上帝厚愛美國,他要借華盛頓之手在人間建立一個新的國度,怎么能讓他受到傷害呢?如果孟子知道華盛頓的故事,他筆下的“成大事者”可能就不會那么“壯烈”了,他一定會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飽其體膚,富其家園,避其禍患,逞其威名,賜其大智慧大勇略,而后可成其大功……

華盛頓在南方保衛家鄉時,北方也正上演著精彩的一幕。1755年9月,位于紐約的“喬治湖戰役”拉開了序幕。法國的第耶斯科男爵率法印聯軍1500人對陣威廉·約翰遜率領的1500名殖民地民兵與易洛魁聯盟首領之一亨德里克帶領的200名印第安人。易洛魁聯盟不是拒絕跟英國人合作嗎?怎么這會兒又走到一起了呢?這就完全要歸功于約翰遜的個人魅力了。

1738年,23歲的約翰遜從愛爾蘭來到紐約時,身無分文。幸運的是,他有一個顯赫的英國海軍上將舅舅。這位舅舅把他送到自己位于哈德遜河邊的莊園里做管家。精明的約翰遜不但把舅舅的產業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且購買了自己的莊園。他還跟印第安人做起了毛皮生意。他的誠實贏得了印第安人的信任。很快,他就建立30多個貿易站,從底特律到奧爾巴尼,稱得上是北美第一家“連鎖店”。約翰遜也就變成了超級富翁。

熱情豪放的約翰遜對印第安人似乎有一種天然的感情。他剛到北美時,就跟紐約地區易洛魁聯盟的“莫霍克部落”交上朋友。約翰遜從認識印第安人的第一天起就愛上了他們。他特別喜歡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他們那身打扮,自己也披上獸皮,插上羽毛,文上圖騰,乍一看,跟真正的印第安人沒什么兩樣。他學會了印第安人的語言,取了個印第安人的名字,叫“沃拉吉野吉”,打心眼兒里把自己看成印第安人大家庭的一員。他還娶了印第安人一位首領的女兒為妻。莫霍克部落也待他如家人,把他看成部落首領之一。

約翰遜發財后,他與莫霍克部落的關系更加密切,他的豪宅變成了印第安人的會議廳。印第安人經常把帳篷扎在他漂亮的草坪上,在客廳里跟約翰遜把酒言歡,其樂融融。莫霍克部落的首領亨德里克與約翰遜稱兄道弟,交情過命。亨德里克是著名的印第安人領袖,是受到英國安妮女王接見的四位印第安部落首領之一。

1754年,亨德里克與約翰遜一起,領著150個印第安人參加了奧爾巴尼會議。當富蘭克林提議殖民地與印第安人聯合作戰時,亨德里克拒絕了。他只相信約翰遜,對其他人一概不買賬,富蘭克林也不行。無可奈何的富蘭克林一面向倫敦示警,“整個北美殖民地都有陷入法國之手的危險”,一面拜托約翰遜再做亨德里克的工作,爭取他的援助。他知道,約翰遜是英國人與印第安人聯盟的唯一指望。英國王室也趕緊任命約翰遜為北美“印第安人事務總監”。

約翰遜在他的豪宅舉行了一次盛大的集會,幾乎易洛魁聯盟的所有部落都來參加了會議。約翰遜認真聽了印第安人的訴求,發誓戰后歸還并保護印第安人的家園。他磨破了嘴皮子,勸說易洛魁聯盟與英國合作,先把法國人打跑。亨德里克憑著對約翰遜的信任答應了他的請求。

就這樣,約翰遜帶著由馬薩諸塞、紐約、新罕布什爾等殖民地拼湊起來的1500人,亨德里克帶著200名印第安武士,開上了喬治湖戰場。一方是職業軍人出身的第耶斯科男爵率領的訓練有素的法國、加拿大和印第安聯軍,另一方是從未見過打仗的約翰遜領著一伙從未打過仗的殖民者,再加上200個幾乎赤身裸體的印第安人。這仗看上去好像不用打了。哪里是打仗,簡直就是驅著羊群入虎口。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這群羊一上戰場,全都變成了狼,個個兇悍無比。他們向法軍陣地發起猛烈的進攻,冒著槍林彈雨往上沖。法國人見過愣的,沒見過不要命的,他們立刻就亂了套。第耶斯科男爵企圖穩住陣腳,卻怎么也止不住潰逃的士兵。他自己也受傷被俘。當然,英軍這邊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印第安人首領亨德里克陣亡,約翰遜也被打中屁股,此后,傷痛一直折磨著他。但是,他們贏得了勝利。戰斗結束后,印第安人要把第耶斯科男爵生吃活剮,為亨德里克報仇。但約翰遜勸阻了他們,放了男爵一條生路。

“喬治湖戰役”在整個英法戰爭中不是決定性的一役,但在英軍敗績連連的1755年,它卻是英國人最渴望的一場勝利。這場戰斗完全由北美殖民地人和印第安人完成,英國正規軍沒出一兵一卒。當勝利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立刻舉國歡騰。約翰遜被英王封為男爵,他的故事成了傳奇。人們隆重祭奠了印第安人首領亨德里克,悼念他“為國捐軀”的精神。得意忘形的英國人只顧著為自己擁有如此“強大”的殖民地感到驕傲了,卻沒有看到潛在的危機。經過戰火洗禮的北美殖民地正在走向成熟,羽翼漸豐,并開始出現聯合的趨勢。僅僅二十年后,它們將掉轉槍口,同今日的敵人法國握手言歡,與曾經為之驕傲、為之戰斗的“祖國”決裂。

“喬治湖戰役”后,英軍士氣大振,漸漸扭轉了局面。1756年,英軍少將杰弗里·阿默斯特男爵一世出任北美英軍總司令。他是個滿腦子傲慢與偏見的貴族,認為北美是未開化的蠻荒之地,除了“外省人”(殖民者)就是“野人”(印第安人)。他瞧不上約翰遜,覺得他整天跟“野人”混在一起,自然也就變成了“野人”。但是,不可一世的阿默斯特倒確實是一位軍事天才,他足智多謀,指揮能力超強,本來已有些懈怠的英軍,到了他手里立刻像換了一撥人,變成虎狼之師。

接著,另一位重量級人物出場了,他是英國外交大臣威廉·皮特。皮特是當時英國少見的有大智慧的政治家。英法戰爭期間,皮特手握重權,以“外交大臣”之名行首相之職。別看他是文官,卻是不可多得的戰略家,稱得上“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戰爭中的很多重大決策和重要將領的人選都是皮特拍板的。與阿默斯特不同的是,皮特熱愛北美,特別珍惜約翰遜這樣的人才。他利用自己的職權,協調阿默斯特與約翰遜的關系,讓這兩位互不服氣的將軍攜手合作,共同對敵。他還下令向北美增兵,以確保戰爭的勝利。

皮特從未到過北美,他就拿著一張地圖看來看去,看出了門道。他知道,法國人的補給線是圣勞倫斯河和尼亞加拉河。如果英軍卡住這兩條河道,法國的糧草和武器就無法從加拿大運往五大湖區和俄亥俄河谷,法軍將被攔腰截斷,必敗無疑。他告訴阿默斯特,立刻攻取圣勞倫斯河上的要塞“路易斯堡”。

阿默斯特是個高效率的將軍,他迅速地把路易斯堡圍了個水泄不通。七個星期后,路易斯堡里的法國人餓得站都站不住了,只好開城投降。接著,約翰遜率英印聯軍攻克尼亞加拉河要塞,至此,法軍的命門完全握在了英軍手中。

1759年,英軍進攻魁北克城,決勝之戰開始了。英法雙方的主將都非等閑之輩。法國方面是久經沙場的悍將約瑟夫·蒙特卡爾姆將軍。1756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派他總理新法蘭西戰事。蒙特卡爾姆上任后,在1756年、1757年和1758年連續重挫英軍,打得英國人聞風喪膽。此次魁北克之戰,蒙特卡爾姆相信他會讓英國人有來無回。英軍主將是32歲的少將詹姆斯·沃爾夫。他是一位在“七年戰爭”中嶄露頭角的青年將領。由于他在歐洲戰場和路易斯堡的杰出表現,皮特破格提升他為少將,全權指揮魁北克戰斗。沃爾夫率9000名英軍沿圣勞倫斯河北上,直撲魁北克城,志在必得。

魁北克城是新法蘭西的首府,也是軍事重鎮,城防堅固,易守難攻。蒙特卡爾姆把1萬守軍主要布置在城的北、南和東面。英軍圍城3個月,面對強大的城防一籌莫展。與此同時,阿默斯特對蒙特利爾的進攻也進展緩慢,不可能給沃爾夫增兵。此時,精疲力竭的英法兩國政府已經開始談判,只要再堅持幾個月,英法就可能達成和平協議,魁北克將轉危為安。

眼看著攻占魁北克的希望越來越渺茫,沃爾夫孤注一擲,在9月的一個夜里,率人冒著生命危險,翻過魁北克城西的懸崖峭壁。當太陽升起時,沃爾夫的軍隊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現在魁北克城西,把法國人都嚇傻了。蒙特卡爾姆一直把西邊的峭壁當成天然屏障,根本沒設防。倉促之下,蒙特卡爾姆被迫在城西的亞伯拉罕平原與英軍決戰。戰斗只進行了15分鐘,軍心已亂的法國人便四散奔逃,英軍終于攻占魁北克。

魁北克之役歷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個重要原因是,雙方主將都在這場戰斗中陣亡。蒙特卡爾姆死于槍擊,沃爾夫領人沖鋒時身中三槍。彌留之際的沃爾夫留下了下面這段著名的對話:

部下:看,他們跑了!

沃爾夫:誰跑了?

部下:是敵人。他們逃跑了!

沃爾夫:告訴里沃上校,在橋上截殺他們。現在,萬能的上帝啊,我死得其所了。

隨著魁北克的陷落,新法蘭西大勢已去。第二年,阿默斯特和約翰遜聯手攻克蒙特利爾,戰爭以英國的完勝而告終。

“法國與印第安人的戰爭”使北美政治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法國勢力撤出北美大陸,只保留了幾個小島和西印度群島的一些島嶼。1763年的英法《巴黎和約》規定,原屬路易斯安那的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歸英國所有,加拿大成為英國在北美的第14個殖民地。英國不僅得到了加拿大,還從西班牙手中搶來了佛羅里達。為了避免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地區也落入英國手中,法國把它送給了自己的盟友西班牙,以補償西班牙在佛羅里達的損失。

在歐洲,英國最成功的策略就是交到一個好朋友:普魯士。在國王弗里德里希大帝的指揮下,普魯士軍隊所向無敵。歐洲大陸老牌霸主法國和西班牙在“七年戰爭”中不得不甘拜下風。英國成為理所當然的世界霸主,普魯士也雄心勃勃地走上統一德國、稱霸歐洲的歷程。

那么,在戰爭中與英法一同作戰的印第安人得到了什么?“七年戰爭”留下了哪些后遺癥?面對突然擴張的土地,英國殖民者將做什么樣的選擇?請看下一個故事:《西進之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沂市| 那坡县| 福泉市| 全州县| 天峻县| 晋城| 临桂县| 凤凰县| 南涧| 阿合奇县| 廊坊市| 浦北县| 会泽县| 库尔勒市| 南木林县| 工布江达县| 日照市| 沧州市| 阳江市| 南乐县| 宕昌县| 建水县| 太仆寺旗| 新河县| 平泉县| 淅川县| 景泰县| 汉寿县| 西昌市| 墨江| 封开县| 华宁县| 古丈县| 五大连池市| 扎囊县| 黄骅市| 临汾市| 唐海县| 盱眙县| 罗定市| 辉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