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英國人的權利
- 美國的故事(七冊套裝)
- 畢藍
- 5787字
- 2018-03-20 16:20:57
1685年,英王查理二世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的王后曾四次懷孕四次流產,最終沒給他留下一男半女。查理二世倒也沒閑著,養了無數的情婦和私生子,光他公開承認的私生子就有12個??墒?,這些孩子名不正言不順,不能繼承王位。于是,查理的弟弟、那位建立了紐約殖民地的約克公爵成為英王,他就是詹姆士二世。對議會來說,這實在是無奈的選擇,因為他一向是最不受歡迎的王室成員。他到底為什么這么招人恨呢?
1649年,“英國內戰”期間,英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查理二世兄弟倆和其他王室成員逃到法國,后來又輾轉到荷蘭等國,直到1660年查理二世復辟才回到倫敦。11年的流亡生涯讓這哥倆的信仰漸漸遠離了英國新教,他們從骨子里變成了天主教徒。不僅如此,他們還都繼承了父親“君權神授”的思想,崇尚君主的絕對權威。
為了當國王,查理二世以新教徒的面孔示人,不敢公開自己的天主教信仰,但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正式受洗成為一個天主教徒。他的弟弟約克公爵可不管那么多,他公開承認自己是天主教徒,犯了英國議會和教會的大忌。1679—1681年,英國議會中的一些成員就企圖通過《排除法案》,把約克公爵擋在王位繼承的序列之外,但因查理二世的堅決反對和議員之間的矛盾,法案擱淺了。后來,議會勉強同意約克公爵繼承王位,因為他們看到了一線希望,那就是,他的兩個女兒,瑪麗和安妮,都是虔誠的新教徒。這樣,即使他可著勁兒折騰上幾年,天主教在英國也后繼無人,天似乎塌不下來。
查理二世就夠專制的了,詹姆士二世比他哥厲害十倍。他極力宣揚“絕對君主”論,認為國王的權力不應受到任何限制,完全不把議會放在眼里。他還以提倡“宗教寬容”為幌子加強天主教的統治地位,想把英國再變回成一個天主教國家。議會與國王、新教與國王之間變得水火不容。1688年,一件更糟糕的事發生了:詹姆士二世生了個兒子,并封他為“威爾士親王”,也就是法定王位繼承人。這下,危機立刻爆發了,因為將來王子很有可能是天主教徒,意味著英國自1533年以來所有的政治和宗教改革的成果將蕩然無存,議會所代表的貴族利益將萬劫不復,人們又要回到愚昧的中世紀。
忍無可忍的議會開始策劃廢黜詹姆士二世,但他們也意識到,砍國王的腦袋這種事既野蠻又解決不了問題,關鍵是要選擇合適的人出任國王。大家很自然地把目光轉向詹姆士二世的新教徒女兒瑪麗公主。此時,瑪麗已嫁給荷蘭執政者奧倫治親王威廉。威廉也是新教徒,他母親是詹姆士二世的姐姐,所以,他是詹姆士二世的外甥兼女婿。英國議會秘密邀請瑪麗回國,瑪麗提出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與丈夫威廉一起統治英國。威廉也表示絕不做女王背后的男人,要去就做國王。議會只好同意了。于是,威廉開始積極準備進入英國。
1688年10月底,威廉率領463艘船共4萬人,浩浩蕩蕩向英國進發,這個艦隊的規模是當年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兩倍。荷蘭人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藝術天才,進入英吉利海峽時,軍艦上彩旗招展,繡帶飄揚,軍樂隊奏起雄壯的樂曲,士兵們穿著鮮艷的軍裝站在甲板上,既炫耀荷蘭軍威,也向英國人致敬。由于議會早有安排,號稱“世界第一”的英國海軍沒放一槍一炮,沉默地看著這支“入侵”大軍從自己眼皮子底下招搖過海,安全登陸。
為了避免引起英國人的反感,威廉在登陸后非常緩慢地向倫敦進發,他不想讓人們把他的行為看成“入侵”。而且,威廉自始至終都宣稱是以“外甥兼女婿”的身份來英國幫妻子處理“家務”,也就是把“舅舅兼岳父”趕下臺。威廉的隊伍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抵抗,詹姆士二世想組織反擊,但他的重要將領都背叛了他,連小女兒安妮公主也站到威廉與瑪麗一邊。詹姆士二世見大勢已去,帶著王后和威爾士親王逃離倫敦。后來,他雖然被抓回,但威廉顧及親情,放了他一條生路。
趕走詹姆士二世之后,議會經過激烈的爭論,有條件地同意威廉與瑪麗共同擔任英王,開始了“共治”時期。1689年2月13日,威廉與瑪麗舉行加冕禮,他們就是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同年12月,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法案極大地限制了國王的權力,規定:國王必須經常召開議會,不得干涉和質疑議會的討論;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征稅,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國王不能建立自己的法庭并充當法官,不得違反和改變議會通過的法律,也不能隨意處罰公民;人民有向國王請愿的自由,并可以合法地持有武器進行正當防衛;國王不得干涉議會的選舉自由和言論自由……同時,議會嚴格限制了國王的花費,使王室在經濟上不得不依賴議會?!稒嗬ò浮泛?701年的《協調法案》還規定,信奉天主教的王室成員和他們的配偶不能繼承王位,國王必須效忠英國新教;國王只能任命通過憲法程序選出來的多數黨領袖為首相,不能隨意指定內閣。1689年,議會通過了《寬容法案》,除天主教之外,其他基督教派別都獲得了信仰自由。
威廉和瑪麗接受并簽署了議會的所有法案。后來,跟隨威廉來英國的荷蘭軍隊,包括他的貼身衛隊“荷蘭藍色衛隊”,都被遣散回國。5年后,瑪麗去世,威廉又獨自當了8年國王,1702年去世。他與瑪麗沒有孩子,王位由安妮公主繼承。安妮在位12年,唯一的孩子夭折。她去世后,斯圖亞特王朝絕嗣。1714年,喬治一世國王開始了漢諾威王朝的統治。
發生在1688年的這次和平政變被稱為“光榮革命”,因為它是以優雅的、不流血的方式完成的。英國人完全有理由為此感到驕傲,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思維和實踐向全世界證明:革命,并不總是意味著暴力和血腥?!稒嗬ò浮冯m然是貴族們為自己爭取的權利,但它很快就成了全體英國人都能享有的人權。從此,“英國人的權利”成了政治術語,它已經不再局限于“英國人”,而是代表了人權的最高境界。所有國家的人都想得到“英國人的權利”。
《權利法案》第一次讓議會高于王權,“絕對君主”成為歷史,英國開始走上“立憲君主”的道路,進入民主與法治的現代社會。威廉與瑪麗入主英國,促成了英國與荷蘭的軍事同盟,遏制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強勢擴張。軍事同盟的協約規定,荷蘭海軍規模不得超過英國海軍的五分之三,使荷蘭失去了與英國平起平坐的機會。威廉大舉“進入”英國的軍事行動讓荷蘭共和國負債累累,再也沒有重建往日的輝煌?!肮鈽s革命”后的三十年里,世界經濟、貿易、金融中心從阿姆斯特丹轉移到倫敦,“海上馬車夫”荷蘭退出歷史舞臺,英國以傲人的姿態登上全球霸主的寶座,它將引領人類走進現代文明。
“光榮革命”在北美殖民地人心中燃起希望之火,殖民者們把自己看作“英國人”,自然也想得到“英國人的權利”,有些人甚至想通過“光榮革命”的方式獲得這種權利。然而,歷史不會簡單地重復,它將告訴殖民者們,他們必須為自己的權利付出血的代價。
到18世紀初,英國已經在北美擁有了12個殖民地。富饒的北美大陸讓這些殖民地從小到大,日益繁榮??墒?,西班牙占據著北美南端的佛羅里達,經常派人騷擾卡羅來納,弄得人們苦不堪言。怎樣才能在南卡羅來納和佛羅里達之間設一道屏障呢?就在大家抓耳撓腮不得要領的時候,一位英國軍人悲天憫人的情懷似乎讓這個難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這位英國將軍的名字叫詹姆斯·奧格爾索普,1696年生于英國貴族家庭。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714年進入牛津大學學習??墒牵驮谕荒辏贻p的奧格爾索普卻投筆從戎,參加了英國陸軍。在1716—1717年英國與西班牙的戰爭中,奧格爾索普表現出色,得到馬爾博羅公爵的賞識。戰后,在公爵和其他貴族的推薦下,奧格爾索普當選為英國議會的議員,成長為一位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和慈善家。
雖然奧格爾索普出身貴族,但他非常關心英國平民的生活狀況,積極推行社會改革,為平民爭取權利。當時,英國社會的一個現象讓奧格爾索普很憂慮。他發現,雖然英國的經濟貿易突飛猛進,國力日盛,但很多平民的生活卻越來越糟糕。深陷困境的商人、手工業者和貧民不得不靠借貸度日。當他們還不起債時,根據英國法律,他們就被關進監獄。如此一來,他們無法工作,更還不起債了,成了個惡性循環。監獄里人滿為患,人們坐牢的時間越來越長,給債務人的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
奧格爾索普向國王喬治二世建議,在北美南卡羅來納和佛羅里達之間建立一個新的殖民地,讓英國監獄里的債務人移民北美,既為他們提供一個生存空間,也可以擋住西班牙的進攻。奧格爾索普自告奮勇,愿意率人開辟這個殖民地。
奧格爾索普還想在這個新殖民地實現他的社會理想,那就是,人人都過上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他心中那片圣潔的土地上,沒有宗教壓迫,沒有種族歧視,沒有酗酒,沒有奴隸制。社會由自耕農和小農莊組成,完全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依賴貿易與金融。奧格爾索普要建立的是一個平等、自由、快樂的人間天堂,他要讓所有的人都能享受“英國人的權利”。
奧格爾索普的努力使喬治二世批準了殖民地的憲章。憲章中明文規定,殖民地禁酒,并宣布奴隸制為非法。奧格爾索普為殖民地籌集了足夠的資金,還請專家教殖民者們生存技巧。然而,他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沒想到人性的懶惰與貪婪。當他興致勃勃地向人們宣傳自己的計劃時,居然沒有得到那些蹲在英國監獄里的犯人的響應。很多人寧可待在監獄里,也不愿去北美拓荒。奧格爾索普沒有氣餒,繼續鼓動,最后,有一小部分犯人和一些來自蘇格蘭、愛爾蘭、德意志、瑞典等地的移民同意隨他前往北美。
1732年年底,經過88天的艱苦航行,奧格爾索普帶領的第一批殖民者終于在北美登陸。在這里,他們建立了殖民地的第一個首府,一座美麗的城市——薩凡納。現在,猜猜看這個新殖民地叫什么名字?那年頭的英國人,給新地方取名時一點想象力都沒有,他們的首選永遠都是國王的名字。既然喬治二世當朝,這個殖民地自然成了“喬治亞”,或譯為“佐治亞”。這就是今天美國的佐治亞州。
奧格爾索普從當地的印第安人手中購買了一大片土地,建起軍事要塞,以防西班牙的襲擊。他對印第安人非常友好,得到了他們的信賴和幫助。后來,他還把印第安人的首領帶到倫敦,引薦給國王和殖民地的信托人,讓大家都知道,印第安人像英國人一樣是文明的民族。
佐治亞的建立激化了英國與西班牙的矛盾,因為西班牙認為佐治亞應該是西班牙的領土。1738年,兩國之間終于大打出手,導火線是一只耳朵。有一個英國運奴船船長叫羅伯特·詹金斯。他在海上被西班牙人抓住了。西班牙想壟斷奴隸貿易,當然要打擊英國運奴船。既然詹金斯這么不知好歹,就給他個教訓。于是,西班牙人割下詹金斯的一只耳朵,把他放了回去。英國的主戰派議員們認為這是奇恥大辱,煽風點火地鼓動國王跟西班牙開戰,這就是“詹金斯耳朵的戰爭”。兩個世界大國為這只耳朵一打就是九年。
戰爭的主戰場在北美,即佐治亞和佛羅里達之間。軍人出身的奧格爾索普再次表現出超人的勇氣和智慧。他和印第安人聯合起來,采取以攻為守的策略,主動攻擊西班牙在佛羅里達的兩個小軍事要塞,并包圍了軍事重鎮圣奧古斯丁,嚇得西班牙趕緊派重兵解圍。奧格爾索普及時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他深入敵境,打得西班牙人好幾年不敢“窺視中原”。后來,當西班牙進攻佐治亞時,奧格爾索普領人在“血腥沼澤”重創敵軍,使佐治亞轉危為安。正是由于奧格爾索普的領袖天才,佐治亞在沒有得到其他殖民地任何幫助的情況下,以一己之力對抗西班牙,成功地保衛了英屬殖民地的安全。
“詹金斯耳朵的戰爭”以英國的小勝而告終。戰爭中最有殺傷力的武器不是刀槍,而是黃熱病。雙方士兵大批死亡,實在無力再打下去了。西班牙人的威脅過去了,奧格爾索普的麻煩卻沒有結束。其實,戰爭沒有讓奧格爾索普感到煩惱,印第安人也不是問題,奧格爾索普最大的麻煩正是他想誠心幫助的那些殖民者。
人們來到北美后,貪婪之心立刻膨脹起來。每個人都想占有更多的土地,然后購買奴隸。他們也想釀酒飲酒。佐治亞的嚴格立法讓殖民者們覺得無利可圖,很多人開始移往允許奴隸制的南卡羅來納,造成佐治亞勞動力缺乏,經濟受到很大的打擊。不管奧格爾索普怎樣努力,他都無法說服殖民者們放棄對奴隸制的需求。
1743年,身心疲憊的奧格爾索普終于選擇了放棄。他辭去佐治亞總督的職務,失望地回到英國。他為佐治亞耗盡全部家產,卻無力改變丑陋的人性,心中的夢想永遠不能實現。他走后,佐治亞變成皇家殖民地,殖民地議會取消了禁酒令,也讓奴隸制變得合法。佐治亞終于加入其他南方殖民地的行列,成了大種植園主、大奴隸主的天下。濕熱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地讓佐治亞像南卡羅來納一樣成為魚米之鄉。
奧格爾索普一直深愛著北美,也很同情美國革命。1785年,在去世前夕,他見到了當時美國的駐英公使、未來的總統約翰·亞當斯。他對英美兩國交惡感到遺憾。今天,人們沒有忘記奧格爾索普對佐治亞的貢獻和他那純潔的社會理想。亞特蘭大的奧格爾索普大學,佐治亞州的奧格爾索普縣,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奧格爾索普的生日成了佐治亞州的“慈善日”,人們以對社會的捐贈來紀念奧格爾索普的博愛與慈善的胸懷。
英國在北美的13個殖民地終于湊齊了,它們將是組成未來美利堅合眾國的最初的13個州,也是“星條旗”上那紅白相間的13條橫杠。它們是:
4個新英格蘭殖民地:馬薩諸塞,羅得島,康涅狄格,新罕布什爾;
4個中大西洋殖民地:紐約,新澤西,賓夕法尼亞,特拉華;
5個南方殖民地:弗吉尼亞,馬里蘭,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佐治亞。
其中,羅得島和康涅狄格是“公司殖民地”或“憲章殖民地”,完全享有自治權,根據憲章選舉政府。賓夕法尼亞、特拉華、馬里蘭是“私人殖民地”,它們分別屬于賓家族和卡爾沃特家族,由他們指定總督。其余的8個都是皇家殖民地,由國王派總督進行管理。但所有的殖民地都由選舉產生的議會處理日常事務,擁有很大的自治權。
這13個殖民地就像13個性格各異的孩子,有的粗獷,有的細膩,有的固執,有的溫和,有的保守,有的開放,有的桀驁不馴,有的理智成熟。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性格,就是熱愛自由。這些孩子率性自然,敢愛敢恨,在這片海闊天空的大陸上無拘無束地揮灑著自己的真性情。此時,它們仍以崇拜的目光看著遠在天邊的祖國,為它驕傲,也隨時準備為它戰斗。而那位正經歷人生輝煌的母親——英國,從來沒想到,有一天,當它的孩子們長大成人,當母親的懷抱再也無法滿足孩子所有的愿望時,它們將離她而去,走出一片自己的天空。這也許是世界上所有母親的無奈與宿命吧。
那么,在廣袤的新大陸上,殖民者們找到自己的夢想了嗎?他們生活得快樂嗎?歷史將怎樣指引他們走過一條前人從未走過的路?請看下一個故事:《田園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