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寬容法案》
- 美國的故事(七冊套裝)
- 畢藍
- 4053字
- 2018-03-20 16:20:57
自1533年英王亨利八世的“新教改革”以來,英國的新教歷經坎坷,終于成為國教,英王也是教會領袖。雖然英國新教保留了很多天主教的特點,但表面上它與羅馬教廷一刀兩斷了。新教徒在英國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王室的專制又讓持不同信仰者難以立足。特別是天主教徒,成了新教的重點打擊對象,備受歧視。
有一位英國貴族喬治·卡爾沃特爵士,出身于一個富裕的家庭。但比較麻煩的是,他家祖祖輩輩都是天主教徒。1579年,當他出生時,英國已經是新教的天下。迫于壓力,父母把他送到新教學校讀書,他也似乎變成了一個新教徒。18歲時,卡爾沃特獲得牛津大學的學士學位,他的專業是外語。從牛津畢業后,他又在倫敦學了3年法律。后來,他娶妻生子,一切都是以新教的模式進行,一切似乎順理成章。
1601—1603年,卡爾沃特游歷歐洲時遇上了他事業上的導師羅伯特·塞西爾爵士。塞西爾深得英王詹姆士一世的賞識,歷任樞密顧問、國務大臣、財政大臣,是當時最位高權重的人物。卡爾沃特精通多國外語,再加上他的法學背景,很快就成了塞西爾的得力助手。盡管卡爾沃特家族的天主教背景讓他的新教信仰顯得有點勉強,但厭惡天主教的塞西爾還是很喜歡他,讓他隨著自己步步高升。在塞西爾的調教下,卡爾沃特成了外交事務專家。與此同時,良好的教育和豐富的閱歷也讓他變成一個真正的紳士。他待人厚道,處世老練,很得大家的喜愛和尊敬。
塞西爾去世后,卡爾沃特繼續受到詹姆士一世的重用,他經常作為國王的特使出訪歐洲各國。1619年,卡爾沃特被任命為國務大臣,達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頂峰。俗話說,“水滿則溢”“樹大招風”,他在享受榮華富貴的同時,開始受到來自議會和政敵的攻擊。卡爾沃特家族的天主教信仰再一次成了人們的話柄。
漸漸地,卡爾沃特發現自己失寵了。就在他事業開始走下坡路時,私生活也受到沉重的打擊。1622年,他的妻子去世,給他這個單身父親留下了10個孩子,最大的只有16歲。英王詹姆士一世倒是挺講義氣,在愛爾蘭給了他一塊封地。盡管如此,卡爾沃特的政治前途已無可挽回。1625年,他以“健康原因”正式辭去國務大臣的職務。表面上看,他的辭職還是很體面的。國王為了表彰他對王室的忠誠,賜給他“巴爾的摩男爵”的稱號。這個稱號是可以世襲的,因此他就是“巴爾的摩男爵一世”。
也許政治上的起伏讓他看盡了世態炎涼,也許妻子的去世讓他感受到人世的悲哀和無奈,也許家族的血液讓他聽到了最原始的召喚,他不想再為世俗的功利而欺騙自己心靈的感受。就在他辭去國務大臣后不久,他正式成為一個天主教徒。
卡爾沃特早年就對海外投資很有興趣。1609年,他曾購買弗吉尼亞公司的股份,做了弗吉尼亞殖民地的股東。隨著弗吉尼亞變成皇家殖民地,那些股票也變得一錢不值。但這并沒有影響他的投資興趣。1620年,他又投資在今天加拿大的紐芬蘭建立起“阿瓦隆”殖民地。他希望這個殖民地能給自己帶來巨大的財富。
1625年,卡爾沃特辭職后,他終于可以全心全意地打理自己的殖民地了。此時,他建立殖民地的目的已不僅僅是為了發財致富,而是要為英國的天主教徒們建立一個自由的天堂。
1627年7月,滿懷著興奮和希望的卡爾沃特帶著一批殖民者來到自己的阿瓦隆殖民地。7月的紐芬蘭氣候溫和,景色宜人,讓他心曠神怡。雖然土地沒有想象的那么肥沃,但他仍然覺得這是個居住的好地方。他待了兩個月后返回英國。1628年,他帶著第二任妻子和幾乎所有的孩子再次來到紐芬蘭,打算在這里定居。隨他一起來的殖民者們,有的是天主教徒,有的是新教徒。他在這里實行“宗教自由”的政策,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都可以不受限制地追求自己的信仰。
然而,1628—1629年的冬天讓卡爾沃特看到了紐芬蘭嚴酷的生存環境。冬天不僅奇冷無比,而且漫長得讓人絕望,一直到5月份冰雪才開始消融。由于準備不足,跟隨他來的殖民者們90%被嚴寒和饑餓奪去了生命。他終于意識到,在紐芬蘭,除了捕魚,別的什么都做不成。
卡爾沃特帶著全家回到英國。他沒有放棄紐芬蘭,仍然擁有那里的主權。與此同時,他開始通過各種關系想從國王那里取得另一個殖民地。他看中了北美的中大西洋地區靠近弗吉尼亞的那塊地,因為那里可以種植煙草。想從查理一世手中得到那份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卡爾沃特費盡周折,好不容易有了眉目,可他的身體實在撐不住了。1632年4月15日,52歲的巴爾的摩男爵卡爾沃特去世了。五個星期后,查理一世批準了殖民地的憲章。
國王的許可送到他的長子、“巴爾的摩男爵二世”塞西爾·卡爾沃特手中。當年,父親給他取名“塞西爾”,是為了紀念自己的恩師塞西爾爵士。他像父親一樣是天主教徒,也像父親一樣有一顆寬容的心。他要把父親的愿望變成現實。但因為家族事務繁雜,他們的信仰又經常受到攻擊,以至于威脅殖民地的主權,他只能留在英國處理糾紛,并派弟弟萊昂納德·卡爾沃特前往新大陸,替自己管理殖民地。
說了半天,到底這個新殖民地叫什么名字呢?有人說這個殖民地是以查理一世的王后、法國公主(也是天主教徒)享莉埃塔·瑪利亞的名字命名的,有人說是以耶穌的母親圣母瑪利亞的名字命名的。也許你已經猜到了,這就是“瑪利亞的土地”,音譯為“馬里蘭”,也就是今天美國的馬里蘭州。
馬里蘭剛好在中大西洋和南方之間,所以有人把它歸于中大西洋殖民地。我們就暫且把它算作南方殖民地吧。馬里蘭在弗吉尼亞北面,環抱切薩皮克灣,氣候溫暖,土地肥沃,動植物繁盛,是一片郁郁蔥蔥、綴錦疊翠的世界。它瀕臨大西洋,航運便利,海中水產豐富,那里出產的藍螃蟹堪稱天下第一美味。巴爾的摩男爵在多年的尋尋覓覓之后,終于走出“苦寒之地”紐芬蘭的陰影,擁有了一個繁花似錦的富饒之鄉。
塞西爾·卡爾沃特雖然沒有來北美,但他為殖民地制定了非常細致的管理條例。在條例中,他特別強調了不同教派之間互相寬容的重要性。并囑咐弟弟一定要非常小心,保護殖民地的團結與和平。他繼承了父親追求“宗教自由”的理想,不僅要讓馬里蘭成為天主教徒的天堂,也要讓它成為其他基督教派的天堂。
1649年,他起草了《馬里蘭寬容法案》,簡稱“《寬容法案》”,并敦促馬里蘭殖民地議會通過了這項法案。它是繼羅得島立法之后第二個以追求信仰自由為目的而制定的法律,保護基督教各派別不受干擾地以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與耶穌。但是,這個法律保護的“自由”只限于信奉“圣父、圣子、圣靈”的宗教,也就是信耶穌基督的教,包括天主教、新教、清教等。對不信基督的宗教,比如猶太教,則一點也不寬容,或判絞刑,或沒收財產,或鞭打,懲罰非常嚴厲。
雖然《寬容法案》有很大的局限,但不要忘了,它出現在人們為宗教爭得你死我活的17世紀中葉。在歐洲的“啟蒙運動”還沒有拉開序幕的時候,它就已經把“寬容”二字寫進了法律,難怪歷史學家們把它看作“宗教自由”之路的里程碑。人們從后來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也看到了《寬容法案》的痕跡,有些文字甚至是從《寬容法案》里原文照搬過去的。另外,1689年英國的《寬容法案》,賓夕法尼亞的“神圣實驗”,以及其他南方殖民地的法律,據說都受到了馬里蘭州的《寬容法案》的影響。
塞西爾·卡爾沃特有效地管理馬里蘭殖民地長達42年。卡爾沃特家族把馬里蘭打理得秩序井然,他們的寬容也讓殖民地充滿生機。后來,人們把馬里蘭最大的城市命名為“巴爾的摩市”,還有“巴爾的摩縣”“巴爾的摩街”“卡爾沃特街”等,以紀念這個家族對新大陸的貢獻。
現在,弗吉尼亞的北面有了馬里蘭,南邊也沒閑著,出現了另外兩個殖民地。1663年,為了表彰一些貴族對國王復辟的支持,英王查理二世把弗吉尼亞和佛羅里達之間的那一大片地區封給了8位貴族領主,他們把這個殖民地叫作“卡羅來納”,后來分成“北卡羅來納”和“南卡羅來納”,就是今天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和南卡羅來納州。
這些貴族在英國養尊處優,壓根兒就不想到新大陸去受苦。他們都在家坐著,派人代替自己來管理殖民地。他們本想在新大陸生產葡萄酒、絲綢、橄欖油,結果陰差陽錯,卡羅來納成了靛青和大米的產地。靛青是當時歐洲最重要的染料,卡羅來納因此發了財。氣候濕熱、河道縱橫的南卡羅來納也的確是種大米的好地方。至于大米的種植技術是如何傳入北美的,有人說是由亞洲移民帶來的,也有人說是非洲黑奴帶來的。反正,南卡羅來納莫名其妙地成了魚米之鄉。當然,所有這一切,都建立在黑人奴隸的辛勤勞動上。
南卡羅來納土地肥沃,人們的生活比較容易富足,有更多的時間娛樂。殖民者們在此建立了一個港口,用國王的名字把它命名為“查爾斯頓”。查爾斯頓很快就成了南方最忙碌的港口,也是最有貴族氣息的城市。北方的富豪,南方的種植園主,甚至歐洲的貴族,都來到查爾斯頓,尋歡作樂,醉不思歸。以大奴隸主、大種植園主為核心的“南方文化”和他們悠閑奢侈的生活方式漸漸形成了。奴隸制度在新大陸更加根深蒂固,因為人們已經養成了對這種制度的依賴。沒有奴隸的勞動,大家吃什么?
北卡羅來納就不像南卡羅來納那么幸運了,因為這里的土地不夠肥沃,人們需要辛勤勞動才能養活自己。北卡羅來納的大多數殖民者是自耕農,很少有大種植園主。在這種相對平等的環境中,北卡羅來納成了北美最“民主”的殖民地。它的民主跟以前我們講的康涅狄格的民主不一樣。康涅狄格的民主建立在比較完善的憲法的基礎上(還記得《基本秩序》嗎?),是有秩序的民主。而北卡羅來納的民主基本上屬于“無政府”狀態。殖民地的管理人很少理事,大家想干什么干什么。這下糟了,北卡羅來納成了海盜猖獗的地方。政府都不管,誰還管得了?1677年,北卡羅來納一群殖民者居然宣布脫離英國的統治,成立獨立的政府。英國費了好大的勁才撲滅了“叛亂”。所以,應該說,北卡羅來納才是北美第一個宣布獨立的“國家”。
英王看到這些貴族對殖民地不上心,再加上卡羅來納有油水可撈,便將南、北卡羅來納都收回,變成皇家殖民地。如果你仔細數一數,英國在北美已經建立了12個殖民地了。可是,“星條旗”上卻是13條橫杠。那剩下一個殖民地叫什么?它又是怎樣出現的?英國政局的變化將對北美產生怎樣的影響?請看下一個故事:《英國人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