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賓的樹林
- 美國的故事(七冊套裝)
- 畢藍
- 4842字
- 2018-03-20 16:20:57
四百年前,北美大陸東海岸都被森林覆蓋。有人說,如果一只住在阿巴拉契亞山的松鼠想到東海岸去曬太陽,它可以從一個樹枝跳到另一個樹枝,腳不著地就到了,可見森林有多茂密。在一望無際的森林中,點綴著眾多的河流和湖泊,生活著各種動物,也生活著印第安人。后來,歐洲殖民者來到北美,東海岸漸漸熱鬧起來,這片森林覆蓋的土地也漸漸有了不同的名字。從北面的加拿大、新英格蘭、紐約、新澤西,到南面的弗吉尼亞,每一個新的殖民地都講著一個新的故事。
1682年,紐約南面、新澤西西面的那一大片森林,迎來了一個新的主人,也擁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賓夕法尼亞”,意思是“賓的樹林”。這就是今天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是誰為它起了這個名字?這個叫“賓”的人又是什么來歷呢?
這片土地的新主人叫威廉·賓,但“賓的樹林”里的“賓”卻不是他,而是他的父親,英國海軍上將威廉·賓爵士,我們就叫他“老賓”吧。老賓年輕時在海軍服役。“英國內戰”期間,他因戰績卓著受到克倫威爾的獎賞,在愛爾蘭獲得了一大片封地。克倫威爾死后,老賓受議會之托,執行了一項秘密又神圣的任務:親自迎接流亡在外的查理二世回國做英王。由于擁立有功,查理二世為他加官晉爵,封為皇家海軍上將,賜爵士頭銜,地位非常尊貴。
1644年,老賓的兒子小賓來到世上,他是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孩子。父親不僅擁有崇高的政治地位,而且家財萬貫,是英國最富有的人之一。小賓的少年時代是在父親的愛爾蘭封地上度過的。那時,老賓經常在海上領兵作戰,很少回家,小賓一直由私人教師教導念書。他非常聰明,求知欲也很強,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使他一生都熱愛園藝。
1660年,小賓來到牛津大學讀書,他表現出對神學、科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的濃厚興趣。當時,英國沒有公立大學,而所有的私立大學都與宗教關系密切。小賓接受的就是這種嚴格的清教徒式的教育,絕不允許接觸任何“新潮”或人文的東西,比如莎士比亞的戲劇。在牛津,他深受清教的影響。后來,雖然他反對清教,但從清教那兒形成的嚴肅又缺乏幽默感的性格卻伴他終生。
牛津大學教派林立,保王黨的新教、清教和不受人歡迎的教友會,整天爭得面紅耳赤。由于家庭的關系,小賓很自然地被認為是保王黨的“騎士”,但他根本不想攪和進來,反而對教友會深表同情。他覺得自己對上帝似乎有一種獨特的感受。后來,當學校強迫學生信奉英國新教時,小賓和其他學生一起抗議,結果被學校開除。
老賓被兒子氣瘋了,狠揍了他一頓,把他趕出家門。在母親的調停下,父子倆暫時和解。18歲的小賓被送到巴黎學習禮儀。當時的法國在年輕的國王路易十四統治下,正享受盛世的繁華。小賓看到法國人確實比英國人優雅得多,但那種炫耀、浮夸之風讓他覺得很不舒服。于是,他開始尋找精神的寄托,從法國新教神學家莫里斯·阿米揚那里得到很大的啟發。他意識到人應該有“自由的意志”,開始放棄清教的教條,追求自己的宗教理想。
兩年后,小賓回到倫敦。老賓和夫人欣喜地看到,兒子成熟穩重,衣著考究,彬彬有禮,確實已經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紳士。但他們不知道,小賓的內心已經徹底走上“叛逆”之路。老賓希望兒子繼承衣缽,效忠王室,他把小賓送到法學院讀書。后來,倫敦發生大瘟疫,死了很多人。奇怪的是,人們竟然責怪教友會,說是他們的“歪門邪道”導致瘟疫橫行。小賓覺得很不公平,對教友會更加親近。
教友會在歐洲各國和新大陸都被視為非法組織,典型的洪水猛獸,所以,參加它的聚會是很危險的。盡管如此,小賓還是開始頻繁地出席教友會的會議,不久就被抓進監獄。其實,此時他還不是教友會的正式成員,只要聲明一下,再加上那么硬的家庭背景,根本不會受到任何指控。可恰恰相反,小賓索性公開聲明他是教友會成員,并正式加入教友會。這一年,他22歲。
我們在《自由之聲》中已經介紹過教友會。教友會對西方文明最大的影響是讓人們意識到“個人自由”的重要,其“人人平等”的主張后來成為西方民主的基礎。可是在17世紀,教友會是對主流宗教的極大威脅,被視為罪惡。
小賓覺得教友會的主張非常符合自己的理想,義無反顧地參與其中。他在獄中爭辯道,教友會不像清教那樣有政治野心,不應該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可他說什么都沒用。后來還是父親利用權力把他從監獄里弄出來。老賓費盡心機與兒子溝通,可他發現兒子已經不可救藥了。小賓的行為不僅威脅到老賓的地位,更是對王權的褻瀆。老賓一怒之下再次把兒子踢出家門,并凍結他的繼承權。
無家可歸的小賓搬去跟其他的教友會成員一起住,與教友會創始人喬治·福克斯成為好朋友。他隨著福克斯四處傳教,是他最忠誠的信徒。在傳教過程中,他記錄了福克斯的言論,寫了很多闡述教友會教義的文章,漸漸成為教友會最重要的神學家、理論家和代言人。
小賓的言行和著作為他帶來數不清的牢獄之災。1668年,他被囚禁在倫敦塔,倫敦的主教說要把他終身監禁。小賓說:“我的監獄就是我的墳墓……我問心無愧。”八個月后他獲釋,繼續為教友會奔走,又多次被捕。
1670年,小賓還在獄中時,他的父親老賓病重。小賓渴望見父親一面,但他請父親不要為他交贖金,說寧可待在監獄里。老賓愛子心切,還是把他贖了出來。父子倆在多年的對抗之后終于互相諒解,老賓甚至鼓勵兒子追求自己的夢想。老賓知道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他擔心兒子的安全,于是,他寫信給查理二世和國王的弟弟約克公爵,請他們關照自己的兒子。國王和公爵對老賓多年來的貢獻深表感激,兩人都保證不會為難小賓。老賓終于放心地走了,他沒有取消兒子的繼承權,而是把巨額家產留給了他。
小賓一夜之間成為倫敦最富的人之一,連查理二世都欠他的錢。國王從老賓那兒借過16000英鎊(據說相當于2008年的200多萬英鎊),一直沒還上。其實,查理二世挺喜歡小賓。據說,有一次,小賓覲見國王。查理二世現身后,在場的所有人都摘下帽子,向國王行脫帽禮。只有小賓紋絲不動,因為教友會的信仰是不拜國王。正在大家都擔心這個戴著帽子的腦袋要搬家時,查理二世展現了他陽光般的性格,哈哈大笑著伸手把自己的帽子給摘下來了,說:“在國王面前,只有一個腦袋能戴著帽子。”當然,這個故事的另一個解釋是,老賓用那16000英鎊買了兒子的命。吃人家的嘴短,國王也不例外。英國人沒學會抄家沒產這一高招。
小賓繼續我行我素,到處宣揚教友會的主張。王室也繼續打壓教友會,而且愈演愈烈。小賓決定為教友會信徒找一個安全的地方。他向國王請求在北美獲得一塊土地。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平時對教友會恨得牙根癢癢的查理二世竟然大發慈悲,把北美中大西洋地區紐約南邊整整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授給了賓,還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賓夕法尼亞,用來紀念老賓。小賓還不樂意,說這個“賓”字會讓人誤以為是他自己的名字,顯得太自戀,能不能省了,就叫“夕法尼亞”(拉丁語的“樹林”)。查理二世懶得搭理他,心想你得了便宜就甭賣乖了,趕緊走吧。
賓夕法尼亞當時在約克公爵的控制中。國王把它封給小賓以后,約克公爵二話不說,馬上交割。這哥倆對小賓可以說仁至義盡了,對得起老賓的“托孤”之請。賓夕法尼亞的面積相當于中國的福建省那么大,它讓小賓成了有史以來除王室以外最大的地主。不僅如此,國王給賓夕法尼亞的憲章條款非常寬松,小賓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建立自治政府。有人說國王其實也沒吃多大虧,他那16000英鎊的債務算是還清了,而且,以后賓夕法尼亞土地上出產的金銀五分之一歸王室。更重要的是,國王終于把像瘟神一樣的教友會送走了,“你們到北美鬧騰去吧,朕眼不見心不煩”。
小賓很感激王室對他的關照,但他更感謝上帝。他說:“我的上帝讓我歷盡艱辛,終有所得。我相信,他一定會保佑這片土地,讓它成為一個新國家的種子。”1682年,小賓來到北美,他要在這里實踐教友會的社會理想,并把它稱為“神圣的實驗”。還在英國時,他就為賓夕法尼亞殖民地制定了一份“政府大綱”,保護殖民者的權利。他還起草了《自由憲章》,保障司法公正、宗教自由、選舉自由、免于不公正拘禁的自由。
在北美,小賓沿特拉華河而上,在離河不遠處選了一個地方建立起賓夕法尼亞的第一個首府——費城,意思是“兄弟友愛之城”,因為小賓特別相信“兄弟般的友愛”。由于其教友會背景,今天的費城仍然被稱為“貴格之城”。在設計和建設費城的過程中,小賓充分發揮了他在城市規劃方面的天才。城市的街道都排列成整齊的“井”字形,南北向的街道都以從小到大的數字標志,東西向的街道都以各種樹木的名字命名,比如松樹、栗子樹、橡樹、核桃樹……費城的設計美觀大方,整齊開闊,是當時北美最有現代氣息的城市,與擁擠不堪、毫無章法的波士頓、紐約等地形成鮮明的對比。后來,北美其他城市紛紛效仿費城,市容市貌才大為改觀。小賓稱得上是北美城鎮規劃的祖師爺。教友會對科學和醫學的開明態度也讓費城成為科學和醫學研究的領袖,人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較高,對實用科技也很推崇,這是北美其他城市沒法比的。
在賓夕法尼亞,小賓盡他所能實踐了教友會的向善與和平的理念。在設計政府結構時,他參考了英國政論家約翰·洛克的理論,還加進了自己的創見:制定一部可以修正的法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小賓認為,一個可以修正的基本法能夠避免動亂和革命。他建立了“兩院制”議會來保護公民的財產安全和實施公平的稅收。他鼓勵自由信仰和自由競爭,提倡人人平等,聲稱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小賓對自己在英國受的牢獄之苦記憶猶新,特別重視司法公正。在當時的英國,有200多種罪行可以被判死刑。而在賓夕法尼亞,只有兩種罪是死刑——叛國和謀殺,而且,所有的案子都要由陪審團聽證。小賓認為,監獄應該是改造人的地方,而不是懲罰人的地方。他改善了監獄的條件,希望犯人們能悔過自新。
教友會是第一個反對奴隸制的團體,這是基于它“人人平等”的原則。小賓也反對奴隸制,但他自己就擁有奴隸,甚至從事奴隸貿易。他唯一做到的就是改善奴隸的待遇和生活狀況。小賓是人不是神,人性的弱點往往讓理想屈服于現實,就連后來的美國“國父”華盛頓、杰斐遜等人也不能超越與生俱來的“傲慢與偏見”。奴隸制這個痼疾一直困擾著新大陸,人們一直天真地認為有一天它會自動消亡。他們從來沒想到,他們的病需要一場血腥的戰爭來治療,直到這場戰爭變成現實。
小賓領導下的賓夕法尼亞與印第安人保持著友好的關系,他們經常互相往來。小賓祈禱上帝保佑,讓他們與印第安人永遠做好鄰居,好朋友。可惜,這種友好關系在小賓離開之后并沒有維持多久,殖民者們還是與印第安人發生了沖突。
小賓自由開放的政策吸引了歐洲各國的移民來到賓夕法尼亞定居,費城很快就發展成北美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可是,小賓是個重大義不重小節的人,在管理自己生意時馬馬虎虎,不僅消耗了大量錢財,還差點失去對賓夕法尼亞的所有權。幸虧教友會的朋友相助,才沒讓賓夕法尼亞落入一幫騙子的手中。賓家族一直擁有殖民地的主權,直到美國革命。
當初,因為賓夕法尼亞沒有入海口,約克公爵把現特拉華州地區以長期租賃的形式送給小賓。可是,這個地區的瑞典人、荷蘭人和其他國家的移民對教友會的主張不感興趣,總是別別扭扭的。1704年,他們終于獲得小賓的許可成立自己的議會。在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時,這個地區成了一個獨立的州,就是今天的特拉華州。
1718年,小賓去世。他為賓夕法尼亞耗盡全部家產,死時身無分文。今天,人們對這位“賓夕法尼亞之父”仍然十分懷念。本杰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杰斐遜都對小賓的“政府大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其“可修改的基本法”概念更被美國憲法吸收,列為第五條。“修正條款”讓美國憲法在二百三十多年里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又從未被推倒重來,既穩定又靈活,成為世界各國的榜樣。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走過所有的中大西洋殖民地,它們是:紐約,新澤西,賓夕法尼亞,特拉華。從新英格蘭到中大西洋,我們隨著英國殖民者的足跡,由北往南,又回到“古老”的南方。此時,弗吉尼亞已經不再孤獨。又有幾個新的殖民地在它周圍建立起來。這些新的“南方殖民地”是哪些呢?它們為新大陸帶來了什么?請看下一個故事:《〈寬容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