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地產教父——王石教你規范化(1)
- 跟500強企業家學什么
- 王力編著
- 4812字
- 2018-04-03 16:31:53
他,曾被醫生診斷可能下半輩子將在輪椅上度過,但此后4年成功登上11座高峰;
他,從鄉村走來,20年時光打造了中國最成功的地產企業——萬科集團。
他曾說:這就是我選擇的人生態度:向上,生命在高處。
他,就是萬科董事長王石。
個人簡歷
1984年組建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任總經理;
1988年起任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99年辭去公司總經理一職,現任公司董事長;
1988年12月,萬科發行中國大陸第一份《招股通函》,發行股票2800萬股,集資2800萬元,開始涉足房地產業;
1994年王石榮獲“深圳市第一屆優秀企業家金牛獎”;
1999年4月參加世界經濟論壇——“99中國企業高峰會”,并代表中國房地產業在論壇上作專題發言;
1999年5月參加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主辦的“99中國住房發展論壇”,在論壇上第一次提出“城市空心化”概念;
1999年9月,應邀出席“99《財富》論壇”,并作專題演講;
2003年5月,被中國企業家協會授予“中國創業企業家”稱號;
2001年獲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運動健將”稱號,2002年當選中國登山協會副主席;
2003年5月22日,王石作為中國珠峰登山隊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成為目前中國登頂珠峰最年長記錄創造者,2003年5月30日,獲得國家體育總局頒發的體育運動最高榮譽——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王石是個“倔老頭”——登山如人生】
王石是個“倔老頭”——被喻為地產哲人的萬通董事局主席馮侖這樣評價王石。但馮侖也曾由衷地贊嘆:學習萬科好榜樣。
在王石的帶領下,萬科業績節節攀升,并成長為中國房地產上市企業效益最好、最有品牌影響力的企業之一。
但盡管如此,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王石一年中有近1/3的時間在外登山、跳傘、玩極限運動等“不務正業”的行為給他招來了眾多非議。
1.山鷹還能飛多高——自我探索是企業家的生存之道
王石坦言,自己登山的10年間,國內對此事的評論90%以上都是負面的。但王石指出,提出這些質疑的人都忽略了一點: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人有不滿足自我、勇于探索的精神。“人具有永遠也不滿足的特性,對任何問題都會刨根問底、窮追不舍,正是這種不斷探索的精神推動著人類進步。從火的發現到電的使用,再到人類登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人類都有過犧牲,但探索并沒有因此停止。相反,失敗促使著一代又一代人堅持不懈地發起新的挑戰?!?
2008年,王石花了一個星期去西藏攀登希夏邦馬峰。當時在那兒登山的人很少,只有中國、希臘和西班牙三支隊伍。一天晚上,向導告訴王石,說有“客人”要來看他。
王石心中很納悶,不明白在這荒山野嶺怎么還會有“客人”來看自己。這位來訪的“客人”,正是北大山鷹社當年在希夏邦馬峰遇難時的登山隊的隊長——劉炎林。他告訴王石,他要在這兒為遇難的同學建一座紀念碑。
王石記得很清楚,當時他和另一個隊員一起陪同劉炎林為山鷹社建了這座紀念碑。建好以后,第二天王石就走了。臨走之前,王石想把嵌在紀念碑上的5個學生的遺像拍攝下來。但是,王石無意中發現,用不銹鋼牌嵌著的5位同學的遺像沒有被拍攝出來,相反卻拍到了反射在不銹鋼牌子上的自己的影像,而且還拍得非常清楚。
王石當時愣了一下,隨即陷入沉思。他想,這些同學已經去了,跟山在一起,他們或許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而活著的人則應該考慮自己該怎么活著,該如何對待生命、對待自然、對待社會。因為他自己還在不斷攀登,也可能會隨時遇到雪崩,甚至中途遇難。
把自己設身處地想進去的這一瞬間,王石很震撼。反思下來,他愈發覺得山鷹社的精神是應該發揚的,自己應該為失去親人的家長們做些什么,關懷一下活著的人。
從希夏邦馬回來以后,王石和曾經的山鷹社社長、萬科員工、深圳戶外協會會長曹俊交換了看法,建立了一個旨在幫助山難同學家長的小基金。
王石覺得這樣對自己以及其他活著的人都是一個安慰。但令人意外的是,5位遇難家屬中有兩個家庭拒絕了資助,他們表示“自己過得很好,不愿被外界打擾”。但是山鷹精神卻成了王石內心一種深刻的情結,兩年之后,在第二次登珠峰的時候,他的心弦又一次被撥動了。
王石認為,“從地球50億年的歷史來看,人類個體的生命長度20年和1000年沒有什么太大的差別,人類生命的意義在于它起到了什么作用,而不是它的長短。這種勇于挑戰自我的精神難能可貴。”
一位朋友好心地勸他說:“最高峰你都登了,其他兩個就算了吧?!睂嶋H上,自從王石開始登山以來,這種類似的“忠告”就不絕于耳??倳腥藛?,你都功成名就了,為什么還要去玩這么危險的運動?簡直是沒事找事,是不是瘋了?某些評論,甚至更令人失望——“為什么要登山?你不就有錢嗎?要找刺激,要出名?!边@生人都把他登山理解為一種求名求利的功利行為,但對于其中蘊藏著的精神內涵卻視而不見。王石曾對科大學子敞開心扉,和同學們談登上珠峰、談人生感悟。
感悟一:踏實做事
2003年5月22日14點37分,王石成功登上珠峰,當時他52歲,是中國登頂珠峰年齡最大的一位登山者。有一些職業登山家歷時數年,攀登多次才終于登頂,但王石在他52歲的時候,一次就攀上了頂峰。這在所有人的眼里都是一次“偉大的壯舉”。
而王石卻坦白地說:“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一步一個腳印,成功不是偶然和僥幸。登珠峰前我已經有了4年的登山經驗,登山隊計劃用3年時間登上頂峰。針對珠峰的第一次準備工作也進行了近一年,隊里聘請了最好的登山向導,購置了最精良的保障設備,最后階段才下定登頂珠峰的決心——對于攀登雪山的登山者來說,行就行,不行就別硬撐,因為這是對生命的挑戰,同樣,偶然的成功只能是一時的,不能持續,做事業也是這樣?!?
他還說:“1983年我到深圳時已經33歲了,一切都是從頭做起,搬運、推銷,還兼司機、出納……兩個10年過去了,萬科在中國地產業中占到了一定份額,企業的成功還是在于‘一步一個腳印’的精神。20年后的今天,萬科年產值達63億人民幣,但我并不認為自己是成功的,我還要一步步走向更高的目標”。王石在演講時,告訴大學生們,他第一次創業時是33歲,即使是同學們中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還有7年~8年的時間踏實工作打基礎,“到那時再創業也不晚”!
感悟二:掌握生命節奏
商場如戰場,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戰爭,在這其中,你愿意做一只狼還是一只兔子?
王石說:“我選擇做一只兔子,一只隨時都會受到威脅但歡蹦亂跳的兔子,一只不斷奔跑向前的兔子?!彼锌卣f道,同學們和他相比,已經足夠幸運了,“大多數人都能在自己喜歡的學校學習自己熱愛的專業?!钡硎?,“除了技術類專業外,大學就是用來學會學習方法的地方。”
當過兵,做過工人,被推薦為“工農兵大學生”走進大學的王石遇到了自己壓根不喜歡的專業,大學期間,他將主要精力用在了潛心學習外語和政治經濟學上。
1983年,偶然也是必然,他踏進了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大學時打下的基礎幫他完成了第一步的跨越。
20年后,回顧過去,王石說,縱觀80年代的一些風云人物,至今能繼續傲立潮頭的寥寥無幾。成功就是能耐得住寂寞,把握人生節奏,有張有弛地做事,在下次大潮來臨之時你還在。
珠穆朗瑪峰曾經是一個要被王石當作句號的地方,醫生診斷他下半生有可能癱瘓,王石要在能走路的時候去珠峰,沒想到,珠峰卻成了一個開始。其后數年間,他遠離都市,遠離人群,在登山中體驗生命。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定要有一點自我不滿足的創新精神!”
2.珠峰哲理的均衡點——自我修煉是企業家永恒的主題
海明威的名著《雪山盟》的開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非洲的一個很高的雪山頂上,當地的土人發現了一只已死的黑豹。那黑豹明知雪山頂上沒有食物可尋,為什么還要跑上去?
王石就有點像海明威筆下的黑豹,52歲時,他攀登珠穆朗瑪峰,到了峰頂就立刻下山,瘦了20多斤,朋友問他:“為什么你要做這種傻事呢?”
他回應:“沒有為什么,只是喜歡這樣做。”
除了可以給予登山者本人以很大的滿足感——經濟學無從解釋王石這類人的行為。
我們把企業經營、登山等都看成企業家的創作,但是,卻很少有人會想過,一個人為了滿足自己,會做一些沒有任何回報,甚至沒有外人欣賞的事。這是創作的本質,只要自己欣賞,于愿已足,不需要任何來自外界的回報。
從某種程度上說,“企業”之“企”,由“人”與“止”組成,這“人”字代表企業家之“自我”,如果去掉人,即企業家失去了自我修煉的精神,那么企業也就只能“止”了。
我們都知道,企業是企業家自我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有什么樣的企業家,就有什么樣的企業。經營企業,本質上就是經營自我。如果“自我”出了問題,無論采取什么辦法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
企業家欲走出迷局,獲得成功,首先就要從自我修煉開始。當然,我們未必要學王石那樣挑戰極限,但王石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種“珠峰哲理”——成功始終是從自我的內在求得的。
自我修煉是企業家永恒的主題。
1)謙卑精神與自知自變:走出停滯失敗的迷局
國內不少企業家在小有所成之后,很難邁向更大的成功,往往陷入停滯不前甚至瀕臨失敗的困境。其中有兩個重要的原因:自我迷失和自我僵化。
自我迷失,就是企業領導者沒有反復問自己“我是誰”,不知道自己的愿景、使命、價值觀和目標是什么,也不能將“自我”的一致性外顯為企業行為。于是,決策漸漸地偏離了原點,不再關注員工與消費者這樣的基本面,而是囿于個人名利、企業規模、市場占有率等外在指標,從而將企業一步步引入歧途,甚至做出有違道德原則的事情。
企業家都有一個定義時刻,在某一時刻定義自己的經驗,并使其成為日后不斷重復和強化的心智模式。自我僵化就是指,當環境發生變化后,如果企業家還停留在以前的心智模式中,就會導致企業停滯不前或失敗。
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有一種特質,即他們的謙卑精神。有謙卑之精神,才能自省與求索,才能自知與自變。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些巴西人致信給美國的多位折扣零售連鎖店的首席執行官,希望向他們取經,唯有一人承諾見面。見面后,此人不停地詢問關于在巴西和拉美開展零售業的情況,甚至在廚房洗碗碟的時候都還在咨詢。巴西人后來發現,這個人原來就是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
沃爾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向競爭對手學習,然后走自己的路?!痹谖譅柆數臍v史上,重要的突破基本都是學來的,正是沃爾頓謙卑的學習精神推動了沃爾瑪的不斷超越。并且,沃爾頓擁有明確的核心價值觀、使命與目標,因而他選擇了一位認同他、像他一樣謙卑的戴維·格拉斯做接班人。沃爾頓不但做到了自知自變,還實現了自我延續。
2)歷史精神與肯定式探詢:走出戰略決斷的迷局
中國的市場機會叢生,企業領導者抓住機會即可成功。因此,戰略往往被簡單化為抓住機會,這就導致很多企業家在不停地尋找機會。可是,很多機會給企業家帶來的不是成功,而是迷失。
事實上,正確的戰略既源于對未來的判斷,也源于對過去的理解。在企業(包括企業家和員工)與市場的深入互動中,愿景、信念、動力、經驗、知識會逐漸從市場的土壤中生發出來,并匯聚形成戰略。企業家需要做的是,以一種肯定的態度去發現戰略,并將其模式化,變成可溝通、可控制的程序。這樣的戰略是內生的,并且是經過市場檢驗的,與隨機抓取的機會相比,實施成本更低,成功概率更大。
上世紀90年代,IBM陷入危機,郭士納臨危受命。他發現:第一,IBM具有強大的、獨一無二的各種硬軟件技術基礎;第二,IBM具有多年提供解決方案的經驗。同時,郭士納還看到了未來信息技術產業將以服務為主導的發展趨勢。于是,他確立了IBM的戰略,即提供整合的解決方案服務。過往的積累在未來找到了價值,IBM得以重生。
所以,不要一味地向外尋找機會,應該向內尋求適合企業發展的模式。這就需要企業家有一種歷史精神,能夠尊重企業歷史,以肯定式探詢的姿態面對企業歷史,重新架構過去、當前與未來的連續性,使已有戰略明晰化、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