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合伙創業,必須要知道的“天規”(3)
- 你的團隊離成功只差一位合伙人
- 郭昭暉
- 3527字
- 2018-03-28 17:49:30
7.錢賬分管,以法律形式確定利潤分配
合伙經營講究彼此信任,但不要忘了,還有古人的名訓“親兄弟明算賬”的至理名言擺在眼前。所以,對合伙人的信任應該建立在注意財務、賬目清楚、錢賬分管的前提下。
巫友陽大學畢業后,沒有到處去找工作,而是與搞服裝銷售多年的小學同學謝晨芳合作做起了服裝生意。
出于對同學的信任,巫友陽并沒有與謝晨芳在投資金額上訂立合同,而且自從一起開店以來,兩人也從未在財務上實行明確的劃分。但好在兩人發揮各自的長處,巫友陽負責店內的事務及服裝零售,謝晨芳負責服裝的進貨及批發。由于兩個人都對工作特別投入,再加之相互信任,有事商量著來,所以生意也越做越紅火。
但一次偶然的變故讓兩個人的角色發生了轉變。一次,巫友陽由于急性闌尾炎發作,需要住院一周,可恰恰是在春節前的當口,店里的貨馬上就出現了斷檔,眼看著別的店顧客盈門,巫友陽同意讓謝晨芳一個人去北京進貨。春節后,巫友陽身體恢復回到店里,一查賬卻發現整個春節期間店里基本沒有進賬,而且對于謝晨芳從北京進來的貨的去向也開始疑竇重重。
但是,苦于沒有與謝晨芳建立有效的賬目分管辦法,巫友陽只能把疑慮埋藏在心里。但巫友陽的這個啞巴虧不能白吃,她決定從此與謝晨芳分管賬目,做到賬目清楚、互相牽制。這樣就再也不怕糊涂賬了。
要做到財務、賬目清楚,錢賬分管,互相牽制,就要明白信任是理智的、有限度的、有約束的道理,只有這樣,才可實現長久的信任。除此之外,還要注意一些合伙經營中的忌諱。
(1)切忌賬目不清,手續不全
合伙經營必須做到賬目公開,便于互相監督。但許多下崗職工合伙創業時,為節約開支,往往只由一方做賬,但因不懂會計,致使賬目不清,導致合伙人不信任。
王鵬和張小惠合伙經營一家超市,每天進出的賬目繁多,雙方協商由王鵬記賬。但王鵬在單位一直從事機械精加工工作,從沒有接觸過賬務,因此,他做的賬目很混亂,常出現漏記、少記營業收入的情況,這引起了張小惠的猜忌,不到半年時間,雙方就散了伙。
(2)切忌義氣用事
很多合伙人法律意識淡薄,只憑義氣辦事,什么事只是口頭說一下,根本想不到簽協議。因此,對合伙人的盈余分配、債務承擔、退伙、合伙解體的財產分配等均無規定,很容易產生糾紛。
(3)切忌一方私自處理合伙經營體的財產
合伙人的財產應由合伙人統一管理和使用,但有的合伙人會不經其他合伙人的同意,私自處理共同管理的財產。
如果企業在創立初期沒有確定一個明確的利潤分配方案,那么,隨著企業的發展、利潤的增加,合伙人內部就很容易產生利潤分配方面的矛盾。所以,合伙經營企業的合伙人之間,一定要以法律文本形式把利潤分配方案確定下來。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對法律規定的企業利潤有清楚的認定。
(1)企業可分配的利潤
在公司的凈利潤中扣除職工福利及獎勵基金,再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潤,即得可分配的利潤總額。用公式表示為:可分配利潤=凈利潤+年初未分配利潤-中外合資企業提取職工福利及獎勵基金。
(2)可供股東分配的利潤
可供股東分配的利潤=可分配的利潤-法定公積金-法定公益金。其中,法定公積金是指按照《公司法》規定,公司必須根據當年稅后利潤減去彌補虧損后所剩余額的10%強制計提的公積金;法定公益金是指公司按照《公司法》規定,按5%~7%的比例從當年稅后利潤中提取的用于職工福利設施支出的基金。
(3)未分配的利潤
未分配的利潤指的是在可供股東分配的利潤中扣除已分配優先股股利、任意公積金和已分配普通股股利后的余額。用公式表示為:未分配利潤=可供股東分配的利潤-已分配優先股股利-任意公積金-已分配普通股股利。
這之后,就可以擬定利潤分配方案的法律文本了。
(1)制作利潤分配表
利潤分配表反映的是公司當年的凈利潤的分配情況和年末分配利潤的情況。該表的編制是從公司凈利潤額開始的。利潤分配表一般根據“利潤分配”科目有關明細賬的發生額進行編制。
(2)填寫利潤分配表
報表中的“本年實際”欄,根據當年“利潤”及“利潤分配”科目及其所屬各明細賬的記錄分析填列,“上年實際”欄根據上年度的利潤分配表填列;
“凈利潤”項目,反映的是企業全年實現的凈利潤,如為凈虧損,則以“-”號填列。本項目的數字應與利潤表中“凈利潤”項目的“本年累計數”一致;
“利潤歸還投資”項目,反映的是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按規定在合作期間以利潤歸還投資者的投資;
“年初未分配利潤”項目,反映的是企業上年年末的未分配利潤。如為未彌補的虧損,則以“-”號填列。本項目的數字應與上年利潤分配表中“未分配利潤”項目的“本年實際”數一致;
“應付優先股股利”項目,反映的是企業應分配給優先股股東的現金股利。
很多中小民營企業的創業團隊在發展初期,或者是沒有考慮到,或者是礙于面子,沒有明確提出未來具體的利潤分配方案,等到企業規模擴大的時候才開始為利潤怎么分配而爭執,輕則個別合伙人退伙,重則整個團隊解散,大好局面毀于一旦。
面對這些經驗教訓,創業者要引以為鑒,結合自身企業的特點,及早與合伙人以法律文本的形式確定一個清晰的利潤分配方案。把最基本的責、權、利界定清楚,尤其是股權、期權和分紅權,此外還包括增資、擴股、融資、撤資、人事安排、解散等與團隊成員利益緊密相關的事宜。
8.各盡其能,分工合作
合作本身就是一種各盡其能、分工合作的互幫互助的形式,商業合作更是這種形式的專業化體現。尤其是對于一個剛剛起步的合伙創業項目,合伙人之間的分工不當將成為企業的致命傷,導致企業快速“死亡”。
如何分工是在確立合伙關系后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這不僅關系到合伙人之間的合作能否順利,更會影響到創業項目未來的發展。
首先,要讓有能力的合伙人成為管理者。
聰明的企業管理者只會決定工作的大致方向,細節方面則交給合伙人處理,這是一個讓合伙人發揮能力的機會,也是企業合理分工的一種體現。
但有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合伙人決定的事情已經開始有所進展時,其他合伙人又突然出面干涉,結果,一切都要等大家一致裁決后才能運作。雖然口頭上說要把權力交給一個合伙人,但也只是說說而已,并沒有落實。
所以,我們事先要和合伙人做好意見溝通,不能說好“都交給你”卻還要過分干涉。一旦說出這句話,就要有絕不干涉的覺悟,否則會讓合伙人失去工作熱忱,這樣,合作就很難繼續下去。
讓有能力的合伙人成為管理者并不是件壞事,當自己決定將權力交給合伙人去執行時,即使真有不滿意的地方,也不能再發表意見。除非合伙人由于無法處理某個問題而感到苦惱,這時,你才能出面,以個人的經驗提供給合伙人一些方法或者是行之有效的幫助。
然而許多時候,情況往往在開始時便已弄巧成拙,有些人雖想用溫和的方式把自己的意思傳達給合伙人,但語氣上卻隱含命令的意味,合伙人表面上也許會接受,心里卻未必服氣。因此,這一點必須特別注意。
在此情況下,你不妨對合伙人表示:“如果是我,我將這么做……你呢?”以類似的做法來指導合伙人,不但可保持自己的立場,也可將意見自然地傳達給合伙人,甚至合伙人極可能會認為你是站在他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樣,合理分工的目的便達到了。
合伙創業,在合理分工的時候要想充分發揮合伙人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方面要放權,使合伙人在一定范圍內能自主決斷;另一方面要設身處地地為合伙人著想,勇于承擔合伙人工作中的失誤。
其次,讓行業專家做技術工作。
創業者每天都在因人才問題而焦頭爛額,加速內部人才儲備與培養計劃的實施是他們必須做的功課。
國內大部分中小企業在發展擴張階段都會遇到較大的人力資源瓶頸,許多行業都在面臨著內部產能規模擴大的同時缺乏高級技術管理復合型人才,外部收購兼并卻沒有人才可以輸出的困境。所以,合伙企業只實施人才計劃還不夠,還應該發展具有技術專長的合伙人,并讓他從事企業內的技術工作。這樣,不僅能解決企業的人才、技術等問題,還能最大限度地做到合理分工、科學分工。
與行業專家合作的途徑無非三條:與成功者合作;雇用成功者;為成功者所雇用。
成功的企業家必須善于駕馭各方面的成功人士,尤其是行業專家,他能使企業在短時間內在某一專業領域內迅速提升競爭力。與一個行業專家合作,讓他來做自己的合作伙伴,要比讓他來為自己打工強得多。
正如古人云:“賢主勞于求賢,而逸于治事。”企業需要合理的分工,創業者與行業專家應該做各自該做的事。企業家要把70%的精力放在考慮企業的未來發展上,而企業未來戰略的規劃,主要靠相應的人力資源做支撐。所以,賢明的企業家應該傾注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賢能之才的尋找與合作上,這才是現代企業合作與分工的真諦。
最后,創業者對待合伙人要有容才納賢的氣魄和度量。
只有具備寬容的氣度,才能有團結眾人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合伙人的才能。寬容是一種激勵方式,也是一種管理方式。管理者的寬容品質能給予合伙人良好的心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