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味品生產工藝與配方
- 張秀媛
- 2530字
- 2019-01-04 05:58:44
第三節 調味品的歷史、現狀及發展
一、調味品的歷史
人類最早只會從自然界獲取天然的沒有經過加工的食物,有了火以后,人類學會了“烹”,這使人比動物進食高了一個檔次,而學會用調味品來“調”制食物的味道,才真正使人類有了飲食文化。
調味品的發展歷史幾乎伴隨著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凡是烹調水平高的民族都是文化淵源深厚的民族,尤其是素以美食大國著稱的中國。
原始社會,人類茹毛飲血,在燧人氏發明鉆木取火后,才學會了用火來烤制食物。神農氏的時代,人類學會了制鹽的方法,鹽的使用是調味品發展史上的重要開端。
商朝時人類開始有了釀酒技術,有的時候發酵技術掌握不好,酒味會變酸,人們發現變酸了的酒味道也不錯,把它用于調味,被稱做“苦酒”,這就是醋的由來。西周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學會用麥芽和谷物制作飴糖,這算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甜味劑。當時的人們還用魚肉加鹽和酒發酵制成各種美味的調味醬。商周時期,善于烹調的人往往能得到國君的賞識,甚至被委以重任。3000多年以前的古代名相伊尹據說就是一位烹調專家,被后人尊為“烹調之圣”。
春秋時代人們的飲食越來越講究,孔子有句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時候原產于我國的姜成為人們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東西,人們不僅用它調味,做腌菜,還用來做驅風寒的藥。戰國時代有了花椒和茴香的記載,但是應用得還不廣泛。
秦漢時候的人們已經掌握了在烹調中去腥、滅臊、除膻的方法。漢代從絲綢之路傳來了我們今天常用的大蒜、香菜、胡椒等,這時的人們有了釀造醋的成熟技術,還開始用大豆和面粉來制造豆醬。人們在食用豆醬的時候發現上面的液體味道很好,開始有意識地榨出這種液體,最早叫做“醬清”或者“清醬”。
盛唐時代,商業繁榮,飲食文化空前發展,花椒、蔥、茴香、桂皮、胡椒、酒都成為當時常用的調味品。唐太宗的時候從印度傳來了甘蔗制糖的方法。到了宋朝,人們開始熱衷于用油烹調食物,油炸食品和甜食當時非常流行。
元朝出現了用黃醬和小麥制作的甜面醬。值得一提的是在明代的時候傳入了原產于美洲的辣椒,之后短短三四百年辣椒風靡了我國一半以上的地區,人們用它制造出辣椒鹽、辣椒醬、豆瓣醬等辣味調味品,還培養出聞名天下的川菜。這個時期人們開始制造芝麻油、芝麻醬、腐乳等調味品。
到了清朝時候,人們飲食調味的習慣和現代已經非常相似了。晚清的時候,侵入的外國殖民者帶來了外國的飲食方式還有調味品,例如咖喱、吐司、沙司、色拉之類。
19世紀初期,味精被日本人率先研制出來,成為近代最常用的調味品之一。近年來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主要調味品的生產都形成了機械化和工業化。目前復合調味品成為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調味品也逐漸走上了科學和健康之路,例如各種有保健作用的鹽、醋、油等。
二、調味品工業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居民食品消費發生了兩次重要轉變,這兩次轉變至今依然沒有結束:一個轉變是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憑票供應”的歷史基本上成為過去;二是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其特點就是食品消費在生活必需品中的消費比重下降,就是恩格爾系數下降,但食品消費的支出比重卻在上升,即食物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過去我們講“溫飽”,要求不高,“吃飽”就行;現在我們講“小康”,不但要“吃飽”,更要“吃好”。在這種消費趨勢的帶動下,我們的食品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而在食品工業迅猛發展的同時,調味品逐漸成為食品工業增長和城鄉居民消費的新亮點,地位越來越重要。
目前我們調味品產業的發展和生產市場呈現出五個特點:(1)產銷量穩步上升,產品結構調整加快,調味品花色品種不斷豐富,市場空前繁榮;(2)原有商辦國有企業,通過改制和破產等途徑,正在從調味品產業中退出,一部分跨國公司和民營企業開始進入,尤其是我國民營調味品企業發展十分迅猛;(3)企業與行業之間的國際交流日益增多;(4)生產工藝技術不斷改進,設備升級換代加快,來自德國、歐洲、日本、美國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先進工藝都在我國“開花結果”;(5)質量管理和標準化工作加強,調味品行業由過去在食品工業的“排不上隊”,“找不到位置”,到現在引起國務院等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比如第一批國家實行市場準入的產品就包括調味品。
當然,隨著我國調味品行業的迅猛發展,與國際水平相比,也暴露出一些問題。(1)由于產品附加值低和消費習慣的影響。在食品工業中,調味品產業水平不高。我國的食品工業,從乳品工業到飲料工業,到啤酒工業,所有的設備,不是引進的,就是合資的。而我國調味品產業設備仍然以國產化為主。這充分說明了調味品產業的國際化較低和鮮明的中國特色,值得大家深思和研究。(2)企業生產的集中度低,重復建設的現象還比較嚴重。這種現象在一段時間內還將延續。(3)食品市場消費體系信用程度較差,假冒偽劣商品短期內難以消除。這和我國地區差亦及貧富差距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4)市場監管的任務比較繁重。比如近年來沸沸揚揚的“蘇丹紅”事件和“醬油氯丙醇”事件等。
三、調味品的發展趨勢
我國的調味品雖然歷史悠久,但在品種上多少年來不外乎醬、醬油、醋等老產品,而國外卻早已超越了這一模式,而邁入了生產工業化、味型復合化、品牌多樣化和食用方便化的時代。雖然我國近幾年復合調味品有了很大發展,但與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日本復合調味品年產量達1000萬噸,而天然調味料已經連續數年以20%的速度增長,人們在追求產品的高檔化同時,更注重食品的天然特性。未來調味品發展趨勢是方便化、多樣化、營養化、禮品化、天然化、復合化和高品質化。隨著物質文明的發達,調味品產業必將成為投資少、市場大、利潤豐厚的健康產業。隨著我國加入WTO,中外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等活動不斷增多以及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食品風味的多樣性,對食品風格及品位要求越來越高,這必將促使調味品行業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產品質量,促進調味品生產工藝的進步,并使調味品逐步向營養、衛生、方便、適口和多樣化方面發展。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風味多樣、具有獨特風味、產品系列化的調味品及復合調味品,既能滿足人們在生理上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還能使人們在消費過程中得到對美味的心理享受。調味品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值得有關科研工作者進行深入的研究,開發出更多、更好的調味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