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個體心理學——生活的科學

  • 理解生命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6188字
  • 2017-11-29 14:49:48

偉大的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只有與生活直接相關的科學,才是真正的科學?!币部梢赃@樣說,在真正的科學中,理論與實踐不可分割。所謂生活的科學,建模于生活動力學,是研究如何生活的科學。這種說法特別適用于個體心理學。

個體心理學嘗試把個體生命看作一個整體,重視個體的每一個反應、每一個舉動,它們是個體生活態度的表達。這樣一種科學應該是實踐性的和實用主義的,因為通過知識的幫助,我們能改變和糾正我們的態度。因此,個體心理學不僅預測將會發生什么,而且能像預言家約拿(Jonah)一樣,通過未卜先知來避免某些可能發生的事情。

朝著一個目標努力

通過努力理解生命中神秘的創造力——這種力量表達了一種追求、達到、獲得另一領域的成功來補償一個領域的失敗的渴求——個體心理學的科學得到了發展。這種力量是一種目的論——它在于努力達成一個目標:在努力中,個體的身體和精神配合得十分默契。所以,不把個體當作整體、單純研究身體或精神狀況是荒謬的。因此,我們需要將二者結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研究。

舉個例子,在犯罪心理學中,我們通常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罪行而非罪犯上。但事實上重要的是罪犯,而不是罪行。無論我們怎么分析罪行,也不能理解它的本質,除非我們把它當作某個特殊個體生命中的一個章節。重要的是理解該個體的生活經歷——那些引導他產生行動和沖動的生活目標。知道了這些,我們也就能夠理解行為舉止背后所隱藏的含義,讓孤立零散的信息成為有機的整體。當我們研究局部的時候,我們也能把它們當作整體中的各個部分,這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整體。

以我個人的經歷為例,我對心理學的興趣始于我的醫學實踐。醫學為目的論提供了論點,這對于理解心理學的表現形式是必要的。在人體中,所有器官都朝著特定的目標發展;個體成熟后,它們都能達到特定的形式。人類自身的天性會為克服身體缺陷做出努力,或發展其他器官的功能來取代有缺陷器官的功能。生命總是努力生存,生命力絕不會放棄掙扎而屈服于外界障礙。

現在,心理的發展與器官的發展類似。每個人都會形成一種有關目標的構思,即通過構建未來的目標來超越現狀或克服現存缺陷和困難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個體能夠思考并感覺到自己超越了現存的困難,因為他們的頭腦中有未來的成功藍圖。沒有了這種目標感,個體的活動將失去意義。

所有證據都指出,這種目標必須在生命的早期形成,即童年的成形階段。成熟性格的模型就是在這個階段開始發展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個過程如何發生。兒童是那么的弱小,他們會感覺自卑,發現自己生活在不能承受的情境中。因此他們努力發展,確定自己的目標方向。很難說兒童的目標是如何確定的,但這樣的目標明顯存在,它支配著兒童的每一次行動。的確,童年早期的沖動、理智、能力或無能很難理解,也沒有必要理解,因為只有當兒童確定他們的目標之后,才會確定他們的發展方向。只有當我們看清一個孩子的發展方向之后,才能猜測他在未來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擁有目標可以理解為渴望像上帝一樣。但像上帝一樣當然是終極目標。教育者在教育兒童時須格外小心,因為兒童會去尋找身邊最強的人來當自己目標的模特或化身。也許是父親,也許是母親,也許是其他任何人。當孩子懷著這樣一個目標時,就會試圖像這個強大的目標人物一樣行事和穿戴,表現出與目標人物一致的特征。之后,為實現這個目標,他們會把醫生或老師當作化身,因為后者能懲罰孩子,孩子容易對老師產生崇敬之情,覺得老師是強大的人;而成為醫生的目標,是出于一種像上帝那樣掌握生死的渴望。這個目標就這樣被建立起來,因為它可以通過社會服務而實現。

看世界的方法

當原型——蘊含著個體人生目標的早期個性——形成時,人生的發展方向也就確定了。這使我們能夠預測個體在之后會如何發展。從這時起,個體的統覺(Apperceptions)[1]體系就開始服務于他的人生目標了。兒童會根據個體的統覺體系來感知環境,也就是說,他們會通過自己的興趣和偏見來觀察世界。

已經發現,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的發展方向都與有缺陷的器官有直接聯系。例如,有胃病的孩子會對吃表現出異常的興趣,視力不好的孩子會對一切可見的物體更加著迷。這些表現與個體的統覺體系相一致。因此,這意味著若想找出一個孩子的興趣所在,就要確定他的哪個器官有缺陷。但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孩子對于生理缺陷的體驗,并不一定按照外界觀察者看到的方式,而是根據自己的統覺體系調整他們的體驗。所以,雖然器官自卑是兒童統覺體系的一個元素,但我們并不能根據孩子的器官缺陷來推導出他們的統覺體系。

兒童從相關性體系中看待一切,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我們誰也掌握不了絕對的真理。我們都會犯錯,但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改正錯誤。在我們的個性形成的過程中,這種改正會比較容易;如果我們沒有及時改正,日后再想改正就必須回想當時的情形了。因此,在治療一個患者的神經衰弱時,我們的問題不是發現他得病之后犯的常規性錯誤,而是發現他人生早期形成原型時犯的根本性錯誤。如果發現了這些錯誤,我們就可以通過相應的治療方法來對其進行糾正。

所以個體心理學并不強調基因遺傳因素。重要的不是一個人遺傳了什么,而是這種遺傳讓他早年做了什么——也就是童年時期形成的原型。生理缺陷當然有遺傳的原因,但我們只是治療具體問題,盡可能排除孩子自身的不利因素。

有生理缺陷的兒童處于困難時會表現出更多的自卑感。原型形成的時候,他們對自己更感興趣,而不是對他人,今后的生活中也會繼續如此。器官自卑遠不是原型錯誤的唯一原因,例如,被寵壞的或不被喜愛的兒童也可能會有原型錯誤。有生理缺陷、被寵壞以及不被喜愛是對兒童身心發展極為不利的三種情況。這三種類型的兒童害怕被攻擊,永遠學不會獨立。這類情況會在本書后續章節中做進一步的探討。

父母的影響

我們的下一個任務是找出阻礙個體發展的因素。在被寵壞的孩子的案例中,社會和家庭都不會永遠對其縱容,所以被寵壞的孩子很快會面臨生活的問題。在學校,他們發現自己處于新的社交環境中,面臨新的社交問題:他們不想和其他孩子一起學習、玩耍。因為他們還沒準備好迎接學校的社交生活。事實上,他們在原型階段的經歷使他們害怕此類情況,使他們總想尋找更多的縱容。這些個體的特征都不是遺傳的,因為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原型和目標的性質來推斷。因為他們擁有朝向特定目標的特定性格,所以他們不可能擁有朝向其他方向的特征。

四五歲的時候,原型已經建立,所以為了理解它,我們必須尋找那個時期或者之前兒童所產生的印象。這些印象形態各異,與我們從成人的角度來想象的有很大不同。其中對孩子的頭腦最有影響的印象之一就是父母過度懲罰或打罵帶來的壓力。這使得孩子努力尋找解脫,有時表現為心理上的排斥感。因此我們會發現那些擁有壞脾氣的父親的女孩會避免和所有男性接觸,因為她們相信這些男人都是壞脾氣。或者那些擁有嚴厲的母親的男孩會排斥生活中的女性,這種排斥會有多種表現形式:當有女性陪伴時,孩子會變得羞澀,或者可能變成同性戀。這些過程都不是遺傳的,而是由孩子早年的生活環境引起的。

兒童往往要為他們早期犯下的錯誤付出高昂的代價。盡管如此,他們卻得不到指導。父母不知道或不愿向孩子承認他們為人父母的疏忽,所以孩子只能帶著這些錯誤走完漫漫人生路。

不能過分強調懲罰、責備和說教對孩子都沒有幫助。只是說,如果孩子和家長不清楚什么是錯誤的,以及應該做些什么來改正錯誤,那么什么效果也不會有。孩子不理解為什么會受到懲罰,就會變得頑皮和膽小,而且這些懲罰和說教改變不了他們的原型。生活的經歷也改變不了原型,因為生活的經歷總是與個人的統覺體系相一致。只有當我們接觸到構建性格的根本因素時,我們才能做出改變。

出生順序

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個家庭出生的兩個孩子,成長情況也不盡相同。即使出生于同一個家庭,圍繞每一個孩子的氛圍也是不同的。第一個孩子是唯一的,是注意力的中心。一旦第二個孩子出生,老大會發現自己失去了唯我獨尊的地位,會不喜歡這種變化:他們曾有權力,但現在沒有了。這種沮喪感會影響他們原型的形成,也會在他們成年后的性格中表現出來。案例顯示,這樣的孩子常在成年后遭受挫折。

還有一個發現,一個家庭撫養男孩和女孩的方式不同。通常男孩被過分重視,而女孩被認為難以成事。被這樣對待的女孩長大后總會變得猶豫不決,自我懷疑。終其一生,她們都保持著一種只有男人才能功成名就的印象。

第二個孩子在家庭中的境遇也有其特殊性。他們與第一個孩子的地位完全不同,因為總是有別人為他們設定節奏。他們通常會趕超節奏設定者,我們發現原因來自老大在競爭中的氣餒:年長的孩子害怕競爭,表現不好,在父母的評價中越陷越深,父母開始越來越欣賞第二個孩子。另外,第二個孩子因為有節奏設定者,總在賽跑,他們所有的性格特征都反映了家庭中這種特殊地位的影響——他們有造反傾向,不把權力或權威放在眼里。

歷史和傳說中有很多非常強勢的最小的孩子的故事?!妒ソ洝分屑s瑟夫(Joseph)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想超越所有人。在他離家幾年后,不認識的小弟弟出生了,但這個事實顯然沒能改變事情的局面,他還是堅稱自己是最小的孩子。在童話故事中也有相同的例子:最小的孩子往往扮演領導者的角色。這些特征發源于童年早期,在沒有獲得更深刻的見解之前無法改變。為了幫助他們,必須讓他們理解在他們的童年早期發生了什么,讓他們認識到這些原型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什么不利的影響。

探索童年記憶

探索童年記憶是理解原型、理解個體本性的有用工具之一。我們的所有知識和觀察都指出記憶是原型的因素之一。以有生理問題的孩子為例——比如說胃不好的孩子,他們最早的記憶可能與食物相關;習慣用左手的孩子,他們使用左手的習慣同樣會影響他們的觀點。一個人告訴你他的母親縱容他,或者關于弟弟、妹妹出生的事情;如果他有一個壞脾氣的父親,他可能還會告訴你自己如何被打;或者他當年在學校是如何被嘲笑、被欺負的。如果我們懂得這些話語的重要性,那么它們就是非常有意義的信息。

理解童年記憶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同理心,即需要有高度的同理心,也就是要有設身處地理解孩子的童年情境的能力。通過這樣的同理心,我們才能理解弟弟、妹妹的出生對一個孩子的獨特的重要性,或壞脾氣父親的打罵在孩子心里留下的陰影。

私人邏輯

如果觀察那些沒有得到良好發展的孩子,我們會發現,他們雖然看起來很聰明(如果你問一個問題,他們能給出正確的回答),但會流露出強烈的自卑感。聰明當然不是什么必不可少的特質。這些孩子有完全私人的心理態度,與神經衰弱者類似。例如,在強迫性神經癥中,患者意識到強迫性的行為是無用的,卻無法停止。私人理解和私人語言也是這種病癥的特征,他們從不說代表高度社交興趣的常識語言。

如果我們把常識的判斷與私人邏輯相比較,會發現常識的判斷通常更接近事實。我們用常識來區分好與壞,會在復雜的情況中犯錯,而這些錯誤會自我修正。但是那些總是從私人興趣出發的人,不能像其他人一樣區分對與錯。事實上,他們總是顯露這種無能,因為他們所有的行為對觀察者而言都是透明的。

想想犯罪是如何發生的。如果我們詢問罪犯的智力、理解力和犯罪動機,就會發現,他們通常覺得自己的罪行是聰明的英雄舉動。他們相信自己達到了優越的目標——也就是他們比警察更聰明,并能比其他人得到更多。因此他們是自己心中的英雄。他們根本意識不到這些行為其實與英雄的所作所為大相徑庭。他們缺乏社交興趣,這使得他們的行為都是有害的,或是對社會無用的。這種社交興趣的缺乏與缺乏勇氣、性格懦弱直接相關,但他們并不知道。那些面向無用人生的人,通常害怕失敗、黑暗和孤獨;他們希望和其他人一起生活。這是怯懦,應該被貼上怯懦的標簽。的確,阻止犯罪最好的辦法是說服所有人,犯罪只不過是怯懦的表現。

眾所周知,一些罪犯在接近三四十歲的時候,會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找工作,結婚,變成好公民。為什么?想想竊賊。40歲的竊賊如何與20歲的后輩競爭?后者更迅速更有力。三四十歲時,罪犯被迫對以前的生活方式做出改變,因為他們并沒得到需要的東西,犯罪沒有用了,他們發現金盆洗手更容易。

還要注意一個與罪犯相關的事實,那就是如果我們給予更嚴厲的處罰,不但不能威懾犯罪者,反而會強化他們認為自己是英雄的想法。我們不應忘記,罪犯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這個世界里找不到對真正的勇氣、自信、社交感和共同價值的理解。這種情況下,人不能在社會中扮演有用的角色。神經衰弱者很少開俱樂部,這對有廣場恐懼癥的人和犯罪狂人來說是不可能的舉動。問題兒童很少交朋友,原因之一是:他們的早年生活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的原型發展出錯誤的目標和私人邏輯系統。所以順著這個方向他們走到了生活的消極面。

社交興趣的重要性

社交興趣或社交感受是極其關鍵的概念,是我們的教育、治療中最重要的部分。世界上的人只有充滿勇氣、信心并且無拘無束,才能從生活的問題和優勢中同時獲益。他們從不害怕。他們知道生活中總會有困難,也知道自己能克服這些困難。他們已經準備好面對生活中的所有問題。

我們上文提到的三種類型的兒童,發展出的是低層次的社交興趣。他們沒有解決生活難題所必需的心理態度,而是發展出錯誤的態度來面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因此他們總感覺受挫。治療這樣的患者時,我們的任務就是鼓勵他們做出“有用的”社交行為,積極的、“有用的”面對生活和社會。

社交興趣的缺乏使人們走向消極、“無用的”生活。嚴重缺乏社交興趣的人,可能會變成罪犯、酗酒者、精神病人。我們應該找到好的方法去影響他們,采取建設性的行為模式,使他們對他人產生興趣。因此可以說,我們所謂的個體心理學,實際上是一門社會心理學。

感覺和情緒

生活的科學研究的下一個問題是感覺和情緒。個體的目標不僅影響個體的性格特征、生理運動和表達方式,也支配著個體的感覺和情緒。個體總是試圖把態度訴諸感覺和情緒。因此,如果個體想做好工作,這個想法會被放大,并在他們的情感生活中有決定性的作用。個體的感覺和情緒通常與他們的觀點一致:情感加強了他們的假設。哪怕我們做一些不需要一絲情感的事,也常常會摻雜情感于其中。

上述觀點可以在人的夢境中得到清晰的印證,夢的研究可能是個體心理學最偉大的成果之一。每個夢都有一個目的,雖然這一點之前從未被清晰理解。一般來講,夢的目的是創造一種感覺或情緒,這種感覺或情緒反過來促進夢的進行。做夢的方式是我們的行為方式。夢是我們清醒時的計劃和態度的情緒化排練,這個排練的實際演出可能永遠不會發生。所以夢是靠不住的,然而這種情緒化的想象卻能帶給我們真實的行動起來的刺激——雖然是在做夢。

這種特征也存在于清醒時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從情緒上欺騙自己的傾向,比如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卻總是說服自己按照童年時期形成的原型行事。

一般的研究方法

綜上所述,我們已經總結了個體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個體心理學是一門朝著新的方向有著諸多發展的科學。這里融匯了各種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知識。不同的心理學家選擇的發展方向不同,沒有哪一個心理學家相信別人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讀者或許也不應該依賴于信念和信仰,輕信某個學說,而是要進行研究和對比。

注釋:

[1]最初由G.W.萊布尼茨提出,他認為,統覺是一種自發的活動,主要依賴心靈中已有內容的影響。通過統覺,人們理解、記憶和思考相互聯合的觀念,從而使高級的思維活動得以完成?!g者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黔西县| 汤原县| 阳泉市| 安陆市| 宜兰县| 田阳县| 中山市| 蓝田县| 湘乡市| 军事| 信阳市| 绿春县| 蒙阴县| 瑞金市| 扶余县| 盐城市| 依兰县| 天镇县| 高安市| 图木舒克市| 九龙县| 大化| 长垣县| 济宁市| 肇庆市| 渝中区| 甘洛县| 子长县| 井陉县| 丹阳市| 雷山县| 敖汉旗| 平南县| 平罗县| 元阳县| 绥芬河市| 临安市| 灌阳县| 临朐县| 岳普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