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介紹

關于本書

《理解生命》在阿德勒離世前十年,即1927年首次以英文出版,涵蓋了個體心理學的主要原理。此書對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方法的學生來說尤其有意義,因為它用了很多例子來解釋理論觀點。整本書的內容,對指導人們理解社會需求并且愿意盡力為公共福利做出貢獻具有重要的意義。讀者會發現,常識在阿德勒的思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某次在阿德勒舉辦一場心理學演講后,有評論說他講的都是常識,他回答:“常識有什么錯呢?”

阿德勒是一個富于啟發性的演講者,不過,他并不是一個系統性的寫作者。很多標有他名字的書其實并不是他寫的,而是他的演講集或其他人聽過他的演講之后所做的筆記,本書即是如此。阿德勒早期演講時那超凡的個人魅力已經無法傳達給我們了。而且這類書好像有些重復和膚淺,缺乏精練的短語和清晰的寫作結構。但是,書中卻有一些觀點和看似無用的話語能表明個體心理學是一種微妙且切實可行的方法論。阿德勒有時看起來很嚴厲、愛批評人。他非常不認同一些沒有社交興趣或社交興趣很低的團體。在阿德勒看來,個體社交興趣與發展的缺乏和神經衰弱的程度有直接關系,表現為兩點:一個人不是有沒有問題,而是有多少問題;隨著個體心理學繼續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并被當作一種有效的實用主義心理學,它的一些理論應被看作時代的產物,就像阿德勒需要被放在他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中來理解一樣。即使阿德勒是個天才,也不一定總是對的。

本書首次在美國出版時名為《生活的科學》(The science of living),旨在對阿德勒的主要概念和理論進行簡明概述。此次出版的是經過修訂后的版本,旨在提供更易于理解的阿德勒的理論介紹,不僅可以吸引研究阿德勒的專家,也可以吸引學習心理學的學生和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文章經過重新編排,行文更加流暢,并加上了標題來提高內在的邏輯清晰度,一些術語表達已根據當代英語應用原則及現代阿德勒實踐研究更新。讀者會發現,復數人稱代詞在所有可以使用的地方都被用到了,而不是用“她”或“他”代替。關鍵術語總匯、參考書目也被添加進來以便讀者使用。

編輯對第一版做出提煉和重組的確切數字已不可知,他或她的名字沒有相關記錄,阿德勒談話的原始文字也沒有保存下來,但希望這個經過修訂的版本,可以讓阿德勒對20世紀心理學做出的偉大貢獻被更廣大的讀者熟知。

個體心理學的主要概念

個體心理學是一個可以用來認識人們的體系。它在輔導、精神療法、教育、組織生活及自助等領域有特殊的價值。它是一種哲學、一種對未來的觀點、一種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和他人之所以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方法。

個體心理學是一種社會心理學,它把人們看作一個需要共同生活在這個星球的完整單元。無可爭議,我們需要彼此。因為沒有彼此,我們就不能生存。所以個體心理學的準則之一就是社交興趣。我們的社交興趣是我們對一個團體的積極歸屬。我們能察覺到自己的力量、資源和能力,能察覺到社會的需要,能用同情心把自己置于同伴的處境,從而做出貢獻以改進每個人的生活。社交興趣是“我和你”的疊加,而不是“我反對你”(阿德勒對于神經衰弱的定義)。社交興趣有時聽起來像行善者的行為準則,阿德勒也的確把它形容為一種理想、一種人類未來的愿景,而不是一種已經存在的東西。但是行善并不是“正在行善”,社交興趣是合作,是一種可以學習和發展的與生俱來的能力,即使它是未來的概念,也或多或少是我們可以看待今天生活的東西。

個體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都是目標導向的生命體,有目的地朝著生活中吸引我們的目標行動。這些目標是我們自己設定的,而我們通常沒有意識到。目標激勵我們,它們被認為是我們最好的生存方式,基本上是我們想要的,或是我們認為的對我們最好的。個體心理學認為人們不是被過去驅動,而是被未來吸引,從而為自己創造未來。

生活中,我們都有一系列短期、中期和長期的目標,這些目標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阿德勒所說的“虛構的最終目標”。很不幸他用了這個術語,因為這個“多個主題的共同主題”并不是一個目標,它就像生活中音樂的循環旋律或重復的修辭手法一樣。舉個“虛構的最終目標”的例子——“我想當好人”。它是最終的,因為它是我們生活的終極成就;也是虛構的,因為我們永遠無法達到。

最后,有目標就會有朝它努力的一系列行動。阿德勒指出,我們如果能清楚地看到這種“方向的路線”,那么就能猜出最終目標是什么。

這是一種研究目的的心理學。所有行為都被看作是目的性的;換句話說,一個阿德勒主義者會尋找我們的行為(思想、感覺和表演都被認為是行為的,因為我們正在做這些事)背后的精神收獲。我們理解了行為的原因,就可以改變它們;集中精神于行為本身就像治病,而不是致病。如果致病原因不變,另一種癥狀會取代第一種。阿德勒把他的方法稱為“硬”心理學。“硬”是指需要直面我們行為的未知原因。對于個體來說,這是可被揭示的挑戰性經驗。

與個人目標和目的聯系緊密的是自卑。毋庸置疑,人類對自然有一種生物性的自卑。我們會生病、變老和死去。我們害怕這些元素,要造房子來保護自己。這些事情及無數其他事情都比我們偉大,所以我們自卑——但是以一種積極的方式。也有些自卑是消極的,其中之一就是社會自卑:我們認為一些人比其他人差,比其他人價值小。如果我們都這樣相信,即使它并不是事實,也會據此展開行動。

一方面,我們的身體自卑和精神自卑是實際的、自然的。作為孩子,我們都會自卑,事實如此。但是,當我們長大,失去——或應該失去——這種自卑感(并不是常常如此)時,我們當中仍有很多人懷疑人人平等的人類價值,并在生活的某些方面感到不如他人。我們是社會存在體,不希望別人看出我們的自卑感,于是試圖通過發展或展現某種形式的優越加以掩飾。本書就提到此類掩飾法,一種是過度補償(比情況所需做出更多),一種是抨擊他人,還有一種就是避免曝光一切。換句話說,我們從不利的感覺移動到有利的渴望,從不夠好的感覺移動到足夠好的信仰——一種自然的發展是可以被鼓勵的。這意味著自卑感是有益的,隨著我們希望遠離它,并這樣做了,我們發展了自己和社會;而不利的感覺是——當我們發展的進程受到了阻礙,或當我們試圖在生活中(社會“無用”的那一面)尋找“有利的渴望”來克服它時,才存在。

朝著目標移動這一概念,是個體心理學的基礎。勇氣是我們用來向社會有效目標移動的燃料。勇氣也是一種自信,可以用“我行”來描述,而不是“我不行”。勇氣暗示著“去試試”的意愿,去做我們能做的,聚焦于做出貢獻的意愿與為此付出的努力,而不是聚焦于一個完美、完整的產品或行動。阿德勒的輔導和治療,可以看成一個人獲得勇氣的過程,是對自己和自己能力的信仰。輔導過程是從“只有當我確信自己能成功的時候我才會做”移動到“我會盡最大的努力”。勇往直前,相信自己,暗示自己在成功和失敗中保持獨立,也就是我們的自我價值不依賴于做得有多正確,而是在情況所需時——做我們能做的。失敗對于阿德勒主義者而言不是“不成功”,而是“不嘗試”。

那么鼓勵可以看作自負的發展——“我足夠好”的信仰的發展。個體心理學認為,我們所相信的,我們有意識的想法、感覺、情緒和行為,都是一個我們沒有察覺到的獨一無二的信仰體系的產物。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信仰體系會與我們周圍的人相一致,這是常識。我們的信仰體系若與其他人的不同,便被稱為私人邏輯。一方面,正是我的私人邏輯使我成為我,使我獨一無二;另一方面,它會成為產生困難的根源之一,阻礙我成為一個完全發揮作用的社會成員。我的信仰也成了我無能的根源。

私人邏輯的一個方面是我持有的“只有當”信仰。如上面提到的例子,只有當我很可能成功時,我才會嘗試一個任務。這體現了我如何限制自己,避免風險(風險可以使人成長),減少自負。我的行動、我的私人邏輯好像是正確的。在我們的信仰體系中,這個“好像”的元素幫助我們創造關于我們自己、生活和其他人的虛構元素,并與我們的生活相一致。阿德勒的輔導和治療的目的,就是向客戶揭示他們的私人邏輯,幫助他們理解他們私人持有的信仰,找出哪些是影響他們日常發揮的想法,并且通過仔細計劃這一系列行動來減少私人邏輯的排他性,幫助他們過上更充實滿意的生活。

這是一種關于如何使用你的能力,而不是你天生擁有哪些能力的心理學。對于阿德勒主義者而言,重要的不是我們與生俱來或發展出的能力,而是我們用所擁有的能力做了些什么。相同的,我們做什么比說什么更重要。阿德勒建議,懷疑時就“捂住你的耳朵來觀察”:如果一位女士這也抗議、那也抗議,問問自己她為什么如此。

知覺或者看待自己、世界和人類的方式,是這種心理學的基礎。阿德勒主義并沒有試圖改變生活,而是想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阿德勒療法的目的,是幫助客戶改變他們的感知框架,幫助他們用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

和其他心理學一樣,個體心理學有時候講的是一般性。不過,它強調個體的獨一無二性及“他”或“她”的創新能力,因此只能給我們的思考提供指導。阿德勒很明確地表示:“事物總是不同的。”這是以防阿德勒主義者把客戶做嚴格的類別區分。

阿德勒的理論

埃倫伯格(Ellenberger)把阿德勒的理論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

1.社會藥物治療,1898—1909年

早年當醫生時,阿德勒醞釀并發表了他在社會藥物治療領域的想法。在其著作《定制貿易的健康手冊》(Health Book for the Tailoring Trade)中,阿德勒解釋了他想證明經濟發展、特定貿易中的疾病與公共健康產生的偏見之間的關系。他認為疾病是社會的產物。阿德勒在這一時期的思考主要集中于如何把社會化治療與藥物治療混合使用。也是在這個階段,他提出辦一個有關教學崗位和社會藥物治療的講座,以尋找有關社會衛生問題的解決方法。

2.器官自卑的理論,1909—1911年

這并不是一種新理論,阿德勒的貢獻在于發展了一種系統性的器官自卑理論和相關的補償過程。

3.神經衰弱的理論,1911—1918年

在這個階段,阿德勒聚焦于童年早期情況的重要性,并且深受費英格(Hans Vaihinger)《仿佛哲學》(The Philosophy of the As If')的影響。阿德勒使用了費英格的“虛構”概念。人類活著“好像”一些價值是事實,“好像”一些信仰是真實的。我們活著“好像”有一個人類活動的理想標準(“社會生活的鐵殼邏輯”)。對于阿德勒而言,變態是個體與虛構的理想標準背離的程度。神經機能病是這種背離的變種。提到自卑,阿德勒補充說:純社會因素可以產生自卑的感覺;即使是器官自卑,心理反應也是主要因素。換句話說,我們對事件的知覺比事件本身更重要。

4.個體心理學,1918—1925年

社區感的觀點在這個階段占顯著位置。也是在這個階段,阿德勒比以往更清晰地闡述了個體心理學的一些基本原理。這種人類生活的實用主義方法,沒有假裝深入事物的內部,而是提供了讓我們可以獲得自己及他人的實踐性知識的原理和方法。個體心理學被刻畫成人際關系的實質性研究。人永遠不是孤立的。

5.心理療法和教育

在這個階段,阿德勒發展和提煉了心理療法的技巧,重點是幫助客戶清楚地理解自己,并選擇用什么方式對生活做出改變。

6.晚期發展,1925—1937年

在阿德勒晚期的作品中,他更加強調個體的創造力,這是建構“生活方式”的核心因素。這種創造力也存在于神經衰弱的形成過程中。為達到優越的目的而付出的努力變得更重要,私人邏輯被定義為社區感的反義詞。自卑感不再被看作神經癥的癥狀,而是成為人類最本質的特點。阿德勒還強調了人類從自卑走向優越的傾向。

阿德勒——“一個超前于他的時代的人”

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1895年獲得維也納醫學院博士學位,1902年遇到弗洛伊德時已經發表過文章了。1902年到1911年,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學會的一員,也是該團體最早的四名成員之一,1910年擔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1911年對于阿德勒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年,他成為奧地利公民,從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辭職,成立了自由精神分析研究會,后正式更名為個體心理學會。1911年也是他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的一年,在這一年阿德勒讀了費英格的《仿佛哲學》,為他自己的理論系統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后,阿德勒的社會主義觀點變得日漸清晰,有了自己的觀點。

1920年初,他加入了組織療法教育機構,這種社會藥物治療方法或多功能療法的早期形式非常有效,到1929年,阿德勒進行演講的學校超過26所。1934年維也納取締了這些教育機構,而阿德勒的觀點已經成形。人們對關于阿德勒思考、著作的小組治療方法和社區精神癥療法的概念已有了清晰的認識。阿德勒的學生之一——約書亞·畢萊爾博士(Dr.Joshua Bierer)在英國建立了第一家日間醫院和第一個自我管理社會療法俱樂部。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和20世紀30年代前期,阿德勒想把自己的觀點系統化。他強調創造性在發展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性及努力獲得優越感或成長的原則。這是一種先天的活動,也是阿德勒關于權力概念的發展。權力被一些人錯誤地解讀為施加于他人的權力,阿德勒主義者所說的權力,恰好相反,是用來自我克制的,換句話說,是一種朝向自我改進和促進社區繁榮的活動。

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阿德勒理論的發展更加超越了個人的范疇。他的早期醫學職業生涯使其總結出器官自卑的概念,他把社交自卑理論發展成包含更多人道主義的理論體系,如在他和路德教會牧師恩斯特·雅恩博士(Dr.Ernst Jahn)合著的書中,把靈魂的治愈和個體心理學相提并論。以下是阿德勒生命中的主要事件:

1870 出生于維也納郊區,是猶太父母的第二個兒子

1898 發表《定制貿易的健康手冊》

1902 遇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904 成為新教徒

1910 擔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主席

1911 成為奧地利公民;同年從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辭職

1923 在牛津國際心理學代表大會上講話

1924 成為維也納教育學院講師;同年在美國游歷演講

1929 成為一家治療神經機能癥診所的醫學專家;同年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

1930 接受“維也納市民”稱號

1932 開始在美國長島醫學院執教

1934 搬到美國

1937 5月28日在赴蘇格蘭阿伯丁做演講途中因心臟病突發病逝

阿德勒的性格

我們通過很多渠道獲得了有關阿德勒及其生平的信息:馬納斯特(Manaster)和科爾西尼(Corsini)寫過一篇自傳性的隨筆,伯托姆(Bottome)也談到了自己以及朋友們與阿德勒交往的經歷。這部分介紹是把我們已有的信息,與個體心理學理論相融合,對阿德勒的性格做出“有根據的推斷”。

阿德勒自己提到過他是父親最喜愛的孩子,但覺得被母親排斥;他曾傷害過一個患有佝僂病的男孩;他對弟弟的死印象深刻;他從嚴重的肺炎中死里逃生。記住這些特殊事件有什么意義呢?這樣一個人,很有可能與女性建立類似他與母親的緊張關系。事實上,阿德勒與一個熱情的女權主義者結婚了,聽說婚姻不是很幸福(據說他的“男性的抗議”理論便基于此)。我們也看到大量疾病和死亡的影像再現了他的記憶的主題。

的確,阿德勒最初的記憶包含了他的心理學理論的很多元素:“我記得自己坐在板凳上,身上綁著為治療佝僂病而用的繃帶,我的哥哥坐在對面。他很健康,不費力氣就可以奔跑、蹦跳,而我做任何動作都要費很大力氣。每個幫助我的人都感到難過,我的父母做了他們能做的一切。”我們只能猜測這段記憶意味著什么,當觀察者了解身體缺陷、跟他人做對比、幫助他人、性格友善,這些主題對這個人的生活具有重大意義。有趣的還有阿德勒的另一段記憶:“有一個人在醫生手上遭了好大的罪,所以我要當一名真正的醫生。”這里我們能看到一個結論——一個目標——終其一生吸引著阿德勒的目標。阿德勒還有兩段與個體心理學的主要概念類似的記憶:第一段是他聽到一首描述人們言行不一的歌,這使他對人們的語言和行為之間的差異產生興趣;另一段是他通過參觀墓地來面對“死亡的恐懼”,這和克服自己弱點的勇氣同等重要。

阿德勒的父母一共有7個孩子,他是老二(其中一個在阿德勒4歲時死去)。所以他應該具有“中間”或“三明治”孩子的典型心理特征:總是處于壓力之下,努力與聰明的哥哥競爭,更是費盡心力以防被緊隨其后的弟弟超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阿德勒在心理治療職業生涯中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競爭,而他的哥哥就叫西格蒙德。

實踐中的個體心理學

像其他所有心理學一樣,阿德勒的心理學提供了一系列方法論,這些方法論能夠付諸使用。接下來我們集中講述個體心理學在精神健康和衛生當中的應用。

德萊克斯(Dreikurs)歸納出使用個體心理學的更結構化的方法。這種“生活方式分析”方法由四個步驟組成。第一個,貫穿輔導過程,叫作關系階段:這是咨詢師和客戶建立起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有著清晰的目的和共識。第二個,數據收集:關于問題本身、輔導的目的及客戶的生活方式(第一章和第四章)。第三個,揭示私人邏輯:咨詢師把問題與客戶的信仰體系(第二、七、十、十一章)相聯系。第四個,叫作再教育階段(反映了教育在個體心理學中的重要性):本階段包括客戶自負(鼓勵)的增長及對他人興趣的增加。

另外一種沒有這么結構化卻被更多用于實踐的方法是,當生活方式信息被客戶“順便”提及或被咨詢師問及,也就是當出現這些信息時再使用它們,而不是當作一個特定的步驟,因為那可能不適合客戶或當前的問題。

個體心理學如何幫助人們變得更好?阿德勒說:“患者的本質變化只能靠他自己。我發現我最好把手放在腿上,乖乖地坐著,因為我確信無論我此時此刻說什么,患者都聽不進去。他作為受難者,只有當他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歷程時才會有更好的理解。”

“從一開始咨詢師必須說明治愈患者的責任在于他們自己,正如諺語所說:‘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但你不能強迫它喝水。’人們不應該把治療和治愈當作咨詢師的責任,那是患者的責任。咨詢師只負責指出錯誤,而患者負責改正。”

個體心理學還在教育領域和組織工作中廣泛應用:原理相同,但目的和應用不同。如下所寫。

治療性的教育

與眾不同的是,個體心理學是一種特殊的心理學教育模型,對輔導和心理療法的應用形成了完整的體系。本書第八章體現了阿德勒對該主題的興趣。

早在1904年,阿德勒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其中闡述了關于教育的完整理論。文中認為“醫生作為教育者”,涉及四個主要觀點:發展孩子的自信,把自然的后果作為懲戒措施,孩子不應該怕老師,孩子應被教會在群體中生活。這些觀點已成為個體心理學的精髓。

埃倫伯格告訴我們,1920年阿德勒開始建立和發展一些學院,日益受個體心理學哲學和實踐影響。同年,阿德勒感覺治療性教育的主力應是教師。他組織了我們現在所謂的監督與咨詢過程,讓父母、孩子和老師都參與進來。隨著這種方法論的認識度加深,它變得流行起來,更多家長和教師被邀請來參觀訪談,學習如何通過個體心理學原理改善與孩子的關系。這種方法至今仍在阿德勒公開家庭輔導中使用。

治療性教育在1931年達到新的高峰,當時在維也納開辦了一所實驗性學校,這所學校的主要特點包括:社區精神的發展,孩子們的互助,為有需要的小學生提供個人輔導,家長和教師的每月會面。不幸的是,由于政治局勢發生變化,這所學校在1934年關閉。盡管如此,阿德勒的觀點仍在今天的教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美國。

柯林·布萊特(Colin Brett)

為你推薦
失憶后,她一腳踹了渣老公
會員

結婚兩年,丈夫回家的次數不超過十次。最后一次,他提了離婚。秦禾心灰意冷,出了車禍,再睜眼,竟然失憶了!她不再戀愛腦,不再卑微求全,重新做回了首富秦家的小公主。性子嬌蠻肆意,打臉虐渣,專治各種不服。上節目,有記者追問:“聽說有人搶了秦小姐的老公?所以你才離婚了?”秦禾不在意地笑笑,“男人么,她要搶,那就給她了,多的是。”眾人只看見,顧氏太子爺、秦姐那位的前夫,臉好像黑了,眼睛好像紅了。

葡萄糖 4177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桃花折江山(孟子義、劉學義主演《桃花映江山》原著小說)
會員

趙國有美人桃花,為求自保一心向夫君,魏國有俊朗丞相,擁護明主誰也不疼惜,美人曰:我又美又聰明你還有什么不滿意?丞相云:你小心思太多防不勝防讓人心驚。美人嘆氣:好好好我說不過你,不過雙贏合作的計劃,相爺您再考慮考慮?

白鷺成雙 7.6萬讀過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鉚釘 6.5萬讀過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會員

《龍族》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8月19日首播三集,每周五10:00更新一集。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

江南 36.1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松县| 霍林郭勒市| 聂荣县| 个旧市| 蓝田县| 黑河市| 元江| 泰宁县| 荣成市| 鄂托克前旗| 茂名市| 漳浦县| 石楼县| 镇巴县| 江门市| 屏南县| 和林格尔县| 湟源县| 武鸣县| 阿坝| 海丰县| 锡林郭勒盟| 聊城市| 扎鲁特旗| 舟曲县| 望城县| 唐河县| 大方县| 太谷县| 连江县| 三亚市| 达州市| 彰化县| 杭锦后旗| 化德县| 上高县| 全南县| 随州市| 南召县| 叙永县| 南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