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宋 遼 金 元的間諜活動(8)
- 爾虞我詐:中國古代四千年諜海風云(下)
- 趙英
- 5060字
- 2017-11-27 14:10:51
第九節 大間諜的小聰明
在閱讀本書時,你會感到在中國古代間諜戰中頗為缺乏經濟情報的竊取與利用一類的事例。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社會中,最主要的經濟情報就是關于農業及有關副業(鹽、茶、馬、牛、布匹等)的情報。這些情報并不需要以專門的情報活動去搜集,也不需要用太復雜的手段去刺探。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理財高手劉晏(公元715—780年)以厚賞募善走者,“置驛相望,四方貨殖低昂及其他利害,雖甚遠不數日即知。是能權萬貨輕重,使天下無甚貴賤。”算是建立一個監視市場物價的情報系統,然而是公開搜集一般經濟情報。
清代康熙、雍正則在他們的特務機構中布置了定期匯報農耕情況,米價低昂、天氣好壞的重要任務。清代還有傳遞黃河汛情的情報系統。黃河汛期,在其上游皋蘭城西,“有鐵索船橋橫亙兩岸,立鐵柱,刻痕尺寸以測水,河水高鐵痕一寸,則中州水高一丈”。到了水大之時,用羊皮密縫成不透水的羊狀皮筏,“選卒勇壯者,縛羊背”,冒險乘流而下。到河南境內,送信士卒把身上帶的寫有汛情的竹簽子順流投入水中。早已等待在那兒的當地士卒“操急舟,于大溜候之,拾簽知水尺寸,得預備搶護”。
對經濟情報的利用,在中國則相當早就出現了精彩的表演。春秋時,齊國糧價猛烈下跌,齊桓公擔心糧食會被鄰近諸侯國的商人搶購空,想讓本國百姓有儲備以備萬一,就去向大政治家管仲求計。管仲回答:“今日出行,看到路邊有兩家新造了大圓糧倉。請您用玉璧聘這兩座糧倉的建造者為您也如法建造兩座。”齊桓公當即命人去請。百姓知道了這一消息,認為國君如此做,定有原因,也紛紛造倉儲糧了。這個事例不一定確鑿,但反映出中國治國者對經濟情報及其利用,早有所領悟。類似的事在宋代也發生過。
上一節中提到“盜亦有道”,秦檜其人品德、功業一無可取,但陰險狡詐,小聰明還是有的。如果不以人論事,這類小聰明如果用對了地方,也還有值得一提之處。否則他也不會操南宋權柄達十余年之久了。
宋代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北宋時出現了名為“交子”的紙幣。貨幣的流通和使用,日趨復雜起來。
秦檜當政時,臨安有一個時期出現了市場上銅錢匱乏的情況。有錢人看到市場上缺錢,更加把錢儲藏起來,商人也不愿賒賬賣東西,一時市場無法運轉了。京尹曹冰把此事報告了秦檜。秦檜笑答:“此事易辦。”
秦檜立即召來了管理鑄錢的官員,對他說:“才接到圣旨,想改變錢的樣子。麻煩你鑄新錢樣一緡,我呈給圣上。舊錢盡廢不用!”秦檜命令他第二天正午前辦好此事。這個官員受命而出,連夜召集工匠趕鑄新錢。有錢的富豪家,聽到這一消息,唯恐自己的錢作廢,傾其手中之錢,購買糧食等物。一時間物價上升,市場上流通的錢多了起來。官吏們把新錢的樣子送給秦檜后,猶如石沉大海,再也聽不到回音了。原來這是秦檜故意散布的假消息,使富豪們傾囊而出。
對此事還有另一種說法。市場上缺錢。秦檜對給自己梳理頭發的工匠,賞了五千錢。以往工匠為秦檜服務一次,僅得二錢,工匠當然驚訝之色溢于言表。秦檜卻對他說:“此錢幾天內將下旨不用了,故早些用了。”工匠一聽,趕緊到外面通知親朋好友。不過三日,京師市場上涌出了大批錢幣。
秦檜實際上是故意制造經濟假情報,操縱調節市場。在經濟聯系日趨一體化、日趨復雜的今日,對經濟情報的保密固然重要,對經濟情報的使用更加重要。尤其是在對外交往中,商場如戰場,巧妙地以經濟情報,真真假假使對手摸不著頭腦,是克敵制勝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類戰爭”時代,雙方以經濟力量的競爭進行搏殺,積極主動地散布經濟假情報,是重要手段之一。實際上,在經濟戰中,雙方搏殺的主要交手武器之一就是情報信息。使用經濟情報的成功與否,往往關系到國家成百萬元乃至數億元的經濟利益。因此,具有情報觀點、諜報觀點是管理經濟的官員的必備意識。
但是經濟情報的使用遠較其他任何一種情報的使用更為復雜。它是一柄“雙刃劍”,可以傷人,也有可能自傷。其使用不光難在對其涉及的復雜關系的判斷,更難在對人們心理的預期。當然如何把巧妙地使用經濟情報與經濟發展戰略融為一體,系統地著眼于中長期地運用經濟情報,恰當地散布經濟假情報來為經濟發展戰略服務,更是一個大問題。這方面似乎有必要成立經濟戰“參謀部”,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另外,如何針對對方使用經濟情報,如何把經濟情報與軍事、政治情報配合使用,使之發揮最大的效益也是十分有趣的問題。美國總統大選剛完,布什上臺的消息一傳出,股市立即大跌。在現代社會中,各種情報之相互影響實難預料。因此對經濟情報的使用、分析,非集合各方面專家不可。經濟情報活動在現代社會將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最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我國對外開放、引進技術、資金等活動中,注意適當地利用經濟情報,并將經濟情報的運用與打破對方的技術、資金封鎖的謀略結合起來,利莫大焉!值得深入地進行研究。
無論出于何種目的,還是由誰來使用經濟情報(政府或者企業),都需要考慮經濟運行規律、市場運行規律。最好使經濟情報的運用,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人為地運用經濟情報,擾動經濟發展,固然可以影響事態的短期發展,從中長期看還會回到經濟固有規律的軌道。
第十節 宋高宗的“本事”
宋高宗在其執政期間,除了妥協投降外,對金人別無辦法。不過趙構畢竟貴為天子,對金國長期低聲下氣,也有一肚皮的氣。因此,在不敢公開得罪金人的前提下,他有時也要顯一顯“治住”金人的“本事”。
公元1142午八月,宋高宗屈辱地答應了金將宗弼要求,交出商州、和尚原、方山原地。過了些日子,金使又到了臨安。這次金使卻不是索要土地來的,而是為金主的后妃索要鑲有珍珠的拖鞋等奢侈品。宋高宗聽了大為高興。他早就接到情報,金國皇后頗為擅權,金國大臣聽她的話比聽金主的話還認真。金國皇后生活奢侈,以珍珠裝飾被子,由數千名婦女為之操作。每天換繡衣一件,價值數百緡。宋高宗命令有關大臣,盡力滿足金使要求。他還發表了一番“高論”:“這些東西都是朕不屑一顧的,而金國皇后想要,由此可見其奢侈之意。有關官員要全部滿足她的要求,以使其更加奢侈。奢侈之心一開,我的事就能辦成了。”趙構當然指的不是恢復山河,而是更好和談了。
過了一陣子,金使再度來宋,這次要的東西太奇怪了。金使帶來的單子上有:白面猢猻、鸚鵡、孔雀、獅子、貓。趙構又命人盡力搜尋,以滿足金人要求。同時再度發表“高論”:“敵使萬里遠來,所須如此。朕何憂哉!”又說:“其風如此,豈能久哉。”
白面猢猻、鸚鵡、孔雀等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金使索要的東西透露了一個重要情報倒是真的。那就是金國上層已日益脫離原有的游牧文化消費方式,向農業文化的統治階層的消費方式靠攏。其腐化方式是一致的。
如果不以人廢言的話,趙構這個只知投降妥協的人后面幾句話倒說到點子上了。敵人上層人物的生活要求、愛好,敵國百姓的消費狀況,消費特點,都屬于重要的經濟情報范圍。而其上層人物的消費情況,又往往與政治情況密切相連。在古代社會,生產力不甚發達,統治者窮奢極欲的個人消費往往是動亂之源。因此趙構針對金國上層的腐化,極力滿足其胃口,并把其消費胃口吊起來,還是有些小聰明的。遺憾的是,趙構只是把這類活動與自己的投降、妥協聯系起來,而無宏圖大略。
現代社會中,首腦人物的消費情況仍是重要的經濟、政治情報。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狀況更是重要的經濟、政治情報。在開展間諜戰、心理戰時,離不開對敵國這類情報的掌握。這類情報從心理上講是極為敏感,極為容易引起敵國政府上層與人民群眾間的對立,極為容易引起群眾動蕩不安的情報。這類情報還往往反映了敵國整體經濟狀況。因此對這類情報的分析、研究、使用要慎之又慎。
第十一節 匾額的奧妙
公元1149年十二月,在金國統治階層的內亂中,丞相完顏亮(公元1122—1161年)殺金熙宗完顏直(公元1119—1149年)自立為帝。完顏亮是頗類隋煬帝的人物。其人有才干,好讀書作詩詞。未發動政變前曾作詩曰:“蛟龍潛匿隱滄波,且與蝦蟆作混和。等待一朝頭角就,撼搖霹靂震山河。”野心與抱負躍然紙上。金熙宗晚年好殺,完顏亮得大臣擁戴登上帝位。
金國從金熙宗起逐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廢除了金國初年的“勃極烈”制(氏族殘余的貴族會議制),推行宋、遼的政治制度。但中原、華北地區先后由女真貴族的軍事首腦宗翰、宗弼、撻懶等人統治,其用人行政、軍權、財權,無異一國之君。完顏亮上臺后,于公元1153年三月正式宣布遷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大興府。同時確定了五都的名號。完顏亮遷都之舉一方面加強了對中原、華北的統治,標志著金國統治重心南移,完成了中央集權過程;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便于大舉南侵。完顏亮南遷,把中原、華北的財政、軍事、行政權統統收歸中央,同時也開始就地征集南侵之人力、物力。
金兵南下之前,照例派遣了大批間諜,探聽南宋情報。公元1161年九月,金國燕京人劉蘊古被南宋任命為迪功郎。劉蘊古對此職位十分不滿,到處游說。他能言善辯,受到許多大臣欣賞。其實劉蘊古是金國間諜。完顏亮命他以偽降至宋,刺探南宋朝廷機密。
劉蘊古為了與南宋朝廷搭上關系,化裝成販賣首飾的商人,在壽春一帶活動。他經常故意泄露一些金國的“機密”,并裝成心向南宋的樣子。見到南宋商人,他就痛哭流涕地說:“我何時才能見天日呀!”大談完顏亮的機密要事,并夸下海口:取中原,滅大金,是件很容易的事。南宋邊境的官吏以劉蘊古的動向密奏朝廷。此時南宋朝廷已聽到一些關于完顏亮將南侵的傳聞,于是下詔命地方官吏送其進京。劉蘊古進京后對南宋大官說:“我有兩個弟弟在金國,都已當了大官,只有我兩次被推薦給禮部,毫無結果,故爾南歸,以求功名。”劉蘊古這番鬼話哄騙了南宋當權者,于是被授予前面提到的官職。
劉蘊古到臨安后,干了一件令人不解的事。當時吳山上有伍員祠,祠門掛有臨安富戶捐贈的匾額。匾額金碧輝煌,花費甚多。劉蘊古至南宋后,先到伍員祠進香,并聲稱自己過去許過愿,要為此祠供奉匾額。于是他以自己的俸祿為伍員祠換上了一塊新匾額,在新的匾額上刻上了自己的官職、姓名。新匾額掛上后,官員、百姓見了都議論紛紛:“以新匾額換下舊匾額,通常是認為舊匾額不夠氣派。現在新換的匾額還不如舊的,這是什么意思?”南宋武官右武大夫魏仲昌獨具慧眼:“這不難理解。別人投奔朝廷,是貪圖官爵、金帛罷了。劉蘊古卻是真正的間諜。間諜入境,不止一人。在匾額上刻官職、姓名,是要告訴接踵而至者,讓他們知道自己已經到了。”聽到這話的人都不以為然。劉蘊古得以繼續從事間諜活動。
完顏亮南侵失敗被殺后,劉蘊古未來得及撤回北方。公元1163年三月,劉蘊古自告奮勇愿率北方游民萬余人至邊境營田,與金人周旋。宋臣中有不少身居高位者同意讓他去,次相史浩力排眾議,反對任用他。史浩認為:“劉蘊古必是間諜,來為金國刺探我情。國家嚴加提防,其不得施其伎。如果真給他萬余人,必定會以此歸國報功矣。”眾臣議論紛紛,史浩說:“等其來進見,就清楚了。”諸大臣坐于堂中,等了許久,劉蘊古才來。史浩對滿臉得意之色的劉蘊古說:“昔日漢高祖手下大將樊噲想以十萬之眾橫行匈奴,議論者認為當斬。你憑烏合之眾萬余人,能干何事?”劉蘊古原以為重臣議論都會同意他的要求,聽到這話為之色變,趕忙辯解說:“沒有別的意思。這萬余人的親屬皆在北面,不會為我們所用。不如乘其去向未定,率他們去試一下,或許能僥幸成功也未可知。”史浩接著刺了他一句:“我明白了。你說得很有道理。這萬余人固然留不住,不知你的家屬現在何處?”劉蘊古的家屬仍留在幽、燕。這下劉蘊古知道說走了嘴,十分難堪,連仆役端上的茶也拿不穩了,雙腿發顫,黯然退下。其他重臣仍不以為然,但劉蘊古的差事也吹了。
過了幾年,劉蘊古秘密派遣其仆人駱昂到金國傳遞情報,被人告發。南宋官員發現搜出的劉蘊古所寫“家信”中,全是他刺探的“朝廷機事”。至此,劉蘊古的間諜身份暴露無遺。潛伏、活動多年的劉蘊古這才被砍了頭。
劉蘊古與秦檜相比,更是一名“職業”間諜,其潛入計劃更為精密,活動方式更為詭秘。然而他的一些反常舉動還是被有識之士所識破。但劉蘊古為何還能繼續活動呢?這與南宋的納降政策有關。南宋為招攬北部降官、百姓,往往過于寬大。從史浩的言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其政策是對降者予以一定控制的。但從劉蘊古的活動可以看到,實際的監控遠遠不足以對這些人的活動造成限制。
隨著金國在中原、華北統治的日趨鞏固,其當權人物的思想、習俗、治理方式,已基本漢化了。在間諜戰中,我們可以看到,金國對間諜的運用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劉蘊古是個有才干的知識分子間諜,他的間諜活動反映出金諜活動之深,范圍之廣,組織度之強,已到了讓人感到驚嘆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