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飆車之后的覺醒
- 家業傳承:富二代采訪手記
- 韓東
- 9021字
- 2017-09-27 14:34:18
關鍵詞:父親的助理打工迷惘飆車創業弟弟
采訪人物:小郭(創始人的長子現為某家具公司總經理)
郭父
這是我最早采訪過的父子兩代人,所以印象深刻。
在訪問小郭之前,我特意翻出了當年對其父親做的采訪筆記,重溫下當時的情形。
2014年的仲夏,當時我正在做采訪一代企業家的調研工作,郭父是其中之一。他是珠三角地區響當當的家具界知名元老級人物,名氣很大。20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曾經的國企干部,90年代初下海創業。
我當時與郭父言談甚歡,在他的辦公室整整坐了一個下午,仍是意猶未盡。郭父雖略顯疲態,但仍是耐心地回答我的所有問題,圍繞著企業未來發展和家業傳承,他談了很多。現在一家三口在自家工廠里上班,他雖還在工作,但基本上已處于半退休狀態;老伴負責財務;小兒子負責網銷;大兒子獨立創業。小郭是他的長子,我今天即將采訪的對象。郭父很坦誠,他說這家企業已經營了20多年,積累了不少壞毛病,現在的任務是把它整頓治理好。的確,父母們都想把一個健康的企業交到孩子手上。
我對老先生的整體印象是:和善、敬業、強勢。畢竟是上一代的文化人,始終一副平易近人的樣子。采訪中,時不時有人請示匯報工作,他總是一板一眼地處理妥當。當我問及對子女培養的問題時,老先生則是一臉的嚴肅,一副標準的家長做派。
他是這樣評價小郭的:讓他在外面先混著吧,遲早得回來,多摔些跟頭不是壞事。接下來當看到小郭提到父親表露出的那副又恨又愛的表情時,可以想象到他們父子之間的關系……
“感謝你的采訪。對于你所提問題,我說得不一定正確,但都是實話?!北M管郭老臨別前的這句話已經過去了三年多,但現在回想起來,我心中仍是充滿感恩和感慨。
初見小郭
小郭高高的個子,一襲休閑便裝,清瘦的臉龐上流露出書生氣,寫滿著疲憊。若不是已經知道了他的實際年齡,他看上去倒像個剛走上社會不久的大學生。
“不好意思,昨天加班到很晚,剛才實在困得不行了,在沙發上打了個盹。”小郭一邊解釋,一邊開始燒水沏茶。
“郭總,您很年輕呀?!?
“呵呵,不年輕了,快40歲了?!彼p嘆一聲,似乎有些惆悵。
在接下來的采訪中,盡管他很健談,但總使我感覺他籠罩在一種難以言表的壓抑中。只有談到他的創業項目時,小郭的情緒才一下子輕松起來,語氣隨之變得溫暖,有很多的話要說,似乎這個項目承載了他太多的東西。
小郭現在經營著“自己”的公司,兩年前成立的。主打產品是智能一體化家具,主要服務于大城市里小戶型的、追求時尚的年輕家庭。辦公場所是老爸廠區的一角,項目是老爸提議的,啟動資金也是他投的,小郭負責管理運營。邊設計產品邊接單,生產基地就是老爸現有工廠的生產線。
第一年,公司的經營業績慘不忍睹,不但出現了嚴重的虧損,而且把老爸給的錢也“燒”完了。見此情形,郭父明確告訴兒子從此不再投入了,讓他自己想辦法,公司隨之斷糧。
小郭回憶起當時的情形,無限感慨地說:“那會兒實在是糟透了,眼看著公司快要經營不下去了,但又舍不得遣散曾在一起打拼過的員工,于是就借錢給他們發工資。我知道這樣撐不了多久,只是不甘心!”
總經理助理
12年前,小郭完成學業回國,所學的專業是金融和計算機技術,在當時算是熱門學科,這是老爸為他選的。
回國后沒過幾天,他就到老爸的廠里上班了,“總經理助理”是他的頭銜。我心頭一緊,因為“助理”一詞在我的調研中已經多次出現了,屬于高頻詞匯。我發現很多父輩們特別喜歡把這頂帽子戴在那些邁進企業大門的孩子們頭上,但卻少有人喜歡。誠然,他們的出發點很明確,就是想把孩子放在自己身邊培養,像李嘉誠那樣手把手地教他們,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年輕人成長得更快一些。初衷雖然好,但多數情況下結果卻事與愿違。這對初入企業的孩子們來說不一定是最佳選擇,因為這頂帽子有時很大,有時又很小,帽子下面的孩子有時會變得無所適從,所以我建議倒不如放手讓孩子們從具體的事務做起。
“我被這個助理職務害慘了!”小郭情緒稍有些激動,“我在這個位子上做了兩年,人基本上廢了?!?
“有這么嚴重?”盡管我有心理準備,但還是超出了預期。
“沒有具體工作,實際上我更像個打雜的。老爸的辦公室就在隔壁,天天在他眼皮底下做事,工作起來很別扭。今天讓我做這個,明天又干那個,一段時間下來,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還不如個辦公室文員呢。老爸總把我當個孩子看,什么事都要管一管,問一問,時不時挨罵。沒事的時候,老爸就把我趕到車間里學習?!?
“那你應該找他談談,告訴你的想法?!蔽医ㄗh道。
“沒用的,老爸就是那個脾氣,他覺得已經給你鋪好了路,就得沿著走下去。找過他幾次,他總是說先這么干著,以后再說?!?
“他這也是在培養你呀。”我覺得現在有些二代們心氣高,遇到水土不服后就會抱怨。
“是呀,我能有什么辦法?只能去適應了!在廠里,但凡我做點像樣的事情,員工們都認為那是我老爸的主意,和我一點關系都沒有;做對了還好,只要老爸覺得不滿意,他就數落我一通。遇到有人來找他時,對方知道我的身份后,沒人愿意和我多談,非要等他回來。哎,說白了,我就是個‘傳話’的人。后來,我實在待不下去了,自己想要離開?!?
“老爸同意嗎?”
“我沒敢和老爸提,找媽媽說過幾次。后來,他也看出來我沒心思待在廠里,就同意了?!?
試想,當初父子倆能坐下來推心置腹地長談幾次,或許是另外一個結局,可惜現在這只能是個假設了。兒子回來之前,如果老爸能聽聽他的想法,或許不會做出上述的安排,哪怕讓他去做些類似于銷售員之類的具體工作呢,或許培養效果會更好一些;如果當時年輕的小郭能多一點耐心,多一些沉穩……總之,小郭在國外的日子太久了,反而父子兩人“重逢”后變得“陌生”起來。老爸不知道兒子的內心所想,兒子領悟不到老爸的用心良苦?;蛟S本是一鍋溫火慢慢煨熟的靚湯,到頭來卻成了夾生飯。
傳承規劃
“當年做這樣的安排,老爸是為了讓你將來接班吧?”我試探著問。
“應該是吧,他就是想把我留在身邊。”小郭坦言道,“當時我意識不到,只是覺得讀了這么多年的書,回來以后,總要為父母做些什么。畢竟他們都是快60歲的人了,弟弟還小,在讀初中,他也只有先培養我了。我了解老爸的性格,他是不會把企業交給外人的,頂多就是給那些老員工們分些股份?!?
“他有沒有提到過將來的接班安排?”我繼續問著。
“嗯……提過,但沒明說。只是說現在年齡大了,以后工廠就要靠我和弟弟之類的話了,我也沒太在意?!?
“他對你有沒有明確的培養計劃?”
“沒有。我不知道老爸有哪些具體想法,他從來沒有明確告訴過我,我也沒問過他。老爸只是先讓我在廠里干幾年再說?!?
當孩子完成學業回到企業后,父輩們應該把企業的發展史和藍圖告訴他們,并讓孩子們知道將要肩負的使命。在與家族企業接觸中,我發現少有人這么做,多半像郭父那樣。含蓄性和不公開性是中國傳統家庭文化特色之一,父母有些話不能一下子說得太“透”,更不適合在公開場合上講,更多的要靠“悟”和“猜”去領會。但時代不同了,父母們不能再用老眼光看下一代了,更不能一廂情愿地用家長作風來教育和培養他們,更多時候則要放低姿態來與其交流,傾聽他們的工作興趣和發展方向。相比于普通家庭子弟而言,富家二代子弟的事業起點要高,而且所肩負的擔子更重。往小處說,他們要責無旁貸地扛起家業大旗;往大處說,則是推動未來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如果孩子們愿意接班,父輩們就應清晰地告訴他們學習如何成為企業的未來領袖并接受相應的鍛煉。剛走上社會的孩子們是無力制訂接班計劃的,頂多是設計自我成長計劃,這就要靠老一代人的先知先覺和智慧經驗。在結合孩子們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訂出培養計劃的同時,更要列出時間表。時間表并非是鐵板一塊,它要結合孩子們的成長情況和企業的發展變化才能進行調整。郭父經營企業的能力雖不容置疑,但在孩子培養方面,我認為少了些計劃性和明確性。既然已經把小郭立為了“太子”,就應該圍繞著他盡早制訂接班計劃和成長目標,而不是讓他摸著石頭過河。在如何培養孩子問題上,我發現很多父母容易走向南北兩極。北極是對于那些自負的父母來說,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培養孩子成才,孩子們無需想三想四,只要跟著指揮棒轉就行了;而有些父母則認為把孩子們送到外人那里培養,成長得才會更快一些,于是多采用請朋友們“帶一帶”或“跟著干幾年”的方式,這是南極。
外出打工
離開老爸的工廠后,小郭憑借自己的專業能力,很快就在一家證券公司找到了工作。沒有了束縛,自然就感覺到了自由。他畢竟是個上進的年輕人,全心撲在工作上,希望能夠早點做出成績。辛勤的努力很快就有了回報,他在為客戶贏得豐厚收益的同時,也獲得了上司的賞識,很快獲得提拔。那段在父親廠里不愉快的時光,他很快就忘卻了……就這樣,時間一晃過去了三年!
“那幾年,我都覺得自己進步得很快,日子過得也開心。我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圈;與同事和客戶之間,關系相處得很融洽;還有自己的時間。我還找到了心儀的女友并結了婚?!被貞浧鹉嵌螘r光,小郭臉上寫滿了留戀。若是不湊巧趕上老爸正籌備企業上市這等大事,或許他平靜的日子不會被打破,但他對此并沒有怨言。
對父母而說,最大的欣慰就是:每當家族召喚的時候,孩子們都能夠義無反顧地回到家族陣線中來。這正應了“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調研中我發現,對于這個情況,答案竟出奇的一致。
在外三年多的時間里,小郭極少問及老爸工廠的經營狀況。即使是一家人團聚時,父親似乎也在刻意不愿意多說。總之,父子兩人就像兩條平行的直線,延伸而沒有交集……
回歸
兒子再一次回來了。
小郭這次的身份是上市籌備成員兼未來的董秘。他的具體工作就是與其他小組成員共同推進上市前的籌備工作。
畢竟在外闖蕩了幾年,小郭明顯成熟了許多?;貋砗螅习殖鋈艘饬系刭x予他很大的工作權力,這反倒讓他有些不適應。專業金融知識讓小郭在工作上得心應手,各項籌備進展順利,已在“排隊”中。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只差“臨門一腳”時,因突發事件迫使企業暫時擱置了上市計劃,這意味著工作組將“無疾而終”,自己的工作隨之也就結束了。這讓剛走上正軌的小郭一下子墜入谷底,無所適從。下一步該怎樣走?小郭左右為難。留下來,還是另謀他路?
“這就好像命運和我開了次玩笑一樣,一夜之間我又回到了從前。”小郭苦笑著,一臉的無奈。
“上市功虧一簣后,全家人都很沮喪,老爸所受到的打擊最大,根本顧不上我,我也不忍心去煩他。如果繼續待下去,我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些什么。原來的證券公司是回不去了,選擇創業吧,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想要做的項目;找工作吧,面子上過不去倒是小事,問題是外面不一定有適合我的工作,更不知道老爸接下來的工作安排。反正當時的感覺就像遭遇中途停電的電梯,上下不能。不久,老爸讓我重新當他的助理?!?
“官復原職”后,小郭變得“乖巧”了許多,也學著像其他員工那樣向老板兼老爸早請示、晚匯報,一來二去之下,父子倆之間的交流似乎多了起來。但是,這樣的日子一久,小郭越發沒有成就感,事事都以老爸為核心,自己一丁點兒的存在感都沒有。時間就這樣日復一日在無所事事中沖刷著,小郭一下子失去了人生方向……
飆車
2009年5月,杭州“飆車案”發生后,一夜之間,飆車就被牢牢地釘在“富二代”身上。經過網絡媒體將此事件逐層放大后,社會輿論便開始聲討這個群體,尤其電影《老炮兒》里更是把官二代、富二代演繹成飆車、泡妞的專業戶,成為大眾仇視和鄙夷的八旗子弟。電影作品終歸是藝術,但我認為“打擊面”著實寬泛了許多,無意之下,那些許多勤奮好學且事業有成的二代們躺著也就中了槍。難道似乎只有在風馳電掣的飆車中才能彰顯個性、標新立異嗎?才能表現自我、實現高尚生活品位嗎?我著實不解。然而,小郭很快就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用小郭的話來說,他之所以選擇玩車,完全是因為生活空虛乏味所致,只是為了尋求自我釋放。我始終認為解壓的方式有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選擇這種高風險的游戲,畢竟令谷半夜飆車送命的事才過去幾天呀。
“都是些什么人玩車?”我好奇地打聽著。
“其實玩車的人并不多,他們不是富二代就是官二代了。我們沒有固定的組織,只是有個微信群。如果有人手癢了,就在群里吆喝一聲,多是在下半夜開工。時間久了,我和他們慢慢就混熟了,年齡都差不多?!毙」p描淡寫地說。
深更半夜,震耳欲聾的引擎聲,嘈雜的喧鬧聲……電影里那熟悉的飆車場景一下子呈現在眼前。飆車運動自然少不了高投入,這可不是尋常百姓家所能承受起的。
“我們在一起的話題不是聊車就是玩兒,沒幾個聊工作的。知道其中有幾個和我的情況差不多,老爸想交班,但又不肯放手。反正待在家里也沒意思,所以就在一起玩了。那段時間,我根本沒心思工作。反正廠里有我沒我都一樣,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也沒人管?!?
“老爸不管你嗎?”多數父母應該不會坐視不管的。
“他并不知道,媽媽為此沒少罵我。我在廠里做得不開心,還能怎樣?”
醒悟
就這樣小郭在渾渾噩噩中度過了兩年。不但工作上毫無建樹,而且整個人也頹廢下來。用他的話來說:在員工們眼里,我就是個浪蕩公子。不但整日無所事事,而且在工作上更是少有員工和他來往,他越發孤單起來。
“這種日子是怎樣結束的?”我很想知道小郭后來的改變。
“時間久了自己也覺得沒意思了,甚至有些后怕,感覺再這樣下去自己會荒廢。當老婆生下第一個兒子時,我才驚醒過來。那時我正在醫院里,看到兒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識到這種生活該結束了,否則對不起家人。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退出微信群,徹底遠離過去的生活。不久,我主動找老爸長談了很久,告訴他我想自己做點事情。沒想到他很支持,同時建議我優先考慮智能家具產品,由他來出錢?!?
創業
正如開篇所文,公司開張的第一年就出現了嚴重虧損!老爸見此情形,很是失望,表示不會再繼續投錢了,要他自己找出路。
“那時真是痛苦死了!我知道自己有經營失誤的地方,主要是經驗不足和過度投入,但智能家具畢竟是個新事物,目前還沒有哪家企業做得很成功,學費總是要交的吧。其實公司已經搭好了架子,如果沒有資金進來,真的就要關門了。那是我最累的一年,有時忙到很晚就直接睡在辦公室里,根本沒時間回家。盡管沒賺到錢,但我堅信這個項目的前途。智能家具是未來家庭生活的趨勢,現在像什么智能家電、廚房設備都早已經走入家庭了,智能家具只是遲早的事情,而且當時我們已經積累了一大批潛在客戶。盡管訂單不多,但畢竟是個很好的開始,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客戶能夠接受。但是沒有了資金,就無法繼續下去。我找了老爸很多次,但他的態度很堅決,不會再投入了,讓我自己想辦法融資?!?
“你籌到了嗎?”很顯然,小郭后來是“搞”到了錢,否則我今天也就沒有機會坐在他的辦公室里了。
“現在找人借錢很難,更何況是一大筆錢。我只能動用老爸朋友的關系了。”小郭有些無奈。
“我花了半個月的時間起草了一份項目發展計劃書,背著老爸私下找了他在深圳的朋友鄧叔,他也是做企業的。鄧叔對這個項目很感興趣,只是讓我等他的消息。”
“那后來呢?”我突然覺得這里面似乎有“故事”。
“鄧叔后來說可以投資,只是分期投,但他要占51%的股份。開始時我不同意,因為這意味著我將失去對公司的控制。但老爸又不給錢,如果不答應鄧叔的話,我又沒有其他的籌資機會。沒辦法,我只有同意?!毙」纯嗟卣f。
完成公司法人變更后不久,鄧叔如約匯來了第一筆資金,這實際上就是小郭的救命錢!正是有了這筆錢,公司重新啟動起來。只是小郭的壓力更大了,因為現在面對的不單只是自己的事業夢想,還有妻兒老小,更要給老爸、鄧叔、兄弟們一個“交代”。自己已過而立之年,已經經不起失敗了。
“現在生意怎樣?”我非常關心小郭現在的事業。
“比去年好多了,這幾年雖然生意不好做,但在智能產品領域競爭不大。快年底了,我初步估算了下,今年可能還要虧一點,但總體上比去年好多了。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主力產品的定型,還申請了幾十項的專利,客戶也積累了不少,明年總該能賺到錢了?!毙」判臐M滿,消瘦的臉上掛滿了興奮。
對于小郭順利地“搞”到錢,潛意識告訴我可能不像他說得那么簡單。與其說是智能家具未來的發展前景打動了鄧叔,倒不如說是老爸和鄧叔之間似乎達成某種默契,而且非常巧妙地進行了股權設計。如果猜測正確的話,這也就是說在小郭的事業里仍可以嗅到父親的氣息,身為父親,總不能見死不救吧?盡管家境殷實,足以讓兒女們衣食無憂,但為了培養兒子成才,為他們花點“小錢”總是值得的!我在研究中發現:孩子在事業道路上很難擺脫父親的身影,無論是自然回歸,還是選擇創業。總之,在通往夢想的道路上,父親是他們最堅實、最足以信賴的力量!方太集團茅理翔老先生的“帶三年、幫三年、看三年”的實踐經驗對此做了最好的詮釋!但如何實現父親對兒女們的精準幫扶,則又是一門學問了!
弟弟
不經意間就聊到他的弟弟。弟弟的經歷和他差不多,也是在國外讀完書后就直接進了父親的工廠。但從性格上看,真是應了“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那句話。老大多是表現得沉穩,而弟弟則應該更叛逆一些,然而小郭兄弟倆卻正好顛倒。弟弟性格內向、穩重,是父母眼中的乖乖仔。
與哥哥不同的是,弟弟一天的助理工作都沒干過,上班后即被父親指派籌建電商業務部,他的工作就是把廠里的產品通過互聯網平臺銷售出去,作為傳統銷售渠道的補充。然而,誰都沒料到的是,兩年不到的時間,少言寡語且并不被看好的弟弟居然把營業額做到了上億!占據當年企業營業額的三分之一,電商渠道一下子成為工廠最閃亮的增長點。老爸欣喜之余,不但重獎了弟弟的團隊,而且還加大了對其部門的硬件設備和人力投入,甚至還圍繞著網上熱賣產品相應地調整了生產線。如此一來,就難免擠占了小郭公司的產品生產和交貨時間。東方不亮西方亮,在此消彼長之下,讓小郭倍感壓力,所要做的就是盡快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在父母面前重拾顏面。
哥倆都是附著在老爸的原有產業下“搵食”(廣東話:謀生),共享生產資源。產品上的差異化雖沒有構成市場上的直接競爭,但在生產計劃安排上卻經?!白曹嚒保鳛樽詣踊潭容^高的生產線,車間當然更愿意生產弟弟所接來的大批量的標準化產品訂單,而不愿去面對哥哥的品種多、數量小的定制化智能產品;兄弟倆的辦公室雖相距不遠,但很少碰面;下班后又回到各自的家里,兄弟二人的交集并不多,這從小郭的言談中可見一斑。
我觀察到,哥哥似乎不愿意多談弟弟?;蛟S弟弟的意外成功給他帶來不少的壓力。作為兄長,本應在工作上給弟弟做出表率,但反而被超越,這應該很沒面子。不得不承認的是,弟弟成長得很快,也很順利,正成為哥哥最強勁的“競爭對手”,而且老爸對他似乎更偏愛一些……
弟弟在工作上的意外成功,使得父親對未來傳承安排增添了許多變數,兄弟之間的關系開始變得微妙起來。
小郭的公司因為已被鄧叔控股,所以財務報表都要與“外人”的公司合并完成。表面上看,他已經與家族的事業漸行漸遠,況且智能家具的發展前景仍需要時間的檢驗和消費者的持續認同。如果短時間內不能做到行業領先地位,則很容易被其他加入者超越。小兒子留在父親身邊,表現得少年老成,在他的帶領下,電商業務的快速增長給企業帶來了新的生機。在兩份截然不同的成績單面前,郭父會有怎樣的想法呢?
感悟與總結
關于在多子女之間選擇接班人的問題
在多子女家庭中,如果兄弟姐妹都有接班意愿和能力,這真是父母們幸福的煩惱!但煩惱必須盡早解決,否則將來可能成為禍患。他們應該如何面對呢?
我認為首要前提是父母應該明確接班模式。選擇單一性繼承,還是子女聯合繼承?通常大多數家庭會選擇前者,后者情況也有,但比較少。
首先,我不贊成子女之間的過度競爭。因為競爭將難以避免地帶來傷害,不但傷及手足之誼,而且還會讓父母陷入難以取舍的困境;其次,反對父母有意疏遠個別不喜歡的子女,如此不但有失公允,而且還會傷及子女。父母應圍繞著接班人標準設計出公平、公正和透明的游戲規則,讓子女在平等的條件下自由發揮,但是時間不能拖延得太久,否則有的子女們會失去耐心而選擇離開;再次,如果每個孩子能力都很強,又都想留在家族事業中,父母又該如何面對呢?不妨考慮把現有家族事業適當地拆分為若干單元,讓每個子女各管一攤,各司其職,甚至是交叉持股,形成相互補充的局面。總之,不能讓孩子們等待得太久……
關于財產分割問題
我對調研中關于“分配問題”是很有顧慮的,擔心受訪者會因敏感而選擇泛泛而談或干脆回避。然而,讓我欣慰的是,幾乎全部年輕受訪者在坦然面對這一問題的同時,還很認真地做了各自的回答,小郭也不例外??梢?,現在的年輕人在利益歸屬面前,表現得更加務實,已經不再回避忌諱,甚至謙讓,而是真實表達自我訴求。
“我是了解父母的。相信他們在兩個兒子之間一定會一碗水端平,一分為二的?!毙」鶊远ǖ鼗卮?。對于這樣的結果,我在此后的調研中也獲得了同樣的答案。盡管這只是孩子們自己的主觀判斷,并非是父母的最后裁定,但這足見孩子們對父母的了解和信任。對于多子女的父母而言,何況不是更如此呢?辛勞一生的背后不就是想創造更多的財富(物質和精神上的)留給他們嗎?盡管他們各自的能力不一,但絲毫不會影響父母們的初衷。
眾所周知,李嘉誠培養年幼的兒子旁聽董事會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樂道,眾相仿效。2012年,李氏家族資產“分家”計劃終于在萬眾矚目中水落石出。長子接管繼承李家實業部分,次子則獲得巨額現金且獨立創業。該分家案例同樣被譽為家族企業的典范,從中我們不難發現:為了避免今后兄弟二人之間因財產問題發生沖突,李嘉誠先是清晰地將兄弟倆的權益分離;然后根據他們不同的性格和商業作風對李家產業做出合理安排:長子適合守業,而次子則更適合創業。用李嘉誠的話來說:老爸為他們想得這么周細,他們將來一定有的兄弟做!
小郭似乎是我所經歷的采訪中成長較為“曲折”的二代青年之一。他的成長軌跡是:先是回歸,后失意離開選擇外出打工;然后再次回歸,再次離開并最后選擇“創業”,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將近十年!在接下來的采訪中,我發現其中相當多的青年子弟也有類似這種經歷!小郭并不孤獨。可見,這似乎也是一條正常的成長之路。
未來接班人的選擇
次子的橫空出世,令人欣喜,也著實為父母平添了許多煩惱,偌大的家業遲早要交到其中一人手上。至于究竟選擇誰,我想郭父一時半會兒也不會明確表態,而是把決定權留給時間來作答,同時吸取了大兒子的成長經驗和教訓,我相信兩個孩子的主觀意愿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尾聲
在結束采訪返回的路上,小郭的那句“我心里很苦”的話,讓我感慨良多,這種苦也只有那些還在路上的年輕人才能體會到。我始終認為,只有他們在苦中作樂,才能先苦后甜,只是苦不要太多就好了……